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职业枯竭现状及对策探析

来源 :新校园·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phy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压力在高教育领域的蔓延,高校教师职业枯竭现象日益严重,其不仅严重损害教师的身心健康,而且对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未来发展产生显著的消极影响。本文对高校教师职业枯竭的现状、表现及成因进行初步分析,提出了预防和缓解高校职业枯竭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枯竭;表现;成因;对策
  一、职业枯竭的概念含义
  职业枯竭是指在工作中,个体面对长期负面情绪的积累和人际关系紧张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回避反应。研究表明,职业枯竭容易出现于工作压力较高的群体尤其是教师、医生、社会工作者等助人行业中。
  一方面,虽然顶着“社会地位比较高、收入稳定”的光环,但是随着高校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对人才输出培养质量提升的社会期待,高校教师面临着“能力需要不断提升、发展空间无奈受限”的尴尬局面。先进的教育价值观念、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等不断对教师的个人成长提出新的潜在要求。另一方面,高校目前的职称评审和晋级考核多以科研成果作为量化依据,各种末位淘汰、按绩付酬等细化评价方式,为教师的个人发展设置了重重挑战。教师为了实现职务职位的晋升、学术和社会地位的提升等,在承担大量且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完成相当数量的科研任务,发表学术论文等。很多高校教师常常一人身兼数职,同时背负着教学、科研、行政等多重工作角色,常常承担着超负荷的工作压力,很容易产生诸如心理疲劳、情绪障碍、身体不適、拖延、迟到、工作效率降低等“心理枯竭”现象。
  教师职业枯竭是一种职业性伤害,不仅严重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消磨教师的工作热情,阻碍教师自身职业发展,而且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投入程度,对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未来发展会产生显著的消极影响。
  二、高校教师职业枯竭的原因与表现
  职业枯竭是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国外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研究。美国教师协会在1983年的研究指出,37.5%的教师有严重焦虑或精神紧张等职业枯竭状况。在我國香港,教师职业被视为高压力职业,仅次于警察,排名第二。在我国内地,由教师职业枯竭所引发的教师身心健康问题日益受到重视。据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进行的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显示,82.2%的被调查教师感觉压力大,超过60%的被调查教师对工作不满意,近90%存在一定的职业枯竭,近3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严重的职业枯竭。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许燕在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2004)上作的题为《职业枯竭与心理健康》的报告中指出,20%的教师受到职业枯竭的困扰,仅次于医生,位居第二。
  澳大利亚心理学家Dorman提出的结构模型为解释职业枯竭现象提供了系统的思路。斯可瓦布与布瑞恩提出影响教师职业枯竭的因素是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并将这两个因素归因于组织方面的作用因子。美国学者麦克泰尔、路特兹及玛蒂瑞拉发现,将自己的失败进行外归因的教师更易产生枯竭心理,以此推断教师人格心理特征和个性因素也是影响教师职业枯竭的重要因素。弗瑞德曼和法伯指出学生的品行、态度也是教师职业枯竭的重要影响因素。
  职业枯竭主要有六个方面的表现:一是生理方面,表现为衰竭感、注意力记忆力减退、精力不济、容易疲乏、虚弱,头痛、胸痛、肠胃不适、睡眠障碍等症状;二是认知方面,表现为自我效能感下降、减少对工作的投入、人际关系紧张或敌对、对他人持否定态度、通过责备推诿使工作失误合理化等;三是情绪方面,表现为长期情绪低落、伴随抑郁和焦虑、常有空虚感、烦躁易怒等;四是自我评价方面,表现为自我评价偏低、自信心下降,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评价下降;五是社会支持系统方面,由于情绪低落和易激怒,人际关系恶化,社会支持系统往往处于削减乃至坍塌的状态;六是行为方面,与同事、朋友、亲人的关系疏远,易与人发生冲突,表现为对他人总有攻击性和人际摩擦增多。
  三、缓解高校教师职业枯竭的对策
  1.建立发展的教师评价机制
  高等教育应该以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教师梯队的良性发展为目标。而目前,多数高校建立以科研为导向的教师评价机制,科研取代教学,科研成果的多少以及数量化的影响因子直接关系到教师的职称评审、岗位调整以及收入高低等,那些潜心钻研教学的教师积极性明显受损。因此,一方面,学校应重视教师未来的发展,正视教师的人才价值,客观公正体现教师的奉献价值,有效地发挥高校教师的积极性,提高高校教师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学校应强化民主管理,针对不同教师群体建立科学合理、差异化的职称评审体系和绩效考核手段,优化竞争激励机制,以达到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枯竭的作用。
  2.提高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的质量
