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量超限、超载车在路上行驶,使沥青路面出现不同程度的磨损、光滑、松散、坑槽等病害;为延长下一次路面大修改造周期,进行微表处预防性养护处理,改善路面的抗滑性能,修复车辙,提高路面的行驶安全质量。
关键词:沥青路面;病害;微表处;预防性养护;修复
中图分类号:U418.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1)09-0043-03
1前言
G107中堂路段从G107东莞境内起点到环城路谷涌起点,全长约5 km,由于该路段交通流量大,重车特别是大量超限、超载车在路上违章行驶,投入五年以来,沥青路面出现不同程度的磨损、老化、露骨料、光滑、松散、坑槽等病害。
在2008年,为了提高该路段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和耐久性,提高原路面的承载能力和防病害性能,大大延长下一次路面大修改造周期,因此本次工程对该路段进行微表处预防性养护处理,以改善路面的抗滑性能,修复车辙,提高路面的行驶安全质量。
2设计方案
(1)原路面必须有足够的结构强度,原路面的裂缝应进行灌缝处理;原路面局部破损(如坑槽、松散等)应彻底挖补;原路面的拥包等隆起型病害应事先进行处理。
(2)原路面15 mm以下的车辙可直接进行微表处罩面;深度15~25 mm的车辙应首先进行微表处车辙填充,然后再进行微表处罩面,也可采用双层微表处;深度25~40 mm的车辙应首先采用多层微表处车辙填充;深度40 mm以上的车辙,通过对旧路面铣刨后回铺热沥青恢复标高。
(3)采用MS-3微表处级配。
3微表处罩面的施工
3.1微表处混和料配合比设计
3.1.1骨料
(1)骨料质量技术要求。骨料在微表处结构中起骨架作用,骨料表面要求洁净,质地坚硬、耐磨,扁平细长的颗粒含量小于15%,砂含量大于60%。根据对附近各地石料的了解研究,选用雷州半岛的玄武岩集料。集料检测情况,见表1。
表1集料检测结果
材料名称 项目 标准 检测结果 试验方法 备注
粗集料 石料压碎值不大于(%) ≤26 14 T 0316
洛杉矶磨耗值不大于(%) ≤28 15 T 0317
石料磨光值不小于(%)(BPN) ≥42 52 T 0321
坚固性不大于(%) ≤12 9 T 0314
针片状含量不大于(%) ≤15 10 T 0312
细集料 坚固性不大于(%) ≤12 9 T 0340 >0.3 mm部分
合成矿料 砂含量不小于(%) ≥65 80 T 0334 合成矿料中<
4.75 mm部分
(2)集料级配筛分。骨料颗粒组合应符合《微表处和稀浆封层技术指南》中微表处矿料级配要求。MS-3型,见表2。
3.1.2 改性乳化沥青
根据一级公路路面的情况和要求,本次微表处采用稳定性较好的壳牌或HAP品牌沥青,主要特点是可提高高温稳定性,提高与骨料的粘附性,提高路面的抗剥落性,具有很好的韧性及粘韧性等。改性乳化沥青质量检测结果,见表3。
表2MS-3型微表处矿料级配目标配合比设计
筛孔
直径 9.5 4.75 2.36 1.18 0.6 0.3 0.15 0.075 <0.075 设计
配比
5~10石 100 6.2 0.2 0.2 0.2 0.2 0.2 0.1 0 15%
3~5石 100 80.5 0.5 0.1 0.1 0.1 0.1 0.1 0 25%
0~3碎石 100 100 93.4 67.7 49.0 33.4 22.4 11.6 0 60%
设计级配 100 84.8 56.2 40.7 29.5 20.1 13.5 7.0 0 100%
MS-3规范 100 70~90 45~70 28~50 19~34 12~25 7~18 5~15 0
表3改性乳化沥青性能指标要求
测试项目 技术要求 试验结果
蒸发残留物含量 / % 60 61
破乳速度 慢裂 慢裂
筛上剩余量 / % ≤0.1 0.08
恩格拉粘度(25℃)/ t 3~30 12.9
电荷 阳离子带正电(+) 阳离子带正电(+)
与矿粉粘附性 / 裹覆试验 2/3 2/3
针入度 /(0.1)mm 40~100 66
软化点 / ℃ ≥53 64.5
