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给英语教学注入了新活力、带来了新变化,也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新要求、给予了新期待。传统的备课、授课、评价等方式正在向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转变,但许多教师还面临着新的挑战,学好现代教育理论,渗透新课程理念,加快教学行为转变,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每一个教师面临的紧迫任务。
一、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方向转变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来源之一,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新课程带来了教材的更新和转型,教材的设计突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程要求,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提供了支持,也为教师重组、加工更加适合学生学习发展的学习内容提供了广阔空间。备好教材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观全局、抓住主线,因此,教师要变过去只教教材内容为使用教材内容教会学生学习,通过教材中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不再是过去只会教教材,而是要适应运用教材的新要求。备课时要广泛搜集素材,联系社会热点,挖掘教学资源;要深入领会和分析教材中每一项教学任务的内涵;要通过研究教材,明白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做到有的放矢。同时还要充分了解学生,即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认知水平、情感态度和心理状况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他们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和预设目标的完成情况。要实现教材与学生的有机结合,根据学生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调整、加工、提炼,让内容更加生动、富有活力,赋予新意,使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来。
二、从“传授者”向“创设者,指导者,服务者”方向转变
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英语新课程的全面推进将会改革和淘汰过去传统教学中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不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将会向着“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学习为中心”转变,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真正恢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课堂地位的转变,必然会带来传授知识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要求采用互动的课堂模式,提倡开放的学习模式,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在“互动”、“开放”和“创造”中让学生获得更大的主动权。这就要求教师在知识传授方式上需要彻底改变。首先教师要从过去语言的传授者转变成为情景和话题的创设者。新课程“互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过去“一言堂”的单一传授课变为“群言堂”多形式的活动课。在备课时,要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活动,预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保证课堂“活而不乱,多而不杂,动而有得”。其次,教师要由单一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语言活动的指导者、管理者。在新课堂上教师组织教学活动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其中,这就需要教师“放低”身段,以热情、亲切的态度对待学生的不足,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激励和鼓励学生的学习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不断提高设计、组织、驾驭教学活动的能力,积极地为学生进行语言活动提供服务。
三、从课程计划的“执行者”向“创造者”方向转变
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和任务驱动型学习为主,开发利用多种课程资源,如网络、电视、报刊等,涉及文化情感态度等跨学科的内容,关注学生的素质培养,重过程,讲策略。这些新的变化促使英语教师的工作方式由统一确定性变成了多样不确定性,使教学面临的挑战更加艰巨,但也为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和更大的空间。因此教师要从课程计划的执行者向创造者方面转变。由于课程具有开放性,完成教学设计需要教师付出更多艰辛的汗水,结合实际的优质的教学设计将期待教师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新课程所要求的教学模式会使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处于一种时时受到碰撞、挑战和激励的状态,需要英语教师努力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用新课程理念武装思想,促进教学思想的转变,促进知识的更新,扩大教学视野,重建知识结构,不断提升职业能力,并根据教学需要,不断调整自身的教学行为,努力释放出活跃、敏感、豁达、激情的精神状态,逐步形成富有特点的教学风格。
教师在工作方式上的转变,要体现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精彩过程。因此教师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其中,使学生在参与中有所进步,在参与中提高能力。
课堂是师生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场所,教师既要重视学生的认知需求,更要重视学生的情感需求和行为需要。因此民主、和谐、平等和尊重的课堂氛围需要教师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倾听学生心声,关心学生见解。要善于发现学生观点中的闪光点,热情地鼓励,艺术地引导,允许学生表述不同观点,不强行中断学生的思维过程而力图将学生的思维纳入教师的思维轨道。暴露学生的思维,倾听学生的心声,既是对学生尊重的表现,也是提高教学针对性的需要,教师还要善于“察言观色”引导学生的情绪,不断拓宽师生间的情感通道,提高认知过程的有效性。
四、评价由“平面评价”向“立体评价”转变
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看自身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他们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对教师的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要以审视教师是否能够帮助学生达到上述学习目标为主要内容的立体综合评价,即教师在对待学生、使用教学资源、完善教学行为等方面。因此教师要针对评价方式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使之完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
