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在毕业时往往会因为各种原因而产生负面的心理情绪,这些心理问题有时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观,失去了健康的就业观念当然也就不会很好的就业并发展,获得更好的成长就会,因此在就业指导中应当根据这些心理问题开展针对性的工作,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关键词】心理问题 产生原因 指导措施
一、 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大学在面临就业问题时正处在从校园到社会过渡的阶段,在步入社会之前他们没有形成完整的价值观,再加上外在因素的影响很容易造成其不良心理问题的产生。就其原因有这样几个方面:
1、个人原因。首先,大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度过,一些学生对社会生活没有经验,对自身的能力没有准确的认识,因此对工作的定位较高,在面对巨大的竞争压力的时候容易产生失衡感。其次,当代大学生在生活中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需求模式,自我意识强烈,在就业和择业的过程中一旦出现自我需求和就业方向上矛盾就很容易向自我意识倾斜,导致了就业的失败,从而影响其心理状态。最后,一些学生在就业观赏片面强调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将就业看做是对金钱追求的满足,因此容易在就业中遭遇失败。这些都是一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体现,也容易因为这种心理导致就业失败。
2、社会原因。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高校普遍开展了扩招,导致了大学生的毕业人数激增,由此造成了就业的压力增大。这时竞争的压力自然就落到了学生的身上,使得大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对就业问题十分敏感,甚至产生危机感。另外,一些就业方面的不公正录取、不公正竞争等都对大学生的就有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导致很多学生产生了失望的情绪。
3、学校原因。首先,学校的专业设置存在不均衡性,扩招的学生使得学生的数量增加,而师资力量却等不到补充尤其是一些热门专业增设和发展都没有跟上就业的需求。其次,高校实习的问题突出,大学生普遍感到实习困难,没有对口的企业和环境使他们适应社会性的生活和工作,这就容易造成其心理问题产生。再次,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够全面,尤其是在心理咨询方面,不能及时疏导学生的心理压力。最后,在指导就业上不能就其长期的跟进,重视初次就业率,而不重视其择业的重要性,导致学生盲目就业。
4、家庭原因。家庭环境的因素对学生的就业影响也不容忽视,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很多家长对子女的就业都十分重视,而且插手干预,影响学生对职业的选择。另一方面,子女过分依赖家长的干预,期望能够借助外界的力量找到合适的工作,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就业心理自然会产生变化。
二、 大学生就业是常常出现的心理问题
1、迷惘情绪。这种情绪是在学生的择业过程中,面对着多种压力和思想冲突而形成的矛盾的心态,希望自主择业而又担心承担过大的风险;渴望竞争而在竞争面前有缺乏 勇气;有理想但是在现实情况难以达到的情况下转而放弃一切愿望,消极对待工作;专注自身专业能力的拓展,而又害怕吃苦不愿付出劳动;重视事业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而有希望物质上的满足;信心满满而在受到挫折的时候又走向悲观和失望,甚至自卑;这些矛盾的情境造成了大学生的迷惘。
2、焦虑情绪。在走向社会的时候,面对复杂的社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学生对社会生存环境估计的过于严苛,认为找工作就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而且要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就更是困难,因此在毕业前就开始四处面试,其结果有顺利也有不顺利,而面对挫折就会产生一种焦虑的情绪。还有一些学生,本身的就有的思想就存在一定的偏差,将希望寄托于家庭或者对自身的能力期望过高,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产生对外界的不信任,由此产生一种焦虑的情绪。
3、自卑情绪。自卑情绪是大学生就业中常常遇到的心理状态。学生们再就业时总是抱着自己不行的态度,对自身的能力没有客观的评价,同时也不愿意付出努力去尝试,在遇到机遇是不敢面对和争取;还有一些学生因为自身的某种缺陷而丧失了竞争的欲望,面对机会往往采取放弃的态度,自认为“没戏”。
4、攀比情绪。在工作选择中往往掺杂着非客观的情绪,即将好胜心理放在择业的首要位置,总是与某某同学进行比较,一旦发现不如对方就会马上放弃机会,而寻求更高的目标,这就导致了他们一次次的错过机会。而且也会导致在就业过程中对自身能力的错误判断,好高骛远的就业观往往会影响这些学生的就业。
三、 根据心理问题展开就业指导的具体措施
在指导学生就业的时候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在领导层面应当对就业指导加以重视,从人员和经费上进行支持,保证指导队伍的质量,尤其是在心理问题方面应当聘请专业的心理专家为顾问,并鼓励教师向专家学习,培养全能型的就业指导教师。
2、重视对学生心理指导,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为主要目标,从学生的专业出发,帮助学生分析就业形势并对自己完成正确的自我评价,尤其是面对机会的时候要鼓励学生主动争取,发挥所长。
3、做好实习工作,帮助学生寻求适合专业的实习单位,帮助学生提前适应工作岗位,并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克服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树立自信心。
4、开设专业的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从正确的角度定义自身的职业规划,并使之符合专业需求。而且将这种指导融入到学生的课余生活中利用主题活动和班会等展开讨论,让学生自己消除一些不良情绪。
5、拓展就业信息平台。建立更加广泛的就有信息渠道,拓展对用人单位的信息收集,打破地区和城市的界限,为学生拓展就业的眼界,帮助其获得更加多样化的就业方向。
参考文献
[1] 潘敏.金融危机视野下的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J].
