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不论适应素质教育的潮流形势,还是满足应试教育的现实要求,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核心的几点操作是非得紧抓不可的。一、培养规范书写的习惯;二、推广合作学习的方式;三、设计读记形式的积累;四、重视典型习题的回顾;五、强化提取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六、坚持课文的话题性评写;七、激发赶超别人的兴趣。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过程 核心操作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7-148-01
当前,关于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理论说也说了,析也析了,新招百出,模式颇多。可是,也有不少正如作家刘棠绍先生批评的那样,“说的没一句是过日子的话”。面对“素质”教育旗帜不能倒,“应试”快车还赶趟儿跑的现实,考虑到社会教改潮流和学生应考需求,总结了教学实践中的成败得失,笔者觉得,说一千到一万,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核心的几点操作是非得紧抓不可的。
一、培养规范书写的习惯
规范书写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首要体现。现在高考又加大了对书写的考查力度。养成了规范书写习惯的学生,一般来说,能够认真审题,能够按要求答题、并且有自查互查的习惯。培养规范书写的习惯是个细心活,应该从小处着手:
1、作业封皮的书写力求三行两边对齐,字体大小一致、间距匀称。
2、作业中空格、顶格、居中、落款等钉是钉铆是铆不得含糊。
3、行文中的标点符号要和字词一样地看待。
4、书写完了之后的检查修改必须花相当的工夫加以训练。
二、推广合作学习的方式
“学而时习之”道出了学习过程的第一关键在于借鉴别人的做法,模仿别人的方式。这里的别人,除了人人注目的老师,还有不曾看重的同学。其实,同学的参考价值更大。相近的智力和阅历,决定了同学之间能够互学;个性化的思维方法,说明同学之间有必要互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同学是最贴近实际的老师。观察教学过程发现,不少学习吃力的学生,往往是自磨自悟封闭式地学,不善于与同学合作,学习的效率低、容量小、质量差。与人合作也是一门学问。在合作中相互照顾和竞争,减少了学习的孤独和困顿;在合作中取长补短,避免了走许多弯路,减少了学习的“盲区”。“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在合作中帮助了别人,也发展了自己。合作的优势大着哩!不如人,不服人,不学人,那就意味着落后。学习中的合作适用于:
1、知识点的识记,最适合结伴提示记忆。
2、阅读中确定问题区间、筛选信息、整合答案,几个人各抒己见效果不错。
3、写作中分头选材和轮流修改,困难生参考特长生,具有带动效应。
4、演讲中分话题准备不失为一种多、快、好、省的组织形式。
三、设计读记形式的积累
初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在于知识点积累。通过做题进行知识点积累,往往耗时、费劲、容量小。而读记形式的积累却有着显著的优势。它语言感知性体验强烈,参与识记的感官多,印象较深、效率较高、容量较大、兴奋时间较长。理解慢、书写慢、记忆慢的学生更应如此。
读记形式的识记,从层面上大致说,第一层是理解性的,第二层是准确性的,第三层是熟悉性的。第四层是回顾性的,实践证明,中常学生熟记一个目标的遍数,一轮一般不少于四遍,但超过五遍大脑便钝化了。要进入下一个目标,大脑再次激活。间隔一段时间又返回到前面目标,就进入第二轮读记,如此多轮式读记,大脑始终面对新目标,也就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识记效率当然就高了。
特别注意的是,教学单元中核心知识点是哪些,应梳理集中以便学生明确,并且应在课内给以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记,切不可以成人的识记速度来衡量学生。另外,不是放任自流式读记,而是设计出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采用多轮式集体性读记。放任自流式读记如同解散了的队伍,失去了带动效应,个体差异拉大了,整体效果也跟着降低了。实践证明,大面积提高教学成绩,这变换形式的集体性的读记是相当管用的教学操作。
读记的变式操作,可以领读以利订正,可以轮读以免困顿,可以默读以补个体差异,可以答读以利督导检查,可以一日一回读以利短期巩固……
四、重视典型题目的回顾
语文学习应提倡“常回家看看”。这里的“家”就是练习本。练习本的看点是错误之处。以前的错误,更可能就是今天的学习道路上的“陷阱”。经常回头整理典型错误,那些典型题目的基本思路、难点化解之术便像“一路桩”,牢牢地顶在了学生的脑海中,并指引着他们熟中求巧。练习目标的回顾应定期进行,隔一单元回顾一次,效果最好。
五、强化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
