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通过劳技课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从而养成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勇于创新的学习习惯,达到劳技教学的真正目的。
关键词 劳技教学 相互配合 探究性学习 激发潜能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教育方式只有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才能有效发挥作用。而劳技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各种方法把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夸美纽斯的接受学习向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转轨。本文介绍的是我在实际教学中摸索出来的教学方法——“拆、做、玩、辩、合、评”的六维教学法。
一、“拆”中探知
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探索,才能逐步取消学生的依赖性,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
立纸花的基本制作方法是三年级《立纸花》一课的教学重点。开始上课时,着重讲解示范,学生虽然会做了,但学得很机械。随后,决定把“球”踢给学生,先发给每组一朵漂亮的立纸花,然后要求他们依次拆开花朵和花瓣,很快就有学生嚷起来:“我会了!”教师无需费力地讲解,只要给学生一些提示,通过动手“拆一拆”,学生学会了一种寻求新知识的方法,增强了主动探究的意识。
二、“做”中探技
教育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发展应在群体活动中进行,要让学生学会竞争、合作,这是学生有效发展的正确途径。因此,在制作中不妨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即采用同桌合作,男女生合作等形式。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有的学生想象力丰富但动手能力较差;有的学生制作精细但思路狭窄……如果让他们有机结合,取长补短,则是最佳组合。
四年级《缝手套》一课,考虑到男生对缝制不够熟练,女生能细致的缝制,便采用男女生合作的形式,大家共同寻找材料并商讨,男生主管画样、裁剪、设计装饰图案;女生进行主体部分的缝制,这样做出的手套既精细美观又新颖别致。通过这样的小组性合作,不仅学生缝制的时间缩短了、质量提高了,而且学生的技能也增长了,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他们合作与交流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对方的重要性,体会到集体智慧的力量。
三、“玩”中探趣
探究性学习要求我们突破单一的认知,在学习过程中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积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主张在教学中渗入游戏的成分,他相信游戏可以增强儿童的智慧和积累健康向上的情感体验。这种“玩”的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让他们学到了知识。
五年级《塑丝毽子》一课,在学生尝试制作好毽子后,在小组内踢一踢、玩一玩、比一比,哪个毽子更好踢,为什么?学生很快就发现了垫片的轻重及塑丝的多少与毽子的好踢与否有很大的关系,于是检查自己的毽子是否需要改进。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善于发现问题,并能究其根源,探索劳技学科以外的知识,拓宽了知识面,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四、“辩”中探理
俗话说“理越辩越明”,学生的想象总有一些不合理的因素,因此合理的辩论有助于学生的思路向着更合理、更细致、更敏捷的方向发展。
在教五年级《飞机模型》一课时,在学生掌握飞机模型的制作方法后,为了拓展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材料方法设计飞机,我用“是否任何物体都可以在你巧妙的设计下变成飞机”来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几分钟后产生了多个方案。学生的设计尽管奇妙,但在很多地方还存在不合理性,经过一场争辩,设计的飞机越来越合理完善了,而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得到了完善和改进。
五、“合”中体验
“合”即指综合,通过学生对生活的认识,提高学生在实践中发展和探究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年级《尝尝我的手艺》一课要用几周时间来学习,分美食了解、口味调查、市场访谈、学习烹饪四个阶段进行活动。同学们通过看电视自学、向家长学习、向食堂主厨请教等途径,初步掌握了烹饪的简单技法。在课堂上汇报成绩时,同学们有的切,有的雕,有的拌,有的炒……最后请食堂主厨和任课老师来品尝点评。班上开展了“裕元美食沙龙”,学生们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编上广告语,有的推出促销品尝,还有的来了个美食节目模仿秀。这些可都是从生活中学来的。可别小看了这些前期准备阶段,学生的收获可不小。他们搜集了大量的信息和资料,因此,在活动时学生们介绍得头头是道、有理有据,在烹饪时做得漂漂亮亮、极具特色!可见,学生生活的体验是能促进创作的。
六、“评”中升华
在探究性学习中,评价占据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关系到学习活动能否沿着正确有效的方向发展。在评价中,从学生的能力、态度、情感、习惯等方面进行自评、互评及师评。
周同学是个学习有障碍的学生。在学习《编织》单元时,他参与了小组讨论,我就在全班表扬他并让他汇报讨论结果,他很得意。在编织过程中,通过耐心地指导他并再次表扬他,最后在“评一评”的活动中,很多同学也给他稚拙的作品打了三颗星,又在全班重点表扬了他,并让他谈谈收获和感受。之后,他改变了很多,用各种纸条编织了许多新造型请我修改,劳技课的学习热情明显有了提高。
实践证明,上述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激发潜能,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勇于创新,还提高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共同进步、有效发展营造了宽松愉悦的氛围。
