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青春期的孩子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bingguixue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青春期是个体从儿童向青年过渡的时期,这一阶段个体的身心发展将会表现出显著的变化和成长,易怒、爱争辩、喜欢与父母对着干,导致原本融洽和谐的家庭关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父母与青春期孩子的冲突时常发生。面对这种变化,父母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坦然接纳青春期特有的变化,无条件地给孩子以积极的关注;并尝试放下父母的权威和尊严,以孩子的视角看世界,与孩子达到情感上和心灵上的共鸣,给孩子一个稳定温暖的成长空间。此外,青春期的激素变化不仅促进了性器官的成熟,而且产生了新的和性有关的情感和感受,父母还要关注孩子青春期性心理的发展变化,尽可能在交往态度或技巧上给予适当的帮助和引导,陪伴青春期孩子一起走过独属于他们的美好的青葱岁月。
  〔关键词〕青春期;父母;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10-0073-04
  一、来自青春期孩子父母的困惑
  经常会听到一些家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抱怨,觉得青春期的孩子变得特别难缠,不听话、易怒,有时甚至还会以离家出走或自杀之类的极端方式威胁父母。这些情况让父母焦虑、愤怒而又无可奈何。
  如小雨的爸爸,他说自从小雨进入初中后,家里就失去了原有的宁静美好。原本乖顺可爱的小雨,现在就像一个浑身带刺的刺猬,时刻准备好向爸爸妈妈“开战”,小雨的父母现在觉得自己仿佛生活在地狱中,对那个浑身充满负能量的孩子,不知该如何应对。最严重的一次因为父母批评小雨语言稍为有些过激,愤怒的小雨摔门而出,逃到外婆家去住了几天。还有一次,因为小雨考试没考好,爸爸批评小雨,小雨不服气顶撞了爸爸几句,正在气头上的爸爸打了小雨几下,愤怒的小雨拿起剪刀将爸爸的裤子统统剪坏,让小雨爸爸气得差点发疯。这种频频发生的家庭内部争斗,让整个家庭失去了和谐与欢乐,也让深爱着小雨的父母心里焦躁不安、伤心难过。
  再如,小雪的妈妈。自从小雪进入初中后,小雪妈妈就发现原来与自己无话不谈的女儿,渐渐对自己关起了心门,平时小雪对妈妈的问话总是爱理不理的,问多了小雪嫌烦,直接走人。有时在学习上出现问题,妈妈好心想帮小雪解决问题时,小雪也是一脸不高兴,拒绝妈妈的帮助。做作业时,小雪常常把房门紧锁,不允许父母随意出入,如果父母进出次数稍多些,小雪就会不高兴地抱怨父母。在打扫房间时,小雪妈妈总能在她房间里发现一些乱涂乱画的纸片,上面写满了少女的幻想和忧伤;有时小雪妈还会发现小雪在偷偷看一些充满忧伤和朦胧情感的言情小说。凡此种种让小雪妈妈又着急又担心,不知该怎么去面对青春期怪怪的女儿。
  二、什么是青春期
  青春期是个体从儿童向青年过渡的时期,一般始于10岁左右,结束于19岁。在这个阶段,青少年不再被视为儿童,但也不是成年人,这一阶段个体的身心发展将会表现出显著的变化和成长,具有“半儿童、半成人”“半幼稚、半成熟”的年龄特征。进入青春期,父母会发现曾经与自己形影不离的孩子越来越喜欢独处;卧室的门开始有意无意地紧闭,不喜欢父母随便翻阅自己的东西;不仅如此,孩子也开始将自己的心门紧闭,有什么话喜欢闷在心里,不再像儿时那样与父母无话不谈。父母和青少年彼此都感觉相互间的感情不如以前那么亲密了[1]。父母与孩子的矛盾和冲突也日益增多,在孩子的整个青春期,孩子与父母彼此之间一直是在爱和冲突中演绎着。
  G.斯坦利·豪(G . Stanley Hall)将青春期描述成一个本能情感的小瀑布,一个骚动不安的成长发育期,这一时期活像人类从野人进化成人的过程[1]。青春期这种心理上的变化,一方面是因为青春期生理上的发展变化引起的,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必然过程。青春期(puberty),是性器官开始成熟的时期,开始于脑垂体释放信号,刺激体内的其他腺体分泌成人水平的性激素:雄性激素(androgen,男性荷尔蒙)或者雌性激素(estrogen,女性荷尔蒙)。垂体也会刺激身体增加生长激素的分泌,与性激素共同作用来促进青春期的快速发育[2]。激素的大量产生促发了青春期的开始,同样可能导致情绪的快速变化,如男孩经常会感到发怒和烦恼,女孩则表现为怒气和抑郁。与成年人的情绪相比,青春期少年的情感也显得不够稳定,他们可谓是从欢快到忧伤周而复始,经常从一个情境转移到另一个情境。
