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水”,诗意的汁液

来源 :阳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曾零零星星读到过徐迅的一些散文作品,每每被那些富有灵性的篇章俘获。这回看到《响水在溪——徐迅散文自选集》,较为集中地阅读他的散文作品,还是第一次。缓缓地翻动书页。那些浸润了山光水色的文字便漫了过来。我被作家营构的散文世界感染了。
  徐迅的散文是情怀之作。作为有着乡村背景的城市人,徐迅保持着对故土、对亲情深厚的眷恋。他散文创作的触须,始终连接着那一片曾经哺育过他的土地和乡村,并借以构筑了作家心中的精神家园。在徐迅心目中,故乡是外婆亲手缝制的那个“散发泥土气息和荞麦芳香”的荞麦枕头,存储在童年记忆里,是生命中永久的珍藏(《荞麦枕头》);是家乡出产的“九孔十三丝”的雪湖藕,沉淀在乡人的传说中,是那一方乡村精神的有机组成(《想起雪湖藕》);是“在酣睡中被惊扰”的那一片红薯田,镌刻在岁月的记忆里,成为饥荒年代的见证(《在酣睡中被惊扰的红薯》);是那一片盛开着“紫色花瓣”的蚕豆花,闪动在青涩的回忆里,成为人生永久的痛和滋养(《蚕豆开花是紫色》)……这些寻常不过的乡村物事,深烙着岁月流逝的印迹,存储着作家童年的记忆,而成为徐迅笔下最深沉的眷恋和最悠长的怅然。作者的叙写,有时若心香一瓣:
  蚕豆却将紫花紧紧贴着地面,低低的,似乎要低到尘埃里去,如一位腼腆害羞的少女,不敢抬头看面前的男人,却将头紧紧地倚靠在男人的胸脯上。
  有时却芳香瑰丽:
  枕着清香的荞麦枕头,我在这些歌谣、在这些民间音乐中入眠。梦里,我就会时常看见大片大片白色或淡红色的花朵,涌成一片海洋,直往天上蹿涌,跟云连在一起,跟霞连在一起。
  有时又荷了神奇:
  在花生出土的一刹那,我看见花生那丰盈的果实,立即就会想像那小小的灯盏,曾怎样长久地在黑暗里,如神灯照亮着它的内心和返回地面的路,感觉花生仿佛涂抹了神的光辉。
  这些文字,是写蚕豆、写荞麦、写花生吗?分明是一颗与大地息息相连的敏感心灵的自况和自语。读着这些作品,我们那沉睡已久的记忆被唤醒了,急切从窗口望了去,试图找回那些渐行渐远的物事。当窗外城市夜晚的灯光将我从遐想中唤回时,我终于懂得了这些关于乡土纪事的意义了:我们是城市的养子。我们物质的现代的城市养父赐予我们楼房、电梯、超市和抽水马桶,让我们过精致生活,可我们依然恋着贫穷的乡村生母。我们怀念她,并不是因为她有多美、有多浪漫,而是一种情感上的认同,那是我们斩不断的根,那里有我们逝去的童年,有她赐给我们的善良、淳朴、勤勉、忍耐、谦卑……这是一种唤醒——徐迅试图用这些唤醒人们那颗渐渐变得麻木变得遗忘的心。这也是一种校正——他试图校正人们忘却的无视的那些常识,譬如有播种才有收获的常识,譬如脚踏实地走路的常识。
  在徐迅的笔下,亲情是一种永久的疼痛,一种更具象更永久的乡愁。他用一种略带感伤的笔调记述了他的父亲母亲、外公外婆这些至亲骨肉。在《父亲不说话》中,徐迅记述了父亲的寡言。他的父亲并非生来就寡言。这是一位一身手艺的铁匠。徐迅从小就听人们这样说:“你父亲年轻时,小手指钩肉都钩弯了!”可在盛行“大呼隆”体制那会儿,这位能工巧匠的家竟成为受人垢病的“欠款户”,“我”在队里抓阄抓到一条大青混鱼,竟被人家在“欠款户”的奚落声中夺了去。后来兴起“承包”那会儿,这位铁匠又窝窝囊囊地被人家炒了鱿鱼。都说风水轮流转,可无论世道如何变化,这个正直善良的农人,似乎都没有轮上好风水。父亲“不说话”,是生活不堪重轭的结果,是荒寒岁月刻出的瘢痕,也是这个汉子无可奈何的逃避和自卫。这位“不说话”的父亲,却有一句话让作者铭记终身:“铁都捶扁了,我捶扁不了你啊!”这话是朝他的儿女吼出的,是怒其不争的激恨之语,却寄托着父亲的希望——他要把他们“锻造成为一件件有价值的‘物件’。”这是沉甸甸的亲情爱意,是乡村父亲留下的宝贵的精神遗赠。这本集子中,《外婆的老屋》《半堵墙》等都是追忆亲人的篇章。这类题材是作者最熟悉的,且浸润了极深感情。正因如此,这类作品往往也成为最滥情的篇目。徐迅是清醒的,他在处理这些篇章时,采用一种若即若离、跳荡跃动的叙述手法,笔触或触接,或游离,或转换,写得很节制,也很摇曳。文中没有下笔千言的铺陈,没有大红大紫的浓烈和大悲大恸的黯然,多半是一斑印记,一个片断,呈现出一种诗化品质。
