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圣经故事里说,亚当和夏娃当初是因为偷食了禁果,才有了羞耻心。当他们低头发现自己一丝不挂的时候,只觉得无地自容,于是摘来无花果的叶子来遮羞,却因此被上帝发现,从此被赶出伊甸园;不过,如果他老人家哪天心血来潮到人间走一遭,不小心借宿到了天体旅馆,看到旅馆内的男男女女赤身裸体行走,不仅毫无尴尬羞耻之色反而一副开心舒畅的神情,他大概要么认为是自己老花了眼,要么就不得不怀疑自己的记性了吧。可不要只顾着在一边偷笑,这不是一个恶作剧。这样的天体旅馆正在欧洲兴起,无论是浪漫飘逸的瑞典,丹麦,还是理智刻板的德国,甚至是以衣着考究著称的英国。当有人为这个“冲破一切世俗束缚,追求终极生命意义”的举动叫好之时,我们也不妨深思熟虑—下:扯掉身上最后一块布,真的意味着摆脱一切束缚了吗?
事实上,早在几年前,欧美就掀起过一阵“天体营浪潮”。天体营其实就是一个天体海滩,被官方指定了范围,然后由那些志同道合的人在那里聚会,狂欢。在法国著名的阿德各角天体海滩,游客办理入营手续时,工作人员还会向他们出示营区守则,上面清楚地写明:“您必须学习、练习放开胸怀,让您的身体自然裸露,并平和自然地看待身边其他的裸体。您必须维持基本的礼仪,避免做出吓人的举动,或者去骚扰别的客人……”尽管天体海滩不可避免地引发了社会争议,但许多国家仍旧默认甚至批准了这块净土的存在。不少天体海滩成了游客观光的必到之处,这种与穿衣打扮愈加考究的社会趋势格格不入的新奇方式,吸引着众人一“脱”为快。当然,人们也都乐于在炎炎夏日躺在沙滩上享受日光浴,那么以裸体的方式亲近大自然并不能算是过分。
然而事实却表明,人们不但没有适可而止,却像上瘾了一般,又想出天体旅馆这种妙招。将裸露进行的场合由户外的自然环境转向室内的生活环境,既成功避免了社会上的谴责的声音,又巧妙地把裸体融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志同道合之士自成一国,真正的坦诚相见,吃饭聊天喝咖啡,好不惬意。旅馆的陈设可能很简单,风景则在其他地方随处可见,租金与普通旅馆无异,人们却趋之若鹜,像是要逃离现实的藩篱,奔往世间桃花源。有的航空公司甚至生怕人们赤裸的心情一刻都不能等,连几个小时的飞行时间都难以捱过,纷纷推出了裸体航班,让乘客在到达目的地之前就先裸上一把,结果竟也出人意料地受到追捧。
很难说此举是否有哗众取宠之嫌,因为所有天体活动都明确表示:裸体并不等于色情,并且严格禁止性交甚至不得有任何猥亵举动。更何况在欧洲,出于对自然的向往或是贴近上帝的渴望而进行的各种裸体举动,早就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然而这些敢于突破世俗偏见的勇敢者们带给我们的,除了对其勇气的赞赏之外,更多的恐怕是对于现实的思考和困惑了。
数千年前,我们通过充分挖掘自身能力与智慧,解除了无情的大自然对人类生命的绝对威胁,群居生活得以生存和延续,无数人类智慧的辉煌篇章才得以书写至今。数千年后,当人类的物质和精神成就发达到仿佛能够建立一个真正的自由的时刻,我们却发现自己并未乐在其中。有的人不堪重压选择用各种极端方式逃离,更多的人身在其中却倍感麻木。我们绝不会否认文明社会的发展创造的无数物质和精神财富,然而除了这些,文明似乎也并没有带给我们更多。
人们甚至开始怀念那个传说中的“黄金时代”,也就是在文明开始之前,听任自然摆布的原始人类社会。也许在当时,人类在自然面前足够脆弱,但能够束缚我们的,也只有这一个自然力量而已。个人只作为一个个体存在,他可以随心所欲,也没有任何公众影响甚至伦理道德可言:对比下现在,每个人都身兼多重角色,国家的公民、民族的一员,社会的一分子……从生到死都跟社会紧密相连,个人的一言一行都会在不同的单位之间引发多重效应。原始社会的人,听从本能的力量行动,现在的我们,背负着文明的重量做事。
