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经济和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着互联网 模式融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教育业,尤其是高等教育,在互联网 模式的深刻影响下,教育理念、教育机制和模式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大学英语学科在这一趋势下也发展出许多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向和途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较之传统模式有了明显提升,但也面新着的问题和挑战。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方式转型过程中也需要进行相应学习和改变,迎接新的挑战。
【关键词】互联网 ;大学英语;英语教学
【作者简介】黄重(1971-),男,汉族,重庆巴南人,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硕士,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翻译。
引言
互联网 技术背景下,大学英语的教与学都发生了深刻改变,拥有了更多的教育手段和更为广阔的发展与前景。在互联网 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的普及过程中,新的教学与人才培养的模式及观念都与以往大不相同。
一、“互联网 ”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理论。区别于传统模式下的教学,当代教育背景催生了新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突破传统方式,制定适合当代学生的教学目标。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在课堂进行教授与学习,受到课堂学习时间与学生数量的限制,该模式下的英语教学内容侧重于基础知识和理论,教学环节中实践与互动较少,容易将学生培养成所谓的“哑巴英语”。
新教育模式下,更加注重学习自主权,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学习进度在教学平台上选择符合当前学习现状的知识;此外,由于学习模式较为宽松,且通过互联网的应用,更加符合当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学生学习自主性更高;但由于缺乏传统课堂的监督,学习效率可能降低;学生在线上线下的实践和互动环节都更加重要。而当前的教学理论并未跟上这些变化,许多大学只是将线上平台的教育当成传统课堂的延伸。
2.教学资源。语言教学的线上教学平台与其他学科不同,对实践与互动功能的要求更高,而不只是一个mooc网站。很多高校因为自身条件或其他方面的限制,没能建成和完善出功能丰富、针对性高的大学英语实践互动教学平台,语言实践未能得到有效锻炼。
在教材的编写方面,也少有高校做到了教材和新模式下教学计划和内容相适应,本质上还是在教材编写时没有注重网络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而教学素材与学习资源的不足,原因较多,对大部分高校而言,自身条件受限是其主要因素。
3.教师素质。优秀的教学模式需要得到有效的实施,而对很多大学而言,这个条件是很难满足的。多数大学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难以满足新模式背景下的教学能力要求,缺乏相应的教学理论、网络技术和教学经验,对“互联网 ”模式的优势认识不够深刻。大学英语教师团队对新模式下如何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能力,确定合理的学习内容和目标也缺乏经验。
二、“互联网 ”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创新改革途径
1.教学理论的创新改革。新的技术总会带来理论领域的巨大变革。为适应“互联网 ”模式下的教学工作,教学理论必须进行相应的创新改革。新模式下首要的改革目标便是教学观念。新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者,必须认识到,通过线上平台,让学生选择与其能力目标相适应的学習内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做好线上线下教学工作的相互辅相成是该模式英语教学的根本途径。与此相对应,新模式下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也要跟进,保证学习内容和考核目标与的与时俱进。
2.高校联合开发和共享教学资源。新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平台的建立与完善、与新教学模式相适应的教材以及教学素材和资源。学习平台的和学习资源库都是可以由各高校共同开发,共同享用并共同收益。不同高校的英语教学在发展过程中,有着各自的学科优势和教学资源,同层次或类型的高校可以建立共享的英语教学平台,类似于中国大学mooc,将众多高校最优质的课程资源、学习素材等其他线上资源进行整合,为大学生提供更大自主选择空间和更好的学习辅助条件。
3.教师培养。“互联网 ”模式对教师素质要求较高。一方面,新模式要求大学英语教师不仅拥有英语教学的相关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还要拥有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和经验,主动发现学生学习兴趣并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进度,并对个人学习状况有较清晰的把握。
基于这些对大学英语教师的新要求,高校一方面要着重原教师团队的学习与考核,贯彻理念,培养经验;另一方面,高校应扩充人才队伍,加强对拥有高专业能力和网络教育素质的教师的引进。应做到做好教学内容上的因材施教,以及学生线上学习相应的监督跟进工作,很好地开展线上的语言学习实践、互动。只有拥有一支高水平、现代化的教师队伍,“互联网 ”工作才能良好地进行。
三、结束语
本文对“互联网 ”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进行了理论、资源以及教师素质多方面的分析,指出了当前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同时,本文也对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创新方向进行了分析,论述了改进观念、方法,以及优化教学资源和提升教师素质的重要性,为教学工作高效率高质量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吴颖.“互联网 ”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创新改革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24):57-58.
