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提升期刊影响力,《中国环境监测》编辑部在2017年编辑出版了首期专刊“臭氧监测与预报专刊”,集中报道臭氧监测和预报等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文章介绍了前期选题策划、稿件作者的选择、稿件的审稿和编辑出版等情况,并对进一步办好专刊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专刊;选题策划;出版
一、专刊的选题策划
(一)专刊的选题要尽早列入计划
专刊的选题策划,不仅反映期刊的办刊方针和主要报道内容,同时也能体现期刊的个性和办刊特色。自2015年开始,《中国环境监测》编辑部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结合全国各地推进环境监测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经编委会研究确定每年期刊的重点选题。2016年底,《中国环境监测》编辑部在自己的网站上刊登了2017年重点组稿方向,包括环境监测改革与管理学研究、空气质量评价及预报预警技术与方法学研究、流域环境质量评价和考核技术方法研究、环境监测质控技术与方法学研究等。
(二)臭氧专刊的选题策划
近年来,随着中国大陆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臭氧污染问题愈发突出,经常成为空气中的首要污染物,对环境和公众健康产生越来越显著的影响,臭氧污染治理已成为大气污染防治的关键任务之一。深入研究臭氧的影响因素及有效控制臭氧水平,成为当前臭氧污染治理的紧迫任务。
为此,《中国环境监测》编辑部在2016年底开始策划编辑出版一期“臭氧监测与预报专刊”,集中报道臭氧监测和预报等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为全国环境监测系统和环境保护相关部门提供技术引导和参考,同时激发期刊的潜能和活力,提升期刊的影响力。
二、专刊的稿源及作者
(一)臭氧专刊的稿件来源
《中国环境监测》每期刊登的稿件25篇左右,通常分设为特约来稿、环境质量管理、调查评价、分析技术等栏目。平时的稿件均为作者在编辑部网上投稿系统的自投稿。针对专刊,编辑部采取了征稿、自投稿、主动约稿、编委重点荐稿等多种方式,尤其借助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设有“环境预警预报中心”的优势,编辑部与“环境预警预报中心”积极沟通,了解到国内在臭氧监测与预报预警研究方面的权威机构和资深专家,基本确定了约稿的方向和作者。
(二)臭氧专刊投稿时存在的问题
编辑部在专刊的征稿启事中明确要求,投稿时应在在标题前注明“臭氧专刊”。因所有稿件均在編辑部投稿网站操作,征稿时虽然特别要求作者在投稿时注明是“臭氧专刊”,但还是有作者忘记注明,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如在2017年2月时是其他编辑负责初审,按以往惯例,是将所有稿件先统一分配给该编辑,而未能及时提交给负责臭氧专刊稿件的编辑,耽误了负责臭氧专刊初审编辑的审稿时限。在后续送专家评审环节,因为各个编辑习惯了在投稿系统中按月份处理相关负责的稿件,因而对未注明“臭氧专刊”的稿件,有时也会造成混淆处理。
三、专刊稿件的审稿
虽然是专刊,编辑部并未放松对稿件质量的严格把关。以往,《中国环境监测》的来稿均为“三审制”,即编辑初审、专家评审、主编终审。对“臭氧监测与预报专刊”,编辑部在坚持“三审制”原则的基础上,编辑部安排专门的编辑对来稿进行初审,并对符合要求的稿件送2位专家进行评审,对审稿意见有争议的稿件送第3位专家再审,并由负责编辑汇总各位专家的意见,与编辑部主任、主编沟通,对稿件的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确保稿件的质量符合专刊要求。
四、专刊稿件的编辑出版
对稿件的编校加工是关系到科技期刊总体质量好坏的关键环节。因《中国环境监测》是首次筹办专刊,对采用后的每篇稿件的编辑加工工作也非常重视。不仅按照《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国家相关标准及规范,对稿件从内容、技术、文字、图表等各方面,进行审读、删节、补遗、纠错、勘校。在稿件编校过程中发现,因为大部分稿件内容是针对臭氧监测与预报领域的,在臭氧污染特征和源解析方面会因地域性不同而各有自己的特点,但所用的专有名词、概念等应尽量统一,在分析和讨论某一特定问题时的专业用图也不能差距太大,否则,会显得专刊稿件的编辑加工风格不一致,甚至前后不统一,不仅给读者造成阅读困难,也会影响期刊的整体形象。所以,在编辑加工过程中,负责编辑与作者要针对文章中的概念、描述、图表等多沟通,达成业内共识,也对今后类似稿件起到一个“范本”的作用。
