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几代科学家对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的科学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但是,这些研究仅限于我国境内,而对青藏高原与邻国接壤部分,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南坡的研究却几近空白。2006年秋天,由中国、尼泊尔、印度、不丹等国科学家联合组成的喜马拉雅国际综合科学考察队,首次对喜马拉雅山脉南北两坡进行了全方位的综合考察。本刊特邀这次考察活动的首席科学家、著名冰川学家张文敬教授,给我们讲述科考队在喜马拉雅南坡的考察经历。
凝望喜马拉雅南坡
印度板块向北漂移、碰撞,不仅形成了举世瞩目的青藏高原,而且还形成了一系列东西走向的巨大山系山脉:昆仑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喜马拉雅山……其中绵延2400多千米,将阿富汗、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印度、不丹、缅甸、孟加拉八个同家串联在一起的喜马拉雅山是最雄伟壮丽的山脉。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几代中国科学家对中国境内的青藏高原进行了大量细致的考察和研究,无论是对青藏高原的隆起以及它隆起的幅度、时间和规模的研究,还是对某些濒危动植物种类的研究,可以说都处在世界科学研究的前沿。但是,这些研究仅限于我国境内,而对青藏高原与邻国接壤部分,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南坡的研究却几近空白。因此,实地考察喜马拉雅南坡并与北坡进行比较分析,成为几代中国科学家梦寐以求的愿望。
机会终于来了。2006年秋天,中国科学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联合尼泊尔、印度、不丹等国科学家,组成一支国际综合科学考察队,对喜马拉雅南北两坡进行了首次联合考察。考察活动从低于海拔100米的恒河平原开始,一直到达海拔6000多米的青藏高原,目的是通过实地考察获取大尺度上的喜马拉雅山脉区域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较为系统的科学资料,以填补我国科学家对喜马拉雅南、北坡对比研究的空白。因此,这次考察活动的意义非常重大。我有幸代表中国参加了这次考察活动,并被聘为首席科学家。
10月中旬,科考队集结后,经青藏铁路到达拉萨,然后从布达托宫广场启程,沿拉萨-日喀则公路向喜马拉雅南坡方向行进。
10月20日下午,我们来到通拉山口,这是从喜马拉雅北坡到南坡的一个十分著名而重要的山隘,也是中尼公路的最后一处高点。
从海拔4800米的通拉山口往东望,是以珠穆朗玛峰、洛子峰和卓奥友峰为代表的世界最高峰雪山冰川群;往西望,是世界第十四高峰的西夏邦马峰雪山冰川群;向北回首,青藏高原向北延伸,先后穿越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唐古拉山和昆仑山,绵延1600多千米,形成世界最高高原;向南鸟瞰,只见云层似波涛汹涌,云层之下便是印度半岛的南亚次大陆了。
过尼泊尔海关后,我们继续乘车前往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从地图上看,从我国的樟木口岸到加德满都不过110千米的距离,但我们的车竟开了6个多小时,看来尼泊尔的交通基础设施还需要大力改进。
当晚,我们被安排入住加德满都市的喜马拉雅饭店。我住的房间的窗户朝北,只要站在窗前就可以看到不远处宛如凝固波涛似的连绵雪山,那就是喜马拉雅南坡。我同青藏高原打了几十年交道,从东到西不知在高原上走了多少次,而现在,终于有机会在境外对喜马拉雅南坡进行全方位的考察。一想到这里,我的心就似那连绵的雪山一样起伏不平……