也许文明从来没有带我们离自由走得更近,它教我们挥起双手,向自然迎战,从惧怕自然到利用自然,创造出不计其数自然原本无法提供给我们的财产也在无形中将我们裹入囊中,把人类跟它自身的命运紧紧绑在一起。文明就像是一双无形的大手,我们好比地上数不清的小雪粒,它将我们捧起,揉成一个叫做“社会”的大雪球。社会向前发展,文明的程度越来越高,雪球就越滚越大,内部中间的个人空间就必须随之变小。一个惊人的推论呈现到我们眼前:文明社会的发展,必须以牺牲人类个体的本性自由为代价。
这样就不难对天体旅馆的人多了一份由衷的理解。当某一次或长或短的出行准备不必再像经历审判一样,在收拾行礼的时候——考虑出席宴会穿什么、出去散步穿什么、吃午餐穿什么、睡觉穿什么一大串繁琐的问题,因为答案只有一个:什么都不必穿。那将会是一段多么轻快明朗的旅程。当然,我们绝不会故意忽略那个辩解的声音:怎么可能?!世界上哪有完美无缺的真实存在,就算文明有其固有的缺陷,但并不意味着它对此毫无作为,只要联想起从前人们里三层外三层将身体严严实实包裹起来的穿着,再看看现在衣服的轻便、简洁功能地位的上升,尤其是面料越来越少的衣服和面积越来越大的肌肤裸露,这些难道不正是文明正在克服这一缺陷,逐渐减少对人类自身压抑最强有力的证据吗?
我们当然无法向文明提出完美的苛求,最多是对它的一个美好期望罢了。不过值得提醒的是:有些事情远远并非如同它表面看上去那样,而且时常如此。很难说衣服对于人类而言只是一件普通的身外之物,作为人类文明首当其冲的符号“元老”,服装从一开始就被打上了文明的印记。更何况人类从来都是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界,而服装的历史更是一部紧随文明的步伐不断调整自己节奏的变奏曲。
抛开对美丽伊甸园的无尽想象,树叶和兽皮披应该算得上人类最早的服装雏形了。尽管在那期间,服装的保暖御寒功能首当其冲,但这绝不意味着再无它用。受当时社会条件所限,能够成型的衣服材料并不多,更不讲究什么款式剪裁,饰品就在那个时候扮演了社会中的重要角色。一些用奇异瑰丽的石头制作的饰品,环形之上做工精美的动物形象,都是只有部落的首领和财力强盛的猎人的专属。作为服装的一部分,在充当财富与权力的象征的任务上,哪怕没有我们先进的工艺制作水平,饰品在原始社会的发挥也毫不逊色。
到了14世纪,由于经济繁荣,农业、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往来,衣服的式样和衣料品种也有了多种变化。中世纪的欧洲处于基督教统治时期,由于基督教教义鄙视钱财,反对豪华,服装的颜色、式样都很单调,颜色尚黑,灰、白三色,衣服式样以拖地长袍为主。农民还被禁止穿好料子及颜色华丽的衣服。而统治阶级追逐奢华和享乐,无视宗教戒律,“无论贵人、贵妇,皆如儿童之喜着新衣,喜戴首饰。此为善奢侈浪费之时代,男子穿尖头鞋,而女子戴高一尺之圆锥帽。此时人用三千头松 鼠之皮以制一件外衣,而奥而良公爵竟用七百粒细珠以绣一首诗歌于襟袖之上。”英国议院对于平民、普通骑士,穿的衣服与贵族穿着相同不能容忍,爱德华四世时,英国下院提出了这样的文件:“不允许勋爵等级以下的任何骑士或任何普通人,使用并穿戴任何大礼服、夹克衫、大氅。但衣着必足以下长度;当他直立时,衣着能遮盖住其阴部和臀部。勋爵或任何更高一级的贵族,则不受此限制。”单是看一个人服饰的繁复程度是否便于劳动,也能判断他来自社会的哪个阶层。在文明的发展之下,服装的身份鉴别功能已经不言而喻:社会的政治、文化甚至宗教等等各个层面,都透过服装这面不易觉察又无处不在的小镜子反射出来……
