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君

来源 :文苑·经典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iguogdu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菖蒲临水,与荷清喜;冉冉蒲叶,与莲共影。小坐一方清水池,菖蒲细碧洁净,与荷花相依,人也得清凉,与事忘忧,与世不染。
  而书斋有菖蒲,苍然几案间,寂之气,幽之韵,悠然相合。人坐案边,翻书页,读月光,清趣洒然。再于山间行走,总不忘学陆游雅兴,溪头寻白石,回家养菖蒲。
  办公桌、家里书桌上,十几年一直养着菖蒲。心每烦躁,抬眼看青绿绿的叶子,幽然无语,内心安详。
  因为甘于清幽,案上菖蒲,宛如君子,澹远清宁,于岁月喧嚣里,脱尘化俗。因此也学着守静,像一片风,落到画中;像一笔墨,游走于一封信;像一首诗,绕在舌尖。
  从此,走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清贫不孤楚,四下都有热闹。花开时看花,寂寂时听风。总觉得,走在一行行诗里,是一种心态,写一行行字,是一种自我发现。
  喜欢菖蒲,是因为在我眼里,菖蒲如君——平心静气,内在安稳。
  以前一直不明白,古人为什么喜欢书案上养一盆菖蒲,到底菖蒲与书,与字画,与文人,有着怎样的深情?
  水菖蒲,可入诗入画,还好理解。读《诗经》,“彼泽之陂,有蒲与荷”,仿佛不需多言,在水一方,只要有菖蒲与荷,就是胜景。但养于书案间的石菖蒲,到底寄寓著诗人怎样的情怀?看苏轼诗“烂斑碎石养菖蒲,一勺清泉半石盂”,还有陆游诗“今日溪头慰心处,自寻白石养菖蒲”,诗人的情趣,一株细细长长的菖蒲,就可以寄托,让人生羡。
  直到自己养了十几年,几乎每日与之相对,心渐渐澄净而自在时,抬眼看菖蒲,渐渐明白,世间总有一个人,尘垢不沾,俗相不染,愿于寻常风月中,得人生清净地。
  见过一个摄影师在博客里发的近百张各地菖蒲艺术展照片,看着那一帧帧画面,古盆碧草,逸韵幽绝,让人仿佛走进了古卷——“门墙黛瓦,天井格窗,亭楼绿萝,菖蒲分列其间,百般清姿,千种风流,此良辰好景,蒲君定不负知音”。
  所以去看蒲赏蒲的人,一定是菖蒲的知音,是世间清宁的君子。
  跟着摄影师的镜头,终于明白了,花草四雅——兰、菊、水仙和菖蒲之中,为什么有人视菖蒲为雅中之雅,是因为,自古文人雅士“重高雅而不重华彩,重简朴而不重繁缛,重淡泊而不重浓烈”。
  而这,正是一个君子的情怀。
  每年春节前,我都会将那盆菖蒲细心洗尘,洗的何尝不是还残存于身的一点贪、一点怨、一点私心、一点杂念。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于尘世中,如一株菖蒲,活得清心寡欲,不争不抢,不疾不徐,最好,却最难求。所以,时时不忘提醒自己,做一株菖蒲,心不赘物,自得逍遥。
  不思前尘,低处开花;不困旧念,高处望远;不悔来路,携山挽水;不贪去日,自静养墨。
  如此,书房幽寂,风日清酣,一卷书,一株蒲,一提笔就可以把墨写到老,一念人就可以将一封信开成光阴的画卷。
其他文献
在花蕾中独居  在香气中中毒  微渺的光  比水银宁静  当盛放的日子来临  仍然寡言  花瓣壓着花瓣  压着一朵花天赋中  活跃的舞蹈  因为寂静中的闪电  我们变蓝  但总是有六月以后的雨水  最后一次  把我们变成果实
头枕黄河的波涛  尾甩库布齐沙漠的东端  在黄河与库布齐之间  黄龙河川道如一条逶迤磅礴的游龙  携百里千里的松涛  披镶金镀银的霓裳  在准格尔的群峦之巅  黄龙河川道是一条五谷丰登的瑞龙  抖落历史的仆仆烟尘  连接口里口外的锦绣河山  在北國星光灿烂的蓝天之上  黄龙河川道是一条吉祥如意的祥龙
写诗的理由完全消失,这时我写诗——顾城  很多年中,我都想写李白,写他唯一存世的书法真迹《上阳台帖》。我去了西安,没有遇见李白,也没有看见长安。长安与我,隔着岁月的荒凉。岁月篡改了大地上的事物。我无法确认,他曾经存在。  在中国,没有一个诗人的诗句像李白的诗句那样,成为每个人生命记忆的一部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两岸猿
