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小学教师应站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度,塑造学生创新个性,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是培养与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激“活”学生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量让它们去发现,去探索,去创新。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以实例为模型引入学习内容,以生活情境增强数学的趣味性
教学成功与否,学习效果如何,取决于全体学生的有效参与程度。主动参与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内动力,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民主的学习情境,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架设学习的桥梁,提供思考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特长,提高素质。新教材中已有许多示例正是如此构思的,也有许多教师联系本地、本校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发了不少生动有趣、切合学习内容的课例,这无疑是值得提倡的。但是,仅仅为着“有趣”,不考虑“实例”与学习内容、学生的经验和认识能力的相关性,而盲目地为每节课都添加一个牵强附会的“片头”的现象也随之大量产生了。例如,一教师为“同类项”这一课准备了精美的课件,其内容是辽阔的草原上牧民赶着牛羊的场面,画面、音乐非常美丽、动人。由此,教师引出的回题是:“牧人将怎样关好赶回的牛羊?”很显然,其目的是要引出一个“物以类聚”的道理,从而导出“同类项”的概念。诚然,这一设计也的确增强了课堂的吸引力,使学生有了情趣。但是,用近5分中的时间来引出一个小孩都能明白的道理是否值得却要思考。
二、加强实际操作有助于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操作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是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着的。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早期儿童是在动作中思考的,而且只能在动作中思考,不能在动作之外思考。所以早期儿童的思维是直观动作思维,也称作“用手思维”。到了学前期儿童进入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到了小学、中学以至成人逐步进入抽象逻辑思维阶段,仍有很多学习需要借助实际操作。正如心理学家所说,这种“用手思维”的形式并不会随着更高级的思维形式(即逻辑思维)的发展而消失。赞科夫也说过,有实际对象的活动(即指实际操作),不仅具有运动的技能和技巧本身的特点,其中也以一定方式反映出感觉、空间观念和思维活动。教学实践也表明,在实际操作中,学生要观察、分析、比较所操作的对象的相同点、不同点,然后进行抽象、概括。例如,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学生通过摆小棒或圆片,逐步总结出凑十加的方法。又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摆小正方形,很多学生就概括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见学生操作的过程,同时也是发展思维的过程。由于实际操作是在现代教学论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发现规律性知识,因此在发展学生思维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
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要以平等、宽容、友好的态度对待学生,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注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发挥自己最大限度的创新想象力;其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本位,教师独霸讲台,“精耕细作,滴水不漏“的知识“满堂灌“。学生学习缺少主体性,只能按照教师所说的去做,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对于这样的传统的数学教法进行改革,给学生自主活动留有一定的时间各空间。要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中的不同观点,保护学生中学习争辩的积极性,让学生敢于想象,敢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挑战权威,给每个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氛围。例如,当学生对某个问题非常举并急于求知时,只要学生愿意允许按他们自己的想法活动,并对其行为表示赞同;在问题探讨交流时,可采取小组讨论,互相评价,互相反馈,互相激励等形式,允许变换座位,允许学生站到讲台上以“小老师“的身份出现,处理学习行为时,尊重他们的想法,鼓励别出心裁等。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的搞好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角色,使他们随时处于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一些集体讨论,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那么学生在这样轻松环境下就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四、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练习是数学知识巩固和技能提高的重要环节,大量地重复练习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而合理必要的练习会使学生获得真知,兴趣盎然。
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数学练习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重视创新能力的思维发散训练,提供学生思考的空间。把同一个问题作多种思考,不拘泥于教材提供的解题思路。如:在□中填上适当的数:□+12=52,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可以由“加法想减法”等一些逆向思维方法来解决。当然,也同样鼓励学生的其他解决方法。总而言之,在解法上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引导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这样学生的创新欲望就会更强烈。
同时,在教学中挖掘数学美,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体验快乐。数学的美是“冷而严肃的美”,它不可能象看小品或做游戏一样让人很直观地感受到,而需要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让学生去理性地体验。然而,一旦学生有了感受数学美的能力,由此而产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是稳定而持久的。在数系的统一、运算的统一、数与形的统一等内容中挖掘数学的“统一美”;在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其它学科中的问题和联系实际问题时挖掘数学的“抽象美”;在逻辑推理、依理运算中、“多一毫则长少一毫则短”的数学讨论中挖掘数学的“严谨美”;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教学中挖掘数学的“奇异美”。只要教师注重挖掘,数学美无处不在。只要有了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美的能力就会与日俱增。