延度(15℃)/ cm ≥20 28
溶解度(三氯乙烯)/ %m ≥97 97.5
贮存稳定性 1 d ≤1 0.7
5 d ≤5 3.7
3.1.3其他材料
水是构成微表处混合浆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用量大小是决定浆的稠度和密实度的主要因素。混合浆料的水是由矿粉中的水、乳液中的水和拌和外加的水构成的,因此试验结果确定控制总含水量在矿料质量的5%~10%范围内,根据当天施工时的环境和路面温度以及当天所用集料的含水量进行配方调整。同时,采用一般自来水,因其不含杂质和有害盐类,pH值在7左右。填料采用32.5#以上水泥,要求为袋装水泥,并无结块和颗粒。
3.2稀浆混合料设计
3.2.1配合比设计程序
图1确定沥青最佳用量
沥青最佳用量是由湿轮磨耗试验和负荷轮试验共同确定的。湿轮磨耗试验确定沥青最低限度用量,保证需要的油石比。负荷轮试验确定沥青最大限度用量,防止用量过大,出现路面泛油。
3.2.2确定最佳用水量
稀浆混合料的含水量对混合料的稠度与和易性及稀浆拌和时间都有很大的影响。含水量过低不利于拌和,含水量过高稀浆会出现流淌、离析,本次工程要求总含水量在5%~10%范围内,去除乳化沥青含水,外加水量在1%~5%范围内。
3.2.3可拌合时间的确定
可拌合试验是确定稀浆混合料有充足的可拌合时间,这样在施工中可以顺利摊铺,如果破乳速度过快,可拌合时间太短,造成稀浆混合料在摊铺中呈松散状态或凝聚成团而无法施工。
3.2.4混合料初凝时间和开放交通时间的确定
在最佳油石比和级配的情况下,按符合稠度和符合破乳时间要求的混合料配比进行拌和,在60 min内黏结力大于120 N•cm,在90 min时黏结力即可达到200 N•cm,达到快凝开放交通的目的。本项目开放交通的时间是摊铺后养生2 h即可。
3.2.5配合比确定
根据以上试验结果,考虑到微表处是在已进行防水封层施工的路段上施工的,同时南方地区夏季气温高,容易出现泛油现象,确定本次微表处施工的混合料配合比,见表4。微表处采用的是MS-3型。
表4微表处施工的混合料配合比(10 mm)
材料 材料比例(份) 允许误差范围
石料 100 ±3%
沥青 6.5 ±0.5%
水 10 1%~5%
水泥 2 0.7%~1.3%
3.3铺筑试验段
微表处正式施工前,通过试验段的摊铺,确定施工工艺。根据试验段的摊铺情况,在设计配合比的基础上做小范围调整,确定施工配合比。施工配合比的油石比不应超出设计油石比(-0.3%,+0.2%)的范围;本项目施工配合比的矿料级配中各筛孔通过率不应超过表5规定的允许波动范围。并且通过试验段得出施工配合比和确定施工工艺。
表5矿料级配的允许波动范围
筛孔
波动范围 通过下列筛孔的质量百分率(%)方孔筛(mm)公称粒径
9.5 7.5 4.75 2.36 1.18 0.6 0.3 0.15 0.075
允许波动范围 ±5% ±5% ±5% ±5% ±5% ±5% ±5% ±3% ±2%
3.4混合料拌和配制
微表处混合料级配的配制要采用带有计量系统的自动配料机进行配制,配出的粗、细集料混和料满足设计要求,才能使用。同时,必须严格筛除超规格大颗粒,以保证摊铺效果和降低噪音。0.075 mm的通过率会影响沥青的破乳时间和沥青与石料的黏附性,要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
为了方便微表处配合比设计,使微表处表面更均匀,本次微表处做适当改进,要求在4.75~9.5 mm之间再加多一个7.5 mm筛网,粗集料规格变为2.36~4.75 mm、4.75~7.5 mm、7.5~9.5 mm,施工过程中应根据摊铺厚度筛除超规格粒径的集料以确保铺面效果。
3.5摊铺
微表处采用专用的微表处摊铺车进行,本项目共投入2台。根据施工路段的路幅宽度调整摊铺槽宽度,尽量减少纵向接缝数量,在可能的情况下,宜使纵向接缝位于车道线附近,将符合要求的各种材料装入摊铺车内,将装好料的摊铺车开至施工起点,对准控制线,放下摊铺槽,调整摊铺槽使其周边与原路面贴紧。
按生产配合比和现场矿料含水量情况,依次或同时按配合比输出矿料、填料、水、添加剂和乳液,进行拌和;拌好的混合料注入摊铺槽并分布于摊铺槽适量时,开动摊铺车匀速前进,需要时可打开摊铺车下边的喷水管,喷水湿润路面,摊铺速度以保持混合料摊铺量与搅拌量基本一致为准。微表处施工时保持摊铺槽中混合料的体积为摊铺槽容积的1/2左右。
