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土”后代今安在?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t_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过鲁迅的散文《故乡》,人们脑海中大多会留存这样一幅画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那个少年名叫“闰土”。
  出身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县杜浦村的章闰水,就是“闰土”的原型。他比鲁迅长2岁。章闰水的父亲一直给周家做短工,章闰水的母亲更是鲁迅的奶娘。14岁那年,章闰水被父亲带到周家,帮着看管祭器,因此认识了12岁的鲁迅。两个活泼泼的孩子一起捕鸟看瓜,结下深厚的友谊。
  但和《故乡》里,鲁迅和闰土“从此没有再见面”不同,一直到青年时代时,章闰水与鲁迅依然有联系。1900年,正在南京矿路学堂读书的鲁迅,在寒假里与章闰水一道在绍兴城游玩,两个人20岁出头,“边走边谈,漫步街头,观赏闹市”,度过了一段难忘的青春时光。但灾难却在3年后降临在章闰水身上。1903年,章闰水的父亲去世,24岁的他从此撑起了整个家,守着6亩薄沙地生活。然后在岁月的摧残下,变成了《故乡》里,那“中年闰土”重逢“迅哥”时,“浑身瑟索着”“加上了很深的皱纹”“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的样子,让多少读者唏嘘。
  而在真实境况中,鲁迅与“中年闰土”的这次重逢,发生在1919年12月他回家接母亲北上时,当时章闰水带着17岁的儿子启生(《故乡》里闰土儿子水生的原型)过来帮忙搬运行李。等到鲁迅一家人启程时,章闰水也领着女儿章阿花(《故乡》里闰土5岁女儿的原型)前来送行,他带着女儿站在鲁迅故居前的张马桥上,目送鲁迅的船消失在视线里,许久才离开。这就是鲁迅与章闰水的最后一面。也就是在这一次重逢时,鲁迅记忆中那个“教鲁迅捕鸟,讲海边故事的少年”,变成了眼前“衰老、阴沉、麻木、卑屈的人”。如此强烈的震撼,成了鲁迅创作小说《故乡》的动力。直到今天也有不少人在追问:“闰土为什么会变成这样?”那得看看在与鲁迅“重逢”前后,章闰水到底经历了什么。
  比起鲁迅小说里“捕鸟捞鱼看瓜”样样在行的闰土来,真实的章闰水也不差,以章闰水女儿章阿花的回忆,章闰水“锄地捕鱼,挑担撑船样样做”,一年到头不见休息,可即使这样,却还是“吃不饱,穿不暖,养活不了我们一家六个小孩”。1934年浙江大旱,章闰水被迫卖掉了6亩薄沙地,成了更苦的佃農。两年后贫病交加的他背上“生痈”却无钱医治,病故于1936年9月。
  这位勤劳憨厚的农民,去世前的情景,留下了许多让人动容的时刻。“生痈”的他,每天要靠女儿章阿花为他擦脓血,可不管多痛,他都咬着牙不流一滴泪。临终前的他,依然还在念着万里之外的鲁迅,叮嘱家人说:“想办法给周先生带一点干青豆去,他是一个好人。”
  同样让人心痛的,是《故乡》里水生的原型、章闰水的长子启生的人生。那个小说里“黄瘦些”“害羞”的少年,和他父亲一样,是个种地打猎捕鱼撑船样样在行的好手,而且擅长“吹笛子”“敲鼓板”“拉胡琴”,每次村里的迎神赛会活动,他都是挑大梁的“大敲会”。可这样聪明能干的小伙子,依然不能摆脱贫困,在1940年的霍乱瘟疫里染病身亡,年仅38岁。
  而闰土的小女儿章阿花,即《故乡》里那位“管船只”的“五岁的女儿”,则是嫁到了离杜浦村10里的中村毛家,苦熬过了多灾多难的民国时代,过上了平静幸福的生活。1975年,66岁的章阿花儿孙满堂。她在接受绍兴县文化馆采访时,详细描述了章闰水家的命运,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记述。也正是同一年,章闰水的三儿子章长明走入人们视线,他那年60岁,以章阿花的笑谈说:“仍十分硬朗,越活越年轻呢。”
  在章闰水后人里,最值得一说的,当属章闰水的孙子章贵(章启生的儿子),章贵通过努力学习,成为一名知名的现代文学研究者,还一度担任了浙江绍兴鲁迅文学纪念馆的副馆长,如此成就,章闰水若有知,当可告慰。章贵说“每次来绍兴,我都要见见鲁迅的儿子”。二人的友情珍贵无比,章贵和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很合得来,他们都是文人,都了解鲁迅。章贵认为自己十分幸运,生活在一个开放的时代,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想要的生活,自己的儿女也都在不同的领域做得非常优秀,相比章闰水的年代,章贵少了束缚和贫苦,在新的时代,他研究文学,并且成了鲁迅研究专家,有了新的眼界和格局。
  闰土和鲁迅消失的友情,并不妨碍他们的后代继续保持友情,如果章贵有着和成年闰土同样的思想,也许他不会有新的成就,也没有机会和周海婴成为朋友。
  (责任编辑/刘大伟 张金余)
其他文献
