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立春》是一部与音乐有关的电影,整部影片共选用了五个经典的、著名的古典音乐片段,或完整或部分的出现了12次,音乐在影片中是情节展开的手段,是矛盾冲突的着力点,是一个用音乐贯穿始终来表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的故事。
关键词 音乐 咏叹调 戏剧冲突
2008年2月4日,电影《立春》原定于在立春这天上映,但是由于此时中国南方雨雪冰冻灾害严重,阻碍拷贝运抵各地影院等原因,影片将上映的时间推迟到雪灾彻底消退、春暖花开的时节。笔者之前在网上及电视媒体上了解到很多关于《立春》的消息:顾长卫继《孔雀》后又一享誉国际的佳作:在第二届罗马电影节上,蒋雯丽凭借王彩玲这一角色一举摘得最佳女主角桂冠《立春》作为第23届香港电影节国际影评人联盟奖单元唯一入围的内地影片在香港首映,受到香港电影节、各大媒体和影迷热捧,首映门票销售一空,各界争相一睹罗马影后的精彩表演等等。但最令笔者期待观看这部影片的原因是:这是一个与歌剧或者音乐有关的故事(笔者在看过电影海报后以为)。
影片最终于2008年4月11日在内地全线上映,笔者观看之后,内心着实地被触动了,这的确是一个有关音乐(涉及歌剧咏叹调、德国艺术歌曲、芭蕾舞剧音乐等)的故事,但又不完全是。音乐在影片中是情节展开的一个手段,是矛盾冲突的一个着力点,更准确的说这是一个用音乐贯穿始终来表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的故事。笔者的专业方向是音乐学,所以本文将对影片中所被引用的古典音乐段落加以梳理、释义,以此角度来诠释电影欲表现的理想与现实这个永,匣的主题。
故事讲述的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在远离首都北京的一个小城市包头里一群热爱艺术的青年人的生存困境。女主人公王彩玲在小县城学校教音乐,虽然貌不出众,但她却有一副好嗓音,对歌剧尤其着迷。然而,闭塞小县城的普通百姓对歌剧并不感冒,王彩玲一心想要调到北京。但她最终因为一个“欺骗”而放弃了进京的梦想。在新年的飘飘雪花里,在母亲点燃的鞭炮和祝福里,王彩玲似乎感到生命的冬天也快到了尽头,虽然春天的温暖还找不到,但是立春了,一切就都不会远了。她到孤儿院收养了女孩小凡做女儿,在对女儿的教育和天伦之乐里。重新有了寄托不再孤单。
整部影片共选用了五个经典的、著名的古典音乐片段,其中两首歌剧咏叹调《献身艺术、献身爱情》选自歌剧《托斯卡》和《月亮颂》(选自歌剧《水仙女》):两首德文艺术歌曲《慕春》舒伯特曲和《乘着歌声的翅膀》(门德尔松曲):一段舞剧音乐(选自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每一个音乐选段都不止一次地被运用。全剧或完整或部分的共出现12次。正是这12次音乐作品的出现成为电影剧情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成为理想与现实多次冲突、碰撞。最终整合的线索。
“那温柔的春风已苏醒,它轻轻的吹,日夜不停,它忙碌地到处创造,它到处创造。空气清新,大地欢腾,大地欢腾!……”在北方偏远城市广场的喇叭中放出一段清新、优美,老百姓听不懂语言的德文艺术歌曲《慕春》,作曲家舒伯特笔下的清新、隽永的旋律好似一股清泉,在喧闹、拥挤的人群中流过,女主人公王彩玲的声音第一次在电影中出现,标示着女主人公的理想与电影主题的理想。紧接着广播喇叭爆出“二人台选段”,这是内蒙当地民间剧种之一,为老百姓所熟悉并喜闻乐见。编剧、导演用两段对比性较强的音乐为电影欲表现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这一主题埋下伏笔。
深夜,在去往北京的火车上,第一次出现了歌剧《托斯卡》中托斯卡的咏叹调《献身艺术、献身爱情》,歌剧中的托斯卡在唱这首咏叹调时,正处于进退两难的危机中,她将做何抉择?从咏叹调中我们听到了这位无辜的弱女子发自内心深处的极度矛盾,种种复杂情绪在她心中翻江倒海,无情地打击着她的灵魂,她在痛苦中哭泣,挣扎,呼号,求救,哀告,愤怒,抗议,但这一切都无济于事。王彩玲在火车上哼唱这一咏叹调时,表达出她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下了火车,她托人花钱办北京户口,她又重新回到了现实中。从戏剧功能上看,这首咏叹调属于冲突性咏叹调,所谓“冲突性咏叹调”就是运用咏叹调这种特定的声乐体裁来展现冲突,揭示戏剧矛盾,推进情节发展。从这一点上看。整个影片多次出现这一咏叹调与剧情本身是十分吻合的。之后,王彩玲在考中央歌剧院时,她又唱起了这首咏叹调“为何?为何?上帝啊!”直至双膝跪地“为何对我这样残酷无情”。剧情发展到此,影片适时地选用了咏叹调中这一句歌词“为何对我这样残酷无情”,观众着实深深地被打动,从而更深刻地表现出女主人公内心的失望,进一步刻画出现实的残酷。笔者管见,这一段是音乐与剧情结合的最无懈可击并且最能表现理想与现实主题冲突的一段戏。
