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说的“诗和远方”是什么意思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cdonald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阵子,“生活不止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话广为流行,一时间,大家都把自己的生活放到了“远方”,至于眼前还有什么,反倒有点顾不上了。
  读完刘汀的《黑白》,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这句话。不过,要申明的是,小说并不是要应证它,毋宁是相反。《黑白》的故事布满“暧昧”的小陷阱:公交车夜班司机老洪的一生都和他的工作一样,按部就班,一步不错,这让他很满足,直到在夜班中遇到一个长得像柳岩的年轻女孩。女孩因为下班晚,常常搭他的车,两人慢慢熟悉起来,互加了微信。故事到这里就比较微妙了。不过,如果你以为这又是一个什么婚外情、夕阳恋、老少配的故事,且迫不及待地去追逐那个激动人心的结局的话,那就未免太小看作者的“机关”了。刘汀常常善于在无事、无辜、无聊处,突地旁枝斜逸,让情节陡生变故。和《黑白》同期发表的《制服记》也是这样,从平淡处起步,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在我们都提前陷入遐想时,女孩却很久没来搭车了,老洪有了模糊的牵挂。突然有一天,她发来一篇文章《他沿着同一条线路开了17年公交车,有一天他终于烦到了极点……》,讲纽约一个公交车司机突生厌倦,开着车到了很远的地方,被人们视为英雄。异国的故事,讲的却是每个人的内在渴求:我们都和那个司机一样,按照规定的线路前进。我们都极度希望“出轨”(脱离轨道),却鲜有胆量。所以敢于逃离固定线路的人,也就成了大家仰慕的英雄。这是我们时代在进入琐屑破碎的状态之后,人们能够想象的、做出的最大限度的反抗。
  刘汀通过女孩的提醒,让老洪第一次对自己的生活感到了怀疑,让他对“诗和远方”产生了莫名的冲动和期待。女孩也有自己的“诗和远方”,她渴望存一笔钱去韩国整容,然后上真人秀,想尽办法出名。作者通过一老一少生活仅有的交集,展开了对一个具有时代性和普遍性命题的思考:如何寻找别样的人生,艰苦卓绝地在生活中破茧。
  作家让老洪和女孩分别走向了自己的“诗和远方”。老洪有一天也和纽约司机一样,把公交车开出了城外,看到了久违的朝阳,看到了清晨干净明亮的那种昏黄,这让他生出了想写诗、想唱歌的冲动。他本想去秦皇岛看孙子,却在路上一拐到了北戴河,干脆下河痛快地畅游,再上路时却发现没有儿子家的地址,只好沮丧地把车开回了城里的夜班始发站。这一次,那个年轻女孩终于出现了,看得出她已经整过容,留起了长发,确实更漂亮,更像柳岩了。刘汀很“仁慈”地省略了老洪可能回公司受罚的情节,还有女孩如何辛苦攒钱的辛酸过程,直接让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故事写到这里大约也就可以结束了,这不就是“人一定要有梦想,万一实现了呢”的讲述吗?这样写的话,当然无损于叙事的逻辑性和流畅性,但这也基本就是一个20世纪80年代的梦想励志版。别忘了,到了我们今天,小说的叙事功能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它的“知识性”功能已经大大地矮化了,也难以匹敌网络时代和新闻报道的吸人眼球。因此,作家为什么而写,能够写出什么,就显得格外地重要。在这个前所未有的大变局时代,在一切中心都纷纷走向破碎和解体,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的时代,一个作家必须提供自己对于世界的独特观察,提供具有生长性和启喻性的价值观,才能够在当下的写作序列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以为,刘汀所提供的就是他对于时代乐觀想象的“疑”。当我们都对“诗和远方”以及付诸实践的人施以热烈注视和艳羡的时候,刘汀却比我们更多更远地看到了偶然和悖谬的隐在形态及其对人的终极抉择。他像猫头鹰一样在夜里睁圆眼睛,警惕着不要让那些光鲜甜腻的东西侵蚀和篡改我们经验的疆界。在小说最后,眼见一老一少的“诗和远方”即将功德圆满时,老洪却被一个突如其来、突如其去的大喷嚏控制了方向盘,公交车撞到桥墩,冲下路基。女孩被碎玻璃毁了容。
  按照叙事的逻辑,这个结局有着“巧合”的成分,可信性似乎略显薄弱。但是,在这个结尾里真正让人惊骇的是人的命运互相嵌合的力量,最后决定生活的是戏谑、偶然甚至无厘头,它如此凶猛地再次告诫我们:人可以在意义世界中冒险,但必须回到地面生活,而不是在假想的深渊中蒙蔽自我。所以,你们说的“诗和远方”是什么意思,不妨好好地想一想吧。
  曹霞,著名文学评论家,现居天津。
