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习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动力,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形成是成功学习的关键。青春期青少年处在学生时期的关键时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是非常重要的。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应该以需求作为学习的动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改革教学方法,使得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并且规划人生目标,从而激发、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激发;青春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学习兴趣,学生会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并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地情感体验。
一、青春期青少年的特点
青春期是童年向成年的过渡阶段,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从不成熟趋向成熟的发展过程,在生理和心理上有一系列的变化,由于性成熟和第二特征的出现,其认知、情感、意志、自我意识也在迅速发展。
(1)生理方面:他们的注意力易分散,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内分泌激素变化导致第二性征发展,性意识萌发,带来各种心理反应,如害怕、慌乱、烦恼、羞怯、激动等,疏远异性但又渴望与异性交往,以致影响学习,精力分散。
(2)心理方面:第三性征(性别角色社会化)日趋成熟,自我意识增强,关注自我,为其强烈的求知欲望的满足奠定了基础;其次,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他们不轻易地接受别人的观点,逆反心理较强,其注意力往往和兴趣联系在一起,出现单纯的兴趣观点和偏科现象;另外,他们的情感有发生快、变化多、控制差等特点,因此做事很容易冲动,他们对事物由认识到产生兴趣或许很快,且兴趣广泛。但经不起挫折,一旦受挫,很容易灰心,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基于青春期学生学习心理的规律,我们应做出有针对性的引导,努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影响青春期青少年学习兴趣的因素
青少年厌学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这日益严重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出现这一现象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
(1)传统教育的弊端:在传统的应试教育制度下,学校和教师千方百计地提高升学率,大打题海战术,还要假期补课,致使学生“两眼一睁,学到天黑”,不堪重负,这恰恰使得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逆反心理加强,局限了他们思维的发展,无法对枯燥的学习产生兴趣;另一方面,没有兴趣的学习也无法产生效果。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产生了消沉的情绪。
(2)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迅猛发展的活跃的商品经济对教育领域也造成了很大的思想冲击,“拜金主义”和“新的读书无用论”逐渐蔓延,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而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这样的不良影响使其陷入了精神迷惘和信仰危机,不少学生沉迷于电脑游戏、上网、早恋之中,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3)家庭环境的影响: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影响甚大,所以家庭环境的营造也是至关重要的,有的家长对子女要求很高,期望很大,使得子女超负荷学习,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有的家长经常在子女面前吵嘴、打架乃至离异,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致使孩子灰心沮丧,敏感自卑,精力难以集中,无法对学习提起兴趣。
(4)学生自身的因素:由于有些学生自身基础较差,没有吃苦精神,缺少理想抱负,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对学习失去信心,产生了厌学情绪。
三、激发青春期青少年学习兴趣的措施
(1)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观念要有质的转变,无疑是要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教给他们理论知识,还要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都应有所改革。运用启发式教学,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敢问敢说,使学生通过学习,不仅丰富了感性认识,而且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另一方面,还可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与课内知识连成一个整体,相互补充,使学生获得广博的知识,发展多反面的才能,陶冶情操。
(2)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一本活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了主导作用,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热爱学生的教师才能真正地感动学生,才能将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给学生展示良好的形象,以温和的语言,博大的情怀来感化学生,上好每一节课,解答学生的疑惑,发现学生的亮点,指引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寓教于乐的原则,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潜移默化。所以,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至关重要,“如果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教师不但要尽量精通学科的理论,而且应有渊博的知识,特别是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知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艺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良好的家庭教育:青春期的青少年更容易产生孤独感及消极情绪,作为家长,更应在这个时期给予子女充分的关注,多跟子女沟通,适时地进行开导与帮助,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不应该过分的责备,不要给太多压力,否则会使自信心受损,也不要过分的表现出怜悯,这样会降低孩子的自信心,而要及时的肯定,使孩子找到心理平衡点;培养他们广泛的兴趣爱好,增长智慧,拓展他们的思维;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及独立性,引导其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使他们建立自信,自立,自爱的品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生志向的引导:有目标才能产生动力,要让学生懂得,学习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也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发展兴旺的活动,青少年学生是国家的希望之所在,今天是青少年学生,明天就是祖国的建设者、革命的接班人,只有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激发起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学习的动机,他们才能有强大的学习动力,克服种种困难,容纳枯燥的东西,把成功与愉快的体验结合起来,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刻苦专研文化科学知识,为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育家赫尔巴特把发展广泛的兴趣视为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并认为主要是兴趣引起对物体正确的、全面的认识,它导向有意义学习,促进知识的长期保持,并为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动机。兴趣不仅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而且在学习过
程中伴随愉快的情绪经验有利于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也有利于其它方面潜力的挖掘。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汪俊仙.谈教师素质与素质教育[J]1中国校外教育(理
论),2008(01).