五、进一步办好专刊的建议
(1)需要充分发挥编委会的作用。一本期刊的编委会成员对本学科的热点、难点、发展趋势及读者所关注的话题有很深的理解和体会,而且,编委通常在业内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编辑部应该充分调动编委的积极性,共同组织策划期刊的年度报道方向和重点选题,尤其对某一热点问题的专刊共同进行前期策划,熟悉专刊选题领域的发展现状,把握发展动态和方向,能协调和组织该领域有影响力的专家撰写论文,保障专刊的稿件来源和稿件质量。
(2)专刊出版后,应通过纸媒、网络、参加国内外学科学术研讨会等方式,对专刊进行大力推介,通过向部位主管单位、科学院所免费赠阅等方式,获得专家同行的关注,产生学术共鸣,并吸引更多的作者在后续相关文章中大量饮用专刊的文献,提高专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期刊的影响因子等得以提高。
六、结语
专刊是提升期刊影响力的重要途径。精心策划专刊,制定选题重点和约稿计划,严格把好审稿质量关,在规定时间内编辑加工完成高质量的专刊稿件,对专刊稿件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在组织策划出版专刊过程中,充分发挥编委会作用,同时加强后期宣传和推广,意义重大。期刊编辑部应高度重视专刊的策划和出版等工作,发挥期刊在专业领域的独特优势,为业内作者和读者之间提供学术交流平台,提高期刊的国内外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吴益伟,袁醉敏,万晶,等.农科期刊与学会合作出版专刊的实践——以浙江农业科学为例[J].编辑学报,2017,29(03):281-283.
[2]黄锋,黄雅意,辛亮.出版学术专刊对科技期刊影响力的影响研究[J].科技传播,2016,8(14):44-46.
作者简介:
徐怡珊(1970—),女,满族,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高级工程师,副编审,硕士,研究方向:环境保护。
关键词:专刊;选题策划;出版
一、专刊的选题策划
(一)专刊的选题要尽早列入计划
专刊的选题策划,不仅反映期刊的办刊方针和主要报道内容,同时也能体现期刊的个性和办刊特色。自2015年开始,《中国环境监测》编辑部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结合全国各地推进环境监测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经编委会研究确定每年期刊的重点选题。2016年底,《中国环境监测》编辑部在自己的网站上刊登了2017年重点组稿方向,包括环境监测改革与管理学研究、空气质量评价及预报预警技术与方法学研究、流域环境质量评价和考核技术方法研究、环境监测质控技术与方法学研究等。
(二)臭氧专刊的选题策划
近年来,随着中国大陆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臭氧污染问题愈发突出,经常成为空气中的首要污染物,对环境和公众健康产生越来越显著的影响,臭氧污染治理已成为大气污染防治的关键任务之一。深入研究臭氧的影响因素及有效控制臭氧水平,成为当前臭氧污染治理的紧迫任务。
为此,《中国环境监测》编辑部在2016年底开始策划编辑出版一期“臭氧监测与预报专刊”,集中报道臭氧监测和预报等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为全国环境监测系统和环境保护相关部门提供技术引导和参考,同时激发期刊的潜能和活力,提升期刊的影响力。
二、专刊的稿源及作者
(一)臭氧专刊的稿件来源
《中国环境监测》每期刊登的稿件25篇左右,通常分设为特约来稿、环境质量管理、调查评价、分析技术等栏目。平时的稿件均为作者在编辑部网上投稿系统的自投稿。针对专刊,编辑部采取了征稿、自投稿、主动约稿、编委重点荐稿等多种方式,尤其借助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设有“环境预警预报中心”的优势,编辑部与“环境预警预报中心”积极沟通,了解到国内在臭氧监测与预报预警研究方面的权威机构和资深专家,基本确定了约稿的方向和作者。
