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的前世今生

来源 :大众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gang_nc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石器时代,人们患病时往往会本能地用手或石片在疼痛部位进行摩擦敲打,发现能减轻疼痛甚至治愈疾病,这就是刮痧治病的雏形。
  矫健的虎豹会经常用身体在树木上来回蹭拭,灵活的飞鸟也会停下来用喙梳理自己的羽毛,这其实是动物用最原始、最本能的方法来管理自己的身体。在浩荡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不断地将这种本能进行研究、发展和细化,于是成就了我国历史上最悠久的民间疗法——刮痧。
  然而,刮痧最初并不是一门独立而系统的医术。中医治病的六大医术是砭、针、灸、药、按跷和导引,古砭术为六术之首,但是由于砭石材料的失传,使之很长一段时间都消失于中医学的体系。刮痧,正是古砭术结合了针灸、推拿、拔罐、放血等疗法后,变化、发展和衍生出的另一种形式。
  “痧”的含义
  刮痧疗法是砭石疗法的一种。在石器时代,人们患病时往往会本能地用手或石片在疼痛部位进行摩擦敲打,发现能减轻疼痛甚至治愈疾病,这就是刮痧治病的雏形。而在砭具佳石的匮乏导致古砭术失传的年代里,刮痧疗法能在砭石疗法的基础上得以发展和延续,离不开历代医者对“痧”的基本含义的把握和提炼。
  在中医古籍中,“痧”有三层含义。
  一是指痧症。中医较早记载的“痧”是与“痧症”紧密联系的。刮痧最初指的就是通过手指或器物在皮肤上进行刮拭以治疗痧症的主要方法。《黄帝内经》时代,就有类似痧症的记载,即因感受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气或疫疠之秽浊出现的一些病症,如头痛、寒热、眩晕昏闷、院腹痞满、恶心呕吐、腹泻、指甲青黑等,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以夏秋两季多见。据学者考察,“痧”字的来历,就是从“沙”字而来。原来,一些古代医家认为痧症的致病物是 “粪土沙秽”之类,由此得名。
  痧症又可称为痧气、痧胀,不是某一种单独的疾病,而是一种毒性反应的综合征,正所谓“百病皆可发痧”。在唐代,人们就开始运用苎麻团对类似痧症的疾病进行刮治,称为“戛法”。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中最早出现了“绞肠痧”的名称记载。在明代,明确出现了“痧症”的称谓,虞抟的《医学正传》、王肯堂的《证治准绳》、龚廷贤的《寿世保元》等均有关于多种痧症(如绞肠疹、闷痧、伤风咳嗽痧等)和治痧经验的记载,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对民间刮痧治病进行了研究和总结,收集了大量刮痧治病的病例,并探讨了其治病机制,为刮痧疗法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到了清代,出现了第一部痧症研究的专著——郭志邃所著的《痧胀玉衡》,与王凯的《痧症全书》、释普静的《痧症指微》等,对痧症的病源、流行、表现、分类与刮痧方法、工具以及综合治疗等方面都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奠定了痧症研究的理论基石,使刮痧从难登大雅之堂的民间小技变成一门专业技术,对后世影响深远。现代医学对“痧证”的解释是,在许多疾病的发病过程中,由于细菌、病毒的侵害,产生了大量毒素和有害物质,导致人体机能紊乱,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同时,人体出现皮下毛细血管破裂,发生自身溶血现象,因此出现黏膜和皮下出血或充血,形成状如沙粒的斑块。
  二是指痧疹,即麻疹的别称。《临症指南医案》中称:“痧者,疹之通称,有头粒而如粟象;瘾者,即疹之属,肿而易痒。”现代医学表明,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疹性传染病,而痧症是多种疾病的共同表现,因此大家应该特别注意痧疹与痧症的区别。在《痧胀玉衡》作者郭志邃的家乡,就把麻疹叫做痧子,所以郭氏也特地指出两者“不可不辨”。
  三是指痧象。痧象就是现代中医学中所说的“痧”,即经过刮拭后,在相应部位的皮肤上所出现的充血性改变,如红色粟粒状、片状潮红,紫红色或暗红色的血斑、血泡等。
