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做自己的船长(外两篇)

来源 :人力资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sonp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做自己的船长
  文/老范行军
  职场上——
  看到利益,可以慢伸手。
  看到好处,可以不伸手。
  但,有的时候,该往前站,就不能退缩,而且要举手示意。
  例如:有个艰巨的任务,需要有人去完成;或者,有个棘手的活儿,需要有人去解决;或者,众人都不愿上前的事情,需要有人抛头露面……
  往前站,大家才能看到你。老实说吧,职场上给人脱颖而出的机会,微乎其微,而当可以“混个脸熟”的时候,再做缩头乌龟,那就真的没有出头之日了。
  福布斯在《缔造帝国经济的50位巨人》导言中有一句话,非常棒!他说:“名誉、责任、财富(非继承性)总是寻找足够宽阔的肩膀来承担重任。”
  敢于承担,站在前面,才有机会做旗手。当然,走在前面尝过的苦水,后面的人是尝不到的,但在前方看到的风光,领略的险境,也是比后面的人提前“笑纳”了——这就是千载难逢的机遇。过了这个村,就没有那个店了。
  机遇从来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反倒是常常与挑战并存。而大凡好事,一开始都是“疑无路”,“柳暗花明”自然是后来努力的结果。
  往前站,不是出风头、穷显摆,而是认定机会的存在。正如稻盛和夫极为推崇的维新勇士——西乡隆盛所言:“真正之机会,在尽理而行、审势以动。”
  总而言之,没有人敢于站出来的时刻,一定意味着危险和困境的来临,也是机会的垂青。如果我们能够往前站,在问题的初期,抓住可以探求的机遇,尽早下手,成功的几率,就比后面的人要多。即使失败了——记住——失败,也不是什么人都配承受的。
  其实,先民造“前”字的时候,就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态度。金文之“前”,上边是一个脚趾,下面是一条舟状的船,这意味着脚站在船上了,表示着前进。
  不错,脚踏船上表示向前——不是惊心动魄地顺流而下,就是挥桨击水地逆流上行。
  尽管,船停泊在港湾里非常安全,但那不是造船的目的。
  向“前”——做你自己的船长。
  光:照亮别人就是照亮自己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如今,职场上不大提倡“蜡烛精神”了。
  这,难道是大学时期熄灯之后握着手电筒在被窝里独享阅读的光明——养成的只给自己照亮的习惯?
  这种对“光”明的吝啬与不善分享,久而久之,谁也不给谁照亮,大家的前面都是一片漆黑。
  其实,每个人都是一个光源,都能发出灿烂的光芒。
  来吧,回到“光”字的最初——
  甲骨文的“光”,是一个虔诚的人,面向右跪着,双手把火捧在头顶,让光芒照亮四方。
  小篆时期的“光”,“人”的头顶上依然是“火”苗闪耀。
  原来,这“光”在人的头上,是如此的慷慨,大放光芒,为他人照亮,带来温暖。可以想象,如果人人都闪闪发光,毫不吝惜,那必是一个
  光明通透的世界,也必是一个肝胆相照、同舟共济的和谐氛围。
  所以,职场之上——
  不要关闭我们的光源,把体会、经验,哪怕是失败和教训……与他人分享。这是一种知识的传递,让大家共同汲取,携手进步;
  不要遮挡我们的光芒,将爱心、热情、友善、帮助……慷慨相赠,在伸出援手的同时,也会收获更多的支持与呵护;
  不要吝啬我们的光热,只要给予了、付出了、传播了,就是一种奉献,就是一种人格的自我完善,让他人感到温暖同时,自己的心灵也获得了宁静和慰藉。
  我们是光,有的时候,哪怕只有灯捻那么小——那又怎样?
