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一个“慢”字了得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_p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昨天的作业得了几只老鼠?”当妈妈这样问的时候,也许她没有意识到,实际上已开始了挑剔和责难,当然,还有步步紧逼的唠叨。而这时候,让她更没有想到的是,战斗一触即发——
  安安抿着嘴。
  “这样吧!”妈妈继续,“另外拿张白纸,你就补写这一行怎么样?这样才会得三只老鼠。”
  安安白净的脸蛋开始涨红。
  妈妈从抽屉中抽出一张纸:“来,我帮你把线画好,很简单嘛,一行就好——”
  “为什么?”安安忍不住了,生气地注视着母亲,从椅子上滑下来,大声嚷着:“为什么我要再多写一行?你总是要我写得好、写得漂亮,我只是一个小孩,我没办法写得像你那么好——”
  泪水涌上他的眼睛,他咆哮着说:“你总要我得两只老鼠三只老鼠,这么好那么好,我有时候也要得一只老鼠——我也有权利得一只老鼠,就得一只老鼠呀……”
  妈妈被他情绪的爆发吓了一跳,坐在那儿半天说不出话来。
  两个人都沉默着。
  半晌,妈妈搁下手中的纸,用手背抹了抹安安的眼泪,叹了口气,说:“好吧!就一只老鼠。你去玩吧!”
  安安默默地收拾东西,把书包扣好,走向门口。到了门口,却又回身来对还发着呆的妈妈说:
  “有时候我可以拿三只老鼠。”他走了出去。
  冬雨敲窗,深夜静谧,我在一片温暖里捧读龙应台这篇《一只老鼠》,阵阵心痛如绵绵波涛。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教育也在呼啸狂奔,做父母的生怕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对此,我们是否渐渐失去了慢慢爱的能力?
  《一只老鼠》中,安安时年六岁,而我的孩子今年十岁了,母子、父子间的争辩、冲突日渐平常,最后甚至争不出个结果,只能以武力平息,这实际上更可怕。冷静地想一想就知道,我们是摸着石头当爹,在恍惚中升级换代。没有经验、缺少理念的我们,还没有学会慢慢地爱,从容地爱,款款深情地爱,纯真喜悦地爱,要么泛滥,要么吝啬,要么拖拉,要么激烈,要么狂乱。
  而龙应台做到了。
  所以,在这个冬天读到《孩子你慢慢来》的时候,我确认,这的确是我今年读到的最好的书,甚至没有之一。虽然只是一本小书,一百来页,写的也只是母子二三事。但这小小的一本书,有母爱情怀,有理念辐射,有人生境界。
  这本书,绝不单单诠释了一个“慢”字,也不仅仅解读了一个“爱”字,而是很多很多。“慢”是作者的第一关键词;“爱”字是全文的立足点。这两个字,因“爱”而“慢”,由“慢”而“爱”,“爱”在“慢”中定格、清晰、放大、绽放……
  当然,《孩子你慢慢来》中还有很多的关键字值得品味。比如一个“怜”字,幼儿如小兽,看着那小小的人儿,母亲胸中充满了爱怜,一片爱怜一片柔情。又如一个“美”字,爱到深处如吟诗,母亲对孩子的爱,就像书中精选的一幅幅照片,表情生动,意味悠长,特别是该书封面设计,落叶缤纷,脚步蹒跚,还有几个字“长长的路,慢慢地走”,令人思绪飘飞,抚看良久。再如一个“退”字,在本文开头所引用的那段母子对抗,安安为什么能完胜妈妈?妈妈本来是攻城略地的,然而这次战斗中,她退了,一退再退。为什么退?退是什么?这不单是爱,还是慢,更是智。
  纵览全书,我要说,这应当是给为人父母者的一本高水准的教科书,反复地读一读吧,它会让你看见爱,看见“爱”字的每一笔每一划,看见“爱”的平凡与伟大,看见“爱”人脸上的每一根汗毛,看见那小小人儿成长路上的每一次摔跤与蹒跚,更重要的是,它会让你看见自己的成长与悲喜,因为,孩子正是你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面镜子。
  最后,特别想把书中这段话送给大家: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作者单位:山东省日照市外国语学校)
其他文献
《林黛玉进贾府》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的开卷之作,节选于鸿篇巨制《红楼梦》的第三回,有着“纲领”作用。课文通过林黛玉的视角,扫描了贾府人物的“众生相”,窥见了贾府江湖的“原生态”。这样一篇内涵丰富、包罗万象的绝代佳作,如果只是按部就班、中规中矩地将授课视野固定在情节梳理、形象概括、内容分析、中心提炼等小说常规内容上,不免让人生发“缺了一些火候”之感,似有焚琴煮鹤、牛嚼牡丹之惜。因为作为一名
期刊
江西省南城实验中学地处素有“赣地名府、抚郡望县”之称的千年古邑南城县,东临盱江,西枕姑山,钟灵毓秀,绿树婆娑,环境幽雅。学校前身是始创于1936年的江西省南城师范学校,2000年,学校改制为南城实验中学。改制以来,学校高考屡结硕果,中考名扬全市,多彩纷呈的特色校园文化受到了省市多家主流媒体的重点报道,一个个攻坚课题,一块块荣誉奖牌,诉说着学校的辉煌,见证着学校的华丽转身。  “用最初的心,做永远的
期刊
