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推动着我国中高职教育的发展,也推动了国家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战略的实施。但是中高职教育暴露出的问题也不少,其衔接问题最为突出。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牵涉着职业教育未来的改革和发展状况,因此实现中高职教育的顺利衔接有现实的必要性。
关键词 中职教育 高职教育 衔接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一、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现实意义
(一)中高职教育衔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催化剂。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科技创新和信息化的重要性对职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世界各国也越来越重视科学教育的发展,在财力物资方面也投入更多。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国家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的变化也促进了中职教育的改革。现在我国各地区、各行业间的发展都不平衡,职业教育所占的资源也因地而异,所以职业教育的衔接有利于经济的平衡发展,从而缩小贫富差距。同时,国内企业也顺应时势寻求自身改革,中职院校的毕业生也面临着提高自身专业技能,解决就业问题。因此,中高职教育衔接能培养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顺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中高职教育衔接是普及高等教育的有利途径。
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人们更加关注高等教育和提升知识构造的重要性。目前在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很迅速,社会对高职教育培养的职业人才需求大,但是普通高等教育的招生不针对中职生,而是仅限于高中毕业生,这种招生资格的不平等造成了教育结构的缺陷,也使广大生源丧失了享受平等教育的机会,也导致公司企业缺乏大量高素质的职业人员。所以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能够弥补教育体制的缺陷,普及高等教育的发展。
(三)中高职教育衔接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必要手段。
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以中专、技校、职高等教育形式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在进一步改革发展中,高职院校的质量也不断提升。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因素,涉及教育体系内部的机构设置、课程安排和发展规划等等。中高职教育的衔接能够优化职教结构,促进中高职教育内部改革更新,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必要手段。
二、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存在偏差。
我国中职教育旨在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初等中级人才,重在给学生打下理论基础和基础的技能水平,便于学生升入高职院校之后提升更深、更广的专业理论和综合知识。而高职教育则更加注重培养更高层次的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就业于公司企业是专家型人才,比中职生的综合素养更强。目前看来,我国中职教育侧重以学生技术教学和就业能力方面的培养为中心,理论知识和创造性技能缺乏,难以适应高职教育的课程安排和教学活动。这样一来,我国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之间就存在脱节,中职学生升入高职院校后达不到理论学习和技能学习的要求,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存在偏差。
(二)中高职教育部分专业设置不对口。
中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应该要依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企业行情的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公司企业专业的广泛调查和岗位的职业分析,规范科学地设置学科专业,制定统一的中高职专业目录,培养国家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也使中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上实现良好的承接,以实现教育的衔接性。现在我国的中职院校的专业开设得多且细,但是不少高职院校的专业开设得少,与中职院校的差异很大。不少中职院校的学生升学后,在高职院校中找不到与自己愿望相符的专业或者相关专业,使大量毕业生难以适应高职院校的学习环境,不得不重新选择另一专业或者放弃就读。
(三)中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及衔接不妥。
我国中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存在不合理的地方,首先体现在中职院校的课程建设滞后于专业建设的发展,因为社会就业形势严峻,中职教育的专业变动频繁以适应就业需要,但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质量降低、更新速度慢,造成了课程开发难度大。另外,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缺乏对生源的包容性。我国高职院校的生源既有从普通高中毕业的学生,也有从中职院校毕业的学生,两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理论水平不一样。但是现在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主要是考虑到高中毕业生的知识水准,教学内容和中职学生的知识水平不相符,在这一方面忽略了与中职教育的衔接。除此之外,我国各类中职院校的培养方向各有差异,大众的高职教育基本都还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框架构建和体制还在摸索建设,课程开发的速度十分缓慢,进而加大了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四)中职教育的生源难以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
高职教育的生源素质对高职教育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中职院校的毕业生的整体素养和质量对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有重要意义。但是现在中职教育的生源大多都是成绩较差未被普通高中录取的学生,或者是知识水平更低的学生,这些学生的学习能力不突出,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中职生的素质参差不齐,而中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又侧重于对专业技能训练的重视,忽略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知识学习。这些毕业生难以升学,继续在高职院校中深造,虽然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以及较扎实的实际操作能力,但由于对文化知识的学习能力较低,缺乏进一步深造的基础,因此很难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
三、提高我国中高职教育沟通与衔接的有效途径
(一)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衔接。