  清代的袁枚在咏《苔》中道: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历:曾经的盛放
  从大学校门步入职场门槛,风来雨去的,就会有人张罗一次次的聚会,将五湖四海的散兵游勇,纠集到一起,天南海北,神侃海聊,胡吃海喝。高潮十分,难免要煮酒论英雄的,不经意间,也会有人显摆一下大学的校园生活与趣味,毕业于名牌大学的,常常口若悬河,忘形与得意溢于言表。例如:北大的说北大的人文环境多么得好,自己再是个榆木疙瘩,也被熏陶出来了;清华的说清华的治学如何的严谨,自己的心再散漫无际,也终要归于内敛了;南开的、复旦的……等等。当然,也会有人站出来反唇相讥:“都是‘名牌’害了你呀!”。言外之意,一纸文凭,说明不了太多的问题。
  不错,文凭一旦到手,说明过去的一段生活无论如何精彩,都已经谢幕了。
  其实,学历的“历”字在遥远的古时,已经昭示了“历”的经过与短暂。
  甲骨文之“历”形态清爽:上面是两棵“禾”,意思是多棵,一行行的庄稼;下面是一只脚的造型——向着庄稼地走过去了。
  “历”到了金文、小篆,依然保持了甲骨文的初始之义,也即:经过。
  所以说,就读某某大学也好,深造于某某学院也罢,不过是一次“经历”而已。那个过程表明的只是当时的一个状态,终归是“曾经”。老话就是:老本不能总吃。何况今天的信息时代,昨天学了十分东西,今天能用上七分就不错了。
  许多时候的许多事情,“昨天对,今天就不对了”。下面禅宗的一个公案可以给我们启示:
  和州开圣觉初禅师遍游丛林,一日来到五祖法演禅师处,法演问他:“释迦和弥勒还是他的奴仆,你且说说看这个‘他’到底是谁?”
  觉初想了想,回答:“是胡子张三,黑脸李四。”
  法演很满意他的回答。
  第二天,法演又问他相同的问题。
  觉初说:“昨天已经回答您了。”
  法演问:“你说了什么?”
  觉初说:“我回答胡子张三,黑脸李四。”
  法演说:“这个答案不对。”
  觉初不解:“那您昨天为什么说我回答得很对?”
  法演说:“昨天对,今天就不对了!”
  顿时,觉初大悟。
  可见,不能死死抱着过去的认知。如果不能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那只能像蒙着黑布的驴子,原地里拉磨。有这样一个故事——有头驴,拉了一辈子磨,主人怜悯它,就让它在草地上自由自在地吃草。可是,驴对广阔的世界视而不见,而是一步一个脚印的,绕着一棵树打转。原来,这头驴拉了一辈子磨,除了转圈已经不知道别的方向和道路——我们切忌像这头驴,被拴在自己的心智模式上打转。所以说,成就与学历无关。
  得到=知道 做到。
  脚步,毕竟还是要往前走,构想如何再一次“经过”,而且是“精彩”的、“辉煌”的,哪怕是平安抵达,才是有意义的。
  青青的庄稼已经长高了——是不是再走过去,经历一次?
  别忘了,经过庄稼地的时候,要带把镰刀:一来可以割草;二来可以防蛇;三来就是庄稼成熟了,可以有所收获。
其他文献
前几日参加同学聚会。中年男人聚在一起,工作是不可回避的话题。林森是我的大学同学,现在一家电器公司做HRVP(人力资源总裁),HR能做到他这个职位,实属不易。在分享工作经验时,林森自夸道:“不是我吹牛,我说一,老板不敢说二。在企业里,谁能掌控老板,谁就能掌控前途。学不会向上管理,你再有能力也没用。”我喜欢总结,林森同学的话里藏着一个管理学名词“向上管理”。但是我不敢苟同林森的观点,如果仅把向上管理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了竞业限制协议,约束劳动者离职后的择业权,用于保护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保持市场核心竞争力。但受客观因素的影响,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离职后的就业情况难以进行有效掌控。为此,用人单位从保护自身利益出发,专门在竞业限制协议中约定“报告义务”,即要求劳动者主动汇报就业等情况并提交相应的依据。那么,“报告义务”是否具有法律效力,违反“报告义务”是否等于违反了竞业
