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个点赞不如亲口讲几句暖暖的话

来源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x1581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前门的“老舍茶馆”去过两次,每次去除了喝茶看演出外,总是要花点时间把玩一下茶馆里的陈设。茶馆里陈设了老北京茶馆的微缩模型,大致有五六种茶馆模式,既有文人墨客聚集的茶馆,也有挑夫苦力聚集的茶馆……类似于现在的微信朋友圈。
  因此,不要说旧时没有朋友圈,旧时也有高质量的“朋友圈”,而且货真价实。人与人之间面对面,是场景化的,闻得到茶香氤氲阵阵,听得到语言的抑扬顿挫。但网络上朋友圈不是这样的,人们即使同在一个办公室里,四目相对,甚至听得到对方的呼吸,也会通过网络进行连接。真实的场景,真实的人,竟然被虚拟化了。想一想,微信或者微博真的给社交带来了便利吗?站在这个节点上,或许是的,但如果往回看,却并非如此。
  现在大家可以在微信上打招呼,甚至群发,却在现实生活中形如陌路。旧时的茶馆,大家知根知底,但虚拟的茶馆(朋友圈)满足了人性中的“伪装”需求,在这方虚拟的空间里,大家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精妙地隐藏自己的真实形象,然后肆意地吐槽,释放着自己的好与不好的情感。也许很多人是真正高雅的,但还有很多人是伪高雅。现在大家沟通交流的现实场景被朋友圈这样的网络平台搞得支离破碎,你现在觉得真实的社交增强了,还是退化了?答案是让人遗憾的。
  我的朋友圈里有近千个好友,每每参加一个会议,大家互留联系方式时,打开手机才会恍然大悟:“原来你是××,我们早已是朋友了!”我们各自为对方点了不知多少的赞,送出了不知多少个笑脸,热情洋溢地评价了对方晒出的美食、旅游照片、妻贤子孝等等幸福,但两人却不认识。
  人际沟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一个人的成长如果脱离了真实的人际沟通,那将是一场怎样的灾难。现在不论用什么样的先进技术,如果人际沟通依靠冷冰冰的机器运行,通过点个赞留个言这样廉价甚至虚伪的方式与人打交道,那么人类最终会失去与他人打交道的兴趣,最后变得害怕在真实的环境中与人交往和沟通,人际交往的真实体验就不复存在了,那我们的心灵最后将依存何处?
  我老家是个有近千人的山村,傍晚的村口就是一个“意见场”,陆陆续续地总会聚集几十号人,有人中途离开,有人会临时加入。我回老家,也会在村口坐坐,听听村人讲讲上至国家大事、下至家长里短的闲言碎语,非常有趣。
  但母亲就会告诉我,有些人的话是真的,有些人的话是假的。母亲的判断是如何得出的呢?她依靠的是每个人的品行。老家村口的“意见场”存续了几十年了,这就是活生生的农村朋友圈,但这个朋友圈非常真实,因为每个人都是真实的,不伪装的,即便你在伪装,也因为生活在同一个场景中,可以轻易地判断出你所说的话的真伪。
  而虚拟的朋友圈是做不到的。人们通过一面之缘,一个活动,一次推广连接在了一起,我们通过他们晒出的照片、文章等等,揣测他们是怎样的一个人。我们越来越多地脱离“亲耳听到,亲眼看到”。朋友圈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谣言,然后我们会去听信谣言,细细思量,都是缺失了对个人品格判断之后的遗祸。
  技术不过是一种工具,人类如果太依赖于工具,必然会导致自身功能的退化。如果长此以往,那么真的太让人恐惧了。其实,你在网上为别人点上一万个赞,送上一万个笑脸,还不如在网下给别人送上几秒钟的笑脸,几句暖暖的话。
  不信,大家可以去试一试!