工业革命后,机器工业的大发展,无疑对服装款式和纹样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且不说工人,必须换掉以前在作坊中粗笨的日常服装,戴上简便的帽子,穿上合身造体的工作服和减轻疲劳的鞋子以保证安全,就是王公贵族们的服装也必然要为之大变。首先是交通工具的改善,其次便是运动场的开辟,还有渐趋现代化战场的需要,都不允许再穿以前那样的繁琐服装。人们不再热衷于巴洛克、洛可可式的精巧与富丽,而是随着工业机械和工业产品的外形和功能开始崇尚率直、简洁、大方。整个社会生活的节奏都由于蒸汽机的带动而突然加快,随之而来的便是服装业大刀阔斧的改革。
首先,服装开始由手工缝制,量体裁衣的单件制作,转向机器加工、统一规格的流水线生产,并目在追求生产效率和利润的社会趋势下,前者很快为后者所淹没。在效率至上的流水线上,我们被依据各式简单而粗暴的标准判断、分类,然后打上标签按照性别区分为男装和女装,以及后来干脆男女通用的中性装;按照大小简单归为大、中、小码,还有直接—刀切的均码:按照用途分类成运动装、职业装和休闲装……恍惚之间竟然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在穿衣服这个行为上,主体仿佛不再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神态各异的人,不再是人穿衣,倒更像是衣穿人,成批的衣服涌动而出去不同的场合寻找大小合适的对象然后替他套上,以便于他在不同的场合中说对的话,做对的事。西服奔向了商务会所,运动服跑向高尔夫球场,晚礼服则朝着觥筹交错身姿摇曳的宴会方向姗姗迈步……
当我们精于服装的各式风格潮流元素和搭配之时,服装早已变成了一个沉重的枷锁,无时无刻都在向你表明它的身份,施加以我们文明的重量。这又是一个狡猾的对手,当我们尚不曾意识到它的存在,它悄悄地扩充力量;当我们有所察觉之时,它又跟我们捉迷藏,一边让我们有目共睹了它又逐渐由多到少的过程,然而却在我们每脱下一件衣服、露出多一寸肌肤的同时,都将文明的旗帜无声地摇摆一想想难道不是这样吗?每一寸衣服的减少,都伴随着“摆脱束缚,追求自由”的赞扬之声,让人们每逢忆古思今都要对自己创造的文明成就饱含自豪之情一西方不是有句俗语吗:比基尼告诉我们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就是自由一却惟独忘了最重要的一点:自由从来都不是文明的恩赐。
从结构简单的原始社会,到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再到物质和精神文明都高度发达的现在,服装始终肩负着文明的重量,一点都不曾落下,只不过它开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不断进步,它开始以各种隐蔽的方式藏匿于我们鲜有关注的角落。衣服越穿越少,文明的重量却越来越大。当我们为那些褪掉身上最后一块布,以为重回原始状态的人们充满革命性的创举欢呼之时,不要忽略了那个共同约束他们的无性规则,也许你会认为那从来不是任何官方的成文规定,但谁也说不准在他们的心里有没有这样一个尺度在衡量……
事实上,早在几年前,欧美就掀起过一阵“天体营浪潮”。天体营其实就是一个天体海滩,被官方指定了范围,然后由那些志同道合的人在那里聚会,狂欢。在法国著名的阿德各角天体海滩,游客办理入营手续时,工作人员还会向他们出示营区守则,上面清楚地写明:“您必须学习、练习放开胸怀,让您的身体自然裸露,并平和自然地看待身边其他的裸体。您必须维持基本的礼仪,避免做出吓人的举动,或者去骚扰别的客人……”尽管天体海滩不可避免地引发了社会争议,但许多国家仍旧默认甚至批准了这块净土的存在。不少天体海滩成了游客观光的必到之处,这种与穿衣打扮愈加考究的社会趋势格格不入的新奇方式,吸引着众人一“脱”为快。当然,人们也都乐于在炎炎夏日躺在沙滩上享受日光浴,那么以裸体的方式亲近大自然并不能算是过分。