尼泊尔国土面积14万平方千米,仅相当于我国西藏的12.2%,但总人口达2587万。首都加德满都位于一个天然山间盆地中,盆地四周青山环绕,年平均气温22%左右,年降水量约1500毫米,冬天不冷,夏天不太热,无论市镇还是郊区四季鲜花盛开,因此有“春城”之美誉。尼泊尔历代王朝在这里兴建了大量庙宇、佛塔、神龛和殿堂,故有“寺庙多于住宅,佛像多于居民”之说。其中的大梵天庙、大佛塔等印度教建筑金碧辉煌,气势雄伟,一年四季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来此观光旅游。
尼泊尔境内多山地,尤其多极高山地,除了和中国共同拥有珠穆朗玛峰(世界第一高峰)、洛子峰(世界第四高峰)、马卡鲁峰(世界第五高峰)、卓奥友峰(世界第六高峰),和印度共同拥有干城章嘉峰(世界第三高峰)之外,还独立拥有道拉吉利峰(世界第七高峰)、马苏那鲁峰(世界第八高峰)和安娜普纳峰(世界第十高峰)。地貌形态可以划分为三个基本区域:北部的高山、极高山,中部的中、低山和河谷,南部的平原。东、西、北三面由喜马拉雅山脉环绕,南部与印度平原相连。
尼泊尔作为内陆山地国家,其海拔从南部的100米左右直升到北部8844米的珠穆朗玛峰,应该是世界上海拔垂直跨度最大的国家。尼泊尔北部极高山地区冰川四布,终年积雪,因此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中、低纬度冰川分布比较集中的国家。尼泊尔又是一个森林、草原分布广泛的国家,仅森林覆盖率就占到全国国土面积的29%。当南部平原酷热难耐时,以加德满都为中心地带的中部地区却百花盛开,气候宜人,而北方则是永久的冰雪王国。
第二天,我们乘车前往加德满都北部远郊海拔2000米左右的山地。自此再往北,喜马拉雅山便近在咫尺了。凭着自己对峰体形态的熟悉程度,我基本上可以辨认出从东到西哪座山峰是马卡鲁峰,哪座山峰是珠穆朗玛峰。不过,在这里看到的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由于被前面的山峰所遮挡,显得不那么威武雄大,倒像一位害羞的女郎,躲在一系列近山之后。
尼泊尔是一个人口相对密集的国度,但植被却保存得比较好,在近代没有发现成片森林被伐被烧的痕迹。据介绍,目前在尼泊尔农村正大力推广“碳化灌丛草”薪材燃料项目。由于尼泊尔水热条件十分丰富,在广大的土地上生长着一种叫做“紫茎泽兰”的速生草灌植物,通过加工可以被快速转化为类似中国的“蜂窝煤”的燃料。这样既可加速除去疯狂繁殖的外来植物,又能为农村居民提供大量的补充替代燃料,最大限度地保护森林,杜绝对森林的砍伐。
沿途,我们看到不少西藏喇嘛黄教的佛塔经幡。在临近公路的地方,有几家在此定居的西藏移民。这些藏族移民听说我们是从中国来的,都很激动。一位老者说,他近年几次回国,到过北京和拉萨,很想回国定居,可目前儿女们都在外国工作生活,因此不能如愿。
途中我们遭遇雷电阵雨。一时间里只见天空中电闪雷鸣,大雨倾盆而下,还夹杂着指头大小的冰雹。惊雷天气是一种地方性天气过程。尼泊尔纬度偏低,热量充足,空气湿度大,尤其是在海拔近2000米的山区,空气对流强劲,气流受热后上升,在空中遇冷凝结致雹、致雨,加上带电离子的气团运动放电,虽然已经进入冬季,也能产生雷电阵雨天气。
相关链接
世界上海拔8000米以上山峰排位
1.珠穆朗玛峰 海拔8844米 中国、尼泊尔界峰
2.乔戈里峰(又称K2峰) 海拔8611米 中国、巴基斯坦界峰 3.干城章嘉峰 海拔8586米 尼泊尔、印度界峰
4.洛子峰 海拔8516米 中国、尼泊尔界峰
5.马卡鲁峰 海拔8463米 中国、尼泊尔界峰
6.卓奥友峰 海拔8201米 中国、尼泊尔界峰
7.道拉吉利峰 海拔81 67米 尼泊尔辖峰
8.马那苏鲁峰 海拔8163米 尼泊尔辖峰
9.南迦帕尔巴特峰 海拔8126 米巴基斯坦辖峰
10.安娜普纳峰 海拔8091米 尼泊尔辖峰
11.加雪布鲁姆(1)峰 海拔8068米 中国、巴基斯坦界峰
12.布洛阿特宽峰 海拔8047米 中国、巴基斯坦界峰
13.加雪布鲁姆(2)峰 海拔8035米 中国、巴基斯坦界峰
14.西夏邦马峰 海拔8027米 中国辖峰
走进奇特旺国家公园
为了考察动植物情况,我们于10月28日前往距加德满都约100千米的皇家奇特旺国家公园。这是尼泊尔著名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平均海拔只有150米左右。
