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保险法中的不可抗辩条款

来源 :中国商界·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sh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6-7833(2012)01-342-01
  
  摘 要 2009年,我国保险法加入了不可抗辩条款的规定,该规则填补了现行保险法的空白。但是该规则的规定过于笼统,还存在种种问题。本文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完善意见,以供探讨。
  关键词 保险法 不可抗辩条款 立法完善
  
  一、保险法不可抗辩条款简述
  不可抗辩条款,又称不可争条款或无争议条款,其具体含义可以概括为:自保险合同生效之日起,经过一段时间,保险人就不能以投保人在投保时违反告知义务为理由,主张合同无效或拒绝给付保险金。不可抗辩条款是随着保险合同中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失衡、信息不对称等现象出现的,这是双方妥协的产物,也是顺应弱化告知义务的产物。不可抗辩条款是国际保险业的一项重要条款,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在保险业成熟的国家和地区都已普遍适用了不可抗辩条款,且该条款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展,理论研究也颇为深入。随着适用不可抗辩制度的国家和地区不断增加,不可抗辩条款不仅证明了自身的存在价值,同时也体现了保险业的成熟和进步。
  二、我国保险法不可抗辩条款的立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我国保险法不可抗辩条款的立法现状
  由于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历程较短,对不可抗辩条款的研究更是较少,直到2009年才在保险法的修改中添加了不可抗辩条款,尽管该条款仍然有不尽完善的地方,但总的来说有胜于无,使得我国保险法基本同国际接轨,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其笼统的规定和国外先进的立法规定还相差甚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我国保险法不可抗辩条款存在的问题
  1.未规定例外情形
  我国虽规定了不可抗辩条款,但没有规定适用例外的情况,笔者认为,不可抗辩条款的抗辩期间不能无条件适用,应当有例外规定。理由如下:
  第一,国外多数保险业较为成熟的国家都规定了不可抗辩制度的适用例外。例如:投保方的严重欺诈行为、投保方对保险标的没有保险利益、投保方不按时支付保险费等。
  第二,规定不可抗辩条款的例外情形符合立法本意。引入不可抗辩制度的立法意图,就是为了充分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的合法利益,如果这一条款成为替投保方的欺骗行为和谋取不义之财的法律依据,成为投保方恶意欺诈的保护伞,这就违背了保险法的立法本意。
  2.适用范围过宽
  世界上多数国家的保险立法都将不可抗辩制度的适用范围限于寿险合同。从我国的规定可以看出该条款既适用于人身保险合同,也适用于财产保险合同,这种立法设置显然不尽合理。因为财产保险合同大多是短期合同,一般达不到不可抗辩条款所规定的二年,如果在其保险期间内終止保险合同,对其可能获得的风险保障也没有多大影响。故笔者认为不可抗辩条款在我国的规定过于宽泛。
  3.告知义务主体和范围有待商榷
  我国明确了告知义务的主体为投保人, 被保险人作为保险合同的重要关系人被排除在告知义务之外,笔者认为,这不利于保险人在合同订立前收集信息,也不利于防范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保险人可能因为未收集真实的被保险人信息而做出错误的核保决定。
  我国立法中未明确询问的方式,在我国保险实务中,询问通常通过投保单进行书面询问且以投保单所载事项为限。投保人必须就投保单上记载的所有事项进行告知,否则将承担不如实告知的法律后果。这种较为模糊的规定,不利于在实践中的具体适用。
  三、我国不可抗辩条款的完善
  (一)设定不可抗辩条款的例外情形
  不可抗辩条款只能适用于一般的欺骗行为,而不能适用于严重的欺诈行为。笔者建议,应从以下标准考虑如何认定严重的欺诈行为:
  第一,行为性质恶劣的例外规定。对于明显欺诈意图,且影响极坏,既损害保险公司的利益,也损害了其他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利益,扰乱了保险产品功能的正常发挥,妨碍保险市场的健康运行。应将这类行为认定为性质恶劣的情形。
  第二,不可归因与保险公司管理疏漏的例外规定。如果明显是由于保险公司管理疏漏造成的欺骗行为,当然应适用不可抗辩制度。但非因保险公司的管理疏漏造成的欺诈行为,则应当作为适用不可抗辩条款的例外来对待。
  (二)限定不可抗辩条款仅适用于人身保险
  明确规定不可抗辩制度只适用于人身保险,即将不可抗辩条款内容从《保险法》第二章保险合同部分的第一节移至第二节部分,使其专门适用于人身保险合同。这种改进,不仅可以使我国《保险法》的内容更加系统规范,而且还能与国际保险立法惯例接轨。
  (三)明确承担告知义务的主体和告知范围
  应当规定承担告知义务的主体是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当投保人和被保险人不是同一人时,被保险人与保险合同具有密切的利害关系,保险合同是否生效对其有重大的影响。相比较于投保人,被保险人更了解保险标的的风险状况,如被保险人也进行告知会使保险人更加充分地获知保险标的的风险状况,从而更准确的作出承保决定。
  关于告知范围的认定,前面已提到新保险法规定告知的范围限于保险人的询问,但未对询问的方式进行明确,笔者建议可以在保险法规中进一步明确询问的方式,比如参考实务中的操作模式,由保险人通过书面方式询问,依此更明确地规范告知义务的履行,也可限制保险人滥用如实告知义务的规定,从另一个侧面更好地保护投保人。
  