  医学工作者在多年的临床观察中发现:完全健康的人,刮拭后皮肤上不会出“痧”;病患或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刮拭后会出痧,且出痧的部位、颜色、范围的大小与疾病的病因、病位之间有一定的规律性。这些“痧”从何而来呢?现代医学认为,人体在患病或亚健康状态时,会出现气血不足、脏腑功能减弱、代谢产物潴留、免疫功能异常等现象。这些均会导致人体微循环发生障碍,微血管的营养物质和代谢物质不能正常交换,血液流动减慢,血管腔扩张,通透性紊乱。刮痧时,刮痧板对皮肤产生的压力,会使那些含有体内毒素和代谢废物的血液从通透性紊乱的微血管渗漏出来,存在于皮肤和肌肉之间,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痧”。
  刮痧的器具
  刮痧疗法自古在民间应用广泛,因此,历代人民刮痧使用的器具种类繁多,形状各异。
  在刮具方面,除了之前所说的砭石以外,民间所使用的刮具多经济便宜,取材方便。如苎麻、棉麻、丝瓜络等植物团或线团(甚至有记载长发也是曾被使用的刮具),瓷碗、瓷勺、木梳、钱币、纽扣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沿海或湖泊地区居民爱用的贝壳、玉器、铜器、银器、檀香木、沉香木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这些刮具有的已经被淘汰,有的沿用至今。
  目前常用的刮具有砭石刮痧板、玉质刮痧板和水牛角刮痧板。砭石刮痧板多选材自泗滨浮石,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但因取材较难,价格较为昂贵。玉质刮痧板质地温润、美观,但易于破碎,因此在美容机构使用较多。水牛角刮痧板是现在最为常用的。据《本草纲目》记载,水牛角性寒,有清热、凉血、解毒之功效,适用于大多数疾病的刮痧治疗。
  在刮痧介质方面,过去常用清水,香油、菜油、桐油等植物油,芫荽酒,盐姜汁等涂抹在皮肤上,在刮痧时起到润滑作用。随着刮痧疗法的发展,现在多用正红花油或添加了中药成分的刮痧油,因为它们具有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的功效,既可免除刮痧时摩擦引起的疼痛,又可充分发挥中药的作用,对慢性损伤、扭伤、挫伤等治疗效果更佳。此外,还有专门用于面部美容刮痧的刮痧润肤乳。
  前世:源自砭石疗法
  作为刮痧疗法的前身,古砭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古砭术,是用尖石、石片或陶瓷碎片刺割或按压体表以治疗疾病的医术。《说文解字》解释说:“砭,以石刺病也。”那么,砭石的形状一定是尖锐的吗?其实不然。“刺”在这里并不是现在用尖锐的物体刺入的含义,而是“将……驱赶”的意思,因此,砭石是一类用以治疗疾病的石器医疗工具的通称。   据有关考古资料记载,砭石最早发现于新时期时代的文物中。在中医经典中,砭石疗法的地位举足轻重。《黄帝内经》中就多次提及砭石的用法和砭术的功效,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有以砭石治疗癫狂和用砭石热熨以治痔的记载。而大家所熟悉的名医扁鹊,正是砭石疗法的实践者。
  《史记》有一篇春秋和西汉名医的传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了扁鹊使虢国太子起死回生的故事。
  一次,扁鹊经过虢国,刚到城门口,看到那里的百姓都在进行消灾祈福的仪式:原来太子刚刚暴病身亡,已有半日,还未收殓。扁鹊在询问太子身边的一位官员后作出判断:“虢太子没有死,我能救活他。”于是扁鹊让人向虢国国王通报了这句话,国王马上亲自到王宫门口恭迎扁鹊。随后,扁鹊为虢国太子诊断为“尸厥症”,并让弟子子阳“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过了一会儿,太子就苏醒了,之后又经过一段时间药物的调养,太子痊愈。从此,天下人都知道扁鹊能使死人复活,扁鹊天下名医之声誉也由此确立。
  这里的“针”就是针刺疗法,“石”就是砭石疗法。这也是最早的砭石疗法医案。而大家所熟悉的成语“讳疾忌医”的出处,《韩非子》中的《扁鹊见蔡桓公》,以及《战国策》中的《扁鹊见秦武王》,也都提及了砭石是扁鹊治疗的常用工具。
  相比春秋战国时期古砭术的兴盛,在东汉之后的医学典籍中,古砭术的记载几乎销声匿迹。导致古砭术失传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砭具佳石的匮乏。正如东汉学者服虔所说:“季世复无佳石,故以铁代之尔”,意思就是现在都没有好石头了,所以只能拿金属代替了。
  那么,什么样的砭石才是佳石呢?《难经》中有:“其复邪气,绪则肿热,砭射之也”。这里提到了“射”字,张从正的《儒门事亲》中也提到了“砭射”,由此可见,古人认为“佳石”是一种具有渗透、发散并可作用于机体深部的石头,正是由于这种石头失传,古砭术才沉寂了。