  三、如何应对青春期的孩子
  (一)理解、接纳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是父母与青春期子女相处的基本原则
  只有深入了解和掌握青春期孩子心理發展变化的潜在原因,父母才不会对孩子情绪上的各种莫名变化感到愤怒或不安,才能够平静而坦然地接纳孩子各种情绪变化。父母的理解和接纳会让处于烦躁期的孩子觉得自己并不是孤独的,来自父母的强大力量在默默地支持他和帮助他;自己的消极情绪也不是可耻的,是身心发展的一种正常反应,需要给消极情绪一个宣泄口。同时情绪又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和暗示性,父母的平静和理智会影响身处其中的孩子,让处于极端状态的孩子慢慢恢复冷静和理智,从而避免孩子极端情绪的无限蔓延和扩大。
  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也是父母与子女和谐相处的一项重要技巧。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是心理咨询中的一个常用技术,最早是由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主要是指咨询者以积极态度看待来访者,对来访者的言语和行为的积极面、光明面给予有选择的关注,利用其自身的积极因素促使来访者发生积极变化。它意味着在治疗的每一个时刻,治疗者都需要乐于接受病人可能会有的各种各样的正面或负面的情感。这种关注是没有任何先决条件的,而且不管病人的情感正确与否或合适与否。如果父母在家庭中能够无条件地积极关注孩子,无论青春期个体处于怎样的情绪状态,父母只是把这些情绪当作他们内心能量的自然涌现,无所谓好坏之分,坦然地去看待和接纳他们的各种情绪状态,这种无条件积极关注就会给孩子传递一种信息,即我是一个有价值的人,父母是深爱我的,我所有的消极情绪或状态都是暂时的。父母这种无条件的关爱会给孩子面对挫折和困难的勇气,让他们有力量有信心顺利平静地度过青春期。   (二)要放下权威意识,与青春期的孩子平等地对话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青春就是批判的年华”,这种说法并不夸张。这种批判的特点是具有很高的积极性和很强的原则性。青春期带来了更强的独立性,青少年越来越倾向于坚持自己的权利。这种独立性,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大脑变化的结果,这种变化为青春期认知功能的显著进步铺平了道路。随着神经元数量的不断增长,它们之间的连接变得越来越丰富和复杂,青少年的思维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孩童时期他们可能会毫不犹豫地接受所告知的规则及其解释,但是随着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他们对父母及其他权威提出质疑[2]。而信息加工论则认为青春期心理能力发展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元认知的发展。元认知能力的发展使得青少年很容易地想象别人正在思考着自己,并且他们还能够想象到他人思维的细节,这也是导致青少年自我中心的来源。正是由于“自我中心主义”,青少年认为全世界都在注意着自己。
  自我中心主义的青少年对权威,如父母、教师充满了批判精神,并且很容易指出别人行为中的错误。在这样一个充满批判、挑剔和怀疑的青春期,父母如果再沿用以往与孩子相处的模式,很容易引发孩子的不满或愤怒。每个处于青春期的个体虽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无法用统一的模式和方法对应,但是父母在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时,有几个基本的技巧和方法可以使用。