出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个十分单薄的背影:他披着褴褛的衣衫,花白杂乱的胡须挤在一张瘦长的脸上,眼眸微微闭着。  我知道他看不见,可他的头仍然向上昂着,仿佛在仰望天上的星辰。  这个人,在艺术家眼里是浪漫主义的象征。但我总认为,所谓的吟游诗人不过是一群谋求生计的流浪人而已。有些人不谙生活之苦,便优哉游哉地坐在空调房里,给这些人加上光环歌颂、崇敬他们。  “你现在向哪儿走?”我上前去问他。  “雅典。”对于
摘 要:对于小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学校要遵循内生外化的教育原则,落实对学生全方位育人理念。文章以德育为范本、规则为示范,结合“文明学生”主题教育活动,从活动的主题内容、细节安排、学生参与等方面,细谈小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让文明的种子植根于学生纯洁的心灵,让他们懂得从小事开始展现自己的文明行为。  关键词:文明学生;主题活动;内容丰富;细节真实;学生参与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
“闲”繁体写为“閒”,是在门里望见月亮。让人想起有月亮的晚上,晚风清凉,秋虫唧唧,月光如水水如天,一位绮年玉貌的女孩倚在门前,抬起头见皓月当空。  古代的月亮,是最诗意的一枚。它被诗人别在衣襟上,被画家描绘在宣纸上,被女子纤纤玉手绣在素绢上。闲,原来和月亮有着扯不断的情思。  作家董桥先生说:“爱书爱纸的人等于迷恋天上的月亮。”原来,好文字就是天空的一轮满月。清代人张潮在《幽梦影》中言:“少年读书
一边明亮,一边暗淡;一半明媚,一半忧伤。  所有的事物  我都要看上两遍  一遍让我欢欣  一遍令我忧伤  树木在绿冠中  发出朗朗的笑声  一顆硕大的泪  却悄然落进树根  太阳十分年轻  在光束的顶端  可那光束却困于无边的黑夜  世界完美的闭合  在两页封面之间  那里  我聚拢起所有的事物  并将它们爱上两遍
从门缝看塔是扁的。塔后高耸的院墙是扁的。围坐塔下的昆门徒是扁的。香炉和烟是扁的。嗡嗡的诵经声响起来,声是扁的,像浮尘像雾,裹着昆塔一层层攀升,升到金灿灿的塔尖时,整个昆塔被诵经声包裹。那声音经过昆塔有了形,在塔尖上又塑起一层塔。一座声音的塔高高渺渺立在裹金的昆塔之上。诵经声又上升,往声音的塔尖上再层层塑塔。越高处的塔就越扁,越缥缈。  她每天站在门后看,这扇从未打开的木门上裂了一个缝,像一只扁长眼
像在空中撩一条绳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道人生抛物线。  譬如跨世纪前后十年里,我一直处于人生低谷,处处碰壁,照我老师说是“自开张以来就不曾发市儿”。我一直是一介寒酸书生,形容猥琐,目光迷瞪,年年要抠算着一枚硬币过日子。想靠写诗养家糊口,天下诗人皆腰瘦一圈。  我累计获过台湾《联合报》新诗奖三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是三次,但没生万物。这例子放到中国文坛不算事儿,放在我们村里显得少有
儿时的乐趣总是那样单纯,无非是一朵花,一片叶,甚至一个小水洼。我蹦著,跳着,远远一阵甜腻的香味,日复一日地,牵引着我上前去……  本不是玉盘珍馐,为何有它独特的魅力?一则孩子天性喜糖味,二是小贩的吆喝也是一种艺术。“糖画嘞!现熬现画嘞!三块由天,五块由你嘞!”  日日听,再小的娃也记得了。至于他口中的“三块由天,五块由你”自有说法。卖糖画的有个规矩,三块钱,可以随意拨一下摊子上的转盘,指到什么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