目前,中高职院校之间缺乏沟通合作,各自为政,教学目标缺乏联系。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侧重就业,与高职院校注重专业技术知识有异,导致彼此培养目标缺乏衔接。要实现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衔接,要对培养目标重新进行定位,目标的明确和清晰对衔接工作有重要意义。中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是中等专业技术人才,而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是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各类中高职院校的发展层次都不一样,而精准定位是建立完善的职業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的前提。因此,中职教育的教学目标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知识的培养,而高职院校也要吸纳非普通高中毕业生就学,要为学生创造学习条件,同步促进学生专业理论和动手能力的发展,这样才能实现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衔接。 (二)中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衔接。
我国中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落后,一味跟从模仿普通本科课程的模式,以学科为中心,课程结构缺乏学科之间的交叉发展、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样一来,就给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衔接带来困难。课程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关键点,也是中高职院校自我改革的重中之重。因此,课程的设置需要从多样性、针对性、专业性方向发展,其中,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有延续性和依存性,课程设置不能重复,要保证中高职教育的专业对口。因此,要加强对中高职教育课程结构衔接一体化的规划,才能很好地解决中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衔接与沟通问题,从而优化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计划。
(三)中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衔接。
中职生的专业技术锻炼较多、文化知识薄弱,而高职生的基础知识较强、实际操作能力较弱,只有在充分了解到中高职学生的不同特点,才能做好中高职教育模式的衔接。因为我国校企合作不紧密,学校教育以教学为主,与社会行业的需求严重脱节,不利于学生对口就业。因此,中职生和高职生的教学模式不一样,要区别对待,要建立适应社会需求的、以职业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模式,选用综合性高、实用性强的职教教材,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促进中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有效衔接。
(四)中高职教育招生制度以及管理模式的衔接。
科学合理的招生制度和管理模式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保证,也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突破口。
针对目前高职招生考试与中职教育存在不一致的现象,必须从以下几点去改善:首先是严格规范中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中职教育要加强基础文化知识教育的力度,在教材、教學、考试方面要统一文化知识的水准,使其达到高中标准。其次,要改革招考制度。要取消高职院校对考生届别或年龄的限制,除了普通高中毕业生之外,也要给其他学生创造报考条件,并且要不断扩大针对中职生的招生比例,这一做法既为更多有求学愿望的中职生提供了机会,又缓解了中职生的就业压力,同时也扩大了高职院校的生源。中高职教育的管理模式也需要改进,应该由专门机构对中高职教育统筹协调,监督管理,注重对中高职教育在招生形式、资格认证、办学模式以及教学管理上的指导,注重中高职业教育资格体系、教学体系、课程建设体系及教学模式的完善,促进中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作者: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电广传媒系系总支副书记)
参考文献:
[1]柳燕君.北京市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6).
[2]杜长亮.我国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探析[J].职教论坛,2011(28).
[3]吕江毅,刘敏杰.3+2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11).
关键词 中职教育 高职教育 衔接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一、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现实意义
(一)中高职教育衔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催化剂。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科技创新和信息化的重要性对职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世界各国也越来越重视科学教育的发展,在财力物资方面也投入更多。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国家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的变化也促进了中职教育的改革。现在我国各地区、各行业间的发展都不平衡,职业教育所占的资源也因地而异,所以职业教育的衔接有利于经济的平衡发展,从而缩小贫富差距。同时,国内企业也顺应时势寻求自身改革,中职院校的毕业生也面临着提高自身专业技能,解决就业问题。因此,中高职教育衔接能培养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顺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中高职教育衔接是普及高等教育的有利途径。
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人们更加关注高等教育和提升知识构造的重要性。目前在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很迅速,社会对高职教育培养的职业人才需求大,但是普通高等教育的招生不针对中职生,而是仅限于高中毕业生,这种招生资格的不平等造成了教育结构的缺陷,也使广大生源丧失了享受平等教育的机会,也导致公司企业缺乏大量高素质的职业人员。所以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能够弥补教育体制的缺陷,普及高等教育的发展。
(三)中高职教育衔接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必要手段。
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以中专、技校、职高等教育形式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在进一步改革发展中,高职院校的质量也不断提升。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因素,涉及教育体系内部的机构设置、课程安排和发展规划等等。中高职教育的衔接能够优化职教结构,促进中高职教育内部改革更新,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必要手段。
二、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存在偏差。
我国中职教育旨在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初等中级人才,重在给学生打下理论基础和基础的技能水平,便于学生升入高职院校之后提升更深、更广的专业理论和综合知识。而高职教育则更加注重培养更高层次的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就业于公司企业是专家型人才,比中职生的综合素养更强。目前看来,我国中职教育侧重以学生技术教学和就业能力方面的培养为中心,理论知识和创造性技能缺乏,难以适应高职教育的课程安排和教学活动。这样一来,我国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之间就存在脱节,中职学生升入高职院校后达不到理论学习和技能学习的要求,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存在偏差。
(二)中高职教育部分专业设置不对口。