  徐迅把他的故土亲情的情怀称作“乡心”。他在《乡旅》一文中这样说:
  乡心是一株水浸不腐、雨打不烂的空谷幽兰,散发出一种愈久愈浓的馨香。
  游子多少,乡心多少;旅程多长,乡心多长……只要你离开家,离开故乡,纵使一辈子不能相见,但在漫漫旅途中,在遭受著爱恋中的故乡的煎熬时,有那么一颗心时时刻刻陪伴着你,那颗心就是乡心,漫漫旅程就是一次次乡旅。
  在徐迅的心里,乡心是一个人终身的牵挂,是人们心灵中永远的归宿。人可以生活在别处,但人生说到底就是一次漫长的返乡之旅。如此写作立意,已经超出通常人们对广博、深厚、柔润的乡土母性的瞩望和热爱,而进入到一种哲理层面。
  徐迅的散文是性灵之作。他对大自然始终保持着敬畏之心,保持着敏锐的触觉,并在以大地为根基的诗学精神上构建了自己散文世界。自然是放大了的乡土,是我们形而上的故乡。而大地就是大自然最直观的意象和最诗性的呈现。在徐迅的散文中,大地以及它所负载的山峦、河流、森林、田野,是我们的栖息之处,是我们灵根所植、灵魂所安之处。他以一种孩童的也是哲人的目光深情抚摸山石、树木、溪流和泥土,抚摸季节、风流、蝉声和鸟鸣。他为大自然的缤纷绚丽而感染,在《染绿的声音》中,他描绘了森林变幻莫测的声响和色彩:“有许多声音是有颜色的……如皑皑白雪,潺潺流水,响动的就是一大片白;如春花秋菊的凋谢,细心的人也会听出它艳红和鹅黄的色泽。”他醉心于那“染绿的声音”,“树丛间刮过的风也是绿的……那声音自然也不用侧耳倾听,触目皆是——大森林的宁静固然会使人坠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孤独和虚空当中,但这染绿了的声音,却让人感到一种生命的快意和心灵的悸动。”他可以从露珠的滚落声中,听出“轻柔而凝重的绿色”,从枝叶的交柯声中,听出“茁壮生长的蓬勃的绿色”,从阳光移位的拂动中,听出“恬淡而和平的绿色” ……人们不免惊诧:写作者是一位有奇异秉赋的人吧?奇固然是奇,异却未必。这是一位作家与大自然通感的交融,气息的连通,情思的共振。   抒写性灵,是中国文学的一大传统。到明代,散文大家袁宏道提出“性灵说”后,明季文坛出现了“丽典新声,络绎奔会”的文学盛况。袁宏道打出“性灵“的旗号,旨在打破散文领域“载道”的藩篱,冲决了“纲常”对人的束缚。今天,现代化、工业化、全球化浪潮席卷,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出现了盲目的技术崇拜,狂妄的技术已取代了智慧的科学,工业化进程不仅不能与自然共道同行,而且充斥了野蛮的掠夺和征服。在掠夺自然、践踏自然的过程中,人自身也被刈割为一片一片的碎屑,没有了完整圆润的心性,遭受着空前的生存焦虑。徐迅致力的这些新的性灵文学的创作,旨在反抗现代工业的物化异变,唤醒人们麻木萎顿的心性,还人以性灵。什么是性灵?我想,性灵无非是发现、掌握、守护我们生命中最具诗意的枝节。我们从徐迅的散文中,随时都能感触到那些富于诗意的枝节的伸展和飞扬,感觉到一部散文作品应具有的那一份大自在、大自由。作者也借此构筑起了他自己也是现代人的精神殿堂。