稀浆混合料摊铺后的局部缺陷,应及时使用橡胶耙等工具进行人工找平。找平的重点是个别超粒径粗集料产生的纵向刮痕,横、纵向接缝等。当摊铺车内任何一种材料快用完时,应立即关闭所有输送材料的控制开关,让搅拌器中的混合料搅拌完,并送入摊铺槽铺完后,摊铺车停止前进,提起摊铺槽,将摊铺车移出摊铺点,清洗摊铺槽。施工中不得随意抛掷废弃物。
采用双层摊铺或者微表处车辙填充后再做微表处罩面时,首先摊铺的一层应至少在行车作用下成型24 h,确认已经成型后方可在上面再进行第二层摊铺。当采用压路机碾压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缩短第一层的成型时间。
微表处车辙填充时,应调整摊铺厚度,使填充层横断面的中部隆起3~5 mm,形成冠状,以考虑行车压密作用;当改性乳化沥青蒸发残留物含量和矿料含水量发生变化时,必须调整摊铺车的设定,确认材料配合比符合设计配比后才可继续施工。
3.6碾压
(1)对微表处填充车辙带必须进行碾压。
(2)在对车辙带碾压至少开放一天交通后,才能进行上层罩面。
(3)车辙带边缘位置的碾压遍数以4~6遍为宜,中间位置的碾压遍数以1~2遍为宜。
(4)须控制好碾压机的速率,缓慢进行,并注意对接缝位置的重复碾压。
3.7接缝处理
(1)纵向接缝:①接缝重叠宽度不宜超过75 mm;②避免在新微表处施工完毕的路面上进行摊铺。
(2)横向接缝:①施工开始和停止位置处必须下垫宽度不少于3 m长度不少于10 m的铁皮;②施工起始位置处的稀浆混合料不宜过稀;③起始和停止位置处的稀浆混合料需及时清理。
3.8初期养护
(1)稀浆混合料铺筑后,在开放交通前禁止一切车辆和行人通行。
(2)微表处混合料摊铺后一般不需要压路机碾压。在用于硬路肩、停车场等缺少或者没有行车碾压的场合时,或者为了满足某些特殊需要,可使用6~10 t轮胎压路机对已破乳并初步成型的稀浆混合料进行碾压。
(3)初期养生,稀浆混合料铺筑后,养生成型2~4 h后开放交通,通过路面车辆行驶碾压,以加速成型后的稀浆混合料固化、强化。
3.9开放交通要求
(1)新摊铺的微表处路面上车辆行驶速度不宜超过60 km/h。
(2)新摊铺的微表处路面前方需设置减速标志。
4交工验收阶段质量检查与验收
工程完工后,将施工全线单幅以1~3 km作为一个评价路段进行质量检查和验收,检查项目、频率、要求及方法按规范要求。
罩面层在开放交通后最初的1个月之内处于不稳定状态:固化成型不断进行,个别粗集料可能会飞散,石料表面的沥青膜也会磨损。竣工验收定为完工后的1个月至2个月时进行,此时材料层的状况已经基本稳定了,测得的数据可靠、有代表性。交工验收检验要求,见表6。
表6微表处交工验收检验要求
检测项目 质量要求 检验频率 方法
表观质量 外观 表面平整、密实、均匀、
无松散、无花白料、无轮迹、无划痕 全线连续 目测
横向接缝 对接,平顺 每条 目测
纵向接缝 宽度<80 mm
不平整<6 mm 全线连续 目测或用尺
量3 m直尺
边线 任一条30 m长度范围内的水平波动不得超过±50 mm 全线连续 目测或用尺量
抗滑性能 摆值(BPN)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45 5个点/km T 0964
横向力系数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54 全线连续 T 0965
构造深度TD(mm)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0.6 5个点/km T 0961
渗水系数
(mL/min) ≤10 mL/min 3个点/km T 0961
厚度(mm) -10% 3个点/km 钻孔或其
他有效方法
注:横向力系数和摆值任选其一作为检测要求。
通过检测,各项指标均符合设计要求,完满完成任务。
5结束语
通过微表处工程的成功实施,施工路段路面路用性能得到了良好的恢复,改善了路况,保证了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目前路面状况运行良好。