途中,我们看到大片的龙脑香原始森林。龙脑香在世界其他一些地方包括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和西藏墨脱都有生长,但面积如此巨大、生长如此茂密的龙脑香森林却十分少见。龙脑香是一种十分高大的乔木,分15属580种,主要分布在非洲和亚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仅中国就生长有5属12种。龙脑香是热带雨林中的重要树种,对土壤要求不高,是一种材质十分坚硬、耐腐抗蚀的优质树木,其比重很大,置入水中如石头一般沉到底。龙脑香做的家具不变形,能长期使用并不易被损毁。其树干生产的古芸香脂可用于制漆。除用于家具外,还是船舶、桥梁和宫殿建筑的上等建材。
奇特旺国家公园还有大面积的准热带丛林和湿地。由于尼泊尔人口相对比较密集,历史上曾对林地、丛林、湿地进行过大规模的垦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成立之后,为了让保护区内的各种动物尤其是老虎、犀牛和大象等大型野生动物能够自由活动和迁徙,由国家出面制定了保护措施,保留和重建了各林地之间的森林“走廊”,在人类活动区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区之间还设置了缓冲区。仅在奇特旺国家公园,缓冲区面积就达750平方千米,区内有3条河流、40个湖泊。
奇特旺国家公园有7种类型的森林和6种类型的草场,公园内的湿地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是世界湿地公约组织发起地之一。
在缓冲区内目前还居住有一些农户。居民们积极参与保护区的各项事务,利用政府提供的土地从事农、牧、林业生产。政府将旅游收入的30%返还给保护区以增加区内基础设施的投入。居民们采取联防的形式,一旦发现保护动物受到意外攻击或干扰,就会进行干预或向有关部门报告。由于这些都是和一定的经济利益挂钩的,因此居民们的积极性很高。令我们惊讶的是,不论是在居民住宅、道路两侧或森林农地,都未见有明显的“白色污染”。据同行的人说,在尼泊尔,人们很少使用塑料包装袋,而且没有乱扔垃圾的坏习惯,即使是穷人也很少乱扔垃圾和随地吐痰。
在奇特旺国家公园里生活着56种哺乳动物、49种两栖爬行动物、120种鱼类、526种鸟类。目前保护区内有100多只孟加拉虎,300多只尼泊尔独角犀牛,另外还生活着一定数量的马来熊、梅花鹿和豹等中小型动物。我们将骑着大象进入公园的核心区纳拉亚尼,近距离地考察保护区内的各种野生动物,这让我们兴奋不已。
在出发前,我们看到赶象工将加工好的精饲料包成直径约20厘米的球形食团,喂给大象吃,每头大象可以分到3~5个食团。喂食之后,赶象工在大象背上架设背架,把大象牵到一个木制的高平台旁,让我们四人一组地依次从木梯爬到平台,上到大象的背架上,然后背靠背地骑坐在背架上,赶象员则骑在背架前方的大象脖颈处。
大象对自己所要完成的任务和行进路线十分熟悉,在我们坐好后,还没等赶象工发出命令,它们就温驯地迈着稳健的四方步,载着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出发了。
我们穿过一条森林“走廊”进入核心区。小路两旁生长着高大蔽日的雨林乔木,其中不少是珍贵的龙脑香树。林间还生长着茂密的小乔木和灌木。树干上青藤缠绕,长着许多寄生和附生植物,在一些树枝上还有鸟窝和蜂巢。小道上也长满荆棘。好在大象身高体大,再加上长而有劲的象鼻、粗壮的象腿,那些横陈挡道的树木枝干被它们风卷残云般地踩在脚下,或用鼻子卷起来甩到两旁的树林中。
我们骑着大象越过森林“走廊”带后,前面出现一条宽约30米、深约1.5米的河流。大象泰然自若地踏水而过,坐在象背上的我们感到既平稳又舒适。
过了河,便是一片深可没屋的湿地芦苇。这些草本植物显然是大象喜爱的食物,它们一边信马由缰地朝湿地深处走去,一边用长长的象鼻卷起鲜嫩的茅草喂入自己的口中。赶象工不时地发出吆喝声,还用手中的赶象棍象征性地戳打大象的头部。大象似乎总能明白主人的意图,虽然边走边吃,但步幅跨度很大,倒不会太耽误我们的行程。不过,原本是鱼贯而行的象群,现在大象们为了寻找新鲜的嫩草各自夯出一条新路。转眼间,相邻的“象友”就隐没在高深的芦苇丛里,只能偶尔听见他们对原始生态丛林环境发出的由衷的赞叹声和大象卷食茅草发出的撕裂声。
大约40分钟后,湿地尽头兀然出现了一片原始森林,就像一座山脉横亘在我们的前方。我猜想,在很多年前,我们先前经过的芦苇丛应该是原始森林的一部分,或者是经历了森林大火,或者是被人为地垦殖,要不怎么会呈现出如此泾渭分明、对比强烈的两种植被景观呢?