  徐迅的文字是宁静的、湿润的。徐坤说:“徐迅的文字太静了,静得令人心惊。”我以为,此语得其意而忘其形,的确是精辟之评。这里所说的“静”,是他文字的质地和格调,是他这些散文的意蕴和境界。其实,究其“形”而言,徐迅的文字淋漓而感性。我们无须它顾,且听一下那些声音,该有何等繁复:“鸟声的音符随着绿叶上滚动的露珠滚落,或啁啁啾啾,短促而明快,或唧唧喳喳,粗糙而凝重,或吱吱扭扭,柔弱而婉转,或鸣啼百啭,清脆而悠扬”;(《鸟声》)“这水声恰似急雨短敲的鼓声,不紧不慢的调子,起伏有致的节奏,咚咚咚地敲响”;(《水声》)“那只蝉还在耳畔激动地叫着,悠悠地撕掉着黄昏的凉意……那声音尖锐地穿过一团团浓绿,嘹亮在旷野之上”;(《听蝉》)还有“如潮的蛙声”;(《看湖》)“沙沙的落叶声”;(《落叶》)人们的“喊月亮”声(《喊月亮》)……甚至,他为这本集子索性取名“响水在溪”,一派珠鸣玉溅之声,由远而近,且歌且吟地淌了来。然而,“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徐迅深谙中国美学的旨趣,他所表达的,恰恰是大自然的和谐与宁静。在今日城乡,人们的心灵日益浮躁,那种对聚财唯恐落后的恐惧,对物质享受无尽的倾心,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跟进潮流,抢先一步,霸气占领,也不只是商家的口号,更是人们在心里攥紧拳头的自我鼓劲声。在这样的心理驱动下,人们开始抛弃人之所以为人的灵根神性,始于享乐,终于享乐,人生全部追求仅止于此。人难道只是一具只配享乐的肉体吗?这是人生命方式的缩水,是人生命功能的异化,是人精神植株的枯萎。面对如此的“跟进”“抢先”,我们亟待一种“静”的觉悟,“静”的秉持。“静”是不动心,是不争不为,不赶不追,是退避,是扭头,是悠然自得,是阮籍式的得意而忘形。生命静虚,岁月静好。该是何等地令人神往。徐迅正是凭借这些“静”的散文,确立了他与这个世界的联系。
  徐迅的散文是隐逸和禅味之作。他是大地行旅者,也是书房的隐者,是敏锐的发现者,也是独特表达者。他的散文有书卷气,其文字散发一股或浓或淡的玄思禅味。这一点不奇怪,诗意与玄思禅悟,性灵与隐逸精神,原本就是互相连接、互为印证的。时下这种太过盛炽的烟火气、浮躁气,的确需要玄思的润泽,需要禅悟的棒喝,需要一点儿退避舍弃的隐逸精神。大地上的行旅,让徐迅获得了的写作的灵感,“春江秋月冬冰雪,不听陈言只听天”。书斋中的行旅,徐迅未必会“扪蚤坐清昼”,却注定要“负暄有可献”的。一个人对大地、对万物平静的凝视,会渐渐成为一种对望,或“相看两不厌”,或“对影成三人”,会从寻常领悟到神奇,会从“水穷处”看到“云起时”。还是让我们从文本去寻迹吧。这是庄子的“濠梁”,连篇名《秋水》都是从庄子那里借来的。文中这样写:
  秋水四合。像蚌为了涵养珍珠,慢慢闭起了它那张开的智慧的壳。大地进入了一个休整期。无法涉入秋水。只可观看——当时我想,几千年前那不事穑稼的庄子和惠子,应该也是在这天立于濠梁之上的。那时,大地被收拾得一片干净,空气澄明,纤尘不染。他二人尽管一个刚死了老婆,一个刚失掉相位,但恰如剔除了曾经的繁华和喧闹,转入到生命的休整期一样,他们的心境就像秋水般祥和,十分清亮。
  随后,在简洁的跳跶的不无幽默地述说过那场“子非鱼”的辩驳后,作者笔锋一转,转向他面前那条“横躺在生命的存在和死亡之间”的秋水上:
  秋水茫茫。在秋阳照耀下,一泓秋水泛出层层涟漪,也会轻轻叩击岸边的岩石和青草。但那样子就似刚刚生产过的产妇对男人的轻吻,然而就美麗地躺着,呈现出一种绚丽归于平淡的境界。
  他(孔子)哀伤的正是这貌似静谧、澄澈的秋水,只有在这里,他才感受生命真正消亡的过程——但与许多人一样,我自那个立秋的日子误入秋水,像一尾快乐的鱼爬到岸上之后,就很少有机会再涉入那同样的秋水中去了。