微表处技术在广东地区的应用已相当成熟,不少市政道路及高速公路,均采用了微表处技术进行预防性养护。通过微表处技术,达到了预防性养护的目的,节约了养护费用。同时,相比热沥青路面施工养护技术,降低了造价,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对国家的节能减排国策也起到了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 《微表处和稀浆封层技术指南》(交工便字[2005]329号)
2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Micro Table Place Technology in Preventive Maintenance Project Application
Li Zhonghua
Abstract: Massive ultra limits, the overload vehicle to go on the road, causes the bituminous pavement to present the varying degree the attrition, smooth, loose, the hollow and so on to get sick the evil; For the extension next heavy resurfacing transformation cycle, carries on micro table place preventive maintenance processing, the improvement road surface anti-slippery performance, repairs vehicle zhe, enhances the road surface the travel safe mass.
Key words: bituminous pavement; plant disease; micro table place; preventive maintenance; repair
关键词:沥青路面;病害;微表处;预防性养护;修复
中图分类号:U418.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1)09-0043-03
1前言
G107中堂路段从G107东莞境内起点到环城路谷涌起点,全长约5 km,由于该路段交通流量大,重车特别是大量超限、超载车在路上违章行驶,投入五年以来,沥青路面出现不同程度的磨损、老化、露骨料、光滑、松散、坑槽等病害。
在2008年,为了提高该路段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和耐久性,提高原路面的承载能力和防病害性能,大大延长下一次路面大修改造周期,因此本次工程对该路段进行微表处预防性养护处理,以改善路面的抗滑性能,修复车辙,提高路面的行驶安全质量。
2设计方案
(1)原路面必须有足够的结构强度,原路面的裂缝应进行灌缝处理;原路面局部破损(如坑槽、松散等)应彻底挖补;原路面的拥包等隆起型病害应事先进行处理。
(2)原路面15 mm以下的车辙可直接进行微表处罩面;深度15~25 mm的车辙应首先进行微表处车辙填充,然后再进行微表处罩面,也可采用双层微表处;深度25~40 mm的车辙应首先采用多层微表处车辙填充;深度40 mm以上的车辙,通过对旧路面铣刨后回铺热沥青恢复标高。
(3)采用MS-3微表处级配。
3微表处罩面的施工
3.1微表处混和料配合比设计
3.1.1骨料
(1)骨料质量技术要求。骨料在微表处结构中起骨架作用,骨料表面要求洁净,质地坚硬、耐磨,扁平细长的颗粒含量小于15%,砂含量大于60%。根据对附近各地石料的了解研究,选用雷州半岛的玄武岩集料。集料检测情况,见表1。
表1集料检测结果
材料名称 项目 标准 检测结果 试验方法 备注
粗集料 石料压碎值不大于(%) ≤26 14 T 0316
洛杉矶磨耗值不大于(%) ≤28 15 T 0317
石料磨光值不小于(%)(BPN) ≥42 52 T 0321
