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吞咽是复杂、有固定行为模式的运动,是由一系列的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冲动协调的结果.吞咽通常分为三个时期,即口腔期、咽期及食管期.吞咽受以下三个方面的神经调控:①外周神经,包括三叉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及迷走神经的传入与传出纤维;②脑干吞咽中枢;③脑干以上水平的皮质及皮质下中枢.在神经疾病中,上述3个方面的神经调控均可能受累,从而导致临床上最常见的口咽期吞咽障碍.本文拟从正常吞咽中枢神经调控机制入手,
【机 构】
:
510630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510630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510630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510630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吞咽是复杂、有固定行为模式的运动,是由一系列的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冲动协调的结果.吞咽通常分为三个时期,即口腔期、咽期及食管期.吞咽受以下三个方面的神经调控:①外周神经,包括三叉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及迷走神经的传入与传出纤维;②脑干吞咽中枢;③脑干以上水平的皮质及皮质下中枢.在神经疾病中,上述3个方面的神经调控均可能受累,从而导致临床上最常见的口咽期吞咽障碍.本文拟从正常吞咽中枢神经调控机制入手,重点介绍目前各种有效的吞咽障碍干预治疗方法对中枢神经调控机制的影响。
其他文献
《神经康复学》是康复治疗学专业教学的重点课程之一,是康复医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涉及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多个学科,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神经康复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重点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及临床实践能力.如何针对康复医学的特点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深奥的理论简明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康复医学教育工作
目前大约有30% ~ 36%的脑卒中患者在卒中后6个月遗留有上肢功能障碍[1-2],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技术是通过对本体感受器进行刺激以促进神经、肌肉反应能力的一种常用易化技术[3].大量文献报道已证明针刺疗法能有效地改善患者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PNF技术也可以恢复患者运动
目的 观察认知功能训练对基底核区脑卒中患者运动及执行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例基底核区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认知功能训练.于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治疗后)分别采用汉诺塔(TOH)测试、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WCST)及Sroop-3测试对2组患者执行功能情况进行评定,采用Fugl-Meyer评分量表(FMA)、
目的 观察电针对神经外科危重昏迷患者盲法留置鼻空肠营养管及肠内营养(EN)实施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9例神经外科危重昏迷患者分为电针组及常规组.2组患者均采用盲法插入鼻空肠管,电针组患者同时辅以电针刺激足三里、合谷等穴位.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鼻空肠管推进距离、插管24 h和72 h时置管成功率、EN热量达标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电针组患者鼻空肠管在插管第24、48及72小时时的推进距
目的 探讨康复训练对于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早期微创血肿清除术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HICH患者12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对照1组42例和对照2组40例,3组患者入组后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观察组增加微创血肿清除术和系统康复训练,对照1组增加微创血肿清除术和自行康复锻炼,对照2组增加内科保守治疗和系统康复训练.3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评价肢体运动功能
目的 检测痉挛型脑瘫患儿躯干稳定性控制功能,并对其视觉代偿以及躯干平衡特点进行分析.方法 共选取痉挛型脑瘫患儿及正常同龄儿童各20例,分别纳入脑瘫组及对照组.采用意大利产PK254P型平衡仪对上述入选对象进行检测,分别检测其在睁眼及闭眼状态下的躯干稳定性参数,包括躯干平均压力中心(COP)在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的平均运动速度、位移标准差、运动长度、运动椭圆面积及对称性等,睁眼及闭眼平衡检测时间均为3
目的 研究不同治疗参数的660 nm红光照射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修复作用.方法 选取成年SD雄性大鼠45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1、2、3、4组,每组9只.采用钳压法建立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治疗1、2、3、4组分别采用不同参数(不同的功率密度和照射时间)的660 nm红光照射损伤部位,每日1次,连续治疗21d.5组大鼠均于术前和术后第7、14、21天进行神经电生理测定,测定其坐骨神经复合
目的 研究等速测试系统评定膝关节位置觉的重复测试信度和不同测试者间测试信度.方法 应用Biodex System 3型等速系统测试16例健康志愿者双侧膝关节位置觉(采用被动角度重建测试法),选择屈膝30°、45°和60°为目标角度,记录受试者实际角度与目标角度间的差值绝对值(误差角).由2名测试者负责重复测试和不同测试者间重复测试,前、后2次测试中间间隔3d.结果 受试者屈膝30°、45°和60°
根据国、内外流行病学统计资料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率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发病年龄也趋于年轻化,患者症状以颈、肩、腰腿痛为主,对其日常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临床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有诸多治疗手段,如电针刺激是其中保守疗法之一,其疗效已得到普遍认可[2];另外腰椎间盘突出均不同程度与腰部肌力下降、腰椎失稳等因素有关,而针对脊柱及相关肌群进行强化训练对慢性腰椎病具有预防及康复作用,有利于患者功
目的 观察本体感觉强化训练对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患者膝关节本体感觉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ACL重建术后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分阶段给予常规康复干预,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本体感觉强化训练(以螺旋-对角线运动训练为主).分别于术后3,6,9个月时采用Biodex多关节等速系统对2组患者进行关节位置觉检测.结果 治疗组术后3个月时的关节重现误差[伸膝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