然而事实却表明,人们不但没有适可而止,却像上瘾了一般,又想出天体旅馆这种妙招。将裸露进行的场合由户外的自然环境转向室内的生活环境,既成功避免了社会上的谴责的声音,又巧妙地把裸体融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志同道合之士自成一国,真正的坦诚相见,吃饭聊天喝咖啡,好不惬意。旅馆的陈设可能很简单,风景则在其他地方随处可见,租金与普通旅馆无异,人们却趋之若鹜,像是要逃离现实的藩篱,奔往世间桃花源。有的航空公司甚至生怕人们赤裸的心情一刻都不能等,连几个小时的飞行时间都难以捱过,纷纷推出了裸体航班,让乘客在到达目的地之前就先裸上一把,结果竟也出人意料地受到追捧。
很难说此举是否有哗众取宠之嫌,因为所有天体活动都明确表示:裸体并不等于色情,并且严格禁止性交甚至不得有任何猥亵举动。更何况在欧洲,出于对自然的向往或是贴近上帝的渴望而进行的各种裸体举动,早就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然而这些敢于突破世俗偏见的勇敢者们带给我们的,除了对其勇气的赞赏之外,更多的恐怕是对于现实的思考和困惑了。
数千年前,我们通过充分挖掘自身能力与智慧,解除了无情的大自然对人类生命的绝对威胁,群居生活得以生存和延续,无数人类智慧的辉煌篇章才得以书写至今。数千年后,当人类的物质和精神成就发达到仿佛能够建立一个真正的自由的时刻,我们却发现自己并未乐在其中。有的人不堪重压选择用各种极端方式逃离,更多的人身在其中却倍感麻木。我们绝不会否认文明社会的发展创造的无数物质和精神财富,然而除了这些,文明似乎也并没有带给我们更多。
人们甚至开始怀念那个传说中的“黄金时代”,也就是在文明开始之前,听任自然摆布的原始人类社会。也许在当时,人类在自然面前足够脆弱,但能够束缚我们的,也只有这一个自然力量而已。个人只作为一个个体存在,他可以随心所欲,也没有任何公众影响甚至伦理道德可言:对比下现在,每个人都身兼多重角色,国家的公民、民族的一员,社会的一分子……从生到死都跟社会紧密相连,个人的一言一行都会在不同的单位之间引发多重效应。原始社会的人,听从本能的力量行动,现在的我们,背负着文明的重量做事。
也许文明从来没有带我们离自由走得更近,它教我们挥起双手,向自然迎战,从惧怕自然到利用自然,创造出不计其数自然原本无法提供给我们的财产也在无形中将我们裹入囊中,把人类跟它自身的命运紧紧绑在一起。文明就像是一双无形的大手,我们好比地上数不清的小雪粒,它将我们捧起,揉成一个叫做“社会”的大雪球。社会向前发展,文明的程度越来越高,雪球就越滚越大,内部中间的个人空间就必须随之变小。一个惊人的推论呈现到我们眼前:文明社会的发展,必须以牺牲人类个体的本性自由为代价。
这样就不难对天体旅馆的人多了一份由衷的理解。当某一次或长或短的出行准备不必再像经历审判一样,在收拾行礼的时候——考虑出席宴会穿什么、出去散步穿什么、吃午餐穿什么、睡觉穿什么一大串繁琐的问题,因为答案只有一个:什么都不必穿。那将会是一段多么轻快明朗的旅程。当然,我们绝不会故意忽略那个辩解的声音:怎么可能?!世界上哪有完美无缺的真实存在,就算文明有其固有的缺陷,但并不意味着它对此毫无作为,只要联想起从前人们里三层外三层将身体严严实实包裹起来的穿着,再看看现在衣服的轻便、简洁功能地位的上升,尤其是面料越来越少的衣服和面积越来越大的肌肤裸露,这些难道不正是文明正在克服这一缺陷,逐渐减少对人类自身压抑最强有力的证据吗?