坚固性不大于(%) ≤12 9 T 0314
针片状含量不大于(%) ≤15 10 T 0312
细集料 坚固性不大于(%) ≤12 9 T 0340 >0.3 mm部分
合成矿料 砂含量不小于(%) ≥65 80 T 0334 合成矿料中<
4.75 mm部分
(2)集料级配筛分。骨料颗粒组合应符合《微表处和稀浆封层技术指南》中微表处矿料级配要求。MS-3型,见表2。
3.1.2 改性乳化沥青
根据一级公路路面的情况和要求,本次微表处采用稳定性较好的壳牌或HAP品牌沥青,主要特点是可提高高温稳定性,提高与骨料的粘附性,提高路面的抗剥落性,具有很好的韧性及粘韧性等。改性乳化沥青质量检测结果,见表3。
表2MS-3型微表处矿料级配目标配合比设计
筛孔
直径 9.5 4.75 2.36 1.18 0.6 0.3 0.15 0.075 <0.075 设计
配比
5~10石 100 6.2 0.2 0.2 0.2 0.2 0.2 0.1 0 15%
3~5石 100 80.5 0.5 0.1 0.1 0.1 0.1 0.1 0 25%
0~3碎石 100 100 93.4 67.7 49.0 33.4 22.4 11.6 0 60%
设计级配 100 84.8 56.2 40.7 29.5 20.1 13.5 7.0 0 100%
MS-3规范 100 70~90 45~70 28~50 19~34 12~25 7~18 5~15 0
表3改性乳化沥青性能指标要求
测试项目 技术要求 试验结果
蒸发残留物含量 / % 60 61
破乳速度 慢裂 慢裂
筛上剩余量 / % ≤0.1 0.08
恩格拉粘度(25℃)/ t 3~30 12.9
电荷 阳离子带正电(+) 阳离子带正电(+)
与矿粉粘附性 / 裹覆试验 2/3 2/3
针入度 /(0.1)mm 40~100 66
软化点 / ℃ ≥53 64.5
延度(15℃)/ cm ≥20 28
溶解度(三氯乙烯)/ %m ≥97 97.5
贮存稳定性 1 d ≤1 0.7
5 d ≤5 3.7
3.1.3其他材料
水是构成微表处混合浆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用量大小是决定浆的稠度和密实度的主要因素。混合浆料的水是由矿粉中的水、乳液中的水和拌和外加的水构成的,因此试验结果确定控制总含水量在矿料质量的5%~10%范围内,根据当天施工时的环境和路面温度以及当天所用集料的含水量进行配方调整。同时,采用一般自来水,因其不含杂质和有害盐类,pH值在7左右。填料采用32.5#以上水泥,要求为袋装水泥,并无结块和颗粒。
3.2稀浆混合料设计
3.2.1配合比设计程序
图1确定沥青最佳用量
沥青最佳用量是由湿轮磨耗试验和负荷轮试验共同确定的。湿轮磨耗试验确定沥青最低限度用量,保证需要的油石比。负荷轮试验确定沥青最大限度用量,防止用量过大,出现路面泛油。
3.2.2确定最佳用水量
稀浆混合料的含水量对混合料的稠度与和易性及稀浆拌和时间都有很大的影响。含水量过低不利于拌和,含水量过高稀浆会出现流淌、离析,本次工程要求总含水量在5%~10%范围内,去除乳化沥青含水,外加水量在1%~5%范围内。
3.2.3可拌合时间的确定
可拌合试验是确定稀浆混合料有充足的可拌合时间,这样在施工中可以顺利摊铺,如果破乳速度过快,可拌合时间太短,造成稀浆混合料在摊铺中呈松散状态或凝聚成团而无法施工。
3.2.4混合料初凝时间和开放交通时间的确定
在最佳油石比和级配的情况下,按符合稠度和符合破乳时间要求的混合料配比进行拌和,在60 min内黏结力大于120 N•cm,在90 min时黏结力即可达到200 N•cm,达到快凝开放交通的目的。本项目开放交通的时间是摊铺后养生2 h即可。
3.2.5配合比确定
根据以上试验结果,考虑到微表处是在已进行防水封层施工的路段上施工的,同时南方地区夏季气温高,容易出现泛油现象,确定本次微表处施工的混合料配合比,见表4。微表处采用的是MS-3型。
表4微表处施工的混合料配合比(10 mm)
材料 材料比例(份) 允许误差范围
石料 100 ±3%
沥青 6.5 ±0.5%
水 10 1%~5%
水泥 2 0.7%~1.3%
3.3铺筑试验段