  一是要学会适当示弱,给青春期孩子一定的选择权和决定权。青春期的孩子喜欢争辩,喜欢用自己的视角去看问题、看世界,即使有时他们的看法是片面的,甚至是激进的,父母也不能因为自己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或知识经验而居高临下地给予指导或教诲,否则只会增加青春期孩子的反感和敌对情绪。其实,青春期的较量往往是孩子和家长争夺话语权,争夺家庭“权威”的较量。一般而言,小时候越乖的孩子在青春期越叛逆。这是因为从小家长都用成人的权威对孩子说话,都在替孩子做决定。但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随着自我意识的飞速发展,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更急于用反叛来证明自己的独立和成长。反之,生活在民主平等家庭的孩子,青春期叛逆行为往往不是很明显,因为父母总是以一种开放、宽容的眼光来看孩子,孩子从来就不需要和父母抗争什么,他觉得自己是独立的个体,与父母是平等的。因此,父母要放下身段或权威意识,要给孩子足够的选择和成长的空间。毕竟父母不能代替孩子成长,不能代替孩子承受生活中所有的挫折和磨难。
  二是父母要尝试以平等的身份与孩子对话,不要自以为是地霸占交往中的话语权,而是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内心。其实更多时候,青春期孩子需要的是一个安静的听众,而不是父母或成人的建议和对策,父母安静的倾听会让孩子内心获得一种平静和温暖,会给予其勇敢面对挫折的力量。当青春期的孩子遇到困惑和烦恼时,父母也可以尝试从孩子的视角看问题,重温早期的经验,体验到孩子可能面临的情绪问题,然后再和孩子一起讨论和交流可能的解决方法和途径。这样的介入方式,会让青春期的孩子感受到父母像朋友一样的尊重和信任,从而化解心理上的戒备和抵触心理。
  三是给孩子留有适当的空间和自主权。无论在何种情况下,父母都不要利用自己角色的特殊性,强迫孩子接纳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进入青春期,青少年会越来越多地寻求自主性,心理上增加了对生活的控制感。任何时候,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是父母成长路上的一个朋友,随着年岁渐增,终会与父母渐行渐远。父母时刻要做好放手的准备,要让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用自己的感官和思维去认知、分析和辨别这个世界,要让他们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慢慢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个体。
  (三)积极关注青春期孩子性心理的发展状况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荷尔蒙的变化——尤其是两性荷尔蒙的分泌——使得性欲增强。青春期的激素变化不仅促进了性器官的成熟,而且产生了新的和性有关的情感和感受,性行为和有关性的想法是青少年的核心问题。从实践来看,性的问题也是诱发或导致青少年心理困扰乃至心理障碍的常见原因之一,比如性无知、性罪恶观念、性压抑等都有可能致使青少年将正常的生理变化、心理上的反应视为异常。如果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在性心理的各方面都能健康地发展,那么心理矛盾、冲突就会大幅减少,会极大地促进其整体的心理机能的健康发展[3]。根据美国国家青春期性健康调查团发布的一项有关青春期性健康的民意调查报告,性健康应包括以下这些能力:1.形成和保持一种有意义的人际关系;2.欣赏自己的身体;3.以有礼貌和恰当的方式与同性和异性进行交往;4.用与自己价值观念一致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爱和亲密行为[4]。