[2]闫洪勇,曲秀艳.“互联网 ”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8(12):105-106.
【关键词】互联网 ;大学英语;英语教学
【作者简介】黄重(1971-),男,汉族,重庆巴南人,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硕士,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翻译。
引言
互联网 技术背景下,大学英语的教与学都发生了深刻改变,拥有了更多的教育手段和更为广阔的发展与前景。在互联网 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的普及过程中,新的教学与人才培养的模式及观念都与以往大不相同。
一、“互联网 ”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理论。区别于传统模式下的教学,当代教育背景催生了新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突破传统方式,制定适合当代学生的教学目标。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在课堂进行教授与学习,受到课堂学习时间与学生数量的限制,该模式下的英语教学内容侧重于基础知识和理论,教学环节中实践与互动较少,容易将学生培养成所谓的“哑巴英语”。
新教育模式下,更加注重学习自主权,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学习进度在教学平台上选择符合当前学习现状的知识;此外,由于学习模式较为宽松,且通过互联网的应用,更加符合当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学生学习自主性更高;但由于缺乏传统课堂的监督,学习效率可能降低;学生在线上线下的实践和互动环节都更加重要。而当前的教学理论并未跟上这些变化,许多大学只是将线上平台的教育当成传统课堂的延伸。
2.教学资源。语言教学的线上教学平台与其他学科不同,对实践与互动功能的要求更高,而不只是一个mooc网站。很多高校因为自身条件或其他方面的限制,没能建成和完善出功能丰富、针对性高的大学英语实践互动教学平台,语言实践未能得到有效锻炼。
在教材的编写方面,也少有高校做到了教材和新模式下教学计划和内容相适应,本质上还是在教材编写时没有注重网络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而教学素材与学习资源的不足,原因较多,对大部分高校而言,自身条件受限是其主要因素。
3.教师素质。优秀的教学模式需要得到有效的实施,而对很多大学而言,这个条件是很难满足的。多数大学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难以满足新模式背景下的教学能力要求,缺乏相应的教学理论、网络技术和教学经验,对“互联网 ”模式的优势认识不够深刻。大学英语教师团队对新模式下如何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能力,确定合理的学习内容和目标也缺乏经验。
二、“互联网 ”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创新改革途径
1.教学理论的创新改革。新的技术总会带来理论领域的巨大变革。为适应“互联网 ”模式下的教学工作,教学理论必须进行相应的创新改革。新模式下首要的改革目标便是教学观念。新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者,必须认识到,通过线上平台,让学生选择与其能力目标相适应的学習内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做好线上线下教学工作的相互辅相成是该模式英语教学的根本途径。与此相对应,新模式下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也要跟进,保证学习内容和考核目标与的与时俱进。
2.高校联合开发和共享教学资源。新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平台的建立与完善、与新教学模式相适应的教材以及教学素材和资源。学习平台的和学习资源库都是可以由各高校共同开发,共同享用并共同收益。不同高校的英语教学在发展过程中,有着各自的学科优势和教学资源,同层次或类型的高校可以建立共享的英语教学平台,类似于中国大学mooc,将众多高校最优质的课程资源、学习素材等其他线上资源进行整合,为大学生提供更大自主选择空间和更好的学习辅助条件。
3.教师培养。“互联网 ”模式对教师素质要求较高。一方面,新模式要求大学英语教师不仅拥有英语教学的相关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还要拥有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和经验,主动发现学生学习兴趣并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进度,并对个人学习状况有较清晰的把握。
基于这些对大学英语教师的新要求,高校一方面要着重原教师团队的学习与考核,贯彻理念,培养经验;另一方面,高校应扩充人才队伍,加强对拥有高专业能力和网络教育素质的教师的引进。应做到做好教学内容上的因材施教,以及学生线上学习相应的监督跟进工作,很好地开展线上的语言学习实践、互动。只有拥有一支高水平、现代化的教师队伍,“互联网 ”工作才能良好地进行。
三、结束语
本文对“互联网 ”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进行了理论、资源以及教师素质多方面的分析,指出了当前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同时,本文也对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创新方向进行了分析,论述了改进观念、方法,以及优化教学资源和提升教师素质的重要性,为教学工作高效率高质量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吴颖.“互联网 ”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创新改革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24):57-58.
[2]闫洪勇,曲秀艳.“互联网 ”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8(12):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