  参考文献:
  [1]周芳.保险法不可抗辩制度适用研究.华东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张兆新.论人身保险合同的不可抗辩条款.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6-7833(2012)01-336-01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紧张的医患始终没有得到缓解,当前医患间的利益冲突呈现愈演愈烈之势,医疗损害赔偿案件增长幅度很大。其产生原因不乏医疗事业缺乏有效投入、医务工作者道德及服务意识缺失、患者自身的医疗负担过重与社会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失衡、医患信息不对称等。
期刊
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6-7833(2012)01-328-01       摘 要 随着网络越来越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围绕网络虚拟财产的纠纷也日益增加, 作为网络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网络虚拟财产能够转换为现实的财富。保护网络虚拟财产,就是为了保护虚拟财产所有权人的利益。而如何确定网络虚拟财产的所有权归属则是其保护的关键。  
期刊
中图分类号:D922.2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6-7833(2012)01-315-01        摘 要 公司僵局是美國公司法中的一种制度,这一现象在我国公司法的实践当中也很常见。在新的公司法之前,并无成文规定,也没有得到应有重视。而现行的《公司法》也并没有详细完善的规定公司僵局的司法解散。借鉴国外经验,应当对公司僵局做深入研究并采取多
期刊
中图分类号:D922.2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6-7833(2012)01-331-01       摘 要 互联网时代,网络广告不断增多,随之而来的是越來越来突出的不正当竞争问题,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因此,本文拟对网络广告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表现形式做简要介绍,并提出解决构想。  关键词 网络广告 不正当竞争 法律规制 
期刊
中图分类号:D923.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6-7833(2012)01-335-01     摘 要 为了打压房价控制房价,政府推出了“国十条”等相关调控政策与措施.今年年初,重庆和上海分别出台了《房产税试点暂行办法》,打响了我国房产税改革的第一枪。本文就我国土地出让制度与房产税的关系做经济法律分析。  关键词 房产税 土地出让金
期刊
中图分类号:D92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6-7833(2012)01-338-01  摘 要 听证作为解决行政事务矛盾的重要工具,在维护行政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在客观上也促使行政利害关系人对其产生信赖利益。听证说理价值在维护当事人的信赖利益方面成为可能。  关键词 听证 说理价值 行政程序    一、听证说理价值概述  (一
期刊
中图分类号:D922.2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6-7833(2012)01-327-01       摘 要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整体经济水平普遍上升,但是由历史及现实的各种原因,导致整个社会转型期的某些领域或道德失去原有的规范,各种拜金注意、个人主义肆意增长,从而导致各种犯罪,特别是经济领域的诈骗犯罪大量增加。因此研究金融诈骗,
期刊
中图分类号:D922.2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6-7833(2012)01-337-01     摘 要 近年来公司中大股东压制中小股东的现象越来越常见,普通公众投资者被随意宰割的情况也屡见不鲜。中小股东利益的保护便成为法学理论中的热点话题,也是公司法修改的工作重心之一。新公司法加强了对中小投资者权益的保护,比如明确了股东对公司经营的知情权、
期刊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6-7833(2012)01-332-01       摘 要 格式合同是现代社会中不可缺少的合同形式,而且经济越是发达格式合同的應用越是广泛。但“霸王条款”的横行也阻碍了正常的交易。本文主要对“霸王条款”这一经济社会现象形成的原因和规制的方法进行了一些探讨。对“霸王条款”的规制需要相应的从立法、司法等
期刊
中图分类号:D922.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6-7833(2012)01-341-01     摘 要 虽然教育部将宪法学和行政法学列为同一“二级法学学科”,但如果说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是两门不同的学科,相信大部分人都不会反对。既然是不同的学科,内容就应该有自己的独特性。那么,它们的认知也会有所区别,所以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相互独立,也是势在必行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