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对话教学改变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会极大地促进学生思考,与教师一起去共同探讨未知的世界。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不断地被激励去主动地探究;学生的学习不再被限制于教师所讲的范围,而是不断发现、不断创新。对话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提问、对话和交流,充分显示了教育的价值取向。在这种教学中,教师改变了原有的角色,从知识的给予者变为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学生由知识的接收者变为学习的探究者、合作者。
关键词: 数学课堂 对话教学 生生对话 师生对话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它强调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精神的相遇、生命的碰撞,追求师生之间的对话关系。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着力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和老师进行深层次的对话。
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在他看来,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这就是“教学对话原理”。对话教学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文本等因素以教学目标为指向,以语言为媒体,而展开的在认知、情感、精神领域的多向交流活动。
以下谈谈教学过程中主要两种对话形式,即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和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一、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数学教学中,大量的对话行为发生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生生对话的形式主要有:交流与讨论。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是使学生更有效地把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必要条件。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接触的时间最多,生生对话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为合作学习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使不同的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了互补,生生对话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明确学习的责任、做好分工合作,提高学习效率,在合作中品味成功。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包括同桌的交流、小组间的交流和全班交流等几种模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摒弃自己唱主角,几个优秀学生当配角,大多数学生当群众演员甚至听众的状况,要让所有学生动起来。在讨论、交流过程中每个人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一个人发表了看法,对其他人而言便是一种收获。学生间的对话无处不在,它能使个体认识更为成熟,更为全面。学生之间的对话要注意以下三点。
1.把握对话的时机。古代教育家孔子倡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愤者,心求通而未得其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在学生“心求通”,“口欲言”的状态下开展讨论最好。
2.培养协作精神。在教学中,尤其是在教学的重难点处,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3.激发学习热情。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让他们相互扮演老师给对方讲解,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对话,又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节省了教学时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设计一些生动、活泼、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活动能够激活学生思维,激活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在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思维的严密性、批判性等思维品质得到较好的锻炼。在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对话,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得到了共同发展。
二、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师生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场所,是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在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活动和对话中,在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流、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师生之间的共识、共享和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关键在于教师的耐心倾听,它不仅是课堂教学得以推进的载体和动力,而且是唤起学生自主、积极地投入学习,发展智能的重要条件。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课堂上,老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不再存在老师居高临下的局面,老师一言堂这一传统教学模式已被改变。平等是课堂上和谐氛围产生的前提,是发挥学生自主性的保障,是老师观念转变的一个标志。教师在课堂中要创设一种和谐的氛围。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对话要注意以下三点。
1.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民主的课堂首先是要容忍学生出错,课堂教学中,教师起着引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实践地位要得到落实,就应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进行多角度思维,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表扬“善讲、善问”是容易的,而真正坐下来听学生那些奇思妙想却是不容易的。
2.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师生对话绝不是单纯的“教师问、学生答”的问答式。它要求教师与学生融为一体,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和理念。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提供信息,引导学生进一步去发现,去探索,求得共识。有些知识问题可用多种不同的解答方法,单靠某个学生的力量,很难弄清。如果进行对话,因为不同的学生的思维角度不同,很快就能找到多种解决的办法,既解决了问题,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开拓了学生的思路。
3.善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善意的赞美。对教师来说,赞美学生是一种感情的投入,是驱使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动力源泉。甚至,教师的一个笑脸,一句发自内心的鼓励或者一次诚恳的期望,都会触及学生的心灵。因此,教师在与学生的对话中要善于运用激励性的语言。
总之在教学中注重对话而不是注重讲授,是对我们传统教学的一种革新。这种对话教学不仅有助于培养和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创新精神,而且能够促进民主平等,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因而,只有双方进行有效的合作,才能完成教学的任务。合作的前提是要进行平等的交流,对话教学注重这种交流,教师在交流中了解了学生的情况,学生在交流中也知道了教师的意图,从而促进了师生之间的合作。
参考文献:
[1]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首读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毕田增.新课堂教学行为创新与技能提升[M].新华出版社,2006.
[3]李家黎.对话教学的理论思考.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6).