  随着社会对高等教育输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社会及学生对教师的期望越来越大,学校应注重对教师的再教育,按教师需求的多样性和个别差异实施终身教育体系。第一,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度。在青年教师入职前和入职后,由经验丰富的教师向新教师提供各类帮助和指导,促进新教师尽早适应工作模式,减少无助感。第二,帮助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安排职业素养和能力的再提升教育。有不少研究发现,处于职业生涯中期,大约任教6~15年的教师最易出现职业枯竭问题。第三,积极拓展交流平台,组织教师教研能力和心理健康交流沙龙或研讨会,为教师提供观摩和教学交流的机会,创造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增加教师的工作资源,提供朋辈支持,缓解教师工作中的焦虑水平。
  3.高校教师积极正确地自我调适
  在竞争日益加剧的现代社会,个人面对重重压力往往有无从应对之感,教师心理压力的调试最终需要回归于心态“微环境”的调整,高校教师需要不断结合教育发展态势和学生需求对自己进行主动的心理调适。首先,改变自己处理工作的方式和不合理的认知观念,积极面对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自觉改变或强化个人目标。其次,努力提升自身素质,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增强职业自信心,正视职业枯竭,并为“职业高原”做好准备。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和良好的个性特征,扩大自己的人际交往范围,提高自我效能感,学会合理宣泄情绪,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通讯作者:吴心灵)
  参考文献:
  [1]赵建平,叶华松.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评述[J].丽水学院学报,2009(1):77-80.
  [2]杨秀玉,孙启林.教师的职业冲突与职业倦怠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4(9).
  [3]刘海涛.教师职业倦怠的综述[J].创新研究,2004(2).
  [4]许燕,王芳,蒋奖.职业枯竭:研究现状与展望[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9).
  [5]王成义.教师职业倦怠理论模型及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05(11):51-52.
  [6]杨秀玉,孙启林.教师的职业冲突与职业倦怠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4(9):10-13.
  [7]赵建平,叶华松.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评述[J].丽水学院学报,2009(1):77-80.
  [8]李江霞.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理论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科学,2003(1):62-64.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专项项目“高校心理咨询教师职业心理枯竭及督导成长体系建设的应用研究”(ZS2014011)。
  作者简介:孙丽岩,大连医科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毕业于吉林大学心理学系,主要从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
其他文献
道德观念不仅存在于社会生活方式中,而且是社会生活方式的构成元素。社会的变化不仅使曾经被社会所接受的一定类型的行为成了问题,而且也使得那种在特定社会结构中得到清晰界定
躯体症状常引起痛苦和功能损害,被认为是潜在的健康危险。在基层医疗机构,超过20%的就诊病人的躯体症状即使经过充分的医学检查仍无有效的解释[1]。2013年出版的美国精神障碍
目的探讨江苏地区接受内镜检查的人群中Barrett’s食管(BE)患病率及其变化趋势,以及同期同人群中食管腺癌的患病情况。方法以我院近4年接受内镜检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内镜疑诊
“家庭农场”继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61号文件加以推广后,又成为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关键词。2016年题为《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
摘 要:网络学习空间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和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的面向学生、教师、家长等个体的虚拟学习空间和平台。如何有效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参与教学与管理,对职校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不但需要职校教师转换教育角色和观念,提升信息素养和专业素养,更需要职校教师具备责任意识,只有这样,网络学习空间才能充分发挥其聚合性和发散性的特点,成为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成长的沃土。  关键词:职校生;网络学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应用双平行无头加压螺钉行踝关节融合术(arthroscopic ankle arthrodesis, AAA)治疗踝关节炎的疗效。方法研究共纳入2016年3月至2017年9月期间于我院骨关节
2009~2011年,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婴幼儿哮喘,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