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束化护理对脑出血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研究

来源 :医学食疗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paiai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在脑出血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2月至2020年2月在我院行脑出血手术治疗的60例患者,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30例)与观察组(集束化护理;30例),对比两种护理方案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3.3%,明显低于对照组(20.0%),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在护理后的各项凝血功能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所需的住院时间明显比对照组更短(P<0.05),且护理满意度也显著更高(P<0.05)。结论:将集束化护理应用于脑出血患者的围术期,可显著降低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且对其术后康复具有积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脑出血;手术治疗;集束化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09-0094-02
  脑出血是中老年群体中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严重情况下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1]。目前,临床多以小骨窗開颅血肿清除术等手术措施作为该病的主要治疗方式,但由于术后的长时间卧床,患者极易出现血流变慢、粘附性增强等不良情况,进而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的形成,对其术后康复及预后效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2]。对此,为了降低脑出血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本文对集束化护理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与总结,如下。
  1 患者资料及护理方法
  1.1患者资料 选择2010年2月至2020年2月在我院行脑出血手术治疗的60例患者,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30例)与观察组(集束化护理;30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56~72岁,平均年龄(63.5±1.4)岁;观察组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55~71岁,平均年龄(63.7±1.5)岁。组间资料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纳入标准:均在我院确诊,且病例资料完整无误;具备手术治疗条件[3];均知情且自愿。排除标准:合并其他功能障碍者;手术不耐受者;配合低下者。
  1.2护理方法 均行小骨窗微创开颅手术进行治疗,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案基本一致。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包括日常护理服务、体征监测、饮食指导以及肢体康复训练等。观察组实施集束化护理,具体方法如下:①分级评估:对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及过往病史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包括年龄、体重、有无糖尿病以及血液系统等疾病史资料,同时结合患者的影像学检测结果,对其术后DVT的发生风险进行相应的评估,分为高危、中危以及低危,给予针对性的防治方案。②健康教育:对患者及家属进行适当的科普教育,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脑出血病因、症状表现、治疗方式、手术目的以及术后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行讲解,同时增加其信任感及配合度。此外,向患者普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知识,提升其重视度。③基础护理:提醒患者在术后尽量穿着宽松的衣物,下肢可穿戴弹力袜以预防静脉曲张以及静脉血栓的形成;在饮食方面需多以高蛋白、维生素丰富的食物为主,同时注意多多饮水,以此降低血液的粘稠度。④肢体康复训练:手术完成后,可协助患者取平卧位,将下肢适当抬高,同时保持外展中立位,以此促进静脉血液的回流。同时建议患者及早开始适当的运动,以加快静脉血液的流动速度,从而改善血流动力,减轻水肿的情况,防止静脉血栓的形成。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指导其完成适当的肢体训练,可在初期握住患者脚踝行内外翻康复训练,以此带动下肢腿部肢体的活动,从被动向主动进行过渡,并通过小腿腓肠肌静脉丛等部位的受压,促使其下肢静脉血栓好发部位的静脉血液进行向心性回流,以此减轻患者下肢的水肿情况,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同时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⑤药物干预: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评估风险较高的患者,可遵医嘱给予低分子量肝素钠或低分子量肝素钙进行皮下注射,以此加强血液的抗凝作用,对静脉血栓的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1.3临床观察指标 ①统计并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术后的DVT发生率,于术后10 d行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对患者下肢静脉血液流通顺畅程度进行观察,将股静脉、腘静脉等情况归于下肢深静脉血栓范畴[4];②对比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于术后10 d行凝血功能指标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1.4统计学计算 本次60例脑出血手术患者资料均采用SPSS20.0软件处理,P<0.05表示差异显著。
  2 临床结果观察
  2.1术后DVT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在术后共发现1例DVT病例,其发生率为3.3%(1/30),而对照组中共出现6例DVT病例,发生率为20.0%,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6/30),经χ2检验,其组间差异显著(χ2=4.043,P=0.044)。
  2.2凝血功能指标对比 经过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凝血功能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经t检验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2.3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患者所需的住院时间明显比对照组患者更短(P<0.05),且护理满意度明显更高(P<0.05)。


  3 讨论
