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就在眼前, 德军装甲洪流为何停止前进?

来源 :领导文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bgs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0年5月10日,纳粹德国闪击西欧,曼施坦因计划很快就让盟军落入陷阱。在比利时境内的英国远征军、法军处境凶险。然而,5月24日希特勒却下达了装甲部队停止前进的命令,直到26日晚这一命令才被取消。正是这两天的迟延让英国人上演了敦刻尔克奇迹……
  怎么会发出这道难以解释的命令?究竟谁应该背锅呢?二战结束后,德军上下把责任完全推到了已经自戕的希特勒的身上。比如当时担任A集团军群司令的龙德施泰特果断甩锅:“……我只能在这个小镇外坐着,眼看着英国人逃走,而我的坦克和步兵被禁止采取行动。这种难以置信的错误,应归咎于希特勒自以为是的个人指挥……”
  冲在第一线的古德里安在回忆录里写道:“假如当初最高统帅部没有突然停止第19军的前进,那么敦刻尔克早就已经攻克……不幸得很,这个大好机会却给希特勒个人的神经质弄糟了。”
  话说回来,纵然这些德军将领都是历史的亲历者,其言论的可信度却是需要打个折扣的。在这方面,曼施坦因的回忆录《失去的胜利》就反映了作者的揽功诿过的心态。
  与之类似的是,在德国陆军中德高望重的龙德施泰特元帅并非那么无辜,恰恰相反,他本人才是这道停止进军命令的始作俑者。
  当1940年5月24日早晨希特勒前来总部视察时,龙德施泰特对他说,装甲部队深入敌区的速度过快,力量已大为减弱,目前需要停下休整,以便对敌发动最后的攻击。希特勒“完全同意”龍德施泰特的意见,并强调,为今后作战务必保存装甲部队。接下来,根据丘吉尔的说法,5月24日上午11时42分,英军截获了一封德军的明码电报,大意即是说,目前暂停向敦刻尔克一线进攻。可希特勒和龙德施泰特当时正在开会。因而有人推断,停止前进的命令是在获得元首的批准后立即就发出了。晚上,回到最高统帅部的元首又补发了正式命令。而当天的德军战争日志也明确写着,“法国北部的战斗正在接近尾声。任何危机都不再有可能——也许只有纯粹局部性者为例外。因此,总的来说,A集团军群的任务可以认为业已完成……”所以,结论也就很明显了,希特勒发出的命令不能说与龙德施泰特毫无干系。
  难逃干系的帝国元帅
  古德里安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他(希特勒)以后所发表的理由,说因为看到佛兰德平原地区河川纵横,所以才命令我的装甲军不要冒险行动。”
  德国空军在这个谜一般的停止进攻命令里也扮演了一个滑稽角色。随着德国装甲集群的快速突进,纳粹德国的第二把手戈林给元首打了电话:如果功劳完全被陆军将领得去的话,那么元首在德国国内的威望就会遭到无法弥补的损失,只有一个方法可以防止出现这一情况,那就是由空军而不是由陆军来完成决战。如果元首命令陆军退后,给他腾出地方,他保证他的飞机能独自消灭敌军……荣誉将归于与新帝国相联系的空军,而不是归于陆军将领和老牌的普鲁士贵族。
  戈林的这条理由,也许深深触及了希特勒的最痛处,因为那些古板、传统的陆军将领们,普鲁士贵族派头十足,穿戴考究,举止文雅,往往使希特勒这个海关小职员家庭出身的下士自惭形秽。戈林的出场,无疑坚定了希特勒停止装甲部队前进的决心。第二天,希特勒表示,把敦刻尔克的袋形阵地再作进一步的收缩,只会妨碍戈林的轰炸机——这一自作聪明的考虑大概只会使“斯图卡”俯冲轰炸机的飞行员感到莫名其妙,他们素来以其准确的投弹自豪。
  不过,希特勒还是高估了德国空军。戈林声称单靠空军就能消灭英军只是开出了一张空头支票。他们的轰炸机没有训练过袭击船只和海港,而对于战斗机也是期望它们停留在上空,以掩护轰炸机,而不是飞下来同轰炸机混合作战。而且,敦刻尔克的海水和泥沙就像减震器一样,降低了炸弹的效果。往往在晴空霹雳似的空袭之后,盟军部队却吃惊地发现自己几乎没什么伤亡。不久,士兵们就对空袭满不在乎了,他们只要沉着地蹲在沙丘中,就有希望生存。更何况经过了3个星期的持续战斗,许多德国空军中队都已疲惫不堪,战斗力大减。
  希特勒究竟想什么?
