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8年,在原宝安县伶仃洋的滩涂边,有一个名叫共乐的村庄,5位老师在当地政府的指派下,将村庄里的一个叫做宝莲庵的旧庵堂布置成教室……从那时开始,共乐小学如同一颗文明的种子,静静地发芽,默默地生长,用它日渐开阔的枝叶在共乐村播洒下文化的荫凉,孕育与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共乐人的成长……就这样50多个春秋,一路走来,共乐薪传,从此致远。
当历史的车轮行进到新时代,深圳市宝安区共乐小学勇立改革潮头,汲取地域文化优良基因,对接特区教育改革主张,以“共同成长,共享快乐”为办学理念,全面推进学校特色办学,收获新的成长。
缘起:理想追求之下的自我突破
一所学校的发展,在外要积极适应时代的需要,立足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大环境,紧跟区域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新主张;在内要主动梳理自身发展的脉络,提炼个性化的办学理念体系,选准突破的方向,聚集向上的力量。惟其如此,才能在教育理想追求的指引之下建构起理想的教育。
1. 对接深圳特区教育的改革主张
虽然只是一所典型的面上小学,但共乐小学的触角却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灵敏,他们对深圳教育先行先试的改革主张一直进行着深度思考和努力践行。
2019年8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对教育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提出支持深圳在教育体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打造民生幸福标杆。共乐小学主动对接特区教育的改革主张,将“共乐教育”的理念提炼、路径设计以及操作模式置于深圳教育先行先试的宏观语境下进行思考与实践,将学校的理想追求融合于整个特区的教育生态体系,从而令“共乐教育”的开展与推进层次分明,既上接天气,又下接地气;既张扬了学校的教育个性,又在区域教育的深化改革中有所担当。
2. 基于学校自身发展的数十年积淀
共乐小学经过50余年的发展,学校积累了较多的办学经验,收获了许多的办学成果。但与此同时,其发展的“高原反应”也日益明显,上升通道不断收窄。尤其是随着宝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心的迁移,其区位优势明显下降,生源、师资、校园面积、设施设备都给学校品牌打造、特色发展带来非常大的困难。
如何选择正确的方向与切口实现突破,成為共乐小学必须直面的现实。近年来,在校长李赠华的带领下,学校通过思考与践行,“共乐教育”的核心理念日趋清晰,推进原则逐步明确,既促进了共乐小学的跨越式发展,也为其他面上小学的内涵建设、特色发展、品牌打造提供了参照与范式。
界定:三元思维之下的自我认知
共乐小学所提出的办学理念为“共同成长,共享快乐”,就是植根于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这是基于中国传统“和”文化的一种大战略观,强调“共生、共赢”。“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命运共同体”的“美”,最大的魅力就在于把“你”和“我”,变成了“我们”。
1.“共”“乐”的解读
所谓共者,一为共同,即通过生命个体与自我、社会、自然的有效沟通实现彼此的认同与合作;二为共进,即在彼此认同与合作的基础上获得适合于自己的发展与进步;三为共享,即个体的发展与进步得益于一定的协同合作,同时这种发展与进步又反哺着协同合作,推进着整体的更加完善与美好。
所谓乐者,一为快乐,要实现生命个体与自我、社会、自然的有效沟通,进而促进彼此之间的认同与合作,其最初体验应该尽可能感受到快乐,这为乐的第一层次;二为美好,在“共”的作用下,实现个体与他人、社会以及环境的共同发展与进步,这种发展与进步必须是积极、正面、健康的,应该尽可能的让人感受到美好;三为幸福,在“共”的极致追求中,我们以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完美结合作为人生幸福的最高境界。
2. “共”与“乐”的关系
“共”与“乐”的关系既非粗暴地二元对立,亦非简单的两者并列,而是相互促进,互为制约,同生共长,相生相融。在这里,“共”是路径与方法,“乐”是方向与目标;“共”是抓手与策略,“乐”是理想与追求。以“共”达“乐”,以“乐”领“共”。
3.“共乐教育”
共乐教育,“共同成长,共享快乐”。即以“共乐”为关键因子,通过系统、科学而个性的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而让学生在“共同”的基础上感受学习的“快乐”,在“共进”的基础上感受成长的“美好”,在“共享”的基础上收获成功的“幸福”。
践行:深度思考下的自我建构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在深度厘清共乐教育的内涵之后,共乐小学开始了全方位的品牌打造,尤其是在智慧校园、师资队伍和学生培养等方面创新举措,亮点纷呈。
1. 打造智慧校园
个性化的教育理念之下自然是个性化的校园。作为身处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学校,其在信息化技术上的应用与实践,便成为共乐小学推进特色建设的重要一环。
不一样的“码上学校”。为解决传统学校在文化、管理、评价、教学等环节数据的实时性、连续性、科学性、可视化不足的问题,共乐小学以二维码作为学校所有实体(学生、教师、图书、固定资产等)的载体,并依此构建基于大数据理念的智能化管理系统(APP),建设“人人有二维码,事事有二维码,时时用二维码,处处用二维码”的“码上学校”,实现教学管理流程的数据化、便捷化和科学化。