华为走到今天,是靠着对客户需求宗教般的信仰和敬畏,坚持把对客户的诚信做到极致。  现在供给侧改革的中心,就是提升产品的品质。你不提高品质,就会驱赶老百姓到国外去爆买。日前见了日本代表团,他们表示很开心。这几年中国人到日本去抢购的总金额已经超过了3万亿人民币!3万亿人民币呀!这是个多么巨大的数字呀!我在日本亲眼目睹过这样的事实,那么多大巴士,载满了中国人,在日本狂购。都说国内市场在萎缩,怎么中国人这
全国各地相继公布2014年的平均工资数据,其中,北京的平均工资最高。2014年北京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02268元,为最低的河南省的2.4倍。消息一公布,在北京工作的郭昊不禁打个冷战,他觉得自己拖了首都人民的后腿,愧对家乡父老。郭昊在这个人人向往的北京已经工作三年了,他并没有像“神话”里说得那样:凭借自己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从阴暗的地下室搬到了宽敞的两室一厅。央广网曾对“员工
什么是大企业的思维方式  我们通把企业按规模大小分开讨论,比如,小企业应该怎么管理,大企业应该怎么管控;又比如说,小企业要重机制,大企业要靠管理等等。但是如果小企业永远按照小企业的方式运作,它又怎么能够成为大企业?任正非曾说,你要想成為大企业,就必须按照大企业的方式去思考。究竟什么是“大企业的方式”?我们可以先从“利润”这个角度来切入分析。  一般来说,现在的企业利润来自三个层面:  第一是风口利
科研管理凸显考核短板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高校在科研管理方面并没有走在改革的前沿,很多高校依然在沿用传统的科研管理方式和方法,甚至采取行政干预的方式对科研工作进行管理,导致科研管理工作形式化现象严重,无法满足当下高校对科研工作的需求。  随着我国高校进行的一系列聘任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传统的管理模式问题凸显,其中以绩效评价为核心的人才评价体系早已为人所诟病,这种以“结果”说话的评价方
二十年能做什么?  一个咿呀学语的孩童已至花样年华,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已难掩岁月的雕琢。在我的故乡黑龙江,曾经封山育林新栽的一片小树林,今又重现大森林的气象。据说,世界上生命力最弱小的花是小麦的花,它只有五分钟的美丽,然而,二十年,它又会绽放出多少芳华?  企业这一物种的进化,从操刀一种产品,而演进一种组织化生存。于是,企业人共同奔跑在理想的路上,低头是坚定的脚步,抬头是清晰的远方。大数据显示,非
21实际,没有危机感是最大的危机。  ——理查德·帕斯卡尔(哈佛商学院教授)世界上每100家破产倒闭的大企业中,85%是因为企业管理者的决策不慎造成的。  ——美国兰德公司  预防是解决危机的最好方法。  ——迈克尔·里杰斯特(英国危机管理专家)  话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  ——海恩法则  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比尔·盖茨 
《人力资源》杂志公众号已设立近四年,许多杂志的“铁粉儿”热情地参与到办刊中来。一位读者投来稿件,向我们讲述了HR最平凡感动的故事:开年见喜,他评先为标兵,这是他所在公司成立二十多年来,HR工作者首次披红登台,颁奖词写得有创意,该同志向来“向上向善向专”。  点赞之余,我有些眼眶发潮,生活的美好有时就是组织或他人一句肯定的评价。中国有各类企业几千万家,哪个公司没有HR,可又有几多创先争优者。  用极
两位朋友都是业余登山组织的攀登者,看我平时喜欢泡在健身房,非拉我入伙,美其名曰:感受大自然的力量。我这人爱凑热闹,心向往之,行必将至。于是,相约连信号都没有的野山脚下。  远看,青黛色的山峦弧线美得诱人,可真到了与石头旮旯肉搏时,喘不上气的滋味会给你猛敲黑板式的提醒:喂,爬山可不是好玩儿的。就好像刚毕业那年,有人敲我的后脑壳,“职场绝不是好玩儿的”,但那时少有人细思极恐,只要肯攀登,困难自会踩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