快要进入森林的时候,除了我们的“象友”像约好似的几乎同时汇聚在森林、草地的交汇处,别的。一些象队(多是一些欧美游客)也魔术般地从茅草丛中钻了出来。赶象工发出不要高声说话的警示手势,然后就驱赶着象群钻进了几乎密不见天日的准热带原始森林……
尽管奇特旺国家自然保护区位于北纬27度左右,比北回归线要高三个半纬度,但由于喜马拉雅山脉的屏障作用,这里聚集了丰富的热量和雨水,使尼泊尔南部的森林湿地显现出近似于热带的气候和植被景观特点。
进入原始森林后,我们便拼命地睁大眼睛,生怕错过了看到老虎、大象和犀牛等森林主宰者踪影的机会。不久,在我们的右前方就出现了几头梅花鹿。它们动也不动地站在次生小乔木中间,我们赶忙举起照相机和摄像机拍个不停。等拍摄完后,梅花鹿钻进树林不见了,而我们则骑着大象向更浓更密的森林深处走去。
原始森林看似密不透风,其实也有呈斑点状分布的空地,这就是所谓的“林窗”。在这些面积只有几平方米到几百平方米的“林窗”空地中,生长着很深的杂草,其间还散布着一些小水塘,太阳光直接穿过“林窗”射向林中的草地和水塘。这样的生态环境正是野生犀牛和大象的出没之地,因为在这里不仅有美味的草食,还有可供它们洗浴和饮用的水塘。经验丰富的赶象工将大象赶到这些“林窗”附近, 让我们见到了心仪已久的犀牛。
尼泊尔犀牛属独角犀牛,是目前南亚独有的一种珍稀独角犀。犀牛比大象略小一些,属于食草性动物。犀牛的皮十分厚,一般步枪子弹也难射穿它,据说古时人们用犀牛皮制作战士穿的铠甲。在近现代,犀牛数量急剧下降,主要原因是犀牛角是一种十分珍贵的药材。按中医药理论,犀牛角磨成的粉是天然镇静药物,对小儿惊风一类的疾病有药到病除的功效。尼泊尔目前尚存300余头独角犀牛,主要生活在奇特旺湿地、尼泊尔西部的巴尔迪亚皇家植物保护区和卡普达德国家公园的丛林中。为了保证犀牛种群的优生优育,尼泊尔政府出资将种群较多的奇特旺国家公园中的犀牛捕运到西部保护区,以便进行天然远亲杂交。
森林里还栖息着野生大象。虽说这些大象时常出没于附近的村庄,损毁庄稼,但从不进入人类生活区滋事捣乱。大象和犀牛一样,拥有厚厚的皮,即便是老虎也无从下口伤害它们,因此大约只有这两种草食性动物能够与老虎、狮子和猎豹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
在奇特旺国家公园的森林里还生活着大约100只孟加拉虎。这些老虎分若干个种群,种群多以有血缘关系的家族为基本单元,也就是说,雌、雄虎配对后和生出的幼虎生活在一起,成为一个基本群落。每个虎群都有自己一定的势力范围,势力范围的界定以虎尿的气味作为标记,要是一个虎群不小心越过界限侵犯了别的虎群的势力范围,就有可能引起虎群之间的争斗。
有大象这种庞然大物作我们的骑行工具,老虎是奈何不了我们的。我们急切地想与孟加拉虎“见面”。这时,突然有人看见离我们约十米远的草丛中横卧着一团金毛斑斓的动物。那不正是一只老虎吗?可是,如果是老虎,它怎么会在看到人后仍然毫无动静呢?莫非是一只受伤的老虎?当我们骑着大象走近时,才发现事情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原来,这是一只已经死去的小孟加拉虎!