关键词: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是培养与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激“活”学生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量让它们去发现,去探索,去创新。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以实例为模型引入学习内容,以生活情境增强数学的趣味性
教学成功与否,学习效果如何,取决于全体学生的有效参与程度。主动参与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内动力,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民主的学习情境,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架设学习的桥梁,提供思考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特长,提高素质。新教材中已有许多示例正是如此构思的,也有许多教师联系本地、本校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发了不少生动有趣、切合学习内容的课例,这无疑是值得提倡的。但是,仅仅为着“有趣”,不考虑“实例”与学习内容、学生的经验和认识能力的相关性,而盲目地为每节课都添加一个牵强附会的“片头”的现象也随之大量产生了。例如,一教师为“同类项”这一课准备了精美的课件,其内容是辽阔的草原上牧民赶着牛羊的场面,画面、音乐非常美丽、动人。由此,教师引出的回题是:“牧人将怎样关好赶回的牛羊?”很显然,其目的是要引出一个“物以类聚”的道理,从而导出“同类项”的概念。诚然,这一设计也的确增强了课堂的吸引力,使学生有了情趣。但是,用近5分中的时间来引出一个小孩都能明白的道理是否值得却要思考。
二、加强实际操作有助于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操作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是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着的。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早期儿童是在动作中思考的,而且只能在动作中思考,不能在动作之外思考。所以早期儿童的思维是直观动作思维,也称作“用手思维”。到了学前期儿童进入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到了小学、中学以至成人逐步进入抽象逻辑思维阶段,仍有很多学习需要借助实际操作。正如心理学家所说,这种“用手思维”的形式并不会随着更高级的思维形式(即逻辑思维)的发展而消失。赞科夫也说过,有实际对象的活动(即指实际操作),不仅具有运动的技能和技巧本身的特点,其中也以一定方式反映出感觉、空间观念和思维活动。教学实践也表明,在实际操作中,学生要观察、分析、比较所操作的对象的相同点、不同点,然后进行抽象、概括。例如,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学生通过摆小棒或圆片,逐步总结出凑十加的方法。又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摆小正方形,很多学生就概括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见学生操作的过程,同时也是发展思维的过程。由于实际操作是在现代教学论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发现规律性知识,因此在发展学生思维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
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要以平等、宽容、友好的态度对待学生,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注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发挥自己最大限度的创新想象力;其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本位,教师独霸讲台,“精耕细作,滴水不漏“的知识“满堂灌“。学生学习缺少主体性,只能按照教师所说的去做,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对于这样的传统的数学教法进行改革,给学生自主活动留有一定的时间各空间。要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中的不同观点,保护学生中学习争辩的积极性,让学生敢于想象,敢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挑战权威,给每个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氛围。例如,当学生对某个问题非常举并急于求知时,只要学生愿意允许按他们自己的想法活动,并对其行为表示赞同;在问题探讨交流时,可采取小组讨论,互相评价,互相反馈,互相激励等形式,允许变换座位,允许学生站到讲台上以“小老师“的身份出现,处理学习行为时,尊重他们的想法,鼓励别出心裁等。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的搞好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角色,使他们随时处于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一些集体讨论,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那么学生在这样轻松环境下就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四、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练习是数学知识巩固和技能提高的重要环节,大量地重复练习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而合理必要的练习会使学生获得真知,兴趣盎然。
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数学练习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重视创新能力的思维发散训练,提供学生思考的空间。把同一个问题作多种思考,不拘泥于教材提供的解题思路。如:在□中填上适当的数:□+12=52,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可以由“加法想减法”等一些逆向思维方法来解决。当然,也同样鼓励学生的其他解决方法。总而言之,在解法上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引导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这样学生的创新欲望就会更强烈。
同时,在教学中挖掘数学美,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体验快乐。数学的美是“冷而严肃的美”,它不可能象看小品或做游戏一样让人很直观地感受到,而需要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让学生去理性地体验。然而,一旦学生有了感受数学美的能力,由此而产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是稳定而持久的。在数系的统一、运算的统一、数与形的统一等内容中挖掘数学的“统一美”;在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其它学科中的问题和联系实际问题时挖掘数学的“抽象美”;在逻辑推理、依理运算中、“多一毫则长少一毫则短”的数学讨论中挖掘数学的“严谨美”;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教学中挖掘数学的“奇异美”。只要教师注重挖掘,数学美无处不在。只要有了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美的能力就会与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