一、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方向转变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来源之一,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新课程带来了教材的更新和转型,教材的设计突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程要求,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提供了支持,也为教师重组、加工更加适合学生学习发展的学习内容提供了广阔空间。备好教材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观全局、抓住主线,因此,教师要变过去只教教材内容为使用教材内容教会学生学习,通过教材中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不再是过去只会教教材,而是要适应运用教材的新要求。备课时要广泛搜集素材,联系社会热点,挖掘教学资源;要深入领会和分析教材中每一项教学任务的内涵;要通过研究教材,明白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做到有的放矢。同时还要充分了解学生,即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认知水平、情感态度和心理状况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他们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和预设目标的完成情况。要实现教材与学生的有机结合,根据学生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调整、加工、提炼,让内容更加生动、富有活力,赋予新意,使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来。
二、从“传授者”向“创设者,指导者,服务者”方向转变
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英语新课程的全面推进将会改革和淘汰过去传统教学中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不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将会向着“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学习为中心”转变,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真正恢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课堂地位的转变,必然会带来传授知识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要求采用互动的课堂模式,提倡开放的学习模式,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在“互动”、“开放”和“创造”中让学生获得更大的主动权。这就要求教师在知识传授方式上需要彻底改变。首先教师要从过去语言的传授者转变成为情景和话题的创设者。新课程“互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过去“一言堂”的单一传授课变为“群言堂”多形式的活动课。在备课时,要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活动,预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保证课堂“活而不乱,多而不杂,动而有得”。其次,教师要由单一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语言活动的指导者、管理者。在新课堂上教师组织教学活动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其中,这就需要教师“放低”身段,以热情、亲切的态度对待学生的不足,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激励和鼓励学生的学习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不断提高设计、组织、驾驭教学活动的能力,积极地为学生进行语言活动提供服务。
三、从课程计划的“执行者”向“创造者”方向转变
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和任务驱动型学习为主,开发利用多种课程资源,如网络、电视、报刊等,涉及文化情感态度等跨学科的内容,关注学生的素质培养,重过程,讲策略。这些新的变化促使英语教师的工作方式由统一确定性变成了多样不确定性,使教学面临的挑战更加艰巨,但也为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和更大的空间。因此教师要从课程计划的执行者向创造者方面转变。由于课程具有开放性,完成教学设计需要教师付出更多艰辛的汗水,结合实际的优质的教学设计将期待教师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新课程所要求的教学模式会使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处于一种时时受到碰撞、挑战和激励的状态,需要英语教师努力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用新课程理念武装思想,促进教学思想的转变,促进知识的更新,扩大教学视野,重建知识结构,不断提升职业能力,并根据教学需要,不断调整自身的教学行为,努力释放出活跃、敏感、豁达、激情的精神状态,逐步形成富有特点的教学风格。
教师在工作方式上的转变,要体现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精彩过程。因此教师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其中,使学生在参与中有所进步,在参与中提高能力。
课堂是师生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场所,教师既要重视学生的认知需求,更要重视学生的情感需求和行为需要。因此民主、和谐、平等和尊重的课堂氛围需要教师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倾听学生心声,关心学生见解。要善于发现学生观点中的闪光点,热情地鼓励,艺术地引导,允许学生表述不同观点,不强行中断学生的思维过程而力图将学生的思维纳入教师的思维轨道。暴露学生的思维,倾听学生的心声,既是对学生尊重的表现,也是提高教学针对性的需要,教师还要善于“察言观色”引导学生的情绪,不断拓宽师生间的情感通道,提高认知过程的有效性。
四、评价由“平面评价”向“立体评价”转变
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看自身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他们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对教师的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要以审视教师是否能够帮助学生达到上述学习目标为主要内容的立体综合评价,即教师在对待学生、使用教学资源、完善教学行为等方面。因此教师要针对评价方式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使之完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