  徐迅把禅思应用到山水散文的创作中,让这些寄存情思的山水文章散发出一股迷人的气息。我们涉足于这般安详的文字中,心中一下被腾空了,物我两忘,格外澄明。这是一种不再执着、放下之后才有的境界。而在“绝版了”的“一枚乡愁邮票”的桃花源,徐迅伫立在清溪旁,竟不想挪动,他相信沿溪而去,就会“其内也必会‘豁然开朗’,俨然房舍……阡陌纵横,有鸡犬之声相闻”,作者不想挪动是“害怕我们这一群俗世的足音,会突然玷污了‘桃花源’人纯净的目光。”这是颖悟,是批判,也是一种自省。人类的情感和意志固然复杂,却终归是驰往两个相异方向的:进与退,迎与拒,取与舍。表现在人的心性上,则是趋与避,躁与静,显与隐。徐迅其文似乎总是在赞赏后者。他让人们弹山水琴瑟,享清风明月,回到前文所说的“静”的境界。“静”不是心如止水。人心不可能成为止水。“静”不是“无酒学佛,有酒学仙”的隐士,而是对身外轩冕的否定,是对人生出示的“减号”——我们应用“加号”过多了,已不堪重负。徐迅散文试图展示的,是一种更为合理的生命方式,它不是理性的占有欲望,不是传统的立德、立功、立言,而是一种美的召唤,一种审美的人生方式。审美人生,不是贵族的专营,不是艺术家的专利,当人们开始懂得退避拒舍,开始仰望那一轮明月时,其实就已经开始了。这,也许就是徐迅散文对我们哲理的启示。   我更喜欢徐迅笔下那些没有名山相迎,没有名人作陪,没有名言佐证的散文之旅。《陌生的停靠》就是这样的篇什。那是作者一次列车长旅中片断。同行者们“莫名其妙地兴奋了一个整天”,又“不约而同地早早睡了”。夜里,當他“被梦里的事物惊醒”,发现“列车不知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停了下来”。在异乎寻常的静谧中,他来到两个车厢连接处,体味黑夜和宁静。作者“伫立在窗前,听那一点儿也没有停止意思的青蛙的叫唤声,用眼光打捞着如水的月光”。作者最后写道:“列车后来什么时候开动的,我不知道。我也不知道那列车停靠的地方有着什么样的名字——它不是转运站,但我实在发现那一次的停靠,让我获得了安详和欢愉,尽管就那么片刻。这就像有时我们坐在陌生的人群中,由于疲劳而停靠在别人的肩膀上睡了一觉;像是在人生的关口,有谁在暗中扶持了你一把,当你转过身背,投寻感激的目光时,那人早已消失在茫茫人海中一样,他们没有留下名字——只有那陌生的停靠给人一种温馨的回味。”这篇散文,没有故事,没有风景,只是人在瞬间产生一点儿心绪,一点儿感触,可竟是唤起我许多沉没已久的记忆。作者将幽微的玄思诉诸于情真意切的书写,使他的这些散文有了较为深厚的哲理品质。
  徐迅这些散文的题材,有回乡经历,有亲情纪事,有童年回忆,有文人雅集,有行旅山居,有日常生活,有读写文事,但他表达出来的,却似乎不是某次回乡,某次雅集,某次行旅,某次山居的记叙,这些作品中往往没有出发地,没有抵达地,不知年月,不见行程,不涉事由,甚至涉足其间的域名都几乎没有提及,有的只是那一亩池塘、那一片竹林、那一轮明月、那一阵鸟鸣、那一泓响水……还有溶化其中的人们——即使这些人也多半是含糊的,常常以“朋友”代过,我们唯能触摸到的,是那一颗被浸润被感染被溶化其中的心灵。徐迅所关注的,不是某一次的经历,而是如何安置我们的心灵,故所有的枝蔓都可以忽略。这般为文也表明,徐迅散文是写意的。一种大写意。我甚至觉得,徐迅是精研过宋元山水画写意心法的,颇得“尚气重韵”之旨,所以,他的作品中弥漫着宋元山水写意的禅画意境,有一种心静意幽、空纳万象的景象。
  在时光缓缓流动中,我读完了这本书。我合上书页后,有一种轻松的感觉,一种澄明的心境。不妨让我作个评说小结:徐迅这本散文在对永恒乡土、亘古家园的回望中,在对无限时空、大地万物的俯仰中,将笔触不仅伸向状写情怀、独抒性灵的散文层面,而且伸向了精神归宿的诗化层面和玄思禅味的哲理层面,且有了不菲的成就。我们期待着徐迅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孟凡通:当过矿工,曾任《山西煤炭报》总编、煤企高管。山西省作家协会员。1979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作品见于《山西文学》《黄河》《火花》《作家》《阳光》,计百余万字。获第七届全国煤矿文学乌金奖(评论)提名奖等。
