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文本细节,培养学生语文质疑能力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tao22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中要积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展开探究活动。学生课堂上的主动质疑,带给我们的是“惊风乱飐芙蓉水”的课堂审美意象,进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有效性。

一、发现矛盾,展开深度对话


  引导学生展开文本细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尝试挖掘作品中的矛盾点。这些矛盾点可以是文章情节发展中出现的矛盾,也可以是文本内容和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学生利用这些矛盾深入思考,尝试和文本、作者,和作品创作的那个时代进行对话。这样学生就能提升探究兴趣,和文本展开深度对话,探究文章主旨。
  文本解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揭密和解密的过程,其核心就是要让学生透过文章中的矛盾处解读文本,挖掘文本的深层次意蕴。我在教学中不仅鼓励学生大胆地发现矛盾,提出矛盾,同时还指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矛盾。我鼓励学生从文本上下文中寻找答案,从作者的生活背景和作品的时代背景中寻找答案,尝试解决疑问,化解矛盾。例如,学习《社戏》时,笔者鼓励学生积极挖掘文章中的矛盾处,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如有学生提出:“作者说自己看的社戏其实并不好看,而吃到的豆子其实也并不特别好吃,但是为何在文章的结尾处又说没有看过更好的戏,吃过更好的豆呢?”我首先肯定了学生的大胆质疑,此后则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说说作者为何会如此说。为了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我给学生展开扩展阅读,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由此学生有所感悟:“其实并不是戏真的好看,作者感怀的是当时的气氛,他感受到了淳朴的民风。”

二、纵横比较,学会加工整理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比较是一切思维的基础。初中语文教学中也应鼓励学生采用比较的方式,在比较中,学生能更好地整理加工信息,对文章中的细节问题进行比较和分析,尝试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的过程中解决疑问,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精妙之处。
  例如,学习《济南的冬天》时,笔者用启发性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其实《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还有一篇姊妹篇,叫作《济南的秋天》,大家是否很好奇,想要看看这两篇文章的异同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不少学生都参与到了比较阅读中。此时我鼓励学生展开质疑,思考两篇文章从选材和写作手法等方面有什么不同。如有学生提出:“两篇文章一篇写的是雪后的山,展现了山的秀气,同时也体现出济南‘温晴’的特点。而另一篇则是展现了山的颜色变化,体现出了一种动态的美。”在对比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指导学生展开比较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从多种不同的方向展开比较。如首先可以针对同一篇文章不同部分的比较,其次则可以拓展阅读,尝试阅读同主题的文章,并针对这些文章展开比较。在比较时,比较的角度也可以尽量多样化,如抓住选材、修辞手法、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比较。在这样的多元比较中,学生可以很好地解决阅读中出现的疑问。

三、联系生活,形成认知冲突


  要想提高阅读能力,就要尝试运用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辅助阅读,尝试思考文章中的内容和自己的现实生活之间是否有矛盾,抓住这些认知冲突处展开质疑,思考文章的情节为何会如此发展。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从而了解作品独具匠心之处。
  例如,《背影》一文展現了父亲深沉的爱。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作品中深沉的情感,笔者鼓励学生尝试联系生活和自己的阅读经验分析,说说作品中是否有和自己的认知有矛盾的地方。如有学生提出:“根据资料我发现,作者当时其实已经19岁了,是一个成年人,完全有能力自己远行,为何父亲还要送他呢?这样是不是不合理呢?”学生之所以有此质疑,是因为其对作品中的情感理解还不够深刻。我指导学生展开深入思考,先找出描写父亲动作的词句,说说父亲的举动能给人怎样的感触,此后又给学生介绍作者和其父亲的关系。在这样的分析中,学生有所体会,认识到这些描写并非不合理,反而展现了情深义重。
  联系生活进行感悟和质疑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促使学生将自己代入到文章中,这样有助于学生和文本形成共鸣,更好地展开对话,阅读效果自然也会得到提高。
  学贵有疑,疑在得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积极鼓励学生展开质疑,并运用各种方法解决疑问,这样犹如掌握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获得终生受用的自学能力。
  作者简介:江苏省海门市正余初级中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在语文生态教学中,预习交流、合作探究、自主检测、反馈总结已经逐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根据这几点设计全程引导,将促使学生在生态化的环境中更好地展开自主学习。一、预习交流,多向分享  预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但是,不少学生预习阶段只是根据老师下发的学程单自主预习,很少和其他同学交流,这样不能促使学生的预习活动达到最好的效果。在学程导航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尝试在预习的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具体表现为:有助于把握文章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体会课文情感,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期刊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对小学生而言,听会忘记,看能学会,而自己亲自动手做一做,则会记住。语文教学尤其如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语文实践活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实践能力,改变了过去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注重间接知识、间接经验的传授,忽视间接知识与直接知识、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整合的现状。加强
期刊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识字是最基础也是最重点的学习内容之一,是学生语文能力构成的基础,同时也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必要条件.中国文字博大精深,不同的汉字独有的结构特
陶行知指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语文教学应该与生活息息相关,合理利用生活资源。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进入一些誤区。一、存在的误区  (一)无视生活空白,学习超越基础  如教学《北大荒的秋天》(苏教版第5册)的片段。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去北大荒看看那里美丽的秋景——  (生齐读课题,兴致较浓)  师:读了课题,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 能描述一下吗?  (生沉默)  生:老师,我从
期刊
期刊
目前随着新课程标准在语文教学中的广泛实施,新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促进了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由于农村小学教学条件落后、教师观念僵化,在语文教学中仍然沿用传统的教
初中学习对于学生来讲是养成学习思路的重要时段,语文教学是初中众多学科之中的基础学科,随着新课改的变化,不断地进行深入,就更凸显出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新课改要求教育的理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虽然会留意到文本中虚词的使用,但分析起来往往没有实词具体,所以也只是略略提及,一般不会深入关注。但是,文学作品中一些虚词却体现着作者的精心措辞,很多文学家也常借助虚词抒发情感,增加作品厚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绝不可忽视这些貌似微不足道的“小配角”,它们可是有着实在的大作用。一、细嚼虚词,分析人物形象  虚词意义的理解要借助实词、句子或语境,因此对于小说中的虚词咀嚼实际是带动读者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