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015年山东省淄博市自然疫源和虫媒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

来源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ldeart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淄博市2004-2015年自然疫源和虫媒传染病的发病趋势和流行特点,为开展防控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报告的发病日期在2004-2015年淄博市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信息,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

2004-2015年淄博市共报告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10种、3 287例,报告死亡55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6.24/10万,病死率为1.67%(55/3 287)。2009年报告发病率最低,为2.83/10万,之后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2015年为8.83/10万。报告发病率居前3位的疾病为流行性出血热(3.44/10万)、布鲁菌病(1.48/10万)和恙虫病(0.53/10万)。报告发病率居前3位的区县为沂源县(13.22/10万)、淄川区(9.73/10万)和博山区(6.13/10万)。发病时间集中在3-5月和9、10月,占27.47%(903/3 287)和24.64%(810/3 287);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40~59岁,占48.13%(1 582/3 287);职业以农民为主,占75.48%(2 481/3 287)。

结论

淄博市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疫情有回升趋势,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人群特征,布鲁菌病、恙虫病处于持续上升期。应根据传染病的发病特点,采取针对性策略。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儿童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特点,为其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在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总医院感染科确诊的儿童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一般特征、临床症状特点、实验室检查等进行总结分析。同时按照病例对照方法选取同时期成人布病患者,对比分析儿童与成人布病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65例儿童布病患者,以> 12~ 15岁年龄段
目的探讨低硒条件下T-2毒素中毒大鼠关节软骨细胞死亡形式。方法选择32只雄性健康SD大鼠,按体质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16只,分别给予硒含量为101.5、1.1 μg/kg的常规和低硒饮食。30 d后,将常规饲料组分为对照组和T-2组,低硒饲料组分为低硒组和低硒+ T-2毒素组,每组8只大鼠。T-2毒素组和低硒+ T-2毒素组每日给予T-2毒素(100 μg/kg)灌胃饲养。30 d后处
目的探讨成人大骨节病患者髌骨稳定性与膝关节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2016年9月,采用一次性横断面调查方法,对甘肃省岷县店村镇柏柳村、折庄村、建村143例成人大骨节病患者进行调查,患者拍摄数字化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膝关节正、侧位片,髌骨轴位片。测量X线片中Insall指数、外侧髌股角、沟角、适合角、髌骨外移率、髌股指数等形态学参数,同时进行Lysholm膝关节功能
大骨节病自发现以来,尽管其流行趋势已显著控制,但其病因、发病机制一直是世界性医学谜团之一。面对大骨节病人体软骨组织和细胞难以获取且体外不易构建的困境,应关注大骨节病自发性和诱发性动物疾病模型的建立,借鉴诱导多能干细胞等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建立大骨节病疾病细胞和组织模型,重现大骨节病儿童骺软骨、骺板软骨和关节软骨的发育过程,进而应用于验证高危环境因素致大骨节病软骨坏死的特异性生物学机制和靶向治疗药物的
氟的主要靶器官是骨相组织,临床表现为氟斑牙和氟骨症。其中,氟骨症发病机制不清且尚无特异的治疗手段,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研究表明,氟对骨细胞调控的分子机制涉及较多信号通路蛋白和功能基因的异常改变,然而氟对这些信号蛋白和功能基因的调节机制仍不清楚。微小RNA(miRNA)是一类具有调节mRNA转录和蛋白表达功能的非编码RNA,在细胞的生长发育和分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研究发现,miRNA与骨代谢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清理术治疗大骨节病踝关节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设计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在大庆市第五医院进行关节镜下清理术治疗的大骨节病踝关节病变患者,于治疗前,治疗后6、12个月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价疼痛情况,踝-足评分系统及踝关节背伸活动度评分评价行走功能,并以问卷调查形式调查患者生活质量。结果共调查40例患者,于治疗前,治疗后6、12个月,患者视觉模拟评分分别
目的分析一起聚集性流行性出血热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营口市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原因和可能的传播途径,提出防控对策。方法对营口市聚集性流行性出血热疫情的病例进行个案回顾性调查,收集相关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等资料。同时收集患者周围人群的病例搜索结果及当地进行疫源地鼠密度(夜夹法)和带毒率(汉坦病毒抗原)监测结果。血液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出血热抗体水平,鼠肺脏采用免疫
目的了解雅鲁藏布江南北两岸环境硒分布特征及其与大骨节病的关系,为西藏大骨节病的防治提供科学参考。方法根据病情分布及自然地理条件,2013、2015年选取雅鲁藏布江北岸大骨节病重病区谢通门县和南岸非病区拉孜县、萨迦县作为调查点,采集饮用水、土壤、粮食、牧草和儿童头发等样品,采用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样品硒含量。结果共采集自然土壤、耕作土壤、饮用水、粮食、牧草246份,8~ 13岁儿童发样103份。
目的调查青海省乌兰、都兰县大骨节病病情,为掌握大骨节病分布范围提供基础资料。方法2015年,按照《大骨节病诊断》(WS/T 207-2010),对乌兰县(铜普乡、希里沟镇)、都兰县(夏日哈镇、香日德镇)共18个自然村的7~ 15岁在校学生和16岁以上有骨关节功能障碍的成人进行大骨节病流行病学调查、临床和X线检查。结果2个县4个调查点共检查7~ 15岁学生3 800名,检出Ⅰ度大骨节病临床体征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