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管理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in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生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管理是为了实现学校体育训练的任务与目标,不断提高其效率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一系列的综合计划。
  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管理是一个动态、周期性的过程,这个过程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组织管理方面既不同于专业型组织管理,也不同于群众性质的组织管理。要遵循学习与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采用最佳的手段和方法,发挥最大的效益,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从而实现训练的预定目标,它包括:思想教育管理和训练管理。
  一、思想教育管理
  中学生的生理、心理不成熟,自控力一般较差。因此,体育教师要根据本地区的气候、本校的场地设施和学生的思想表现等实际情况,制定严格的思想管理措施,引导学生付诸实行,使其养成优良的作风,为学校、国家创造出优异的成绩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1.结合国情,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使学生从小就了解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了解我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培养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并教育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把他们创造好成绩、求得个人发展的愿望,引导到实现四化、振兴中华、为国争光的崇高训练目的上来,勤学苦练,勇攀高峰。
  2.正面教育,一视同仁
  体育教师应特别爱护学生,坚持正面教育,以鼓励表扬为主,批评为辅。同时,教师还应一视同仁,在严格要求学生的问题上,绝不能厚此薄彼,不论运动成绩如何,都应该平等相待。倘若对体育尖子、运动能力强的学生偏爱、姑息、纵容,对他们缺点置若罔闻、听之任之,就会使他们产生优越感从而骄傲自满,甚至目中无人,不听体育教师的指挥。另一部分学生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导致教育失败。因此,对学生应努力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一律平等。
  3.要言传身教,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而身教尤胜于言教。体育教师在寒风凛冽的严冬和烈日当空的盛夏执教时,勇于克服困难,精神饱满,对学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因此,教师教育学生要先从自身做起,使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成为学生仿效的楷模,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在训练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在生活上和学习上关心学生并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同时,还要与学生把握一定的距离尺度,使师生关系真正地建立在教育与友谊的基础上。
  4.制造严格内部的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奖罚分明
  体育教师要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整套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和考勤办法,对违反规章制度的学生做到有章可循,奖罚分明,从而使他们有了纪律的约束,保障训练目标和计划的实施。
  二、训练管理
  1.运动队的组建
  课余训练的最基本训练单位是学生,训练工作的好坏取决于组建运动队的素质如何。为此,学校运动队的组建必须有必要的工作步骤及内容。
  学校运动队的早期选材,包括从一般性的观察,然后测试直至最后确定应否对其进行有计划的、专项系统的训练这一完整的过程。根据不同时期选材工作目的、任务的不同,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初选阶段、复选阶段、定向阶段、决选阶段。
  (1)初选阶段
  教师通过不同的途径对适龄学生进行普遍的观察和简易的测试,了解每个人的家庭史与个人体育活动史,判定每人的发育程度,测定各自在形态、机能及心理等方面的遗传特征,以判定其是否适于参加运动训练,初步选出训练对象。同时要注意初选对象的年龄要以专项的不同而异。
  (2)复选阶段
  通过对初选挑出来的儿学生进行试验性的基础训练,着重观察和测试他们的试训过程中心理、机能、素质以及形态的变化,注意观察和了解他们从事一般体育活动、和学习、掌握基本动作技巧的能力,从而检验和确定各个训练对象是否具备参加系统训练的必要条件。通常持续一周至一个月左右。
  (3)定向阶段
  通过复选,对已确定适合于从事系统训练的学生应进行定向阶段的训练,以确定其适宜参加哪一个专项的系统训练。
  定向步骤一般为:
  ①对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成长空间进行准确的测定和分析。
  ②对上述测定分析的结果与不同专项的要求进行比较,找出一个或几个可能适宜的专项。
  参加可能适宜的专项的试训,如果取得满意的效果,可继续训练下去,如果不够理想应转入另一个可能适宜的专项试训。依此类推直至取得相对满意的训练结果为止。
  (4)决选阶段
  在复选和定向阶段的训练中,教师在确定了学生适宜的专项之后,还需要继续从该专项的角度进一步了解和判定学生的竞技能力,并考虑其各个方面的能力在此期间的变化,进而对学生的竞技潜力和训练前景做出尽可能准确的预测。在这一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可以对学生在该专项上是否有发展前途给以基本的估计,对于那些具有较大竞技潜力选手,则应该根据其具体情况制订长时间的、系统的训练计划,并予以实施。
  2.训练管理的实施
  (1)训练目标的确定
  训练目标是训练活动中学生的状态目标。一个完整的训练目标应该包括运动成绩指标、竞技能力指标和阶段序列指标三个部分。体育教师根据这三个指标,以及在实践上积累的丰富经验或运用各种特定的方法,预测学生通过训练后可能达到的训练水平,以便取得理想的运动成绩。
  (2)教学训练工作的计划
  课余体育训练工作要尽可能参照国家制定的教学训练大纲。制定多年、年度和阶段教学计划和教研组讨论,得到学校领导批准后进行。计划要严格实施,定期检查并及时修订,教师要根据阶段计划认真制定课时计划。
  (3)注意基础训练
  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工作应使学生打好意志品质、基本技术、技能、身体素质和基本知识等方面的基本功,切忌拔苗助长,运动负荷量要适宜,一定要符合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培养他们有一定事业心和兴趣,注重基础训练。
  (4)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
  运动水平的提高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但整个过程的组织和控制受体育教师主导作用的影响最大。一切训练计划、目标的确定、比赛方案的指挥都必须通过体育教师的指导才能起到关健性作用。体育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凝聚力,严格管理队伍,抓思想、抓作风、抓学习。
  总之,中学课外体育训练的组织管理是通过对运动训练实行计划、组织、控制、监督和调节,取得最佳的训练、竞赛效果。最终目的是要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归根结蒂它是一个培养人、塑造人的教育管理过程。同时,还要动员一切力量,及各方面的通力协作,齐抓共管,综合治理,以便顺利达到预定的训练目标。
其他文献
作文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展示,它涵盖了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就新课程改革来说,它十分注重学生实际操作或应用能力的提升。即使传统意义上的语言文字训练,最终也是加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这些观点和新课程倡导的“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是相一致的。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毕业,九年中学习了各种美文佳作不少于500篇,写作的数量除周记、日记以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