微表处正式施工前,通过试验段的摊铺,确定施工工艺。根据试验段的摊铺情况,在设计配合比的基础上做小范围调整,确定施工配合比。施工配合比的油石比不应超出设计油石比(-0.3%,+0.2%)的范围;本项目施工配合比的矿料级配中各筛孔通过率不应超过表5规定的允许波动范围。并且通过试验段得出施工配合比和确定施工工艺。
表5矿料级配的允许波动范围
筛孔
波动范围 通过下列筛孔的质量百分率(%)方孔筛(mm)公称粒径
9.5 7.5 4.75 2.36 1.18 0.6 0.3 0.15 0.075
允许波动范围 ±5% ±5% ±5% ±5% ±5% ±5% ±5% ±3% ±2%
3.4混合料拌和配制
微表处混合料级配的配制要采用带有计量系统的自动配料机进行配制,配出的粗、细集料混和料满足设计要求,才能使用。同时,必须严格筛除超规格大颗粒,以保证摊铺效果和降低噪音。0.075 mm的通过率会影响沥青的破乳时间和沥青与石料的黏附性,要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
为了方便微表处配合比设计,使微表处表面更均匀,本次微表处做适当改进,要求在4.75~9.5 mm之间再加多一个7.5 mm筛网,粗集料规格变为2.36~4.75 mm、4.75~7.5 mm、7.5~9.5 mm,施工过程中应根据摊铺厚度筛除超规格粒径的集料以确保铺面效果。
3.5摊铺
微表处采用专用的微表处摊铺车进行,本项目共投入2台。根据施工路段的路幅宽度调整摊铺槽宽度,尽量减少纵向接缝数量,在可能的情况下,宜使纵向接缝位于车道线附近,将符合要求的各种材料装入摊铺车内,将装好料的摊铺车开至施工起点,对准控制线,放下摊铺槽,调整摊铺槽使其周边与原路面贴紧。
按生产配合比和现场矿料含水量情况,依次或同时按配合比输出矿料、填料、水、添加剂和乳液,进行拌和;拌好的混合料注入摊铺槽并分布于摊铺槽适量时,开动摊铺车匀速前进,需要时可打开摊铺车下边的喷水管,喷水湿润路面,摊铺速度以保持混合料摊铺量与搅拌量基本一致为准。微表处施工时保持摊铺槽中混合料的体积为摊铺槽容积的1/2左右。
稀浆混合料摊铺后的局部缺陷,应及时使用橡胶耙等工具进行人工找平。找平的重点是个别超粒径粗集料产生的纵向刮痕,横、纵向接缝等。当摊铺车内任何一种材料快用完时,应立即关闭所有输送材料的控制开关,让搅拌器中的混合料搅拌完,并送入摊铺槽铺完后,摊铺车停止前进,提起摊铺槽,将摊铺车移出摊铺点,清洗摊铺槽。施工中不得随意抛掷废弃物。
采用双层摊铺或者微表处车辙填充后再做微表处罩面时,首先摊铺的一层应至少在行车作用下成型24 h,确认已经成型后方可在上面再进行第二层摊铺。当采用压路机碾压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缩短第一层的成型时间。
微表处车辙填充时,应调整摊铺厚度,使填充层横断面的中部隆起3~5 mm,形成冠状,以考虑行车压密作用;当改性乳化沥青蒸发残留物含量和矿料含水量发生变化时,必须调整摊铺车的设定,确认材料配合比符合设计配比后才可继续施工。
3.6碾压
(1)对微表处填充车辙带必须进行碾压。
(2)在对车辙带碾压至少开放一天交通后,才能进行上层罩面。
(3)车辙带边缘位置的碾压遍数以4~6遍为宜,中间位置的碾压遍数以1~2遍为宜。
(4)须控制好碾压机的速率,缓慢进行,并注意对接缝位置的重复碾压。
3.7接缝处理
(1)纵向接缝:①接缝重叠宽度不宜超过75 mm;②避免在新微表处施工完毕的路面上进行摊铺。
(2)横向接缝:①施工开始和停止位置处必须下垫宽度不少于3 m长度不少于10 m的铁皮;②施工起始位置处的稀浆混合料不宜过稀;③起始和停止位置处的稀浆混合料需及时清理。
3.8初期养护
(1)稀浆混合料铺筑后,在开放交通前禁止一切车辆和行人通行。
(2)微表处混合料摊铺后一般不需要压路机碾压。在用于硬路肩、停车场等缺少或者没有行车碾压的场合时,或者为了满足某些特殊需要,可使用6~10 t轮胎压路机对已破乳并初步成型的稀浆混合料进行碾压。
(3)初期养生,稀浆混合料铺筑后,养生成型2~4 h后开放交通,通过路面车辆行驶碾压,以加速成型后的稀浆混合料固化、强化。
3.9开放交通要求
(1)新摊铺的微表处路面上车辆行驶速度不宜超过60 km/h。
(2)新摊铺的微表处路面前方需设置减速标志。
