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任务”为驱动提升语言实践能力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客观地讲,现在高中语文教学进入了一个尴尬的发展“瓶颈”——学生宁愿把大量时间花在英语阅读或理科的题海战中,也不愿花时间学语文。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识字缀文、运用语言等最基本的技能训练已走入为考试而练习的“死地”。鉴于此,笔者觉得与其苦等其他学科“让位”,不如“主动出击”,从其他学科中借鉴方法,恢复语文“母语教学”应有的地位,让学生能够做到读准音,写对字,说通话,写出文从字顺的文章,培养学生较全面的语文素养。
  一、借鉴英语学科“任务型”教学模式
  同是语言教学,为何英语学科魅力巨大,牢牢地吸引住众多学生的“眼球”?笔者翻阅了教育部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提倡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主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也就是说,英语课程标准是以任务为教学策略基础,强调运用语言的任务进行教学,让学生为了完成一项真实的任务进行学习,并要求学生最终完成这项任务,使学生为了运用而学习,学了就能用,从而直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英语学科采取这种教学方式,目的就在于避免学生机械的死记硬背,防止出现“哑巴英语”的现象。而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学生表达欠佳,机械记忆,被动学习,甚至厌学的情况屡见不鲜,由此可见借鉴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了。
  也许有人会说,这不就是“问题型”教学法吗?固然,“任务型”表面看起来与“问题型”极其相似,都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然而最大的区别也在于此,“问题型”只注重解决某一问题,解决即可;“任务型”则专注于解决的过程与解决后的能力迁移与态度的转变,是以“题”激“情”,以“情”促“思”,以“思”创“新”,从而使学生在一种自觉的学习环境中,自主地品评语言、主题,潜移默化地提升语文素养。
  二、适时创设问题任务,激发学生兴趣,是借鉴“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关键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能动参与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做到扣其情,启其智,精心设问,尽量让学生多思,使之入境。其次要大力提倡不迷信权威,不死守成规,要敢于标新立异,鼓励学生对教材、复习资料、教师授课中的观点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再次,在学生的“愤”“悱”之时,教师要及时点拨。创立问题任务的目的,就是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起到启其智、增其能的作用。根据教材内容,一般可分为5大任务类型。
  1.列举型任务促理解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完课文后,找出一些语段中的关键词句,以便更好地概括文章,且形成看问题抓重点的能力。比如读完《〈物种起源〉导言》第一段,让学生找出关键性的结论,概括这段话的中心。列举型任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归纳能力,一般适宜于逻辑思维较严谨的议论文。
  2.整理性任务明思路
  教师可以把课文段落、词语的顺序打乱,让学生重新按顺序排列,这需要学生清楚文章的内容,领会课文内容的连贯性。
  3.比较型任务增鉴别
  对比不同的材料或叙述并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比如上完柳永的《雨霖铃》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让学生根据这两首词描写景物的用语,感情抒发的对象,节奏的变化等等方面,让学生自行概括柳永与苏轼所代表不同流派的特点。
  4.分享个人经验型任务广见闻
  教师可让学生谈谈自己所经历和感受的事情,以切身体验拉近与文本的距离。如在上《胡同文化》时,可让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分享他们的旅游经历,谈他们的感受,启发学生思考地域的差别所带来的不同感受,为进入课文学习奠定一个感性的基础。
  5.项目型任务强合作
  项目的任务是由两人或四人小组合作完成的。要求学生围绕某一主题,通过查找资料、与别人交谈等方法获得知识,其学习成果可通过回答教师问题、撰写论文等形式表现出来。这些任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以致用的机会,一个自由发挥才能的广阔的平台。此类任务一般要求学生课外完成。在这类任务中,团体合作和组织能力非常重要。
  三、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是借鉴“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最终目标
  借鉴“任务型”教学模式,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探索,自主求知。有了任务,学生的语文学习就能从知识和规则的理解,发展到意义的表达和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学习语言和掌握语言的目的,进一步提升语文实践能力。
  1.启发学生思维是探究的关键
