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如何治理为官不为

来源 :群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918582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治国必先治吏,治吏务必从严。官吏是国家治理的具体实施者,其履职状况直接决定国家治理的效果。如何充分发挥官吏的治国理政才能,确保其清正廉明、严格履职,一直是当政者关心的问题,也是历代思想家论著中经常关注的焦点。在古代中国,“官”主要是指各级政府的官员;而“不为”不仅是指不为“应为”之事,而且还包括“乱作为”,即现代法律所指“有义务而不积极实施”和“积极实施法律禁止的行为”两种形态。我国古代在激励官员充分发挥才干的同时,很重视对官吏的“不为”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礼法并用,激发官吏勤政爱民、履职尽责
  在古代中国,“礼”是维护封建宗法关系和等级制度一系列规范的总称,它从正面积极地规范人们的言行,对不同阶层中的人有不同的要求,作为上层的官吏同样要受到“礼”的制约,否则将受到处罚。而“法”多指“刑法”和“刑罚”,它从负面方向对一切违背“礼”的行为进行处罚。“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出礼入刑”,二者相互作用,在维护统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官吏治理中,封建统治者通过对儒学的尊崇,训导官吏勤政爱民、履职尽责。西汉后,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民本、仁政的思想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对官员的影响很深。从汉代儒学到宋明理学,儒家思想的支配性不断强化,规范并引导着众多官吏的施政行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成为历代读书做官者的价值追求,忠君体国、爱民勤政、廉洁奉公成为做官的基本政治伦理。与“礼”正面引导相比,“法”用其严酷的一面在官吏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汉代,主张德礼与刑罚并用,倡导依法治吏,治吏之法有章可循。在依礼治吏与依法治吏的融合趋于定型后,后世王朝基本沿用了礼教与法罚并行的手段。
  重视实绩考课,鼓励为官有为,争创佳绩
  考课制度源于西周,秦汉至明清,考课制度经过不断改革,在内容、方式和标准上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吏考课制度,这也折射出历代统治者对官吏为官有为的要求和重视。例如,秦朝时的《为吏之道》对官吏“五善、五失”有明确规定,突出忠、敬、善、勤四条。汉代以后,考课制度趋于成熟,其主要内容有三项,即功绩、年劳、行能。其中功绩最为朝野重视,许多官员的升迁与“积功”、“积劳”直接相关,官吏考课标准也明显向注重实际业绩方面倾斜,形成了重视实际政绩的官场风尚,这有利于官风保持奋发有为的状态。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动荡,为官有为更成为统治者的迫切需求。西晋武帝时期,曾颁布五条诏书作为管理和考核官吏的标准,“一曰正身,二曰勤百姓,三曰抚孤寡,四曰敦本息末,五曰去人事”。北魏孝文帝颁布规定:“自今牧守温仁清俭、克己奉公者,可久于其任。岁积有成,迁位一级。”西魏文帝时,发布六条诏书——“一曰先治心,二曰敦教化,三曰尽地利,四曰擢贤良,五曰恤狱讼,六曰均赋役”,以此作为考核官吏的标准。到了唐朝,官吏考课标准已经十分完备,“四善二十七最九等”对各个部门提出具体要求,充分反映出唐朝注重官吏履职绩效的考课取向,通过明职课责确立官吏应为与不为的界限,对渎职违法行为的预防起到积极作用。清朝基本上沿袭明朝考核制度,考核内容中的软无力、不谨、年老、有疾、浮躁等都是官员不作为的重要表现。
  纵观历代考课标准,都强调德、能必须落实到勤、绩之上,才不至于空洞无所依归。所以考核实践中循名责实,多以实际政绩优劣为主,并通过考课成果在官吏升迁黜降中的运用,形成鲜明的用人导向和激励机制,引导广大官吏为官一任,有所作为,造福一方,对治理“为官不为”起到重要作用。
  強化监察制度,规范行政行为,提升治理水平
  如果说考课制度是对官吏政绩结果的认定,那么监察制度则更重视对官吏施政过程的控制。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源远流长,到秦汉时期已经基本得到确立。例如,秦朝在中央设立御史府,专职“典正法度”,监察百官,并在地方设立监郡御史。汉武帝时,在御史府外又设置丞相司直和司隶校尉,使中央和地方百官处于多重监察之下。到隋唐时期,监察制度已经相当完备,随后宋、元、明时期都曾加大对监察机构的调整,监察机构名称及内部机构不断变化,到清朝时期,监察机构达到空前完备。监察是监督官员勤政履职的一种手段,通过监察,及时发现不作为、乱作为的行为并给予处理,以达到有效治理目的,确保政权牢固。监察制度一方面可以有效制止和防范官吏的违法乱纪行为,另一方面能够督促他们履职尽责。
  重典治理,强化责任追究,从重从严
  早在皋陶时期,古代社会就已经出现惩治官员之法。《睡虎地秦墓竹简》和《岳麓书院藏秦简》详细记载了秦朝治吏的相关内容,涉及法律30余种。汉朝的《傍章律》《左官律》《附益律》《沈命法》已将官秩仪礼制度渗透到官吏的日常生活中,包括选官、用官、督官履职等方面。到唐朝时,治吏之法趋于定型,《唐六典》模拟《周官》对有唐以来相关行政管理法律制度进行了全面的厘定。宋朝的《庆元条法事类》继承《唐六典》内容,专门对官员的选任、考课等内容予以规定。明清则是治吏之法的重要发展时期,明太祖朱元璋曾颁布《大明律》、《明大诰》等专门对官员渎职犯罪作出规定,其中《明大诰》中关于治吏的规定占据相当多的内容。嘉靖时制定的《明会典》,其体例更为严谨,内容也有所增加。而清朝具体规定了政府各个机构、官员的设置,办事流程规范及行政法令等内容,尤其对官吏的当为与不为作出具体规定,构成了清朝依法治吏的重要内容。