酒吧里。王彩玲对同样有着“梦想”的服务生编造着自己的故事,描述着自己梦想中的场景,“我从北京来。我是中央歌剧院的首席女高音”,歌声响起“月亮啊,皎洁的月亮!银色光芒照耀远方,漫游在无际的天边,向美好的人间遥望。”此场景又一次刻画了女主人公对她理想中的世界的向往。
笔者以为,整片影片中,导演浓墨重彩地用音乐来表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的一场戏当属广场艺术演出。这一场面上。秧歌剧收到了群众的极大欢迎,此为现实:而胡金泉的芭蕾舞(柴可夫斯基芭蕾舞剧《天鹅湖》选段)开始表演时。观众笑话的笑话,模仿的模仿,完全没有一点儿对艺术及舞蹈家的尊重,并逐渐散去。紧接着王彩玲上场表演独唱《 乘着歌声的翅膀》,高超的歌唱技术,优美的歌声,夸张的装扮,最终使得观众完全走掉了,这种曲高和寡的表演,在笔者看来无疑是用音乐手段表现戏剧冲突到了极致。
整部影片表现的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作为编剧和导演选用了这样几个经典的音乐片段,符合剧情需要,与剧种人物的心态紧密相连,同时在另一个层面上也表达了剧中人物的内心情感,从而准确又丰富的表达了电影所要表现的主题。
经典的音乐作品浩如烟海,编剧、导演能从中选出如此恰当并富有寓意的作品来表现剧情,推动情节发展,展现人物内心,与整部电影的主题紧紧相扣,从音乐方面看,也属专业到极致。以笔者之妄论,此部电影作品从结构角度看也似一部歌剧作品:有宣叙、有咏叹,宣叙之叙事、咏叹之抒情,连结在一起表现戏剧冲突,向前推进剧情,由一个个小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汇成全剧理想与现实的斗争,最终影射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理想与现实生活的矛盾。
关键词 音乐 咏叹调 戏剧冲突
2008年2月4日,电影《立春》原定于在立春这天上映,但是由于此时中国南方雨雪冰冻灾害严重,阻碍拷贝运抵各地影院等原因,影片将上映的时间推迟到雪灾彻底消退、春暖花开的时节。笔者之前在网上及电视媒体上了解到很多关于《立春》的消息:顾长卫继《孔雀》后又一享誉国际的佳作:在第二届罗马电影节上,蒋雯丽凭借王彩玲这一角色一举摘得最佳女主角桂冠《立春》作为第23届香港电影节国际影评人联盟奖单元唯一入围的内地影片在香港首映,受到香港电影节、各大媒体和影迷热捧,首映门票销售一空,各界争相一睹罗马影后的精彩表演等等。但最令笔者期待观看这部影片的原因是:这是一个与歌剧或者音乐有关的故事(笔者在看过电影海报后以为)。
影片最终于2008年4月11日在内地全线上映,笔者观看之后,内心着实地被触动了,这的确是一个有关音乐(涉及歌剧咏叹调、德国艺术歌曲、芭蕾舞剧音乐等)的故事,但又不完全是。音乐在影片中是情节展开的一个手段,是矛盾冲突的一个着力点,更准确的说这是一个用音乐贯穿始终来表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的故事。笔者的专业方向是音乐学,所以本文将对影片中所被引用的古典音乐段落加以梳理、释义,以此角度来诠释电影欲表现的理想与现实这个永,匣的主题。
故事讲述的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在远离首都北京的一个小城市包头里一群热爱艺术的青年人的生存困境。女主人公王彩玲在小县城学校教音乐,虽然貌不出众,但她却有一副好嗓音,对歌剧尤其着迷。然而,闭塞小县城的普通百姓对歌剧并不感冒,王彩玲一心想要调到北京。但她最终因为一个“欺骗”而放弃了进京的梦想。在新年的飘飘雪花里,在母亲点燃的鞭炮和祝福里,王彩玲似乎感到生命的冬天也快到了尽头,虽然春天的温暖还找不到,但是立春了,一切就都不会远了。她到孤儿院收养了女孩小凡做女儿,在对女儿的教育和天伦之乐里。重新有了寄托不再孤单。
