“多情应笑我”多义性探究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i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作品的多义性是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要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探求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的创新路径。”“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1]因此在尊重文本的前提下,允许学生有个性化、多样性地解读文本,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对于升华学生的心灵体验,提升理性认识和逻辑思维能力也大有裨益。
  在学习高中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过程中,学生对下阙中的“多情应笑我”(正常语序为“应笑我多情”)一句提出了以下几点疑问:一是“应笑我多情”的主语是谁?随着主语的变化,“笑”的内涵是否也在变化?二是“多情”包含哪几种情?
  带着这些问题,我推荐学生阅读苏轼的前、后《赤壁赋》、林语堂《苏东坡传》卷三和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阅读结束后,学生在审慎思考、激烈讨论和教师适度引导后做出了如下总结来解释似乎模糊不清的“多情应笑我”一句的多义性。
  一、“应笑我多情”主语及“笑”的内涵多义性探究
  面对黄州城外雄奇的赤鼻矶和奔涌的江水,作者诗兴大发,联想到当年的赤壁之战和风云人物,特别是年轻有为、潇洒倜傥、智破强敌的英雄才俊周公瑾,作者在这一番咏史怀古之中难掩自己的报国热忱与命运嗟叹。
  1.主语为现实世界,则“笑”为“冷笑”与“嘲笑”。
  一句“故国神游”将作者的思绪拉回现实,作者此时以犯官身份被禁足黄州,不得签署公事,他在给秦观的信里说“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2]一家老小的温饱问题尚待解决,而且朝廷中随时有人想再次置他于死地,无奈无情又无助的现实世界向他发出了一声声“冷笑”与“嘲讽”:苏轼啊,你就不要再自作多情了,垂垂老矣又累累若丧家之犬,还追慕什么英雄,又畅谈什么大志呢?
  2.主语为自己,则“笑”为“苦笑”与“自嘲”。
  被贬黄州的苏轼此时比他人生中任何时候都更加清醒,这种清醒是历史与现状、理想与现实经过激烈冲突之后的无奈与自嘲。此时的苏轼已经渐渐融入黄州的农村气氛,他极为钦佩陶渊明,甚至写诗说陶潜一定是他的前身,这种对陶潜的钦佩与追慕不仅因生活因诗歌,更是因精神因境遇。此时的苏东坡已经由年少成名的科场名士变成了真正耕作的农夫,在他和友人孔平仲的一首诗里,他说:“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陶潜式的田园生活,虽困苦不堪却也自在坦荡,而这也更符合苏轼对他自己以及儿孙们未来人生的定义。在元丰六年,朝云生了一个儿子,起名叫遁儿,在生下三天举行洗礼时,苏东坡写了一首《洗儿》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所以此时已然被官场政治伤得体无完肤、心胆俱惊的苏东坡,已然成为黄州农夫、陶潜后人的苏东坡,在故国神游之后,定当“苦笑”“自嘲”自己刚刚的“痴人说梦”与“不自量力”吧。
  3.主语为家人、亲友,则“笑”为无奈的“摇头微笑”。
  当乌台诗案案发,时任湖州太守的苏轼要被逮捕入狱甚至砍头的消息传来时,全家大哭,连太守官衙的人也全都吓得不知如何是好,个个躲躲藏藏。据县志记载,当地老百姓们都出来看太守启程,人人泪如雨下,而官衙中只有王氏兄弟和陈师锡设酒筵饯别。御史台又派人搜查苏轼家人的行李物件,搜查他的诗、书信和别的文件,女人和孩子们都乱作一团,待兵丁走后,家人们惊魂甫定地焚烧他的手稿,后来苏轼发现文字资料只残存了不到三分之一。当乌台诗案审问终结后,受牵连的人很多,像张方平、司马光、范镇等高官名人均被罚红铜,其中三人受到的处罚较重:一是驸马王诜,身为皇亲,被削除一切官职;二是王巩,无辜受累,被流放西南;三是苏辙,遭受降职,被调到高安,任筠州酒监。如此的大动干戈与惊心动魄怎能不令家人和亲友们为苏轼也为自己捏一把汗呢?所以当他们得知死里逃生、“早生华发”的苏轼又去“故国神游”,又去高谈阔论,又去怀古抒怀之时,应该也会“微微地摇头一笑”、轻轻的发一声叹息吧——“真是禀性难移啊”!