  进入青春期,青少年能很好地意识到身体所发生的变化,他们会很害怕或很喜欢地回应这种变化,更多地站在镜子前审视自己的身体。很少能有人对自己的这种变化无动于衷,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女孩子,她们身体的显著变化,如乳房的发育,会使一些内向、腼腆的女孩感到非常不舒服。有的女生为了掩饰这种身体的变化,行走时常常含胸驼背,充满着深深的自卑和不安。父母,尤其是妈妈,可以结合自身的成長经历或身边同龄女孩的事例,潜移默化地向孩子渗透身体的发育变化是个体成长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是个体成长过程中另一种独特的美,要让孩子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自己,树立起对自己的信心。
  与同伴之间的关系对于青春期的个体来说尤为重要,在这个阶段,青少年越来越依赖他们的朋友和同伴,越来越喜欢花更多的时间与朋友待在一起,与朋友交流被视为不可缺少的生命历程。同时,青春期的个体会在心理上慢慢远离父母。他们渴望挣脱父母的怀抱,融入身边学习和生活的群体,在同伴中寻找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如何与同学建立友好亲密的关系,是青少年需要不断学习和面临的现实问题。在这方面,父母自身的社交态度和能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首先,父母自身要做一个乐观积极、热情大方的人,要以真诚友善的态度与人交往。其次父母要在交往技能和方法方面,给予孩子一些指导,如交往的主动和积极,与人交往时语言表达的技巧,交往态度要真诚、友善等。再次,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义导致青少年认为自己是其他所有人的注意焦点。这种自我中心主义往往使青少年夸张地把自己想象成别人关注的焦点,认为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别人关注之下,过于夸大自己的失败行为,使得他们对交往缺乏信心和勇气。父母可以通过一些策略来验证青少年的歪曲或错误想法,鼓励他们大胆主动与人交往。最后,在异性交往方面,父母不要把异性间的交往看成洪水猛兽。对异性的朦胧向往和追求是青春期孩子正常的情感需求。父母可以以开放的心态与青春期孩子探讨交流关于性方面的认知和态度,如对异性的爱慕和渴求心理等。父母甚至可以调用过往的经历,坦诚和孩子一起探讨如何大方坦然地与异性相处。当然,如果孩子不愿意向父母暴露太多内心的情感感受,父母也不要强迫孩子去表达和开放自己的内心,应给孩子一个私密的空间。
  诗人泰戈尔说过,“青春是没有经验和任性的”。同样,对青春期孩子的教育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或路径可以套用。父母只能在现实生活情境中不断摸索,不断成长。父母的自我成长对青春期的个体来说至关重要,如果父母没有完成这种自我成长,可能就会失去与孩子对话、交流和亲密相处的机会。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尤其是处于狂风骤雨期的孩子,他们只是一群青春荷尔蒙爆满,却又不知该如何正确释放的不完美的孩子。父母要学会无条件地接纳和爱孩子,要尝试接受真实的会犯错误,甚至在成人眼里看起来有点傻气的孩子,要给他们一个自我行走、独立摸索的空间。毕竟每个人的青春只有一次,不可拷贝、不可设计,做父母的只能远远地看着孩子渐行渐远的身影,让他们艰难而独立地走完这一程,创造独属于他们自己的青春故事。
  参考文献
  [1](美)贝克. 儿童发展[M]. 南京:吴颖,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美)费尔德曼. 发展心理学[M]. 苏彦捷,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7.
  [3]骆一,郑涌. 青春期性心理健康的初步研究[J]. 心理科学,2006,29(3):661-664.
  [4]Haffner D W. Facing facts. Sexual health for American adolescents.[J].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Society for Adolescent Medicine,1998,22(6):453.