整部影片共选用了五个经典的、著名的古典音乐片段,其中两首歌剧咏叹调《献身艺术、献身爱情》选自歌剧《托斯卡》和《月亮颂》(选自歌剧《水仙女》):两首德文艺术歌曲《慕春》舒伯特曲和《乘着歌声的翅膀》(门德尔松曲):一段舞剧音乐(选自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每一个音乐选段都不止一次地被运用。全剧或完整或部分的共出现12次。正是这12次音乐作品的出现成为电影剧情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成为理想与现实多次冲突、碰撞。最终整合的线索。
“那温柔的春风已苏醒,它轻轻的吹,日夜不停,它忙碌地到处创造,它到处创造。空气清新,大地欢腾,大地欢腾!……”在北方偏远城市广场的喇叭中放出一段清新、优美,老百姓听不懂语言的德文艺术歌曲《慕春》,作曲家舒伯特笔下的清新、隽永的旋律好似一股清泉,在喧闹、拥挤的人群中流过,女主人公王彩玲的声音第一次在电影中出现,标示着女主人公的理想与电影主题的理想。紧接着广播喇叭爆出“二人台选段”,这是内蒙当地民间剧种之一,为老百姓所熟悉并喜闻乐见。编剧、导演用两段对比性较强的音乐为电影欲表现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这一主题埋下伏笔。
深夜,在去往北京的火车上,第一次出现了歌剧《托斯卡》中托斯卡的咏叹调《献身艺术、献身爱情》,歌剧中的托斯卡在唱这首咏叹调时,正处于进退两难的危机中,她将做何抉择?从咏叹调中我们听到了这位无辜的弱女子发自内心深处的极度矛盾,种种复杂情绪在她心中翻江倒海,无情地打击着她的灵魂,她在痛苦中哭泣,挣扎,呼号,求救,哀告,愤怒,抗议,但这一切都无济于事。王彩玲在火车上哼唱这一咏叹调时,表达出她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下了火车,她托人花钱办北京户口,她又重新回到了现实中。从戏剧功能上看,这首咏叹调属于冲突性咏叹调,所谓“冲突性咏叹调”就是运用咏叹调这种特定的声乐体裁来展现冲突,揭示戏剧矛盾,推进情节发展。从这一点上看。整个影片多次出现这一咏叹调与剧情本身是十分吻合的。之后,王彩玲在考中央歌剧院时,她又唱起了这首咏叹调“为何?为何?上帝啊!”直至双膝跪地“为何对我这样残酷无情”。剧情发展到此,影片适时地选用了咏叹调中这一句歌词“为何对我这样残酷无情”,观众着实深深地被打动,从而更深刻地表现出女主人公内心的失望,进一步刻画出现实的残酷。笔者管见,这一段是音乐与剧情结合的最无懈可击并且最能表现理想与现实主题冲突的一段戏。
酒吧里。王彩玲对同样有着“梦想”的服务生编造着自己的故事,描述着自己梦想中的场景,“我从北京来。我是中央歌剧院的首席女高音”,歌声响起“月亮啊,皎洁的月亮!银色光芒照耀远方,漫游在无际的天边,向美好的人间遥望。”此场景又一次刻画了女主人公对她理想中的世界的向往。
笔者以为,整片影片中,导演浓墨重彩地用音乐来表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的一场戏当属广场艺术演出。这一场面上。秧歌剧收到了群众的极大欢迎,此为现实:而胡金泉的芭蕾舞(柴可夫斯基芭蕾舞剧《天鹅湖》选段)开始表演时。观众笑话的笑话,模仿的模仿,完全没有一点儿对艺术及舞蹈家的尊重,并逐渐散去。紧接着王彩玲上场表演独唱《 乘着歌声的翅膀》,高超的歌唱技术,优美的歌声,夸张的装扮,最终使得观众完全走掉了,这种曲高和寡的表演,在笔者看来无疑是用音乐手段表现戏剧冲突到了极致。
整部影片表现的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作为编剧和导演选用了这样几个经典的音乐片段,符合剧情需要,与剧种人物的心态紧密相连,同时在另一个层面上也表达了剧中人物的内心情感,从而准确又丰富的表达了电影所要表现的主题。
经典的音乐作品浩如烟海,编剧、导演能从中选出如此恰当并富有寓意的作品来表现剧情,推动情节发展,展现人物内心,与整部电影的主题紧紧相扣,从音乐方面看,也属专业到极致。以笔者之妄论,此部电影作品从结构角度看也似一部歌剧作品:有宣叙、有咏叹,宣叙之叙事、咏叹之抒情,连结在一起表现戏剧冲突,向前推进剧情,由一个个小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汇成全剧理想与现实的斗争,最终影射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理想与现实生活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