  古代中国,不但强调依法用典治吏,更坚持从严从重原则。自秦汉起,惩治官吏失职贪残的法律愈益完备,执法愈益严格,手段愈益残酷。重典治吏最严酷者是明太祖。他坚信“明主治官不治民”,对贪官污吏满腔仇恨,曾发誓要杀尽天下贪官污吏,其肃贪历时之久、措施之严、手段之狠、刑罚之酷、杀人之多,史所罕见。
  在历史长河中,历代统治者都曾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法律、道德作为治吏依据,并且运用监察、考课、惩戒等多种方式对官吏渎职、不为问题进行治理,留给后人许多宝贵的经验,直到今天,其中一些方法仍值得我们借鉴。
  (作者单位分别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中共宿迁宿豫区委党校)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的:讨论并对比腹腔镜(TLH)与开腹子宫切除术(TAH)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近几年我院进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治疗的患者50例(腹腔镜组),同时随机选取同时期的经过传统开腹子宫切除术治疗的患者50例(传统开腹组)。对所有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状况。结果:经对比分析发现,腹腔镜组患者手术过程
酵素是生物体内细胞重要的组成成分,体内酵素活动的有无,更是决定人类健康和疾病的指标。酵素负责体内各种化学变化,食物的消化、手脚的动作、头脑的思考,各种变化在一天24小时内毫不歇止,酵素是生生不息的。 体内的各个脏器反应都少不了酵素,例如酵素消化食物,小到可以穿过小肠的细胞膜,并进入血液中,血液中的酵素再将消化完成的营养素,建构肌肉、神经、血液及腺体。同时酵素作用也会将糖类储存在肝脏及肌肉中,并将脂
近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仕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盐城市公安机关秉持“郡县治、天下安”理念,全面深化“一体两翼”总体布局,突出“防区可视化、防控均衡化、主体多元化”方向
【摘要】 肝细胞癌(HCC)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而其早期即小肝癌(SHCC)的诊断是可使HCC患者尽早治疗,从而延长HCC患者的生存时间。尤其近年来,随着射频消融技术的日渐成熟,SHCC患者可以通过非手术治疗达到与手术治疗一样的效果,固SHCC的早期诊断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核磁共振成像(MRI)广泛应用于临床,许多医院将其应用到SHCC的检查。本文将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SHCC的MRI诊断进展作
【摘 要】 目的:探究彩超在妊娠晚期胎儿脐带绕颈宫内松解方法,为临床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妊娠晚期脐带绕颈孕妇300例,对出现脐带绕颈的单活胎进行观察,并将300名孕妇随机均分為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不采取任何干扰措施,实验组在住院期间使用彩超进行干扰治疗。对患者情况进行了解后,通过改变孕妇睡姿改变胎儿在母体内的体位,从而达到宫内松解的目的。结果:
【摘 要】 目的:探讨即时检验血糖仪指尖和静脉全血的血糖检验结果。方法:对来我院诊断、治疗的150例糖尿病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静脉全血检测,实验组采用指尖采血检测,比较两组不同方法检测结果。结果:实验组血糖检测指标为(9. 92 ±5. 04)mmol/L,高于对照 组(9. 42 ±4. 37)mmol/L (P<0.05);实验组偏倚率为-1.5%, 低于对照组(
党的十九大是在党和国家事业进入新时代、迈上新征程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大会。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报告,深刻洞察世界发展大势和中国进步大局,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我们党面向新时代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我们将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定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九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十九大确定的目标任务上来,奋力开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连云港实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