去大山沟捡石头,我们遇到一个放羊老汉,坐下闲聊,各说各姓的名人,老汉说他姓马,老马家有一个大名人叫马克思。我在《山东青年报》工作的时候,门卫老肖说:“你姓鲁,鲁迅也姓鲁,鲁迅是不是你们一个村的?”这两件事情让我明白,一个人,不论你有多高的声望,也不可能影响所有的人,很多时候,你就是普通大众中的一个。  由于好奇与渴望,很多年前我逃离喧嚣,走向自然。我常常在一片草叢边沉思,草是从荒凉的土地上顽强生长
多年前,知名媒体人刘新宇看到一组令人震撼的数据:中国有留守儿童人近1个亿。他很想尽自己的一分力帮助留守儿童,可要怎么帮呢?他突然想起了儿子。  儿子石头出生后,刘新宇和他养成了一个习惯:爷俩经常在临睡前一起读点什么。不过,刘新宇创业之后这个习惯就被打破了,因为他非常忙碌,经常很晚到家。有一个周末,石头拿着一个iPad跑到刘新宇身边,说:“爸爸,你能不能帮我录一个故事?我每天晚上睡觉时想听你的声音,
你的努力,别人不一定放在眼里;  你不努力,别人一定放在心里  《中国达人秀》某期的表演现场,来自福建的绘画爱好者黄凤荣展示了他的创意绘画。绘画过程有些夸张,甚至有些不雅。只见他双手挥舞画笔,蘸墨涂抹,双脚像是神汉跳大神,接着甩掉画笔,双手胡乱地抓起金纸随意粘贴,双脚依旧跳大神。高大上的舞台被他弄得脏兮兮、亂糟糟的。4个明星观察员之一的金星紧皱眉毛,按了叉。也许是受她的影响,沈腾和蔡国庆也相继按了
很多人认为“专家”更重要,可实际情况是通才更受欢迎和推崇。人们长期以来认为医学、财经、法律人士都是专业领域的精英,所以普遍认为精通某个专业是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然而,因为各种原因这种观点已不再具有现实性,人们发现知识面更广比只精通一个领域更有实际意义,下面就是做个通才能够更快、更有助于抓住机会成就事业的6个理由。  1.通才其实不一定杂  真正意义上的通才,其实是可以胜任多方面工作的多才多艺之人,
1  近来,人们谈及工匠精神,越来越像是一种营销手段,被大范围滥用。虽然对“匠”这词谈得很多,但对于工匠其实却不怎么尊重,而且不少广告上标榜匠心的品牌,自己在品牌化生产的过程中,却连最基本的工匠都找不到。更让人尴尬的在于,这种被浓浓的商业气息包裹着的工匠精神,总是在对外宣传的时候,有意无意地给公众灌输着一种“原始动手精神”。  动手,就那么重要吗?除了技术以外,工匠精神还该有些什么?我今天想和大家
林语堂头上有非常闪耀的光环,著名的作家、翻译家、语言学家,两度得到诺贝尔奖提名。他的一生充满神奇色彩,照片上的他,温文尔雅,戴着圆形眼镜,微微一笑温润如玉,让人如沐春风。  而林语堂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他和妻子廖翠凤几十年相伴的幸福生活。林语堂风度翩翩,自然有不少爱慕者。但能始终遵守诺言,和妻子不离不弃的诀窍又是什么呢?  对于幸福,林语堂和廖翠凤用几十年的时间来诠释。在结婚那天晚上,林语堂就有了惊
95号公路上,汽油耗尽,车抛锚,27歲的麦克鲁尔给警察打了电话,开始等待救援。  黑夜沉沉,她害怕极了。突然有人敲车窗,传来一个男人的声音:“小姐,怎么了?”麦克鲁尔很害怕,并没有摇下车窗。男人往后退了一步:“我是生活在95号公路附近的流浪汉,我只想帮助你。”他朝麦克鲁尔笑了笑,然后检查了一下车身:“没什么大问题,你把车锁好,先等一下。”说完,他消失在黑夜中。  麦克鲁尔坐在车里想,流浪汉肯定走了
2018年年底,德国联邦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德国出生率实现了连续5年的增长,总体生育率为1.59,达到了自197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德国鼓励生育的双补助政策起到了一定效果。  二战后,德国人不太热衷生孩子,主要是因为抚养费较高。另外,阻止德国人生孩子也有一些主观原因,比如,德国人更爱自由,不愿意受到孩子带来的约束;在组建家庭时,德国人认为事业比孩子重要,抚养孩子会影响事业发展;还有一些人担心,
有个熟人特别喜欢做人情:你平时过生日,她会送个小礼物;你有了喜事,她会第一时间送上红包;你家有小孩,她舍得给好吃的……依常理,熟人人缘应该很好,然而,周围的人都不喜欢她,原因很简单:熟人心眼小,嫉妒心强,喜欢作秀,为人处事缺少出自内心的善意。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人与人之间表面上情意深深,似乎每个人跟自己五百年前都是一家。不过,在我看来,一些人的人情带有敷衍性质,他们在乎对方是否对自己产生好感,而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是社会最无助的一个人群,边远山区校舍破旧,教育资源少,甚至还得不到父母日常的陪伴,我总会觉得这是一群前途渺茫的孩子。  可是2018年经济学家何帆探访了一个山区小学。规模非常小,一共只有28名幼儿园孩子、43名小学生和12位老师。看到校舍何帆就心寒,可是看了他们的教育后,他却震惊了,那里并不是一个悲惨世界,而是世外桃源。  这里不具有升学竞争优势,于是索性把升学率丢开。这里不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