  (作者单位:江苏运河高等师范学校,徐州,221300)
  编辑/赵 磊 终校/丁 尧
其他文献
〔摘要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国中小学生均作出延期开学的紧急调整。如何陪伴广大中小学生度过这一特殊时期,是这个系列心理微课的基本出发点。这个系列微课以协助疫情形势笼罩之下的广大中小学生及家长科学调整认知、主动建设情绪为核心目标;以心理知识讲解、心理游戏示范为教学手段;以帮助学生发展心理资源、学会积极应对危机事件为长远目标,使广大未成年人和家长学会配制自己的“心灵抗疫特效药”,有效维护心理健康,平
在今年《儿童发展(Child Development)》一二月合刊上,斯坦福大学一位博士生的论文指出,低年级学生的阅读技能与社会性发展关系紧密,一方面出现问题将带来另一方面的问题。  论文作者萨拉·迈尔斯发现,有较多伙伴的一年级学生到三年级可能表现出较强的阅读技能。而在一年级和三年级阅读技能较低的学生,到三年级和五年级后可能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迈尔斯以400名处境不利的儿童作为研究样本,这400
上班族一天最少有8个小时都呆在办公室,下班之后有时也难抽出时间运动。工作间隙,可以试着做一些小运动来舒展筋骨。拉背动作  步骤:取一把稳固的椅子,双手扶在椅背上方。双脚慢慢往后退,直到背部可以打直约与椅背等高,此时的颈、背、臀尽量呈一直线,并与双脚呈90度,先深吸一口气感觉脊椎延伸开来。吐气,同时将臀部往后上方推,感觉有力量在后端将身体往后拉,同时胸部感觉放松下沉,双腿后方尽量打直,可伸展双腿后侧
〔关键词〕生涯教育;高中;心理教师  一、高中生职业生涯教育现状  (一)广州市从化区的高中生职业生涯教育现状  为了了解广州市从化区的高中生职业生涯教育现状,我们随机选取了当地三所高中学校进行调查研究。研究采用自编问卷进行,利用班会课时间发放问卷和回收问卷。最终,我们得到有效问卷200份,无效问卷3份。  对问卷的第3题(你的学校是否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A.完全没有;B.有专门的课程;C.没有
近来时常在想美籍印度裔学者斯皮瓦克(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提出的“底层能否发声”(Can subaltern speak)一问。在读《地下铁道》(Colson Whitehead, The Underground Railroad, 2016)这部小说的时候,这个问题,连同那个大大的问号,不断在脑海浮现。我们知道,斯皮瓦克在她那篇短小却著名的论文里给出的回答是:不,
〔关键词〕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实践  山东省博兴县实验中学属首批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实验学校。学校成功举办了全国心理健康教育成果现场观摩会,山东省首届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展评暨研讨培训活动。  一、以人为本,构建“五级关爱”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模式  学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坚持德育为首,提出德育从“心育”抓起,把心理健康教育摆在了育人工作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培养健康的心理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尤为重要,大量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状态对人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在英语教学中,合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行的,每位英语教师都有责任思考如何在英语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寻求英语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在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益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行动策略  1.融合语言自
基因技术与人类社会    目前,基因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医学研究。经过基因改造,不易腐烂的长形西红柿已经上市。把人的基因移植到母牛身上,使其产出味道与人奶相似的牛奶,这也已成为商业现实。基因“指纹”已经被用于身分的鉴定,给刑事案件的侦破带来很大方便。  大概由于人的基因密码破译进展迅速,估计十年内可望弄清人的全部遗传秘密,前不久从电视上看到英国社会学家已在探讨把基因技术运用于人本身,以改造其身体、智
今天我以一名小说家的身份来到耶路撒冷。而小说家,正是所谓的职业谎言制造者。  当然,不只小说家会说谎。众所周知,政治人物也会说谎。外交官、将军、二手车业务员、屠夫和建筑师亦不例外。但是小说家的谎言和其他人不同。没有人会责怪小说家说谎不道德。相反地,小说家愈努力说谎,把谎言说得愈大愈好,大众和评论家反而愈赞赏他。  为什么?  我的答案是:藉由高超的谎言,也就是创作出几可乱真的小说情节,小说家才能将
〔关键词〕正念训练;案例分析;中学生  一、引言  正念(Mindfulness),源起东方禅修技术,后传入西方,受到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其代表人物是麻省大学医学中心的乔·卡巴金(J.Kabat-Zinn)。卡巴金教授认为正念就是有意识地觉察、活在当下、不加批判,换句话说就是单纯地觉察、关注当下发生在自己身上或周围的一切,不作任何评价和判断。正念训练的主要技术包括:躯体扫描、正念观呼吸、正念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