其他文献
东风破  活自己的,并且  做自己的主。一场野火烧过后  嗅觉还在,闻世界  与根系之间的种种关联  视觉也还在  看得见无所用心的  另一只出口  更绝的,是有了同情心  认定所有的花木里  都有栅栏,关着  看不清方位的感知与得失枯荣  必须做万事万物的  审判官,或者,做季节的  巡察使!求证  ——下一场东风破  引 信  泥土深处的雷  带着深藏若虚的尖利  要刺疼黑暗,要  划破一个季
期刊
峡 谷  几条小径展开的地方  路却凸显虚无  爬上一个峭壁之后  后面还是排比的峭壁  岩壁、峰峦  峡谷两侧是万仞的壮丽  也是暗黑的挤压,抑或  回眸一笑的记忆  走出峡谷的路上  有流血的脚印  有掀翻的舟楫  再小的峡谷  月亮和星星也未曾错过  最  对接华彩和颤音  最能与时间抗衡的  是眼神  有的人永远婴孩  或白衣翩翩  即使容颜萎缩,即使  变成一抔土  在线装书、壁画  青
期刊
秋分之夜,我在盘算收获  这应是最沉甸的一个节气  所有春天生发的夏天长成的  都已结果。这样的夜晚  大地一定安宁得全是虫鸣  可惜城市的高楼容不下吟唱  想想自己,这一生走来  大概就对应着这个时令吧  只是满地的成熟,我却不知  手里攥有多少收获  积下的经验都是老套,还相信  生来平等,阳光必然普照  志向很远,仍然很远  纠结不清到底是做平凡的人  还是不平凡的人。所得的  难说所值,而
期刊
腌 菜  霜降过后  我们还能为自己做点什么  当一柄镰刀放倒整个秋天  寒流又将布满伤痕的人间  推上风口浪尖  善用盐的母亲毫不犹豫  用一块饱经风霜的河石  压住了  一腔浮出水面的心事  雨 诗  如果天空倒立  雨向上行走  洪水就会退出村庄  而泥石流就会聚回山顶  如果时间倒流  雨水经过我时  就会打开我的身体  苍老就会从一侧 逃出  如果我的另一侧是一个婴儿  他应该是刚刚来到
期刊
繪就美好矿山五彩画卷
期刊
濃浓墨香溢煤海
期刊
大地的灯盏  我一生的路途有多远  她的遥望就有多远  我一生的愿望有多高  她的仰望就有多高  冬天了,只有那些喜鹊  还留守在我的老家  把远方的好消息告诉我们  把生活的姿态教给我们  她们站在光秃秃的大树上  给我们的生活添柴,加油  把一盏盏明亮的灯盏  高高举到蓝天上  使我走在异乡杂乱寒冷的生活里  温暖而明亮  那个夏日的黄昏  那个夏日的黄昏,我们围坐在小院  炊烟已慢慢消散,清
期刊
壯丽七十载 奋斗新时代
期刊
王玉荣,一位朴素、谦和、平凡得让人往往难以一下记住的女性,一位兢兢业业、把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矿山的女性,一位把全部的精力和熱情奉献给企业文化建设的女性。了解她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肃然起敬。在喧嚣的生活状态下,在林沼般的生存环境中,居然有这样一汪清泉水,如镜子一般明澈……  品艺轩是西山煤电文联活动的场所。每逢周末,这里总是聚集着许多书画爱好者,还有聘请来的老师和一些讲学授艺的书画大家。这里,是生发
期刊
暮色渐起的时候,河水不再喧哗了。夕阳的余晖落在河面上,闪着幽暗的光泽。  我来自万里之遥的长江之滨,一脚踏进这条河流,心绪起伏不定,抬眼看去,隐约之中,天和地的距离好像不再那么遥远了,似乎伸手便可触摸到天空的穹顶。风,轻柔地掠过水面,缓缓地升起来,丝丝缕缕拂过我的脸颊和脖颈。河面薄雾浮动,河水流动的节奏和韵律透出迷离的声响,仿佛唱诗班那悠扬的魔音注入我的肌肤,环绕于骨骼和灵肉之间。  这就是莱茵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