关键词 劳技教学 相互配合 探究性学习 激发潜能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教育方式只有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才能有效发挥作用。而劳技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各种方法把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夸美纽斯的接受学习向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转轨。本文介绍的是我在实际教学中摸索出来的教学方法——“拆、做、玩、辩、合、评”的六维教学法。
一、“拆”中探知
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探索,才能逐步取消学生的依赖性,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
立纸花的基本制作方法是三年级《立纸花》一课的教学重点。开始上课时,着重讲解示范,学生虽然会做了,但学得很机械。随后,决定把“球”踢给学生,先发给每组一朵漂亮的立纸花,然后要求他们依次拆开花朵和花瓣,很快就有学生嚷起来:“我会了!”教师无需费力地讲解,只要给学生一些提示,通过动手“拆一拆”,学生学会了一种寻求新知识的方法,增强了主动探究的意识。
二、“做”中探技
教育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发展应在群体活动中进行,要让学生学会竞争、合作,这是学生有效发展的正确途径。因此,在制作中不妨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即采用同桌合作,男女生合作等形式。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有的学生想象力丰富但动手能力较差;有的学生制作精细但思路狭窄……如果让他们有机结合,取长补短,则是最佳组合。
四年级《缝手套》一课,考虑到男生对缝制不够熟练,女生能细致的缝制,便采用男女生合作的形式,大家共同寻找材料并商讨,男生主管画样、裁剪、设计装饰图案;女生进行主体部分的缝制,这样做出的手套既精细美观又新颖别致。通过这样的小组性合作,不仅学生缝制的时间缩短了、质量提高了,而且学生的技能也增长了,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他们合作与交流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对方的重要性,体会到集体智慧的力量。
三、“玩”中探趣
探究性学习要求我们突破单一的认知,在学习过程中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积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主张在教学中渗入游戏的成分,他相信游戏可以增强儿童的智慧和积累健康向上的情感体验。这种“玩”的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让他们学到了知识。
五年级《塑丝毽子》一课,在学生尝试制作好毽子后,在小组内踢一踢、玩一玩、比一比,哪个毽子更好踢,为什么?学生很快就发现了垫片的轻重及塑丝的多少与毽子的好踢与否有很大的关系,于是检查自己的毽子是否需要改进。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善于发现问题,并能究其根源,探索劳技学科以外的知识,拓宽了知识面,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四、“辩”中探理
俗话说“理越辩越明”,学生的想象总有一些不合理的因素,因此合理的辩论有助于学生的思路向着更合理、更细致、更敏捷的方向发展。
在教五年级《飞机模型》一课时,在学生掌握飞机模型的制作方法后,为了拓展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材料方法设计飞机,我用“是否任何物体都可以在你巧妙的设计下变成飞机”来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几分钟后产生了多个方案。学生的设计尽管奇妙,但在很多地方还存在不合理性,经过一场争辩,设计的飞机越来越合理完善了,而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得到了完善和改进。
五、“合”中体验
“合”即指综合,通过学生对生活的认识,提高学生在实践中发展和探究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年级《尝尝我的手艺》一课要用几周时间来学习,分美食了解、口味调查、市场访谈、学习烹饪四个阶段进行活动。同学们通过看电视自学、向家长学习、向食堂主厨请教等途径,初步掌握了烹饪的简单技法。在课堂上汇报成绩时,同学们有的切,有的雕,有的拌,有的炒……最后请食堂主厨和任课老师来品尝点评。班上开展了“裕元美食沙龙”,学生们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编上广告语,有的推出促销品尝,还有的来了个美食节目模仿秀。这些可都是从生活中学来的。可别小看了这些前期准备阶段,学生的收获可不小。他们搜集了大量的信息和资料,因此,在活动时学生们介绍得头头是道、有理有据,在烹饪时做得漂漂亮亮、极具特色!可见,学生生活的体验是能促进创作的。
六、“评”中升华
在探究性学习中,评价占据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关系到学习活动能否沿着正确有效的方向发展。在评价中,从学生的能力、态度、情感、习惯等方面进行自评、互评及师评。
周同学是个学习有障碍的学生。在学习《编织》单元时,他参与了小组讨论,我就在全班表扬他并让他汇报讨论结果,他很得意。在编织过程中,通过耐心地指导他并再次表扬他,最后在“评一评”的活动中,很多同学也给他稚拙的作品打了三颗星,又在全班重点表扬了他,并让他谈谈收获和感受。之后,他改变了很多,用各种纸条编织了许多新造型请我修改,劳技课的学习热情明显有了提高。
实践证明,上述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激发潜能,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勇于创新,还提高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共同进步、有效发展营造了宽松愉悦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