  1933年砭道人发表《砭经》,全书虽然只有2191个字,但却是自《黄帝内经》以来阐述贬石疗法最全面的一本专著,开创了现代人发掘砭术的先河。随着考古学与地质学的发展和对古典文献不断深入考证,制作贬具的佳石——泗滨浮石终于被人们发现。
  20 世纪80 年代,山东民乐家杨浚滋先生为了修复出土的古代乐器编磬,找到《尚书》中记载的石磬材料泗滨浮石,巧合的是,泗滨浮石同时也是砭具的材料。中国地震局的耿乃光教授通过应用岩石物理学技术研究砭石,认定杨浚滋先生在泗水流域山东段地表采集的泗滨浮石为砭具佳石。大量的科学检测表明,泗滨浮石无放射性,但是具有一定的能量场,作用在人体可产生红外热像,用来刮拭皮肤可加速毛细血管中血液流动等。在泗滨浮石的基础上,学者开发出适合现代人的新砭石疗法,并且得以推广和应用。
  今生:专业化的自然疗法
  刮痧疗法源自远古,盛于明清,发展到如今,已由原来原始、粗浅、单一的经验疗法,上升到有系统理论指导、有完整手法和改良工具、适应病种广泛的自然疗法。其中刮痧工具不断地丰富和精细,刮痧介质也日益专业化、科学化;刮痧部位由从前单一的胸腹部、肩背部、四肢部和头项部,到今天循经走穴,体表大部分部位均可刮拭的辨证刮痧,面部也可进行专业的美容刮痧;刮痧手法从由上而下、由轻渐重的刮摩以及常常配合使用的“放痧”、“扯痧”、“粹痧”、“拍痧”等,发展到今天的以补法泻法为基础发展而来的轻刮法、重刮法、直线刮法、弧线刮法、点压法、按揉法、角刮法、揪痧法、颤刮法、挑刮法等,以及刮痧与拔罐、刮痧与按摩配合的各种手法近三十多种;刮痧治疗范围从传统刮痧主要治疗痧症,到已能治疗内科、妇科、男科、儿科、外科、皮肤科、伤科、眼科等四百多种病症。随着刮痧疗法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刮痧疗法正以崭新的面貌为越来越多人的健康服务。
其他文献
冬季,天气寒冷,草木凋零,各种昆虫都藏起来过冬了;一些动物也要找一个暖和一点的地方冬眠。可以说,一切生物都呈现生机潜藏的景象。  中医学认为,在冬季,自然界和人体都处在一种阴气比较盛,而阳气相对潜藏的状态。既然大自然基本上都处于一种闭藏的状态,那么,作为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人,在冬天也要顺应这个自然规律,保持情绪的稳定、宁静。  在冬季,应当避免一些不良情绪的干扰和刺激。过于激动、急躁的情绪变化,容易
点阵数码笔近年来慢慢走进课堂,这一辅助工具的功效也越来越明显地体现了出来.课堂上我们可以多尝试使用这一教学工具,尤其对于几何知识的教学,能够极大地提升知识的整体教学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我国金融市场开始日趋完善。而艺术品投资也已经开始与股票、房地产并列为三大投资对象,且投资增长率呈现逐年递增的现象,同时也出现了一些
时代在不断的变化,我们的教育模式也在不断的更新.现代社会需要的是能力出众的人才,而不是过去只会学习的书生.因此,激发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对我们如今的教育是有
一年四季都要注意重点部位的保暖,如腰部、肩部、腹部、膝部,女同胞最好不要穿露脐装、低腰裤,超短裙,冬天不要穿靴子短裙。睡觉时,即使是夏天,身上也要盖薄被。  生活中,阳虚体质,也就是老百姓通常说的寒性体质是比较常见的,尤其是女性朋友更多见一些,在症状方面也更突出。河南省中医院治未病科武月萍博士简单概括了女性阳虚(寒性)体质的一些主要表现:  1.典型症状:痛经,白带多、质地稀薄;  2.经常在下午
【教材分析】本课“找规律”是对一些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探讨,即根据规律性的数学现象,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者图形。周期现象是周而复始、依次不断、循环出现
期刊
近日,中国旅游研究院与携程旗下华程国旅集团(原华远国旅)联合发布《2018年中欧旅游大数据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对2018年全年欧洲旅游的市场规模与增长趋势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华夏大地正在绿起来、美起来.我国将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全面推进,出台“大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