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少儿科学周刊·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nny_4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坚持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就在于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个体的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学生不仅要有雄厚的知识基础,还必须掌握获取知识技能的方法,形成自学能力,才能适应未来社会不断变化的需要。素质教育的要求对我们原有的传统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产生了具大的影响和冲击,如何推广“创新教育”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是我们教育者面临的挑战。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各学校已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络环境,现代教学媒体特别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现代化教学媒体,逐步为广大中小学所采用,为教育注入了“现代化”的理念和新的生机。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就大不同以往,这就要求我们对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通过实验、幻灯、录像、实物投影、多媒体等信息手段呈现适当内容的形象资料,用一幅幅富有生气、富有规律的图案,结合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利用信息手段同时提供多个问题,让学生边看边思考,极大地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为积极主动学好化学打下一个稳固的基础。如有机化学中烷烃的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及其命名的教学,因学生初学,概念生疏头绪多,又缺乏空间结构意识和空间想象力,黑板上的平面板书无论如何也难以唤起学生的共鸣,是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利用CAI从容不迫地把一种烷烃的结构进行多种不同的展示:比例模型、球棍模型、变换角度旋转、对比与复原、关键部位放大、正误对照剖析等,逼真的主体画面、清晰的比较鉴别、精炼的规律归纳,牢牢地吸引了学生,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信息手段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创设情境,使学生达到充分的感知,激励学生探究实践,满足学生的心理要求,特别是对宏观和微观中人们平时无法观察的化学现象,以及难以观察的微观世界运动,更能显示出巨大的作用,为化学概念和化学规律的掌握提供充分的感性认识基础,克服以往教学只靠口述或做演示实验的弊病,让学生在已学过内容的基础上去找内在联系,使学生主动提取旧知、探究新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和审美能力等。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领域,能帮助学生具备各方面的基本素质,形成合理的素质结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例如新教材化学(必修2)第三单元“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的教学,让学生提交一份“生活中的化学知识”的小短文。在课堂上展示利用网络搜集到的丰富多彩的化学知识,吸引了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化学的兴趣。课后,在教师的指导下,一些学生利用网络技术获取信息,主动地将学习视野从书本拓展到网络,搜集到了关于“工业酒精对人体有害”、“各种水果为什么具有不同的香味”、“细菌、病毒是蛋白质和如何杀菌消毒”等许多和生活相关的化学小知识,既扩充了知识面,又培养了自己主动学习、探究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三、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有助于扩大信息来源,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利用Internet来搜集信息,可大大扩展信息的来源,且快速方便。对于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及时地搜集高考信息和进行强化训练是必须的,但购买的成套习题集,往往又存在着题型偏旧、信息过时的缺点,用起来有时是事倍功半。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我们充分利用了Internet这一信息资源,从网上下载最新试卷然后进行精选。这些试题题型新颖、信息准确,给学生作为试题和平时练习,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大学生的阅读量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四、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有助于教材重点、难点的突破“学习障碍”的存在是教学难点的成因之一
  如何解决呢?根据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人体的五个感觉器官中,就记忆百分率而言,视觉要占25%,听觉占15%。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视、听并用时,记忆效率极高,可达66%。实验证明,参与的感官越多,学习效果越好。按照巴浦洛夫的说法,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让学生“手脑并用”,利用多媒体教学正符合这个理论。更重要的是,学生看到现代教学手段的魅力,激发他们学习,使用电脑技术,掌握一项“会学”的手段,将使学生终身受用不尽。这样,学生学习时,抽象思维的障碍、逻辑思维的障碍、语言表达的障碍等在计算机技术的上述功能下被打通了、降解了、消失了,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学生也为其形式之新颖、声画之精彩而耳目一新,从而产生乐学情绪。例如在讲授新教材《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3)》第三单元“物质的聚集状态与物质性质”时,可设计NaCl、KCl、CO2、金刚石、石墨等结构模型,通过不同角度透视、旋转及切割,使学生从课本插图中对晶体结构的平面感觉上升到真实的三维立体空间感觉,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同时也轻松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在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记忆规律的基础上,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有助于突破教材中的重点、难点。
  五、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有助于化学实验教学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计算机多媒体可以适时地综合各种声音、文字、图形、图像等多种信息,不仅有静态信息的形式,而且还有动态信息的属性,它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完成传统教育所不易或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特别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动画进行模拟实验,为化学实验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创造了新的模式。如利用虚拟实验演示很快、很慢和危险性较大的实验如硫酸的工业生产流程、合成氨、布朗运动、各种分子的空间结构、金属的电化腐蚀等。所有这些在常规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时间、空间和实验条件的限制,难以通过实验向学生直观展示,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印象不深。但是,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进行模拟实验,可灵活地放大和缩小,加快和减慢化学情景,从而将这些化学过程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同时又能使学生加深认识,深化理解,提高学习能力。
  六、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有助于增加课堂容量
  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解决教学时间紧、内容多、信息量大的矛盾。为了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教师精心备课,精选习题,在教学中师生共同运用一些操作平台软件,设计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这些课件的应用,能使学生多种感官并用,学习积极性、自主性和合作性增强,为创造性学习和发现性学习提供了条件,同时对高密度掌握知识提供了可能。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图形不是语言,但比语言更形象和直观,比语言包容的信息量更大;动画又比图形更高级地输出信息。利用文字闪动,图像缩放与移动,颜色变换的手段,不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使得加大教学密度并非难事,这是因为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时空被计算机拓宽和加长了。
其他文献
一、审题确定中心的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和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项重要工作。想写好一篇文章,首要的任务就是要确定好文章的中心,围绕中心表达出鲜明的主题思想,从而增强文章的教育意义和说服力。  小学生的作文,属于起步阶段,总体来说,是属于放胆文阶段,还未纳入小心文之例,大
校本课程开发是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它是在中小学多年来实施活动课、选修课和兴趣小组活动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课程开发策略,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发展。校本课程开发突出强调要把学校作为开发的基地和主体,一方面体现了校本课程开发要依据学校具体条件和特点,充分发挥学校优势和特长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表明校本课程开发作为课程管理权力的一种分割,使学校拥有了更为自由的自我开发和自我
在高校的人事管理中,职称制度的改革工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是高校深化改革、完善用人机制的需要,也是高校职称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需要。
在当前经济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私营企业发展存在着众多的矛盾和问题,企业产权不安全就是其中之一。研究私营企业产权安全的内涵和特征,制定产权安全度量指标体系,对私营企业产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