[2] 李勇,步德胜.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及自我调试[J].
[3] 傅新华,赖练.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因素与就业指导[J].
【关键词】心理问题 产生原因 指导措施
一、 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大学在面临就业问题时正处在从校园到社会过渡的阶段,在步入社会之前他们没有形成完整的价值观,再加上外在因素的影响很容易造成其不良心理问题的产生。就其原因有这样几个方面:
1、个人原因。首先,大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度过,一些学生对社会生活没有经验,对自身的能力没有准确的认识,因此对工作的定位较高,在面对巨大的竞争压力的时候容易产生失衡感。其次,当代大学生在生活中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需求模式,自我意识强烈,在就业和择业的过程中一旦出现自我需求和就业方向上矛盾就很容易向自我意识倾斜,导致了就业的失败,从而影响其心理状态。最后,一些学生在就业观赏片面强调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将就业看做是对金钱追求的满足,因此容易在就业中遭遇失败。这些都是一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体现,也容易因为这种心理导致就业失败。
2、社会原因。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高校普遍开展了扩招,导致了大学生的毕业人数激增,由此造成了就业的压力增大。这时竞争的压力自然就落到了学生的身上,使得大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对就业问题十分敏感,甚至产生危机感。另外,一些就业方面的不公正录取、不公正竞争等都对大学生的就有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导致很多学生产生了失望的情绪。
3、学校原因。首先,学校的专业设置存在不均衡性,扩招的学生使得学生的数量增加,而师资力量却等不到补充尤其是一些热门专业增设和发展都没有跟上就业的需求。其次,高校实习的问题突出,大学生普遍感到实习困难,没有对口的企业和环境使他们适应社会性的生活和工作,这就容易造成其心理问题产生。再次,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够全面,尤其是在心理咨询方面,不能及时疏导学生的心理压力。最后,在指导就业上不能就其长期的跟进,重视初次就业率,而不重视其择业的重要性,导致学生盲目就业。
4、家庭原因。家庭环境的因素对学生的就业影响也不容忽视,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很多家长对子女的就业都十分重视,而且插手干预,影响学生对职业的选择。另一方面,子女过分依赖家长的干预,期望能够借助外界的力量找到合适的工作,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就业心理自然会产生变化。
二、 大学生就业是常常出现的心理问题
1、迷惘情绪。这种情绪是在学生的择业过程中,面对着多种压力和思想冲突而形成的矛盾的心态,希望自主择业而又担心承担过大的风险;渴望竞争而在竞争面前有缺乏 勇气;有理想但是在现实情况难以达到的情况下转而放弃一切愿望,消极对待工作;专注自身专业能力的拓展,而又害怕吃苦不愿付出劳动;重视事业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而有希望物质上的满足;信心满满而在受到挫折的时候又走向悲观和失望,甚至自卑;这些矛盾的情境造成了大学生的迷惘。
2、焦虑情绪。在走向社会的时候,面对复杂的社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学生对社会生存环境估计的过于严苛,认为找工作就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而且要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就更是困难,因此在毕业前就开始四处面试,其结果有顺利也有不顺利,而面对挫折就会产生一种焦虑的情绪。还有一些学生,本身的就有的思想就存在一定的偏差,将希望寄托于家庭或者对自身的能力期望过高,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产生对外界的不信任,由此产生一种焦虑的情绪。
3、自卑情绪。自卑情绪是大学生就业中常常遇到的心理状态。学生们再就业时总是抱着自己不行的态度,对自身的能力没有客观的评价,同时也不愿意付出努力去尝试,在遇到机遇是不敢面对和争取;还有一些学生因为自身的某种缺陷而丧失了竞争的欲望,面对机会往往采取放弃的态度,自认为“没戏”。
4、攀比情绪。在工作选择中往往掺杂着非客观的情绪,即将好胜心理放在择业的首要位置,总是与某某同学进行比较,一旦发现不如对方就会马上放弃机会,而寻求更高的目标,这就导致了他们一次次的错过机会。而且也会导致在就业过程中对自身能力的错误判断,好高骛远的就业观往往会影响这些学生的就业。
三、 根据心理问题展开就业指导的具体措施
在指导学生就业的时候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在领导层面应当对就业指导加以重视,从人员和经费上进行支持,保证指导队伍的质量,尤其是在心理问题方面应当聘请专业的心理专家为顾问,并鼓励教师向专家学习,培养全能型的就业指导教师。
2、重视对学生心理指导,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为主要目标,从学生的专业出发,帮助学生分析就业形势并对自己完成正确的自我评价,尤其是面对机会的时候要鼓励学生主动争取,发挥所长。
3、做好实习工作,帮助学生寻求适合专业的实习单位,帮助学生提前适应工作岗位,并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克服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树立自信心。
4、开设专业的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从正确的角度定义自身的职业规划,并使之符合专业需求。而且将这种指导融入到学生的课余生活中利用主题活动和班会等展开讨论,让学生自己消除一些不良情绪。
5、拓展就业信息平台。建立更加广泛的就有信息渠道,拓展对用人单位的信息收集,打破地区和城市的界限,为学生拓展就业的眼界,帮助其获得更加多样化的就业方向。
参考文献
[1] 潘敏.金融危机视野下的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J].
[2] 李勇,步德胜.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及自我调试[J].
[3] 傅新华,赖练.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因素与就业指导[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