[4]刘庆昌.对话教学初论[J].教学研究,2001,(11).
[5]黄高庆,申继亮,辛涛.关于教学策略的思考[J].教学研究,1998,(11).
关键词: 数学课堂 对话教学 生生对话 师生对话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它强调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精神的相遇、生命的碰撞,追求师生之间的对话关系。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着力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和老师进行深层次的对话。
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在他看来,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这就是“教学对话原理”。对话教学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文本等因素以教学目标为指向,以语言为媒体,而展开的在认知、情感、精神领域的多向交流活动。
以下谈谈教学过程中主要两种对话形式,即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和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一、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数学教学中,大量的对话行为发生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生生对话的形式主要有:交流与讨论。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是使学生更有效地把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必要条件。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接触的时间最多,生生对话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为合作学习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使不同的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了互补,生生对话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明确学习的责任、做好分工合作,提高学习效率,在合作中品味成功。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包括同桌的交流、小组间的交流和全班交流等几种模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摒弃自己唱主角,几个优秀学生当配角,大多数学生当群众演员甚至听众的状况,要让所有学生动起来。在讨论、交流过程中每个人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一个人发表了看法,对其他人而言便是一种收获。学生间的对话无处不在,它能使个体认识更为成熟,更为全面。学生之间的对话要注意以下三点。
1.把握对话的时机。古代教育家孔子倡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愤者,心求通而未得其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在学生“心求通”,“口欲言”的状态下开展讨论最好。
2.培养协作精神。在教学中,尤其是在教学的重难点处,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3.激发学习热情。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让他们相互扮演老师给对方讲解,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对话,又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节省了教学时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设计一些生动、活泼、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活动能够激活学生思维,激活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在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思维的严密性、批判性等思维品质得到较好的锻炼。在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对话,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得到了共同发展。
二、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师生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场所,是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在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活动和对话中,在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流、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师生之间的共识、共享和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关键在于教师的耐心倾听,它不仅是课堂教学得以推进的载体和动力,而且是唤起学生自主、积极地投入学习,发展智能的重要条件。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课堂上,老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不再存在老师居高临下的局面,老师一言堂这一传统教学模式已被改变。平等是课堂上和谐氛围产生的前提,是发挥学生自主性的保障,是老师观念转变的一个标志。教师在课堂中要创设一种和谐的氛围。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对话要注意以下三点。
1.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民主的课堂首先是要容忍学生出错,课堂教学中,教师起着引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实践地位要得到落实,就应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进行多角度思维,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表扬“善讲、善问”是容易的,而真正坐下来听学生那些奇思妙想却是不容易的。
2.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师生对话绝不是单纯的“教师问、学生答”的问答式。它要求教师与学生融为一体,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和理念。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提供信息,引导学生进一步去发现,去探索,求得共识。有些知识问题可用多种不同的解答方法,单靠某个学生的力量,很难弄清。如果进行对话,因为不同的学生的思维角度不同,很快就能找到多种解决的办法,既解决了问题,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开拓了学生的思路。
3.善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善意的赞美。对教师来说,赞美学生是一种感情的投入,是驱使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动力源泉。甚至,教师的一个笑脸,一句发自内心的鼓励或者一次诚恳的期望,都会触及学生的心灵。因此,教师在与学生的对话中要善于运用激励性的语言。
总之在教学中注重对话而不是注重讲授,是对我们传统教学的一种革新。这种对话教学不仅有助于培养和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创新精神,而且能够促进民主平等,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因而,只有双方进行有效的合作,才能完成教学的任务。合作的前提是要进行平等的交流,对话教学注重这种交流,教师在交流中了解了学生的情况,学生在交流中也知道了教师的意图,从而促进了师生之间的合作。
参考文献:
[1]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首读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毕田增.新课堂教学行为创新与技能提升[M].新华出版社,2006.
[3]李家黎.对话教学的理论思考.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6).
[4]刘庆昌.对话教学初论[J].教学研究,2001,(11).
[5]黄高庆,申继亮,辛涛.关于教学策略的思考[J].教学研究,199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