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头也是一种智慧

来源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ho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条南北走向的峡谷间,西坡长满了松柏、女贞等树,而东坡只有雪松。造成这种奇怪景象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东坡是迎风坡,所以,东坡的雪总比西坡的雪落得多。当雪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树枝就会向下弯曲,直到雪从枝上滑落。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落,雪松完好无损,而其他树却无此本领。
   我们一直接受的是“永不低头”“永不言败”的教育,其实,有时适当“低头”也是一种人生智慧。面对厚重的积雪,雪松尽力去承受,当承受不了的时候,便暂时弯曲一下。能屈能伸,刚柔相济,正是这样的气度和风范,使雪松经受了一场场暴风雪的洗礼。
   美国人的“精神之父”富兰克林,年轻时曾拜访一位前辈,那时他年轻气盛,挺胸抬头迈着大步,一进门,头就狠狠地撞在了门框上。出来迎接他的前辈看到他的狼狈样,笑笑说:“这是你今天来见我的最大收获,学会在必要的时候低头,也是一种人生财富。”从此,富兰克林明白了:要想洞察世事,练达人情,就必须时刻记住低头。最终,富兰克林功成名就。
   唐朝的柳宗元严正刚直,抨击官场丑恶,因此连遭打击,屡屡被贬,甚至被流放至蛮夷之地。到了晚年,他才有所感悟:“吾子之方其中也,其乏者,独外之圆者。固若轮焉,非特于可进,亦将可退也。”柳宗元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诉后人:一个人固然不能没有自己做人的准则,但一味“方正”,不会“圆通”,该低头的时候不能“委曲”求全,就不能进退自如,转而陷入被动。当我们遇到困难时,适当选择“低头”,能屈能伸,何尝不是一种值得肯定的人生态度?
   永不低头的精神是值得称赞的,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在处理任何事情时,都不可以低头。在生活中,遇到麻烦或者问题了,偶尔“低头”才能笑到最后。
   朋友們,适当地学会“低头”吧!“低头”是一种智慧,一种能屈能伸的韧性,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人生态度。
   (河北柏乡县柏乡镇中学八·5班,指导老师:史佳乐、刘占华)
其他文献
近几年来,作为冬天的使者——雪,总是姗姗来迟。这不免使人困惑:雪到底被什么耽误了呢?   众多因素中,空气的温度所占比重最大。气温反常升高,当然不利于成云制雪。将包头市2017年、2018年冬季气温与之前十年的冬季气温相比较,虽然只有不到0.4℃的微小升高,却导致了2017年与2018年冬季降雪稀少,少到几乎没有被包头人留在记忆中。    气温升高放大到全球,便是温室效应。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们
期刊
十月的清晨,乍寒还暖,突然醒来,看着窗外的天空已经有了些许光亮,简单洗漱,决定去晨跑。   公园里,冷冷清清,天空布满了墨蓝色的云,像是厚厚的绸缎一般,世界被笼罩在灰色中。我的两条腿有节奏地前后交替着,突然想起刚刚结束的考试,心里不由得着急,成绩不稳,如何是好?   分了神,脚步自发加快,没看清前面的路,一个重心不稳,我跌倒在地,于是顺势坐下来,抬头看天。   满天的云彩层层叠叠,东边天际现出淡黄
期刊
贺敬之在中国家喻户晓。1985年,贺敬之时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我曾跟随他去内蒙古通辽市调查文艺工作,当地老百姓听说贺敬之来了,到处询问住处。有一天,贺敬之在通辽市郊的大青沟参观时,一位40来岁的男青年骑着摩托车追赶来,拿着一本看上去已翻阅过多次的《贺敬之诗选》,恳求贺敬之在书上签个名,说是他家三代人(他和他父亲及他的女儿)都将诗选读过多遍,他父亲原是一所中学的语文教师,能全文背下《回延安》《桂林山
期刊
我看着手里的毕业照,三年以来的阵阵笑声又传入耳膜。   十一班,我的班,哈哈的笑声从来不断。无论上课还是下课,十一班里时不时就传出一连串的笑声。同学们得天独厚的幽默才华和充满魔性的笑声全校闻名。   上课铃响了,深受十一班同学敬爱的物理老师“龚老”慢悠悠地走进教室。   分析上周的物理试卷。讲到一道解答题,“龚老”笑眯眯地对我们说:“十一班的几个同学明天可以到对面上课了。”我们还没反应过来,“龚老
期刊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梁启超《最苦与最乐》)   虽然我们的工作条件带给我们许多困难,但是我们仍然觉得很快乐。(艾芙·居里《美丽的颜色》)   你对“乐”有怎样的认识与思考?或者,在学习与生活中,你有哪些关于“乐”的经历和感悟?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提示与要求:①自拟题
期刊
记一辆纺车   我曾经使用过一辆纺车,离开延安的那年把它跟一些书籍一起留在蓝家坪了。后来常常想起它。想起它,就像想起旅途的旅伴、战场的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   在刻苦学习和紧张工作的间隙里纺线,除了经济上对敌斗争的意义而外,也是一种很有兴趣的生活。纺线的时候,眼看着匀净的毛线或者棉纱从拇指和食指之间的毛卷里或者棉条里抽出来,又细又长,连绵不断,简直会有一种艺术创作的快感。摇动的车轮、旋转的
期刊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题记   去年国庆,我们到武当山旅游。望着远方高耸入云的山峰,我不禁心生敬畏。   我们乘坐大巴,在山间环绕。往窗外看,柏油马路在山间交叉、盘旋,如巨龙般绵延十里,好壮观!   下了车,我迫不及待地冲上石阶,站在平台上,回望来时的路,只见那曲折蜿蜒的公路,仿佛不是通往山底,而是通向天边。   往前走,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平缓的石板小路,路的兩旁,是一棵棵郁郁葱葱的树。红
期刊
“情动于衷而形于言”,无论是作文还是作诗,都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如何在写作中表达情感呢?贺敬之先生的《回延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回延安》是一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新诗。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回忆延安的战斗生活,赞颂延安的巨变,展望延安的未来,运用多种方式表达了诗人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了对母亲延安的眷恋之情。   1.“情”字贯串全诗   诗人以“回延安”为题,把自己比作一个
期刊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心情特别地抑郁愤懑,闲暇无事时便徜徉于山水之间,日与花草木石为伍,借以排遣心中的不快。《小石潭记》就是这时候写下的。文中虽然感情凄苦,但描摹的景物却各具特色,让读者如临其境。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1.绘声之悦耳   如“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作者以身上佩戴的珮环相碰发出的声音来比喻听到的潭水声,写出了水声的清脆悦耳、清亮诱人。   2.绘色之迷人   如
期刊
话题导入   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基础。建设美丽乡村是我国农村地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说,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以上,也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农村决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福。  媒体之声   光明网:美丽乡村新画卷   在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界石镇梧桐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