  手术是脑出血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可有效清除患者颅内血肿,以此缓解其颅内高压,同时改善生存质量[5]。目前,脑出血手术的实施对象多为老年患者,其基础疾病通常较多,在经过手术治疗后,往往会对其血管造成一定的损伤。此外,在脑出血手术后,患者大多需进行卧床休养,极易引起血流变慢、血小板增高以及粘附性增强等不良现象的出现,进而导致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及预后康复[6]。因此,加强脑出血手术患者的护理干预,降低其术后DVT的发生风险,对其整体康复效果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以往的脑出血手术护理中,大多以基础的体征监测及用药护理等干预措施为主,缺乏一定的目的性及针对性,对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等术后并发症的改善并无理想的应用效果。伴随着如今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脑出血手术患者的临床干预措施也越来越全面化,不仅加强了药物及物理辅助等干预措施的灵活性,且在患者日常生活、康复运动以及心理情绪等方面均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为患者提供了更为系统化的预防护理模式。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对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症进行临床分析。方法:选择本院66例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使用阿莫西林联合利巴韦林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阿莫西林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预后恢復情况来评价二者临床疗效区别。结果:观察组患者炎症消失的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而且预后副作用较少出现,干预效应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家属已
【摘要】目的:分析针对恶性胸(腹)腔积液患者实施体腔热灌注化疗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针对我院收治的恶性胸(腹)腔积液患者43例进行分析,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43例患者分成两组,针对参照组21例恶性胸(腹)腔积液患者实施体腔内局部灌注化疗药物的治疗,针对治疗组22例恶性胸(腹)腔积液患者实施体腔热灌注化疗治疗,对比两组恶性胸(腹)腔积液患者的治疗有效性。结果:治疗组恶性
【摘要】目的:分析皮肤护理软膏和复方曲安奈德乳膏对患者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临床效果对比情况,旨意为相关人员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文献。方法:本实验选择2019年8月30日至2020年4月30日我院所收治的120例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患者为研究样本。现按照干预方法不同,将所有受试者分为对照小组60例以及观察小组60例。在对患者开展治疗之前,为其实施肝肾功能、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等等基础化检查。对照小组受试者
【摘要】目的:分析静脉全麻下经输尿管镜钬激光治疗输尿管中下段结石的疗效。方法:随机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至我院进行输尿管中下段结石治疗患者12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静脉全麻,观察组患者采用钬激光进行碎石,对照组患者给予体外冲击波碎石。比较两组患者碎石成功率、结石清除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1个月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碎石成功率、术后3
【摘要】目的:研讨老年重症肺炎患者使用降阶梯方案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54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均来源于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入,按治疗方式不同分成两组,常规组和降阶梯组,组内分别27例。常规组采取常规方案治疗,降阶梯组采取降阶梯方案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和咳嗽消失时间、退热时间、抗生素时间、住院天数、肺啰音消失时间、机械通气平均时间以及实验室相关指标。结果:降階梯组治疗总有效率
【摘要】目的:研究探析醋酸奥曲肽联合血塞通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及安全可靠性。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8月至2019年7月诊治的24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采用醋酸奥曲肽进行治疗,研究组在采用醋酸奥曲肽进行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血塞通进行治疗。结果:研究组治疗效果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治疗效果有效率为78.33%,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联合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在重症肺炎患者治疗效果及对PCT、CRP、WBC指标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5月至2020年4月重症肺炎患者68例作为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34例)和观察组(n=34例)。对照组给予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治疗,观察组采用血必净注射液联合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治疗,治疗一个月后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PCT、CP
【摘要】目的:探讨阿奇霉素序贯疗法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20年6月的医院临床治疗的患有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n=25例)和对照组(n=25例),对照组采用单纯阿奇霉素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阿奇霉素序贯疗法联合孟鲁司特钠进行治疗;治疗后,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有效评估,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相关指标变化以及治疗后的总有效
【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阿莫西林结合替硝唑在治疗急性肠胃炎中的临床疗效。方法:筛选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我院消化内科经临床检查后符合急性肠胃炎诊断标准的180例患者,按照住院号奇偶数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阿莫西林治疗,实验组采用阿莫西林结合替硝唑治疗,观察和对比两组急性肠胃炎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急性肠胃炎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恶心呕吐、急性腹泻、脱水缓解时间
【摘要】目的:浅析吸入用乙酰半胱氨酸溶液治疗慢阻肺(COPD)的疗效观察。方法:按照用药方法不同将本单位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收治的135例慢阻肺患者划分为观察组70例与对照组65例,比较西医常规疗法与联合吸入用乙酰半胱氨酸溶液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治疗后观察组心率、PaCO2(二氧化碳分压)值低、PaO2(动脉血氧分压)值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气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