4交工验收阶段质量检查与验收
工程完工后,将施工全线单幅以1~3 km作为一个评价路段进行质量检查和验收,检查项目、频率、要求及方法按规范要求。
罩面层在开放交通后最初的1个月之内处于不稳定状态:固化成型不断进行,个别粗集料可能会飞散,石料表面的沥青膜也会磨损。竣工验收定为完工后的1个月至2个月时进行,此时材料层的状况已经基本稳定了,测得的数据可靠、有代表性。交工验收检验要求,见表6。
表6微表处交工验收检验要求
检测项目 质量要求 检验频率 方法
表观质量 外观 表面平整、密实、均匀、
无松散、无花白料、无轮迹、无划痕 全线连续 目测
横向接缝 对接,平顺 每条 目测
纵向接缝 宽度<80 mm
不平整<6 mm 全线连续 目测或用尺
量3 m直尺
边线 任一条30 m长度范围内的水平波动不得超过±50 mm 全线连续 目测或用尺量
抗滑性能 摆值(BPN)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45 5个点/km T 0964
横向力系数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54 全线连续 T 0965
构造深度TD(mm)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0.6 5个点/km T 0961
渗水系数
(mL/min) ≤10 mL/min 3个点/km T 0961
厚度(mm) -10% 3个点/km 钻孔或其
他有效方法
注:横向力系数和摆值任选其一作为检测要求。
通过检测,各项指标均符合设计要求,完满完成任务。
5结束语
通过微表处工程的成功实施,施工路段路面路用性能得到了良好的恢复,改善了路况,保证了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目前路面状况运行良好。
微表处技术在广东地区的应用已相当成熟,不少市政道路及高速公路,均采用了微表处技术进行预防性养护。通过微表处技术,达到了预防性养护的目的,节约了养护费用。同时,相比热沥青路面施工养护技术,降低了造价,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对国家的节能减排国策也起到了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 《微表处和稀浆封层技术指南》(交工便字[2005]329号)
2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Micro Table Place Technology in Preventive Maintenance Project Application
Li Zhonghua
Abstract: Massive ultra limits, the overload vehicle to go on the road, causes the bituminous pavement to present the varying degree the attrition, smooth, loose, the hollow and so on to get sick the evil; For the extension next heavy resurfacing transformation cycle, carries on micro table place preventive maintenance processing, the improvement road surface anti-slippery performance, repairs vehicle zhe, enhances the road surface the travel safe mass.
Key words: bituminous pavement; plant disease; micro table place; preventive maintenance; repa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