初中语文阅读训练千头万绪,关键的操作是材料信息的锁定、提取和整合。应在各课教材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训练。首先是读,沈江峰老师说过,读,只有读,才会读。阅读中,学生通读课文不得少于三遍。要使学生知道,答案就在材料中。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找一找,在读中选一选,在选后用通顺的话说一说。这一基本功练到家了,阅读水平定会大幅度地提高。阅读材料信息的锁定、提取和整合又离不开行文间的前后关联、照应。因此,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注意:
1、题目的线索作用、概括重点内容、突显写作主旨。
2、开头的紧扣题目、作好必要的交代铺垫和奠定感情基调;结尾的照应题目、开头和总结全文、点明主旨。
3、前面概括了,后面可能是具体写;前面具体写,后面可能要总结。上下文的内容及主旨情感,可能在中间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段中概括显现。
4、上文的介绍、交代、渲染和衬托,下文必有说明、结果、所表现的和所突出的。
5、文章结构形式的设计,各类材料的选择组织,多种修辞的运用,都为着表现或衬托所写人物的精神品质,为着突出作者的写作思想情感。
六、坚持课文话题的评写
课文中写作话题和各家观点丰富多彩,我们切不可熟视无睹。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去感知课文,更重要的是应引导学生去摘要提取,去整合加工,去引申评写。一旦变零散素材为文字“半成品”,大脑的记存就相当深刻了,在实际写作中才有可能“信手拈来”。
课文评写训练,篇篇可做,费时约占全篇学时的四分之一,涉及面宽窄灵活,可就课文学习的重点、感知最深点,或情节,或观点,或结构,或语言特色,或人物形象,借助联想写成片断。一二百字不嫌少,三四百字不拘多。评写信息以课文为本,也可相应地联想辐射到课外书籍乃至社会生活。然后相互交流,并注重师生间点评的比较欣赏。这种训练,其实质在于对课文资源信息的个性化加工,其优势是零散性材料的‘产品化”积累。最后将这些片断整理并加入“写作语料库”,定期读记,熟烂于心更好,最终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七、激发赶超别人的兴趣
初中语文学习的动力在哪里?其实就在教学过程本身。以上操作都应该建立在学习态度积极的基础之上。想方设法让学生积极地行动起来,才能发挥它最大的效能。基本途径有:
1、确定精当的单元学习目标,安排充裕的练习时间,采用结伴合作、集体读记、定期回顾、参照模仿等训练方式,让80﹪的中等生经过努力能很好地完成任务,使他们一次次感受到跟班的轻松。
2、组织单元过关、记忆竞赛、读写评优、“家校通”等小活动,让特长生一次次享受挑战高峰的乐趣。
3、定期开展“勤学上进生”评选活动,让学习困难生也一次次尝到努力进步的喜悦。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过程 核心操作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7-148-01
当前,关于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理论说也说了,析也析了,新招百出,模式颇多。可是,也有不少正如作家刘棠绍先生批评的那样,“说的没一句是过日子的话”。面对“素质”教育旗帜不能倒,“应试”快车还赶趟儿跑的现实,考虑到社会教改潮流和学生应考需求,总结了教学实践中的成败得失,笔者觉得,说一千到一万,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核心的几点操作是非得紧抓不可的。
一、培养规范书写的习惯
规范书写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首要体现。现在高考又加大了对书写的考查力度。养成了规范书写习惯的学生,一般来说,能够认真审题,能够按要求答题、并且有自查互查的习惯。培养规范书写的习惯是个细心活,应该从小处着手:
1、作业封皮的书写力求三行两边对齐,字体大小一致、间距匀称。
2、作业中空格、顶格、居中、落款等钉是钉铆是铆不得含糊。
3、行文中的标点符号要和字词一样地看待。
4、书写完了之后的检查修改必须花相当的工夫加以训练。
二、推广合作学习的方式
“学而时习之”道出了学习过程的第一关键在于借鉴别人的做法,模仿别人的方式。这里的别人,除了人人注目的老师,还有不曾看重的同学。其实,同学的参考价值更大。相近的智力和阅历,决定了同学之间能够互学;个性化的思维方法,说明同学之间有必要互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同学是最贴近实际的老师。观察教学过程发现,不少学习吃力的学生,往往是自磨自悟封闭式地学,不善于与同学合作,学习的效率低、容量小、质量差。与人合作也是一门学问。在合作中相互照顾和竞争,减少了学习的孤独和困顿;在合作中取长补短,避免了走许多弯路,减少了学习的“盲区”。“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在合作中帮助了别人,也发展了自己。合作的优势大着哩!不如人,不服人,不学人,那就意味着落后。学习中的合作适用于:
1、知识点的识记,最适合结伴提示记忆。
