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问题设计,提高课堂效率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yijie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问题设计,不仅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是一名老师最基本的教学能力。问题设计是课堂的重头戏由来已久,只是在新课标标准提出后,教师普遍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问题设计对每一门课程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历史课也不例外。作为一名历史基层教师,笔者一直致力于研究课堂问题设计,力求使课堂问题的设计精益求精,提高课堂效率。下面我以北京师范大学版七年级下册第十三课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一课为例。
  一、问题设计要依托课程标准
  问题设计离不开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只有精准地把握课程标准,问题设计才是有效的。对本课而言,课程标准是感受宋代的社会生活,在欣赏《清明上河图》的基础上,说一说宋代城市生活中的衣、食、行和风俗习惯。学习目标是了解宋代士农工商的生活状况、宋代社会的乡村生活、民间传统节日的风俗和城市风貌。宋代的社会生活距离学生较远,要达到本课的目标,让学生对宋代的社会生活有深刻感受,需要教师提供有效的材料、图片、视频等,设计精准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感受、学习。
  二、一问三改要优化问题设计
  本课的第一目是士农工商,学生已有知识状况是对农工商有所了解,但停留在较浅的层面,对士更是知之甚少。因此,笔者针对本目所设计的问题在初次授课中遭到彻底失败。首次设计,我尝试让学生分小组课下了解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并用材料、故事等分析这四个阶层。由于学生对这四个阶层及整体历史感的缺失,因此,第一次尝试下来,效果不好,并没有出现笔者所预设的学生把这个问题讨论清楚的局面,反而造成各说各话的局面,笔者再补救起来,课堂效果明显差了很多。在此次失败的基础上,笔者进行了调整,选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故事引导学生分析士农工商四个阶层,选用的故事是宋朝一个老员外和四个阶层女婿的故事。故事确实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但学生只是用看热闹的心态看这个故事,并不能从故事中分析四个女婿的阶层特点,而教师对每个阶层的逐个分析,虽选用一些材料,但由于叙述方式雷同,学生的兴趣转而降低,这个问题的设计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在前两次课堂问题设计不足的基础上,笔者思考再三,重新设计问题,再次进行尝试。课程要求是学生了解宋代士农工商的生活状况,首先对这四个阶层有所了解,接下来,才是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采用小组合作是最好的方式,首次尝试时,小组合作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教师没有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状况,把过大过空的任务交给学生。因此,在本次问题设计中,笔者依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但不同的是,笔者精选了士农工商的典型材料,让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已有知识分组合作。在提供合适的材料之后,笔者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思考:这四个阶层在宋朝是什么地位?他们在宋朝之前是什么状况?他们在宋代的社会生活是怎样的?学生在讨论与辩论的基础上解决了这个问题。由此可见,精彩、高效的课堂需要教师的设问契合学生的实际状况,精益求精地进行设计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这个过程需要再三思考与尝试,不断对已有的方案进行修改。
  三、古今对比使问题设计更加贴近学生生活
  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对乡村生活和城市风貌的感受是本课重点。为了让学生感受其丰富多彩性,在乡村生活方面,笔者使用了王安石的《元日》与陆游的《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这两首古诗,通过古诗的阅读、抢答问题感受乡村生活。在城市风貌方面,笔者播放了动态的《清明上河图》片段,让学生通过视频,真切感受到北宋都城汴京的风貌。乡村的节日与城市的娱乐活动、体育活动是感受宋代乡村和城市生活的重要方面,而不论是节日还是娱乐活动与学生的现实生活都比较贴近。因此,笔者的问题设计主要是采用对比的方式,例如在乡村方面,“找出宋代乡村生活的三大节日”、“宋代乡村生活节日与现代节日进行对比,找出节日的不同及节日庆祝方式的不同”第一个问题非常简单,是基础性的,但是必要的。第二个问题的抛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兴致盎然,不仅找出节日,还总结出传统节日部分消失,西方节日影响中国及要传承中国的传统节日等。在知识学习之余,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熏陶。在城市风貌的授课上,我让学生比对他们喜欢的娱乐体育活动与宋代的娱乐体育活动及娱乐场所,通过比对看出,宋代城市生活之丰富。这些结论的得出都不是教师灌输的,而是学生自己感受到的。
  四、问题设计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
  打造高效课堂,问题设计是关键,好的问题设计可以引领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分析材料、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度。而拙劣的问题设计则会使课堂死气沉沉,无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当然,优化问题设计是有路可走的,首先要研读课程标准,在把握课程标准的基础之上设计问题,才是有的放矢。其次要考虑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预设,这样的预设与问题设计才是有效的。最后要贴近学生生活,由于历史距离学生较远,不容易产生共鸣,因此,问题设计贴近生活就有其必要,特别是对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当然,优化问题设计,有很多原则要遵循,笔者只是根据本课课例提出一些粗鄙的见解,只是冰山一角,不断优化问题设计,要在不断磨课的过程中提高。