其他文献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是村上春树花费6年时间创作的自传,村上春树在书中敞开心扉,畅谈35年创作人生中最重要的故事。这本自传延续了村上一贯轻松、幽默的风格,村上为此书还特地创造出一种“亲密的谈话感”的文体,阅读本书的读者会发现一个真正的村上春树,像一个老朋友般的村上春树。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一书里,村上春树结合《挪威的森林》、《没有色彩的多崎作》等写作生涯最重要的小说作品,提出了一些小说创作中非常具
人民文学出版社日前推出《史铁生作品全编》,全编共十卷,其中小说五卷、散文一卷、评论及书信一卷、作品集两卷、剧本及对话一卷,是迄今收入作品最全的史铁生文集。对于这套全新的《史铁生作品全编》,史铁生夫人陈希米很明确地表示,没什么可說的。但熟悉她的朋友说,她一直低调,不希望满世界都知道这件事。责任编辑杨柳却坦言,这套书得来不易,光是寻找史铁生的剧本就很艰难。“很多人并不知道史铁生最早是从写剧本开始创作的
《统一》拓展阅读——  每个白昼  都要落进黑夜沉沉,  像有那么一口井  锁住了光明。  必须坐在  黑洞洞井口的边沿,  要很有耐心  打捞着掉落下去的光明。  (陈光孚译)  (选自《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作品精编》,宋兆霖等编选,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鉴赏空间  诗人聂鲁达在《统一》中,借写自然界中花草树木本质的同一性,推理出对立之中存在统一、繁多现象中能窥见单一本质的道理,表达了对
顾拜妮的小说有一些共同特征或说是“标签”:“剥洋葱”式的手法、隽永的意象、现实与回忆的交叉等等。在《天堂给你们,我只要现在》、《天下坑》、《白桦林》等小说中,都可以看到这些特点。当然,没有一个作者愿意承认自己是有“标签”的。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标签”就是风格,是具有高辨识度的个人化标志。  《金鱼》同样是“顾拜妮”式的,小说讲述的是叔叔的故事。王安忆也曾经写过《叔叔的故事》,那些决定着叔叔命运的
村上春树最新长篇小说《骑士团长杀人事件》日前在东京发售。《骑士团长杀人事件》是村上春树继《1Q84》后暌违7年再次推出的多卷本长篇小说,由日本新潮社出版。该书初版发行量原定为100万册(上下部各50万册),由于预售火爆在发行前夕增印30万册,其中第一部增加至70万册,第二部60万册,展现出相当高的市场期待。《騎士团长杀人事件》讲述了作为画家的“我”,和谜一样的绘画、谜一样的邻居相遇,此后随着骑士团
内容摘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红学”回归文学文本研究的思路有三种:传统方法、西方理论、传统与西方之间的摇摆。这三种思路分别存在文学工具化、非文学性批评、文学性理论原创等需要认真思考和仔细辨析的问题,这些问题或许也是中国当代文艺理念创新的问题。  关键词:当代“红学” 文学工具化 文学性 理论原创  十八世纪,《红楼梦》横空出世,其巨大冲击波绵延不绝,形成“红学”,红学有旧红学、新红学、当代红学
内容摘要:目的探索职业探索与翻译硕士职业使命感之间的关系以及未来工作自我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方法 采用职业探索问卷、未来工作自我问卷和职业使命感问卷,对206名翻译硕士进行了调查。结果翻译硕士职业探索对其未来工作自我和职业使命感均有显著正向影响,未来工作自我对职业使命感有显著正向影响,未来工作自我部分中介职业探索和职业使命感。结论 翻译硕士职业探索既可以直接影响其职业使命感,也可以通过未来工作
日本渡边淳一文学馆运营主体变更仪式日前在东京举行,中国青岛出版集团正式接手该馆。青岛出版集团董事长孟鸣飞在交接仪式上解读此番交易原委称,渡边淳一具有非凡的创作天赋和实力,其对当今社会的深刻独到剖析、对人性微妙透彻的把握,不仅打动日本读者,也吸引了中国读者。他称,不同文化需要交流和理解,更需要借鉴和包容。正是出于如此思考,促成了对渡边淳一文学馆的接手。渡边淳一生平著有50多部长篇小说,其作品在中国十
澳大利亚国宝级作家托马斯·基尼利日前携《辛德勒名单》现身上海思南读书会,与读者分享小说背后的故事。自1964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惠顿某处》以来,托马斯·基尼利共出版过30多部长篇,10余部纪实作品和4部剧本。他三度入围英语文学最高奖项——布克奖短名单,并于1982年凭借《辛德勒名单》折桂。《辛德勒名单》以纪实手法刻画了二次大战期间德国人奥斯卡·辛德勒冒着生命危险,倾注所有财力和智慧,营救数百位犹
张德明论诗,一方面强调“诗人与世界的对话”,另一面也强调“诗人要学会俯下身子,与卑微的事物平等对话。”“诗歌最大的德性是万物平等,彼此尊重,自由对话。”(张德明《论诗短札》)曾经有一段时间,对话的诗学被诗界呼吁的很多。平心而论,对话确实是探求写作可能性的一种最好范式,然而比较难的是,诗人如何在他的写作中来实现这一点。从本原意义上来说,诗人的写作本身即是與个体内心的一场对话,然而对这种内心进行反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