[3]左红梅,李传伟,李民生《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从家庭做起》[J]?航空教育?2003年第一期
[4]张新君.论初中学生兴趣的培养,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第15卷.
[关键词]激发;青春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学习兴趣,学生会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并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地情感体验。
一、青春期青少年的特点
青春期是童年向成年的过渡阶段,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从不成熟趋向成熟的发展过程,在生理和心理上有一系列的变化,由于性成熟和第二特征的出现,其认知、情感、意志、自我意识也在迅速发展。
(1)生理方面:他们的注意力易分散,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内分泌激素变化导致第二性征发展,性意识萌发,带来各种心理反应,如害怕、慌乱、烦恼、羞怯、激动等,疏远异性但又渴望与异性交往,以致影响学习,精力分散。
(2)心理方面:第三性征(性别角色社会化)日趋成熟,自我意识增强,关注自我,为其强烈的求知欲望的满足奠定了基础;其次,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他们不轻易地接受别人的观点,逆反心理较强,其注意力往往和兴趣联系在一起,出现单纯的兴趣观点和偏科现象;另外,他们的情感有发生快、变化多、控制差等特点,因此做事很容易冲动,他们对事物由认识到产生兴趣或许很快,且兴趣广泛。但经不起挫折,一旦受挫,很容易灰心,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基于青春期学生学习心理的规律,我们应做出有针对性的引导,努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影响青春期青少年学习兴趣的因素
青少年厌学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这日益严重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出现这一现象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
(1)传统教育的弊端:在传统的应试教育制度下,学校和教师千方百计地提高升学率,大打题海战术,还要假期补课,致使学生“两眼一睁,学到天黑”,不堪重负,这恰恰使得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逆反心理加强,局限了他们思维的发展,无法对枯燥的学习产生兴趣;另一方面,没有兴趣的学习也无法产生效果。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产生了消沉的情绪。
(2)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迅猛发展的活跃的商品经济对教育领域也造成了很大的思想冲击,“拜金主义”和“新的读书无用论”逐渐蔓延,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而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这样的不良影响使其陷入了精神迷惘和信仰危机,不少学生沉迷于电脑游戏、上网、早恋之中,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3)家庭环境的影响: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影响甚大,所以家庭环境的营造也是至关重要的,有的家长对子女要求很高,期望很大,使得子女超负荷学习,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有的家长经常在子女面前吵嘴、打架乃至离异,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致使孩子灰心沮丧,敏感自卑,精力难以集中,无法对学习提起兴趣。
(4)学生自身的因素:由于有些学生自身基础较差,没有吃苦精神,缺少理想抱负,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对学习失去信心,产生了厌学情绪。
三、激发青春期青少年学习兴趣的措施
(1)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观念要有质的转变,无疑是要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教给他们理论知识,还要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都应有所改革。运用启发式教学,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敢问敢说,使学生通过学习,不仅丰富了感性认识,而且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另一方面,还可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与课内知识连成一个整体,相互补充,使学生获得广博的知识,发展多反面的才能,陶冶情操。
(2)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一本活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了主导作用,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热爱学生的教师才能真正地感动学生,才能将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给学生展示良好的形象,以温和的语言,博大的情怀来感化学生,上好每一节课,解答学生的疑惑,发现学生的亮点,指引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寓教于乐的原则,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潜移默化。所以,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至关重要,“如果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教师不但要尽量精通学科的理论,而且应有渊博的知识,特别是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知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艺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良好的家庭教育:青春期的青少年更容易产生孤独感及消极情绪,作为家长,更应在这个时期给予子女充分的关注,多跟子女沟通,适时地进行开导与帮助,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不应该过分的责备,不要给太多压力,否则会使自信心受损,也不要过分的表现出怜悯,这样会降低孩子的自信心,而要及时的肯定,使孩子找到心理平衡点;培养他们广泛的兴趣爱好,增长智慧,拓展他们的思维;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及独立性,引导其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使他们建立自信,自立,自爱的品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生志向的引导:有目标才能产生动力,要让学生懂得,学习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也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发展兴旺的活动,青少年学生是国家的希望之所在,今天是青少年学生,明天就是祖国的建设者、革命的接班人,只有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激发起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学习的动机,他们才能有强大的学习动力,克服种种困难,容纳枯燥的东西,把成功与愉快的体验结合起来,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刻苦专研文化科学知识,为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育家赫尔巴特把发展广泛的兴趣视为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并认为主要是兴趣引起对物体正确的、全面的认识,它导向有意义学习,促进知识的长期保持,并为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动机。兴趣不仅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而且在学习过
程中伴随愉快的情绪经验有利于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也有利于其它方面潜力的挖掘。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汪俊仙.谈教师素质与素质教育[J]1中国校外教育(理
论),2008(01).
[3]左红梅,李传伟,李民生《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从家庭做起》[J]?航空教育?2003年第一期
[4]张新君.论初中学生兴趣的培养,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第15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