其他文献
摘 要: 日语中固有的词并不多,十六世纪以来日语引进了各国的词语,形成了现在的外来语。本文围绕日语外来语的本源,阐述外来语对于日本社会及生活等各个领域的影响。  关键词: 日语外来语 本源 影响    日语中有许多日语化了的外来词汇。汉语很早就传到了日本,同其载体汉字在日语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十六世纪中期以后,对日语的发展同样起到了积极作用的西欧诸国的语言也陆续传到了日本,它们一般被
《道德经》第十二章写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其中的美学思想对器乐演奏实践活动有着一些较为重要的启迪:首先,在演奏中,过于突出形式,有可能制约音乐自身的审美;其次,器乐演奏是纯朴自然的,而不是寻求刺激的;最后,演奏者应摒弃人为的功利标准,切勿沾染浮躁之心。  中国自上古夏、商、西周三代的发展,进入“东周列国”时代,社会发生重大的危机,出现所谓“礼崩乐坏”
一、以特色为基础,挖掘快乐价值  1.特色基础夯实。  体育舞蹈也称“国际标准交谊舞”,是以男女为伴的一种步行式双人舞的竞赛项目。从2005年起,幼儿拉丁体育舞蹈就作为我园的园本特色被探索和研究,先后被常州市体育局、体育舞蹈运动协会指定为常州市幼儿拉丁舞训练基地、常州市特色幼儿园、常州市体育项目幼儿园等。经过八年的教学实践,教师资质、师生成绩及园所效应都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我们还立足教育,对快乐
有效的阅读教学,对于理解文本内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实现有效阅读教学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一、以“引”导“悟”——教师妙处点拨  一部乐曲有它的主旋律,一篇文章总有作者的情感体现,阅读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在文章的空白处、形象生动处,挖掘文字隐藏的情感,使学生在感受文本,在与作者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
摘 要: 艺术源于文化。本文分析了艺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探究了书画艺术家的人格及文化素养对其艺术的自然影响,阐述了文化与社会的联系。  关键词: 文化内涵 艺术素养 书画  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文明古邦,早在上古时代,人类穴居荒野茹毛饮血,缀叶负皮,结绳记事,为最初文化之萌芽。后来传有伏羲氏仰天俯地而画八卦,仓颉观自然行迹变化而制文字。祖先创造八卦、象形文字等简单图案,同时绘画等一些艺术形态也
摘 要: “建构式生态课堂”是以人为本的高效课堂,它鼓励学生质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其核心理念:“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促教、能学不教。”在新形势下,广大思想品德教师应该主动树立新精神,改革思想品德课教学,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 建构式生态课堂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教师角色 师生关系 教学评价  在“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改革的基础之上,我市继
摘 要: 本文以语篇分析中的连贯与衔接理论分析了美剧《老友记》对白中的词汇衔接,提出中国大学生在欣赏美剧时要注重其中的语言,学习纯正的英语表达,从而提高英语口语水平。  关键词: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 词汇衔接 《老友记》  一、引言  2007年版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大学英语课程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所以,在这一课程教学要求的指导下,增强学生的口语训练,提高学生
摘 要: 文章通过对比雅思听力和大学四六级听力的特点,分析了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雅思听力的一些特点,阐述了雅思听力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 雅思听力 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启示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出国人数的增加,中国出现了一股“考雅思热”。“烤鸭”们大多是准备出国和移民的学生和社会人士。雅思作为目前大多数英语国家都认可的英语水平考试,其魅力究竟在何处?它与
摘 要: 作者主要通过对宁夏2011年“国培计划”进行实例分析,阐述远程教育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合理结合,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基更的远程教与学再度综合理论对“国培计划”的实施进行说明,同时对“国培计划”的流程、网站建设培训成果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远程教育中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合理结合,并结合远程教育教与学再度综合的理论,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国培计划”做出解释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国
摘 要: 在多元解读中自然生成,在学生质疑中自然生成,在拓展延伸中自然生成,是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有效生成的不二法门。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自然生成 源头活水  生成,是生长和构建,是根据课堂教学本身的进行状态而产生的动态形成的过程,具有丰富性和生成性。“自然生成”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它强调课堂教学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固定不变、按部就班、机械僵化的教学模式,主张课堂教学构建生成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