  思维越活跃,发现能力和应用能力就越强,但人的思维,均由问题引起,所以有言:“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过程也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比如上小说《药》时,板书课题“药”后,在其后面用红粉笔醒目地写上“?”“。”“!”“?”这几个标点,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对这4个标点符号作出合理的解释。让学生带着疑问读课文会极大地激发学生质疑解疑的兴趣,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在任务型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用问题去扣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在质疑和解疑中发展其思维能力。
  2.诱导学生自学是探究的重点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现成知识,可以受用一時;但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则可以受用终身。而自学能力的形成必须靠自主的实践。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把自学活动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使学生在自学中思考,在思考中自学。
  在任务型教学活动中,根据自学的要求不同,可分为探索性自学、深究性自学、吸收性自学三类。探索性自学,这是初步理解阶段。如上《游褒禅山记》时,让学生“查一查”,即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自行解决课文内生疏的词语,增强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深究性自学,这是深入理解阶段,抓住重点进行剖析推敲。还是以《游褒禅山记》为例,让学生“找一找”,就作者从记游到抒发感叹这其中的思路,请同学自己从文中找出某些句子勾勒出一幅简图,看谁的最清晰简洁,以此体会因事明理的写法。吸收性自学,这是消化运用阶段,主要通过手脑并用,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如上完《游褒禅山记》,让学生”写一写“,模仿此文的因事明理、叙议结合的写法写一篇游记。
  3.诱发学生应用是探究的目的
  应用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当堂练习,可以用课后练习或随堂练习,达到消化,这是巩固新知识。第二层次是知识迁移,这是发展已学知识。比如高三复习中讲完古诗文中有关色彩的词语后,可以出一道有关色彩的测试题:
  下列各组语词引号内的字,所指颜色系相同或相近的选项是:
  (1)看朱成“碧”/金魄“翠”玉
  (2)青红“皂”白/“玄”端章甫
  (3)“缟”衣白冠/玉貌“绛”唇
  (4)“丹”枫白苇/“赭”衣塞路
  (5)“缁”衣羔裘/“黔”首黎民
  第三层次是将语文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这是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再创造。请看下题:
  罗董事长的三位朋友分别在今天过七十大寿、乔迁新居、分店开幕。如果你是董事长的秘书,下面三副对联该如何送才恰当?
  (甲)大启而宇,长发其祥
  (乙)交以道接以礼,近者悦远者来
  (丙)室有芝兰春自永,人如松柏岁长新
  1.甲送乔迁新居者;乙送分店开幕者;丙送过七十大寿者
  2.甲送分店开幕者;乙送乔迁新居者;丙送过七十大寿者
  3.甲送过七十大寿者;乙送乔迁新居者;丙送分店开幕者
  4.甲送过七十大寿者;乙送分店开幕者;丙送乔迁新居者
  俗话说,无知必无能。但是,有知未必有能。因此,学习重要的是善于知,善于把知识在实际应用中转化为能力。要诱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就要指导学生多练,把练当作一条主线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以便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借鉴英语学科“任务型”教学模式时,切记这是一种为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而施行的一种方法,把凝固的语言文字、篇章结构看成信息的载体。设计好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当然,教师应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不同,从实际出发,使语文学科“工具与人文齐飞”,真正改变语文学科现有的尴尬局面。
  [作者通联:浙江桐乡市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2008年在江苏沿海海涂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苏北沿海滩涂盐肥对油葵生长及离子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土壤盐分在S2(2.9—3.6g/kg)时对油葵籽粒产量影响不大,但随着土壤盐分的增加,在S
以有效教学为理论支撑,立足于教材,植根于课堂,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提出更新教学观念、改进阅读策略和加强反思意识,旨在为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提供思
从2015年开始,江苏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城市公立医院改革,针对这次改革,本文将通过对城市综合性公立医院在医改前后的运行状况和运行效率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来评估本次改革的效
白银老人的制墨坊坐落在呈坎一条小街的尽头,粉墙黛瓦,背后就是一座大山,屋子前流过一条清澈的小溪,远远看去,制墨坊好似被置于一幅水墨画中。每逢秋天,院子里的几颗银杏树就
在分析了传统方法提升稳定性的局限性后,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表决式逻辑的多核心控制系统,使用多块微处理器协调工作代替传统单主控制器的控制架构,并分析了其与传统的单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