  4.主语为“千古风流人物”,则“笑”为看破古今的“和解之笑”。
  何谓“风流人物”?商务印书馆第7版《现代汉语词典》对其的解释为“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3]人物。“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与“英俊杰出的”之间用的标点是分号,表示前后义项为并列关系,那么风流人物既可以指那些文韬武略,能建功立业又留下文采华章的人物,像曹操、岳飞等人,又可以指各个不同领域的英俊杰出的人才,像浪漫主义文学的鼻祖屈原、儒家的孔孟、道家的老庄等等。那么从第二个层面来看,即便此时的苏轼人生失意、政治受困,又何妨他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位列“风流人物”之列呢?如果此时千古风流人物泉下有知,也该对苏轼,对他们的这位尚且囿于暂时的人生困境的“同道中人”,报以看破古今的“和解之笑”了。
  二、“多情”多义性探究
  面对滚滚的长江水和雄奇的赤鼻矶,苏轼故国神游,咏史抒怀,可当他思绪回到现实时却发出了“多情应笑我”的慨叹,那么此处“多情”应做何解?
  1.忠君报国之情。
  如果说苏轼的一生是儒释道色彩杂融的一生,那么儒家的入世色彩一定是他的人生底色。中国士大夫讲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可苏轼无论穷达,都浇不灭自己对君、对国、对百姓的满腔热情。无论新党还是旧党当政,他在政治上总是坎坷而不达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孤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总是“为国发声”“为民发声”而毫不考虑自己和同僚的政治地位。苏轼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2700多首诗,300首词,4800多篇文章,文章的数量要远远超过诗词,而这些文章中很多都是政论文章和奏议。他曾在表文里说:“臣伏见熙宁以来,行青苗、免役二法,至今二十馀年,法日益弊,民日益贫,刑日益烦,盗日益炽,……又官吏无状,于给散之际,必令酒务设鼓乐倡优,或关扑卖酒牌子,农民至有徒手而归者。但每散青苗,即酒课暴增,此臣所亲见而为流涕者也。二十年间,因欠青苗至卖田宅、雇妻女、投水自缢者,不可胜数。”[2]苏轼的一腔赤诚热血和忠君报国之情溢于言表。而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之所以要追忆周瑜,可能更多的也是因为周瑜的“王佐之资”,能辅佐孙权建功立业,能保东吴一方太平富庶吧。
  2.壮志难酬之慨。
  就是这样怀有忠君报国之情、渴望在新旧党争的政治旋涡中说实话办实事的苏轼却因“乌台诗案”被禁足黄州,他的壮志豪情被狠狠地浇了一盆冷水,正如他在《前赤壁赋》中吟咏的那样“望美人兮天一方”,此时的苏轼被困在了此岸,而君王和政治理想却远在彼岸。故国神游,壮志难酬,只能“一尊还酹江月”了。
  3.自怨自艾之悲。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里,苏轼将赤壁称之为“周郎赤壁”,并详尽地摹写、联想了周瑜的英姿勃发、年少风流、儒雅娴静及取得的丰功伟绩。借古之英雄对比、反衬今之东坡——年近半百、早生华发、生活艰难、功业无成。我们记忆中那个始终自信满满、洒脱豁达的苏轼在故国神游、对比周瑜之后也难掩其牢骚满腹、自怨自艾的悲情与落寞了。
  4.无可奈何之叹。
  “人生如梦”到底蕴含了苏轼积极还是消极的人生观这一问题见仁见智,但谁也不能否认面对古今的对比与现实理想的巨大落差,一直以儒家的入世精神为人生指引的苏轼不得不转投佛老,不得不寄情于“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这是苏轼在人生困境中的一种被动选择,也是一声无可奈何的沉重叹息。
  至此,学生对“多情应笑我”一句多义性的探究告一段落。在这次探究中,学生开阔了视野、锻炼了思维、丰富了感受,更好地把握了苏轼的形象和本词的魅力所在。其实对于文学文本而言,作品意义的解释永远是不确定的,这也就意味着文学解读的开放性与多元性。愿这次探究能够成为我们发掘探究更多优秀文学作品魅力的开始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林语堂.苏东坡传[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
  [3]中國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W].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其他文献