  现代化的通讯技术日新月异,正逐渐地改变着人际交往的方式,表面上看沟通和交流更快捷了和方便了,但是隔着电子设备,我们很难辨别对方传递的信息的真伪善恶,也触摸不到对方语言的温度和表情的热量。所以说,依靠高科技进行的交往具有某种遮蔽性,会使人情越来越淡,人心距离越来越远。绕过各类屏幕,让我们面对面地交流,你会发现,你的话换来的不是文字堆砌的回复,而是一个个生动的符号,比如善意、会意的微笑。抛开虚拟的交流空间,一起走到阳光下,坦然地温暖彼此。
  【文题延伸】走出虚拟的牢笼;面对面;温暖的交流……(小引)
其他文献
媒体上与文学相关的新闻,关键词一般是:颁奖会、排行榜、换届会。作家们发的微信朋友圈也大多与此相关:发表了新作的期刊和选本目录、新书广告、获奖消息、出席的能彰显本人文学段位的会议等。  这样的资讯,关注的人主要是业内相关当事人。  大众对纯文学的疏离,固然与文学语境的变化有关,另一个主要原因,恐怕是文坛能提供给社会的信息太单一。  很多地方的文学圈都存在类似的偏科:最活跃的因素是少数作家才够得着的文
让心灵飘洋过海,带着爱去丰富这心灵的舞台,我始终相信,只要心中有爱,便能感受幸福。  给心灵洗静铅华,带着仁厚与质朴去拓宽心灵的舞台,我始终相信,心怀他人便是心怀自己,为这份善良喝彩。  夏日的暑气席地卷起,天气越来越热,一位看起来年纪很大的清洁工正在街道上打扫,一个年轻人扔着香蕉皮随意地走过。老人很惊讶,走过去说:“垃圾应该扔在垃圾桶里。”那个年轻人不吭声地把香蕉皮踢到了一边,扬长而去。他太过分
【2016年中考备考作文试题】  “谢谢你”是我们经常说,也经常听到的一句话,这短短的三个字,总会带给我们些许温暖与感动。那么,在你的心中,有没有一段关于“谢谢”的故事,你有没有要感谢的人呢?请以“谢谢你”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名师题解】  这是一则短语型命题,命题用意在于引导学生关注他人,体验感恩之心。身边之人之事,但凡有值得你感谢之处均可入笔。然而在大家都有话可说的情况下,
摘要:李洱通过《应物兄》描绘了一众自己非常熟悉而又极其复杂的中国知识分子,他试图在一种巨变的现实面前,把握住一个群体的精神肖像,进而辨识出一个时代的面影。这种“现在”本体论综合了物质与精神、经验与伦理,是当代文学重大的价值。李洱在创作中大约受到了杂语体典籍的启发,文本中混杂了各种文体,而且旁征博引、旁指曲谕,知识点多而杂,机锋与趣味并存。不仅如此,《应物兄》的叙事视角也颇为复杂,第一、二、三人称频
核心素养总是与具体的活动、相关的情境紧密交织在一起,只有当学生在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整合并加以运用时,才能体现并考查出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情境化试题是考查并体现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2004年审定的人教版高中物理教科书中设计的“问题与练习”有着极大的研究意义。  一、“问题与练习”情境化试题的特点分析  必修1共分为四章,23小节。除了第二章第六节“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和第
摘要:本文在知青档案、地方志等历史材料的发掘下,尝试还原郑义的插队生活,沟通地方史、知青史与文学史。在非常年代,日常生活有超越凡俗的社会意义。从劳动、读书、交游、农村调研,可看出个人与时代的互动,拓展社会史视野。郑义在农村走上文学道路,其阅读和思考成为日后文学创作的资源。作为重要的历史时段,大坪插队生活为解读其作品提供参照,也呈现出1970年代“青年思想村落”的生活样态。  关键词:郑义;知青;插
1936年,著名画家张大千首次在英国伯灵顿举办个人画展,很多参观者颇为惊叹,请求张大千即兴画一幅,他盛情难却,就临场发挥画了一幅水墨牡丹图。收笔后,张大千端起茶杯含了一口茶,随后把茶水喷到画纸上,顿时,纸上牡丹绽放得更加美艳动人。  有个英国当地画家很不以为然,他轻慢地说:“原来中国画家是靠茶水的魔力来喷画的,这也是绘画艺术吗?”  所有目光都投向张大千,可他笑而不语。事后,几个留学生问他为什么不
杜娟,女,1973年生,江西南昌人。南昌航空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藝术设计。项目名称:江西省社科学规划项目“赣古法手工造纸技艺传承保护与开发研究” (项目编号19YS16)阶段性成果;江西省文化厅艺术规划项目“江西传统手工 纸衍生品设计研究”(项目编号YG2017076B)阶段性成果之一。
【考点解读】  修辞,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艺术,自古就为文人墨客所青睐。新课标提出,在现代文阅读中要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并在附录中明确列出了“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八种常见的修辞方法。从近几年的各地中考试题来看,修辞方法类的试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辨析和使用常见修辞方法的能力。其考查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以选择
摘要:化学平衡原理是高中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同学们必须掌握的重点知识,如何实现这一知识的灵活应用,是当前同学们面对的问题。本文以高中化学中化学平衡原理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对化学平衡原理进行阐述,并对如何判断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进行探究,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能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化学;化学平衡原理  引言:高中化学知识比较复杂、分散,需要同学们掌握的内容非常多,其中化学平衡原理是比较难学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