2、阅读中确定问题区间、筛选信息、整合答案,几个人各抒己见效果不错。
3、写作中分头选材和轮流修改,困难生参考特长生,具有带动效应。
4、演讲中分话题准备不失为一种多、快、好、省的组织形式。
三、设计读记形式的积累
初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在于知识点积累。通过做题进行知识点积累,往往耗时、费劲、容量小。而读记形式的积累却有着显著的优势。它语言感知性体验强烈,参与识记的感官多,印象较深、效率较高、容量较大、兴奋时间较长。理解慢、书写慢、记忆慢的学生更应如此。
读记形式的识记,从层面上大致说,第一层是理解性的,第二层是准确性的,第三层是熟悉性的。第四层是回顾性的,实践证明,中常学生熟记一个目标的遍数,一轮一般不少于四遍,但超过五遍大脑便钝化了。要进入下一个目标,大脑再次激活。间隔一段时间又返回到前面目标,就进入第二轮读记,如此多轮式读记,大脑始终面对新目标,也就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识记效率当然就高了。
特别注意的是,教学单元中核心知识点是哪些,应梳理集中以便学生明确,并且应在课内给以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记,切不可以成人的识记速度来衡量学生。另外,不是放任自流式读记,而是设计出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采用多轮式集体性读记。放任自流式读记如同解散了的队伍,失去了带动效应,个体差异拉大了,整体效果也跟着降低了。实践证明,大面积提高教学成绩,这变换形式的集体性的读记是相当管用的教学操作。
读记的变式操作,可以领读以利订正,可以轮读以免困顿,可以默读以补个体差异,可以答读以利督导检查,可以一日一回读以利短期巩固……
四、重视典型题目的回顾
语文学习应提倡“常回家看看”。这里的“家”就是练习本。练习本的看点是错误之处。以前的错误,更可能就是今天的学习道路上的“陷阱”。经常回头整理典型错误,那些典型题目的基本思路、难点化解之术便像“一路桩”,牢牢地顶在了学生的脑海中,并指引着他们熟中求巧。练习目标的回顾应定期进行,隔一单元回顾一次,效果最好。
五、强化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
初中语文阅读训练千头万绪,关键的操作是材料信息的锁定、提取和整合。应在各课教材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训练。首先是读,沈江峰老师说过,读,只有读,才会读。阅读中,学生通读课文不得少于三遍。要使学生知道,答案就在材料中。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找一找,在读中选一选,在选后用通顺的话说一说。这一基本功练到家了,阅读水平定会大幅度地提高。阅读材料信息的锁定、提取和整合又离不开行文间的前后关联、照应。因此,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注意:
1、题目的线索作用、概括重点内容、突显写作主旨。
2、开头的紧扣题目、作好必要的交代铺垫和奠定感情基调;结尾的照应题目、开头和总结全文、点明主旨。
3、前面概括了,后面可能是具体写;前面具体写,后面可能要总结。上下文的内容及主旨情感,可能在中间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段中概括显现。
4、上文的介绍、交代、渲染和衬托,下文必有说明、结果、所表现的和所突出的。
5、文章结构形式的设计,各类材料的选择组织,多种修辞的运用,都为着表现或衬托所写人物的精神品质,为着突出作者的写作思想情感。
六、坚持课文话题的评写
课文中写作话题和各家观点丰富多彩,我们切不可熟视无睹。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去感知课文,更重要的是应引导学生去摘要提取,去整合加工,去引申评写。一旦变零散素材为文字“半成品”,大脑的记存就相当深刻了,在实际写作中才有可能“信手拈来”。
课文评写训练,篇篇可做,费时约占全篇学时的四分之一,涉及面宽窄灵活,可就课文学习的重点、感知最深点,或情节,或观点,或结构,或语言特色,或人物形象,借助联想写成片断。一二百字不嫌少,三四百字不拘多。评写信息以课文为本,也可相应地联想辐射到课外书籍乃至社会生活。然后相互交流,并注重师生间点评的比较欣赏。这种训练,其实质在于对课文资源信息的个性化加工,其优势是零散性材料的‘产品化”积累。最后将这些片断整理并加入“写作语料库”,定期读记,熟烂于心更好,最终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七、激发赶超别人的兴趣
初中语文学习的动力在哪里?其实就在教学过程本身。以上操作都应该建立在学习态度积极的基础之上。想方设法让学生积极地行动起来,才能发挥它最大的效能。基本途径有:
1、确定精当的单元学习目标,安排充裕的练习时间,采用结伴合作、集体读记、定期回顾、参照模仿等训练方式,让80﹪的中等生经过努力能很好地完成任务,使他们一次次感受到跟班的轻松。
2、组织单元过关、记忆竞赛、读写评优、“家校通”等小活动,让特长生一次次享受挑战高峰的乐趣。
3、定期开展“勤学上进生”评选活动,让学习困难生也一次次尝到努力进步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