“共乐之城”师生共乐。学校立足课程、评价、数据、成长四大基石,努力打造以共学环(认知与文化)、共进环(品德与责任)、共建环(社会与沟通)、共享环(生活与实践)、共乐环(个性与创新)“五环”成长力系统为核心的“共乐之城”。这样,学生在课堂学习、班级管理、校园活动、家庭劳动、社会实践与服务、在线体验等方面的足迹都在这个平台上留痕,成为个人成长的原生态数据。
当历史的车轮行进到新时代,深圳市宝安区共乐小学勇立改革潮头,汲取地域文化优良基因,对接特区教育改革主张,以“共同成长,共享快乐”为办学理念,全面推进学校特色办学,收获新的成长。
缘起:理想追求之下的自我突破
一所学校的发展,在外要积极适应时代的需要,立足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大环境,紧跟区域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新主张;在内要主动梳理自身发展的脉络,提炼个性化的办学理念体系,选准突破的方向,聚集向上的力量。惟其如此,才能在教育理想追求的指引之下建构起理想的教育。
1. 对接深圳特区教育的改革主张
虽然只是一所典型的面上小学,但共乐小学的触角却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灵敏,他们对深圳教育先行先试的改革主张一直进行着深度思考和努力践行。
2019年8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对教育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提出支持深圳在教育体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打造民生幸福标杆。共乐小学主动对接特区教育的改革主张,将“共乐教育”的理念提炼、路径设计以及操作模式置于深圳教育先行先试的宏观语境下进行思考与实践,将学校的理想追求融合于整个特区的教育生态体系,从而令“共乐教育”的开展与推进层次分明,既上接天气,又下接地气;既张扬了学校的教育个性,又在区域教育的深化改革中有所担当。
2. 基于学校自身发展的数十年积淀
共乐小学经过50余年的发展,学校积累了较多的办学经验,收获了许多的办学成果。但与此同时,其发展的“高原反应”也日益明显,上升通道不断收窄。尤其是随着宝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心的迁移,其区位优势明显下降,生源、师资、校园面积、设施设备都给学校品牌打造、特色发展带来非常大的困难。
如何选择正确的方向与切口实现突破,成為共乐小学必须直面的现实。近年来,在校长李赠华的带领下,学校通过思考与践行,“共乐教育”的核心理念日趋清晰,推进原则逐步明确,既促进了共乐小学的跨越式发展,也为其他面上小学的内涵建设、特色发展、品牌打造提供了参照与范式。
界定:三元思维之下的自我认知
共乐小学所提出的办学理念为“共同成长,共享快乐”,就是植根于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这是基于中国传统“和”文化的一种大战略观,强调“共生、共赢”。“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命运共同体”的“美”,最大的魅力就在于把“你”和“我”,变成了“我们”。
1.“共”“乐”的解读
所谓共者,一为共同,即通过生命个体与自我、社会、自然的有效沟通实现彼此的认同与合作;二为共进,即在彼此认同与合作的基础上获得适合于自己的发展与进步;三为共享,即个体的发展与进步得益于一定的协同合作,同时这种发展与进步又反哺着协同合作,推进着整体的更加完善与美好。
所谓乐者,一为快乐,要实现生命个体与自我、社会、自然的有效沟通,进而促进彼此之间的认同与合作,其最初体验应该尽可能感受到快乐,这为乐的第一层次;二为美好,在“共”的作用下,实现个体与他人、社会以及环境的共同发展与进步,这种发展与进步必须是积极、正面、健康的,应该尽可能的让人感受到美好;三为幸福,在“共”的极致追求中,我们以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完美结合作为人生幸福的最高境界。
2. “共”与“乐”的关系
“共”与“乐”的关系既非粗暴地二元对立,亦非简单的两者并列,而是相互促进,互为制约,同生共长,相生相融。在这里,“共”是路径与方法,“乐”是方向与目标;“共”是抓手与策略,“乐”是理想与追求。以“共”达“乐”,以“乐”领“共”。
3.“共乐教育”
共乐教育,“共同成长,共享快乐”。即以“共乐”为关键因子,通过系统、科学而个性的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而让学生在“共同”的基础上感受学习的“快乐”,在“共进”的基础上感受成长的“美好”,在“共享”的基础上收获成功的“幸福”。
践行:深度思考下的自我建构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在深度厘清共乐教育的内涵之后,共乐小学开始了全方位的品牌打造,尤其是在智慧校园、师资队伍和学生培养等方面创新举措,亮点纷呈。
1. 打造智慧校园
个性化的教育理念之下自然是个性化的校园。作为身处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学校,其在信息化技术上的应用与实践,便成为共乐小学推进特色建设的重要一环。
不一样的“码上学校”。为解决传统学校在文化、管理、评价、教学等环节数据的实时性、连续性、科学性、可视化不足的问题,共乐小学以二维码作为学校所有实体(学生、教师、图书、固定资产等)的载体,并依此构建基于大数据理念的智能化管理系统(APP),建设“人人有二维码,事事有二维码,时时用二维码,处处用二维码”的“码上学校”,实现教学管理流程的数据化、便捷化和科学化。
“共乐之城”师生共乐。学校立足课程、评价、数据、成长四大基石,努力打造以共学环(认知与文化)、共进环(品德与责任)、共建环(社会与沟通)、共享环(生活与实践)、共乐环(个性与创新)“五环”成长力系统为核心的“共乐之城”。这样,学生在课堂学习、班级管理、校园活动、家庭劳动、社会实践与服务、在线体验等方面的足迹都在这个平台上留痕,成为个人成长的原生态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