我们当然无法向文明提出完美的苛求,最多是对它的一个美好期望罢了。不过值得提醒的是:有些事情远远并非如同它表面看上去那样,而且时常如此。很难说衣服对于人类而言只是一件普通的身外之物,作为人类文明首当其冲的符号“元老”,服装从一开始就被打上了文明的印记。更何况人类从来都是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界,而服装的历史更是一部紧随文明的步伐不断调整自己节奏的变奏曲。
抛开对美丽伊甸园的无尽想象,树叶和兽皮披应该算得上人类最早的服装雏形了。尽管在那期间,服装的保暖御寒功能首当其冲,但这绝不意味着再无它用。受当时社会条件所限,能够成型的衣服材料并不多,更不讲究什么款式剪裁,饰品就在那个时候扮演了社会中的重要角色。一些用奇异瑰丽的石头制作的饰品,环形之上做工精美的动物形象,都是只有部落的首领和财力强盛的猎人的专属。作为服装的一部分,在充当财富与权力的象征的任务上,哪怕没有我们先进的工艺制作水平,饰品在原始社会的发挥也毫不逊色。
到了14世纪,由于经济繁荣,农业、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往来,衣服的式样和衣料品种也有了多种变化。中世纪的欧洲处于基督教统治时期,由于基督教教义鄙视钱财,反对豪华,服装的颜色、式样都很单调,颜色尚黑,灰、白三色,衣服式样以拖地长袍为主。农民还被禁止穿好料子及颜色华丽的衣服。而统治阶级追逐奢华和享乐,无视宗教戒律,“无论贵人、贵妇,皆如儿童之喜着新衣,喜戴首饰。此为善奢侈浪费之时代,男子穿尖头鞋,而女子戴高一尺之圆锥帽。此时人用三千头松 鼠之皮以制一件外衣,而奥而良公爵竟用七百粒细珠以绣一首诗歌于襟袖之上。”英国议院对于平民、普通骑士,穿的衣服与贵族穿着相同不能容忍,爱德华四世时,英国下院提出了这样的文件:“不允许勋爵等级以下的任何骑士或任何普通人,使用并穿戴任何大礼服、夹克衫、大氅。但衣着必足以下长度;当他直立时,衣着能遮盖住其阴部和臀部。勋爵或任何更高一级的贵族,则不受此限制。”单是看一个人服饰的繁复程度是否便于劳动,也能判断他来自社会的哪个阶层。在文明的发展之下,服装的身份鉴别功能已经不言而喻:社会的政治、文化甚至宗教等等各个层面,都透过服装这面不易觉察又无处不在的小镜子反射出来……
工业革命后,机器工业的大发展,无疑对服装款式和纹样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且不说工人,必须换掉以前在作坊中粗笨的日常服装,戴上简便的帽子,穿上合身造体的工作服和减轻疲劳的鞋子以保证安全,就是王公贵族们的服装也必然要为之大变。首先是交通工具的改善,其次便是运动场的开辟,还有渐趋现代化战场的需要,都不允许再穿以前那样的繁琐服装。人们不再热衷于巴洛克、洛可可式的精巧与富丽,而是随着工业机械和工业产品的外形和功能开始崇尚率直、简洁、大方。整个社会生活的节奏都由于蒸汽机的带动而突然加快,随之而来的便是服装业大刀阔斧的改革。
首先,服装开始由手工缝制,量体裁衣的单件制作,转向机器加工、统一规格的流水线生产,并目在追求生产效率和利润的社会趋势下,前者很快为后者所淹没。在效率至上的流水线上,我们被依据各式简单而粗暴的标准判断、分类,然后打上标签按照性别区分为男装和女装,以及后来干脆男女通用的中性装;按照大小简单归为大、中、小码,还有直接—刀切的均码:按照用途分类成运动装、职业装和休闲装……恍惚之间竟然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在穿衣服这个行为上,主体仿佛不再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神态各异的人,不再是人穿衣,倒更像是衣穿人,成批的衣服涌动而出去不同的场合寻找大小合适的对象然后替他套上,以便于他在不同的场合中说对的话,做对的事。西服奔向了商务会所,运动服跑向高尔夫球场,晚礼服则朝着觥筹交错身姿摇曳的宴会方向姗姗迈步……
当我们精于服装的各式风格潮流元素和搭配之时,服装早已变成了一个沉重的枷锁,无时无刻都在向你表明它的身份,施加以我们文明的重量。这又是一个狡猾的对手,当我们尚不曾意识到它的存在,它悄悄地扩充力量;当我们有所察觉之时,它又跟我们捉迷藏,一边让我们有目共睹了它又逐渐由多到少的过程,然而却在我们每脱下一件衣服、露出多一寸肌肤的同时,都将文明的旗帜无声地摇摆一想想难道不是这样吗?每一寸衣服的减少,都伴随着“摆脱束缚,追求自由”的赞扬之声,让人们每逢忆古思今都要对自己创造的文明成就饱含自豪之情一西方不是有句俗语吗:比基尼告诉我们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就是自由一却惟独忘了最重要的一点:自由从来都不是文明的恩赐。
从结构简单的原始社会,到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再到物质和精神文明都高度发达的现在,服装始终肩负着文明的重量,一点都不曾落下,只不过它开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不断进步,它开始以各种隐蔽的方式藏匿于我们鲜有关注的角落。衣服越穿越少,文明的重量却越来越大。当我们为那些褪掉身上最后一块布,以为重回原始状态的人们充满革命性的创举欢呼之时,不要忽略了那个共同约束他们的无性规则,也许你会认为那从来不是任何官方的成文规定,但谁也说不准在他们的心里有没有这样一个尺度在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