中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应该要依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企业行情的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公司企业专业的广泛调查和岗位的职业分析,规范科学地设置学科专业,制定统一的中高职专业目录,培养国家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也使中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上实现良好的承接,以实现教育的衔接性。现在我国的中职院校的专业开设得多且细,但是不少高职院校的专业开设得少,与中职院校的差异很大。不少中职院校的学生升学后,在高职院校中找不到与自己愿望相符的专业或者相关专业,使大量毕业生难以适应高职院校的学习环境,不得不重新选择另一专业或者放弃就读。
(三)中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及衔接不妥。
我国中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存在不合理的地方,首先体现在中职院校的课程建设滞后于专业建设的发展,因为社会就业形势严峻,中职教育的专业变动频繁以适应就业需要,但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质量降低、更新速度慢,造成了课程开发难度大。另外,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缺乏对生源的包容性。我国高职院校的生源既有从普通高中毕业的学生,也有从中职院校毕业的学生,两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理论水平不一样。但是现在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主要是考虑到高中毕业生的知识水准,教学内容和中职学生的知识水平不相符,在这一方面忽略了与中职教育的衔接。除此之外,我国各类中职院校的培养方向各有差异,大众的高职教育基本都还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框架构建和体制还在摸索建设,课程开发的速度十分缓慢,进而加大了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四)中职教育的生源难以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
高职教育的生源素质对高职教育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中职院校的毕业生的整体素养和质量对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有重要意义。但是现在中职教育的生源大多都是成绩较差未被普通高中录取的学生,或者是知识水平更低的学生,这些学生的学习能力不突出,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中职生的素质参差不齐,而中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又侧重于对专业技能训练的重视,忽略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知识学习。这些毕业生难以升学,继续在高职院校中深造,虽然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以及较扎实的实际操作能力,但由于对文化知识的学习能力较低,缺乏进一步深造的基础,因此很难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
三、提高我国中高职教育沟通与衔接的有效途径
(一)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衔接。
目前,中高职院校之间缺乏沟通合作,各自为政,教学目标缺乏联系。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侧重就业,与高职院校注重专业技术知识有异,导致彼此培养目标缺乏衔接。要实现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衔接,要对培养目标重新进行定位,目标的明确和清晰对衔接工作有重要意义。中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是中等专业技术人才,而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是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各类中高职院校的发展层次都不一样,而精准定位是建立完善的职業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的前提。因此,中职教育的教学目标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知识的培养,而高职院校也要吸纳非普通高中毕业生就学,要为学生创造学习条件,同步促进学生专业理论和动手能力的发展,这样才能实现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衔接。 (二)中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衔接。
我国中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落后,一味跟从模仿普通本科课程的模式,以学科为中心,课程结构缺乏学科之间的交叉发展、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样一来,就给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衔接带来困难。课程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关键点,也是中高职院校自我改革的重中之重。因此,课程的设置需要从多样性、针对性、专业性方向发展,其中,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有延续性和依存性,课程设置不能重复,要保证中高职教育的专业对口。因此,要加强对中高职教育课程结构衔接一体化的规划,才能很好地解决中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衔接与沟通问题,从而优化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计划。
(三)中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衔接。
中职生的专业技术锻炼较多、文化知识薄弱,而高职生的基础知识较强、实际操作能力较弱,只有在充分了解到中高职学生的不同特点,才能做好中高职教育模式的衔接。因为我国校企合作不紧密,学校教育以教学为主,与社会行业的需求严重脱节,不利于学生对口就业。因此,中职生和高职生的教学模式不一样,要区别对待,要建立适应社会需求的、以职业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模式,选用综合性高、实用性强的职教教材,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促进中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有效衔接。
(四)中高职教育招生制度以及管理模式的衔接。
科学合理的招生制度和管理模式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保证,也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突破口。
针对目前高职招生考试与中职教育存在不一致的现象,必须从以下几点去改善:首先是严格规范中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中职教育要加强基础文化知识教育的力度,在教材、教學、考试方面要统一文化知识的水准,使其达到高中标准。其次,要改革招考制度。要取消高职院校对考生届别或年龄的限制,除了普通高中毕业生之外,也要给其他学生创造报考条件,并且要不断扩大针对中职生的招生比例,这一做法既为更多有求学愿望的中职生提供了机会,又缓解了中职生的就业压力,同时也扩大了高职院校的生源。中高职教育的管理模式也需要改进,应该由专门机构对中高职教育统筹协调,监督管理,注重对中高职教育在招生形式、资格认证、办学模式以及教学管理上的指导,注重中高职业教育资格体系、教学体系、课程建设体系及教学模式的完善,促进中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作者: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电广传媒系系总支副书记)
参考文献:
[1]柳燕君.北京市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6).
[2]杜长亮.我国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探析[J].职教论坛,2011(28).
[3]吕江毅,刘敏杰.3+2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