20世纪90年代初,东北师范大学古典文明史研究所编了一套《古史新译》丛书,我只收集到《格尔蒂法典》和《汉穆拉比法典》两种(至少应该出版过三种,后来似乎无疾而终了)。这两种都是原文和中译文对照,前者根据希腊文译出,后者根据阿卡德文译出。《汉穆拉比法典》中的阿卡德文原文当然是经过拉丁转写的(否则估计在出版社还找不到配套的铅字)。  我不研究法律史,收集《汉穆拉比法典》,一个原因还是好古成癖的老毛病——
2010年1月23日,北京零下16度,报上说是几十年来气温最低的日子。这天我在南浔。  湖州博物馆近年来总有大手笔,举办了“归去来兮——赵孟頫回家展”、“海上双璧——吴昌硕王一亭书画精品展”、“又见江南——齐白石书画精品展”、“晋韵流衍——沈尹默书法艺术精品展”等大型展览,全部是真品。这次来湖州,是应湖州博物馆之邀,准备联合举办“鲁迅的艺术世界——鲁迅博物馆馆藏文物精品展”。展出的内容拟包括鲁迅所
给赵勇的信。    赵勇兄:  谢谢你给《最后一班地铁》写的书评。  你总能置身在一个宽阔的空间里观察、思考和批评,你有着以常识性理论洞穿文本的能力。通过你的批评,一个文本被放置到了它应在的位置上。这不是我看了这一篇书评才有的感想,而是在读过你许多的批评文章后早就有的一个感受。  你说到创伤经验和创伤记忆下所形成的我的写作风格,我不得不承认,我确实更爱那些被摧残的个体。我爱“这个社会的失败者,多余
肖培东老师说:“这个世界,所有的深刻必然要积累许多的清浅,那么,从浅浅起步,慢慢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品味、体悟语言的深层意蕴,走向语文的深厚,这是我的教学愿望。”其实这也是我的教学理想。下面就以《品质》教学为例,谈谈我的小说教学模式。   一、浅从学生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南宋学者陈善曾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则是入书法……”真
关于作者问题  嘉靖年间,明世宗崇道修玄,高级官员竟以青词取宠,“工者立超擢,卒至入阁”,时称“青词宰相”(《明史》卷193《袁炜传》)。近人言及嘉靖青词,多举袁炜所撰“洛水岐山”联语为例,其出处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嘉靖青词》:  世庙居西内事斋醮,一时词臣,以青词得宠眷者甚众。而最工巧最称上意者,无如袁文荣(炜)、董尚书(份),然皆谀妄不典之言。如世所传对联云:“洛水玄龟初献瑞,阴数九,
即便是研究现代文学史的学者,恐怕好多人不知道朱英诞是谁。作为一名诗人,这是他的悲哀。然而,这种局面现在要被打破了。最近收到陈均先生寄来的《新诗评论》2007年第二辑(总第六辑)以及《新文学史料》2007年第四期。这两本书里都收录有《朱英诞专辑》——不妨把这看作是朱英诞被重新“出土”的一个重大信号。这一册《新诗评论》由陈均主编,其中有两个专辑,一是《林庚纪念专辑》,二是《朱英诞专辑》。这两个专辑占了
近代以来,《红楼梦》研究一直是中国学术界的是非之地。1961年,台湾的《作品》杂志要组织几篇“红学”研究论文,该杂志主编章君谷因苏雪林在古典文学方面颇有建树,又曾有《红楼梦》方面的考证,就写信约她撰稿。苏雪林欣然应允。  早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求学期间,苏雪林就听过胡适的红学研究的课程,读过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很佩服胡适的“发现了新证,立刻抛弃旧的,或改正它”的这种“虚心和勇气的态度”。(《清
从马塞尔·杜尚到安迪·沃霍尔。    人的意义危机和现代艺术的激烈反传统    1912年,马里于斯·德·萨亚斯在当年的《摄影》7月号发表了一篇题为《日落》的文字。这是继尼采在哲学领域喊出“上帝之死”后,西方现代艺术家在艺术领域送来的“艺术之死”的消息。他说:  艺术死了。  它现有的运动绝非生命力的征兆;  它们也不是死前痛苦的挣扎;  它们是尸体遭受电击时的机械反应。  “艺术之死”的预言作为
方继孝《碎锦零笺》中刊登的载有黎锦熙吴奔星贺澹江三首唱和诗作手迹的《京沪周刊》第二卷第九期封面。  方继孝先生出版的《碎锦零笺》(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年4月)一书,其中提到黎锦熙先生和吴奔星等人的唱和诗。笔者托朋友复印了相关章节(《黎锦熙和他在旅途中的诗》,P218-219),其中有方先生认为是黎锦熙“手录于《京沪周刊》第二卷第九期”的三首诗。原文照抄如下:  《自湘汉过京赴苏州车中口占》下署
友朋书信大多是讲“私房话”的地方。1920年12月,弗洛伊德给好友普菲斯特尔写了一封信,信中先是慨然自许:“吾到道不孤,处处有进步”,同时又悄然抱怨:声称自己专业上“乐趣不再,反而麻烦常有”。其实,这封短信如同一个“谶语”,死死缠绕着弗洛伊德一生,岂止那一年“麻烦常有”,弗洛伊德毕生的命运“马车”都在剧烈颠簸中穿行,阳光和阴霾同时笼罩在他的头上。大凡天才,其个人境遇注定不得安宁,无论是生前还是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