  除了军事上的考虑(保存装甲部队)之外,根据哈尔德将军在战后“栩栩如生”的记忆,希特勒停止前进的命令还有这样一个政治上的理由:他不希望这个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居民重大损失的最后决战,发生在日耳曼后代佛兰德斯人居住的地方。
  这个理由很有些荒唐,连哈尔德都说“没有被这种理由说服”,因此也不能完全排除它是希特勒掩饰错误的一个借口。更离奇的说法来自美国作家威廉·夏伊勒在其名著《第三帝国的兴亡》里所说的,“可能是(虽然还有人怀疑)希特勒把他的装甲部队遏止在敦刻尔克的前面,目的在于想使英国避免一场奇耻大辱,从而促进和平解决。”但这一说法实在有故作惊人之语以搞出大新闻之嫌。
  其实,希特勒的“停进令”只限于对坦克部队,与此同时,他又签署命令要陆军其他部队和空军去歼灭在佛兰德地区的盟军。希特勒只是变换了歼灭联军的手段,而丝毫没有放弃其歼灭联军的意图。“故意放英军逃走”的说法实在是没有根据的,这从德国空军、炮兵或快艇全都尽力破坏盟军的敦刻尔克撤退里也可见一斑。
  反倒是丘吉尔认为,希特勒之所以命令坦克停止前进是因为他相信,德国空军可以使盟军无法逃遁,因此他想将装甲部队留到战役最后,用作“撒手锏”,相对而言,这样的说法倒是显得更有合理性了。
  (摘自《读好书》)
其他文献
去年4月,龙岩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龙烟公司)被中国烟草总公司授予“烟草行业卷烟工厂标兵单位(2012—2014年度)”称号。这对于有着64年发展历史的卷烟工厂来说,这一荣誉的取得意味着什么?龙烟人又是如何取得这一成绩的?  “放眼当前的竞争格局,整个烟草行业都在全面深化改革,内外部环境的挑战和要求驱使龙烟人不断寻求改变和突破,我们希望不论产品还是管理或者人才培养等方面,都能做出精品。”谈
康有为人称“康圣人”,但他并非恂恂如也的谦谦君子,而是个踔厉激进、自视甚高、刚愎自用的大胆狂人,比如他对未来“大同世界”的设想竟然建议取消家庭,真是异想天开、惊世骇俗。这个敢想敢为的“疯子”,藐视某些道德绳墨肆意妄“伪”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此“伪”既有作假之指,也有虚伪之意。康有为铁板钉钉的“伪”撮其荦荦大者大抵有三。  其一,《戊戌奏稿》作伪。此书是戊戌变法后12年由其女康同薇经过搜集、整理、抄存
公元前506年,鲁定公四年,吴、楚两国交锋,新兴的吴国一举击败了老牌帝国主义楚国,楚军逃到柏举,觉得这样不行,再次回头,和吴军对阵,但再次被打得大败,继续溃逃,迎面一条大河挡住了去路,楚军傻了眼。  谁知吴国军队反而不进击了,吴王阖闾的弟弟夫概是这么说的:“困兽犹斗,况人乎?若知不免而致死,必败我。若使先济者知免,后者慕之,蔑有斗心矣。半济而后可击也。”  意思是:“困兽还知道拼死一斗,何况人呢?
在古代大家庭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那就是如何处理好家庭关系。处理得好,大家一起发财一起飞,处理不好,兄弟反目,矛盾不断。普通百姓如此,皇室更是如此。所以,古代的皇帝非常重视家庭关系。  皇帝如何管理好自己的叔叔大爷、哥哥弟弟,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这门学问也被称为宗藩制度。  其实,站在皇帝的角度看——他首要的目的就是不让皇室宗亲搞事情,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因此,他只要把所有亲戚都圈养起来,喂得白
清代学者朱象贤曾在《闻见偶录》中写道:“大堂之前俱立一石,南向刻‘公生明’三字,北向刻‘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字……予考旧典,此名戒石。所刻十六字,乃宋太宗赐郡国以戒官吏,立于堂前。”   戒石所刻十六字,属于古代诸多“官箴”之一种。古代统治者为维护政权,特颁制“官箴”,用以劝诫规范官员,促使其公正用权,从政为善。殊不知,在宋太宗颁制之外,这十六个字的首创者却是后蜀国君孟昶。
晏子(名婴,字平仲),是春秋时期齐国宰相,历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40余年,在内政外交上都有建树,堪称一代贤相。孔子曾称赞他:“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  晏子虽然才识过人,但是身材不高,其貌不扬。据《晏子春秋》记载,晏子曾经出使楚国,楚王见他个头矮小,接连三次要羞辱他,但是,晏子头脑灵活,能言善辩,他的巧妙应对,使得楚王自讨没趣,既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也捍卫了齐国的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语出《华严经》,大意是只有坚守本心信条,才能德行圆满。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强调,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党员干部指明了前进方向,明确了行动指南。  不忘初心要对党忠诚。在浴血奋战的战争年代,绞刑台上高呼“共产党万岁”的李大钊,屠刀下写出“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的方志敏,用生命诠释了忠诚。在和平发展年代,没有了血与火的考验,
五百年前的一天,一個六十多岁的老人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一定要弄明白啄木鸟的舌头是什么结构的。”这个老人就是世界上伟大的画家、发明家、科学家——达·芬奇。写这段文字的时候,他离自己生命终点的距离,已经非常近了。  人们认为达·芬奇之所以一生能有如此大的成就,主要源于他的天赋。可以说,天赋就是蕴藏在他头脑里的巨大能量;但将这能量完全发掘出来的另一股巨大力量,恰恰是他永不消退的好奇心
现代社会,幽默是每个领导者、管理者必备的主要魅力之一,没有幽默感就等于没有魅力。善用幽默的管理者比古板严肃的管理者更有领导魅力,更容易获得下属的认同与追随。很多成功领导者的实例都表明,通过幽默使自己的形象更人性化是使下属与自己齐心合作的关键。  毛泽东就是一位公认的幽默高手。他早在1929年为红四军干部制定《教授法》时,其第六条就规定:“说话要有趣味。”凡是与毛泽东交谈过的人,都为他那幽默风趣的语
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对世界范围内的战与和问题做出了新的判断,决定改变总体外交战略。在大体上理顺了中美关系之后,提出要缓和并改善中苏关系。但是如何才能使两个相互对抗已20年的国家重修旧好呢?  召开新闻发布会,回应“勃氏绝唱”  1979年4月3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一项决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于1980年2月14日期满后不再延长。同时重申,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与苏联“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