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2010年9月20日下发的“84号文”相比,今年9月14日保监会针对营销员体制改革再次发布的“83号文”,首次用“坚定不移”四字对即将到来的这场改革定调,明确表达了监管部门在推进保险营销员改革问题上的态度和决心(详见本期封面故事《争锋营销员改革》)。
反观过去的两年,中国保险市场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度调整。称其“前所未有”,是因为在过去十年间中国保险业一直高歌猛进,但自去年开始显露疲态:首先是银保新政带来寿险市场调整,银保格局产生分化;其次是营销员数量下降,增员问题异常严峻;而今年以来,各大保险公司经营业绩更是出现普遍下滑,引发行业震荡的同时,营销员改革的呼声也愈加强烈。
一方面,国内市场的整体容量仍在扩大,另一方面,单体保险公司的业绩却出现下滑。在《保险中介》看来,根本性的解决办法有两个:一是继续加强保险公司的混业经营开放度,二是深化保险营销员体制改革。尤其是后者,目前已经到了最为紧迫的关头,这不仅关系到保险公司的存亡,更关乎整个保险行业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在今年4月举办的“2012保险中介论坛”上,本刊就曾呼吁:过去十年间,备受国内保险业推崇的“人海战术”,不仅导致了部分寿险市场的不合理开发,还因无序竞争让保险销售员这一职业的声誉受损。在此情况下,近两年一些保险公司为了增员再次降低营销员准入门槛,无异于饮鸩止渴;而有责底薪和高薪“聘才”等挖角行为,只能不断加剧保险公司用工成本,却在根本上不能解决整个行业面临的销售疲软。
对这场改革,外界已有方向上的共识,却难在如何跨出第一步。今年以来,已有多家保险公司和保险销售公司进行尝试,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3-5年,监管部门也一定会坚定不移达成预定目标。在此本刊温情提醒:在推动改革的进程中,监管部门和保险公司一定要分阶段、量力而为,避免走入新的误区。
过去两年中,这场改革收效不明显的主要原因,就是各方牵扯的短期利益太多。对此,监管部门须有足够深刻的认识和思想准备。这场改革的主体,是保险公司和中介机构无疑,但如果没有监管部门的推动,仍无法实施;对于这场改革的目标,双方也需有以下共识:一切改革,都是为了引入更市场化的竞争机制,对营销员无论实行哪种管理,都将只是一种市场激励手段而不再成为桎梏,“为改革而改革”的一刀切,非但治标不治本,还只能让企业不堪重负。
反观过去的两年,中国保险市场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度调整。称其“前所未有”,是因为在过去十年间中国保险业一直高歌猛进,但自去年开始显露疲态:首先是银保新政带来寿险市场调整,银保格局产生分化;其次是营销员数量下降,增员问题异常严峻;而今年以来,各大保险公司经营业绩更是出现普遍下滑,引发行业震荡的同时,营销员改革的呼声也愈加强烈。
一方面,国内市场的整体容量仍在扩大,另一方面,单体保险公司的业绩却出现下滑。在《保险中介》看来,根本性的解决办法有两个:一是继续加强保险公司的混业经营开放度,二是深化保险营销员体制改革。尤其是后者,目前已经到了最为紧迫的关头,这不仅关系到保险公司的存亡,更关乎整个保险行业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在今年4月举办的“2012保险中介论坛”上,本刊就曾呼吁:过去十年间,备受国内保险业推崇的“人海战术”,不仅导致了部分寿险市场的不合理开发,还因无序竞争让保险销售员这一职业的声誉受损。在此情况下,近两年一些保险公司为了增员再次降低营销员准入门槛,无异于饮鸩止渴;而有责底薪和高薪“聘才”等挖角行为,只能不断加剧保险公司用工成本,却在根本上不能解决整个行业面临的销售疲软。
对这场改革,外界已有方向上的共识,却难在如何跨出第一步。今年以来,已有多家保险公司和保险销售公司进行尝试,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3-5年,监管部门也一定会坚定不移达成预定目标。在此本刊温情提醒:在推动改革的进程中,监管部门和保险公司一定要分阶段、量力而为,避免走入新的误区。
过去两年中,这场改革收效不明显的主要原因,就是各方牵扯的短期利益太多。对此,监管部门须有足够深刻的认识和思想准备。这场改革的主体,是保险公司和中介机构无疑,但如果没有监管部门的推动,仍无法实施;对于这场改革的目标,双方也需有以下共识:一切改革,都是为了引入更市场化的竞争机制,对营销员无论实行哪种管理,都将只是一种市场激励手段而不再成为桎梏,“为改革而改革”的一刀切,非但治标不治本,还只能让企业不堪重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