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技术狂人”之称的NEC希望通过高端的技术占据一席之地,甚至曾很彻底的放弃了中低端市场。其实,对于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来说,NEC放弃的是约70%以上的市场份额
在东芝、松下、三菱等日系手机相继宣布退出中国市场之后,终于,NEC也难逃一劫——2006年11月22日,NEC日本总部群发邮件给NEC内部所有员工,正式宣布NEC退出中国手机市场。
这一切来的很平静,仿佛意料之中。
陷入两难境地
在NEC宣布退出中国2G和2.5G手机市场当天,NEC发布了2006年财年上半年财报,截至9月30日,NEC的净亏损为74.3亿日元(约合6300万美元),2005年同期净亏损则为14.7亿日元。手机销售额同比下滑25.4%,使其移动和个人方案部门的亏损从去年的169亿日元增加到2006年的410亿日元。
其实,早在上半财年,NEC就已经宣布停止在欧洲市场推出新款手机,退出中国市场早已在计划之列。
在2G时代,日本采用了自主开发的本国通信标准PDC,这对于作为手机业务发迹于本土市场的NEC来说,面对采用GSM和CDMA国际标准的海外市场,存在一道技术门槛。对视技术为王的NEC,这一道门槛并不难逾越,然而,NEC对于这一普遍采用的国际标准市场并不重视。
在全球3G技术都处于领先地位的NEC,一直在苦苦等待中国政府宣布启用3G技术,没有料想到的是,中国的3G启用是如此的漫长艰难。由于一直寄希望于3G手机,NEC一直将NEC2G和2.5G的研发、设计主体放在本国,对于中国市场没有像欧美厂商那么重视,因而难免在中国错失了2G和2.5G市场。
“同一型号产品需要对应日本市场和海外市场开发两种产品。开拓海外市场对所有日系手机厂商来说具有较大的成本挑战,因此日系手机厂商更倾向于将产品开发重点集中在本国市场上。”易观国际分析师林娟在接受《中国新时代》专访时说,“对于中国的2G和2.5G手机市场,NEC更看重的是销售带给总部的现金流。”
赛迪顾问消费电子咨询事业部分析师李学芳则认为:“NEC不够重视在华的手机市场,更没有料想到中国作为过渡的2G和2.5G技术手机市场发展得如此迅速,市场规模如此之大。”据赛迪顾问的统计预测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手机市场的销售总数将达到1.2亿部左右。
尽管2004年,NEC重组其在华通讯业务,成立NEC通讯(中国)有限公司,然而,NEC有些晚了。
尤其在中国手机市场的定位上,有“技术狂人”之称的NEC希望通过高端的技术占据一席之地,甚至很彻底地放弃了中低端市场。业内人士表示,新兴市场上对于低端手机的需求量很大。对于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来说,NEC放弃的是约70%以上的市场份额。
尽管卢雷在上任NEC 通讯(中国)有限公司总裁之后,推出了一些平民价格的手机,但早就在中低端渗透的欧美、韩系以及一些中国本土企业已经牢牢掌控了中低端市场。由此,在高端市场不被消费者接受,中低端市场又错失良机——NEC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渠道失语
“得渠道者得天下”,这句话用在中国的手机市场恰如其分。恰恰是NEC用自己的教训再次证明了渠道对于手机厂商的重要性。
在日本,手机销售基本都是采用定制模式——电信运营商包办一切,手机厂商只起辅助性作用,手机企业已习惯了运营商提供补贴的业务模式。
NEC在中国仍然妄想着延续本土的销售模式。“对于手机厂商来说,依靠运营商的渠道销售,可以为企业减少大量的销售成本。”林娟说。
问题是在中国市场,虽然运营商也从手机厂商定制手机,并推出过“充话费送手机”等活动,可中国的消费者对运营商的活动并不感冒,大多首选去卖场购买手机。尽管NEC也认识到单靠运营商销售并不可行,也一直努力建设销售渠道,但始终没有太大的效果。
NEC在卢雷上任之时,依然采用着传统代理销售渠道和运营商定制模式,卢雷表示,怎样把商业模式从一个以运营商为主要客户的厂家,转变为为大众消费者直接服务的公司,是NEC最吸引他的原因之一。显然这也是NEC的最大症结所在。
卢雷上任后,针对渠道进行了一系列调整,调整后,NEC手机的大区负责人拥有了更多的权限,不仅负责市场的推广和督导,还对其区域内的各级渠道拥有管理权,如此这般等于是给流通增加了一个环节,也让渠道的费用随之增加。这样一来,无端增加的中间环节,让手机厂商与渠道商双方的利润都有所降低。
渠道的单一,其结果导致了品牌推广形式的单一和不广泛。过多的依赖运营商,也使得NEC远离市场,远离消费者。
“随着中国手机市场的高速发展,中国消费者对手机外观和功能的需求逐步提高,因此要求厂商能够及时推出适应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的产品。而日系手机大多是照搬本国现成的产品,日系手机厂商对中国市场的研究和把握中国消费者需求等方面,不但远远不如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国际巨头,而且连中国手机厂商都不如,联想、厦新、波导等都相对做得比较好。”林娟说。在产品的设计和研发过程中,日系手机厂商更多的是复制本国的产品,导致日系味道浓厚,消费者自然不买单。
本土化断档
众所周知,日系企业的人才本土化总是存在隔断。
尽管,NEC一直对外宣扬推进人才本土化,譬如经理人卢雷的空降,但却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本土人才管理,因为日本总部不肯下放权利。很多决策都要上报给日本总部,在等待日本总部批示的过程中,往往已经错失了良机。
“管理方式不够本土化,缺乏本土经理人,所有主要决策都要由日本本部制定。日本企业冗长刻板的管理方式,使得其在海外市场上反应速度和适应能力都很差。”林娟认为,这是导致NEC在中国失利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此外,高额的人力成本问题也不可忽视。有资料显示,日本企业在华启用日籍员工,劳动力成本是中国的10倍。高人力成本加上本国研发的高成本,NEC手机的成本自然很难压缩。
由于本土化不够彻底,导致NEC在华管理层不了解中国市场,在中国做出的决策均带有很强的日本味道。卢雷任期时,曾一度试图扭转营销策略本土化欠缺这种局面,多次强调本土化是NEC制胜的法宝。
上任伊始,卢雷就改变了NEC以往以技术为导向的策略,开始以更加充满亲和力的品牌形象定位。对于这一点,最集中的反应就是NEC在2004年下半年推出了“知心你我”战略,这一战略反映在市场上便是推出更多适合不同消费群体的产品。
深谙中国市场营销的卢雷,顶住了来自总部的巨大压力,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在央视投放广告。在花费近亿元拿下央视几个黄金时段的广告之后,NEC的品牌认知度的确有了不小提升。这种市场主导型的营销方式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2005年,NEC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约3%。
然而好景不长,在短期内没有看到效果,只看到利润削薄的NEC日本总部坐不住了,卢雷的下课也就成为必然。显然,僵化的管理,禁锢的思想,让NEC一次次在本土化前踯躅不前,因而最终难逃折戟中国市场的厄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