语文味教学法运用在说明文阅读教学中,吸纳以往说明文教学中的精髓,注重基础,重视积累,却又独树一帜、彰显个性、讲求创意。  一、理清思路,梳理结构,把握说明对象  语文味教学法教说明文,其文章层面在于解决重点问题,概括起来即理清思路、说明顺序、把握说明对象。程老师在教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课时,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为教学问题:(一)建碑意图和作者写作意图;(二)文章顺序和线索;(三)浮雕内容:1.
期刊
高考数学复习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老师和学生如何在短短的三个多月里,把握方向、强化综合、注重反思、提高复习效率呢?笔者建议做好以下工作。  一、学习“考纲”,解析“说明”,研究考题  2016年全国新课标数学学科《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文理科和2014、2015年对比,在内容、能力要求、时间、分值(含选修比例)、题型、题量等几个方面都没有发生变化。这体现了数学学科高考命题的稳定性,尤其是自山西、河
期刊
《揠苗助长》是一则经典寓言,文字比较浅显,寓意理解有一定难度。很多名师都上过这一课,要想上出新意并不容易。名师戴建荣执教时却另辟蹊径:辨析了“揠”和“拔”的区别;引领学生通过文本中人物动作、语言及标点的运用来体会那个人的“急”,并通过表演式的朗读来展示人物的“急”,这个过程让学生充分理解了过“急”反而难成事的寓意,又很好地渗透写法意识,整个教学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  【片段一】会读会写认“揠”形
期刊
数学教学应该让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杜威说:“任何思维过程的出发点都是正在进行中的事情,这种事情,就它的现状来看,是不完全的,或是未完成的。”正因为如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深度思维,就要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与时间,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的表达,在师生、生生对话中构建有张力的生本课堂,达到对数学概念的深刻理解。特级教师罗鸣亮执教的“小数的意义”一课,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与时间,引导学生在说理的过
期刊
新课程改革实行至今,“师者”不再是课堂上传统的传授者和主导者,而应具备更加深入的内涵——“合格的引领者”。  2015年江西省中小学(幼儿园)优秀教学课例现场展示交流活动成功在江西上饶举行,来自全省各地的优秀教师汇聚在一起,呈现课堂艺术,交流教学心得。  其中,丰城一中付碧芳老师的《探究蚂蚁的通讯行为》一课为我们诠释了“如何做一个合格的课堂引领者”。  《探究蚂蚁的通讯行为》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社
期刊
2014年12月,全国第七届中小学音乐优质课现场评比观摩活动在深圳举行。这是全国一线音乐教师期盼已久的盛会,是全国各地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的精品展,是与顶级音乐教育专家一次难得的“亲密接触”。笔者观摩的是现场课,有厚重深沉的《命运》;有狂野活泼的《非洲灵动》;还有古韵精深的《江南丝竹》……这些课特点各不相同,思路、方法、形式等各有侧重,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知识性与音乐性并重,聆听与实践并重。打破
期刊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常态课堂要以发挥学生参与性、主动性为目标,充分尊重学
期刊
北师大版《数学》三(下)“分桃子”一节,主要是探索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学习除法竖式是本节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学生受加、减法和乘法竖式的经验影响,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除法竖式也从最低位算起,如何帮助学生摆脱负迁移,彻底理解“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算法呢?在多次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有几点思考,以求教于同仁。  一、依托“分”的活动,理解从最高位算起的合理性  教材依托“小猴分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