(二)臭氧专刊投稿时存在的问题
编辑部在专刊的征稿启事中明确要求,投稿时应在在标题前注明“臭氧专刊”。因所有稿件均在編辑部投稿网站操作,征稿时虽然特别要求作者在投稿时注明是“臭氧专刊”,但还是有作者忘记注明,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如在2017年2月时是其他编辑负责初审,按以往惯例,是将所有稿件先统一分配给该编辑,而未能及时提交给负责臭氧专刊稿件的编辑,耽误了负责臭氧专刊初审编辑的审稿时限。在后续送专家评审环节,因为各个编辑习惯了在投稿系统中按月份处理相关负责的稿件,因而对未注明“臭氧专刊”的稿件,有时也会造成混淆处理。
三、专刊稿件的审稿
虽然是专刊,编辑部并未放松对稿件质量的严格把关。以往,《中国环境监测》的来稿均为“三审制”,即编辑初审、专家评审、主编终审。对“臭氧监测与预报专刊”,编辑部在坚持“三审制”原则的基础上,编辑部安排专门的编辑对来稿进行初审,并对符合要求的稿件送2位专家进行评审,对审稿意见有争议的稿件送第3位专家再审,并由负责编辑汇总各位专家的意见,与编辑部主任、主编沟通,对稿件的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确保稿件的质量符合专刊要求。
四、专刊稿件的编辑出版
对稿件的编校加工是关系到科技期刊总体质量好坏的关键环节。因《中国环境监测》是首次筹办专刊,对采用后的每篇稿件的编辑加工工作也非常重视。不仅按照《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国家相关标准及规范,对稿件从内容、技术、文字、图表等各方面,进行审读、删节、补遗、纠错、勘校。在稿件编校过程中发现,因为大部分稿件内容是针对臭氧监测与预报领域的,在臭氧污染特征和源解析方面会因地域性不同而各有自己的特点,但所用的专有名词、概念等应尽量统一,在分析和讨论某一特定问题时的专业用图也不能差距太大,否则,会显得专刊稿件的编辑加工风格不一致,甚至前后不统一,不仅给读者造成阅读困难,也会影响期刊的整体形象。所以,在编辑加工过程中,负责编辑与作者要针对文章中的概念、描述、图表等多沟通,达成业内共识,也对今后类似稿件起到一个“范本”的作用。
五、进一步办好专刊的建议
(1)需要充分发挥编委会的作用。一本期刊的编委会成员对本学科的热点、难点、发展趋势及读者所关注的话题有很深的理解和体会,而且,编委通常在业内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编辑部应该充分调动编委的积极性,共同组织策划期刊的年度报道方向和重点选题,尤其对某一热点问题的专刊共同进行前期策划,熟悉专刊选题领域的发展现状,把握发展动态和方向,能协调和组织该领域有影响力的专家撰写论文,保障专刊的稿件来源和稿件质量。
(2)专刊出版后,应通过纸媒、网络、参加国内外学科学术研讨会等方式,对专刊进行大力推介,通过向部位主管单位、科学院所免费赠阅等方式,获得专家同行的关注,产生学术共鸣,并吸引更多的作者在后续相关文章中大量饮用专刊的文献,提高专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期刊的影响因子等得以提高。
六、结语
专刊是提升期刊影响力的重要途径。精心策划专刊,制定选题重点和约稿计划,严格把好审稿质量关,在规定时间内编辑加工完成高质量的专刊稿件,对专刊稿件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在组织策划出版专刊过程中,充分发挥编委会作用,同时加强后期宣传和推广,意义重大。期刊编辑部应高度重视专刊的策划和出版等工作,发挥期刊在专业领域的独特优势,为业内作者和读者之间提供学术交流平台,提高期刊的国内外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吴益伟,袁醉敏,万晶,等.农科期刊与学会合作出版专刊的实践——以浙江农业科学为例[J].编辑学报,2017,29(03):281-283.
[2]黄锋,黄雅意,辛亮.出版学术专刊对科技期刊影响力的影响研究[J].科技传播,2016,8(14):44-46.
作者简介:
徐怡珊(1970—),女,满族,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高级工程师,副编审,硕士,研究方向: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