两个尼泊尔赶象人跳下象背,将死去的小老虎装入麻袋,然后放到象背上。
这是一只约两岁的幼虎,从还有余温的身体可以知道,它的死亡时间就在一两个小时之前。大概是因为不谙世事,不小心误人别的虎族领地而被同类咬杀。我们不禁四下张望:那犯下弥天大罪的老虎会不会就在附近正虎视眈眈地看着我们呢?
现在,无论是老虎、大象还是犀牛,它们的种群数量都十分稀少,而国际旅游业的兴起无疑会给它们的生存带来更大的压力。
原生态博克拉湖
10月30日,我们来到尼泊尔第二大城市,著名的旅游度假胜地——博克拉市。
博克拉市位于喜马拉雅群山中的一个湖盆区,西北的安娜普纳峰海拔高达8091米,东北方向的马那苏鲁峰海拔高达8163米,它们分别属于世界第十高峰和第八高峰。在第四纪冰期,来自安娜普纳山和马那苏鲁山的冰川直达博克拉盆地。后来,气温上升,气候变暖,长大的山谷冰川逐渐退回山间,于是造就了博克拉这个湖光山色、风光妩媚的香格里拉人间天堂。我们下榻的宾馆正好面对烟波浩渺的博克拉湖。
我们兵分四路,分别对博克拉的地质、水文、冰川和水生生物进行考察。北京地质研究所的储国强博士和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的陈峰博士在得到当地政府允许后,用从中国带来的橡皮舟进入博克拉湖钻取湖底的沉积物样品,以便回国后进行喜马拉雅南、北坡对比研究。
中科院地质研究所的边千韬教授带领地质、水文组对世界第二大峡谷——卡利根德格大峡谷进行剖面穿行考察。发源于中国西藏日喀则地区的卡利根德格河穿越卡利根德格大峡谷,在流经海拔8167米的道拉吉利峰(世界第七高峰)和海拔8091米的安娜普纳峰(世界第十高峰)之间时,切侵出4403米深的世界第二大峡谷。
作为冰川研究工作者,我对博克拉市附近的冰川地貌和湖泊环境进行了大略的考察。
博克拉湖属于典型的冰川湖泊类型。冰川湖泊的兴衰存亡和大小规模主要决定于其上源的冰川的规模和进退变化状况。如果上源的冰川比较稳定,那么湖泊除了平时的天降雨雪的补充外,还能得到固定冰川融水的补给,所以湖面水域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如果气候一味变暖,冰川融水增多,湖面在一定时间内会变大增宽,不过,当冰川消退到一定程度甚至完全消失后,就会“物极必反”——冰川湖泊将由于失去稳定的水源补给而变得越来越小;如果气候不是变暖而是变得越来越冷,冰川就会变大增长,一旦达到湖区甚至恢复到几万年或几十万年前的冰期时的规模,这些湖泊就会重新被固定的冰川取而代之。
博克拉湖未来的命运如何,这完全视全球气候的变化格局而定。我相信,这种变化除了大的灾害性影响之外,一般都会经历比较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而我们人类的责任就是不要过度地向大自然索取,并无端地污染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尼泊尔对博克拉湖的原生态保护值得称赞。即使在游人如织的湖面上,也未见水中有什么浮游生物为患,水质清澈见底。游人们半躺在宾馆临湖的花园中,一边品味浓香的咖啡,一边欣赏博克拉湖美丽如画的湖光山色。
相关链接
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的主要湖泊类型
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的湖泊类型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类型随青藏高原隆起与生俱来的湖泊。在远古时代,现今的青藏高原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沧海桑田,海陆变迁,在高原上留下了无数海退以后的原始湖泊,像我国青藏高原现存的许多湖泊如青海湖、纳木错湖、色林湖等均属此类。
第二种类型冰川湖泊,包括冰面湖、冰碛湖和冰蚀湖。冰面湖是发育在现代冰川表面的湖泊,这是冰川消融导致的随时处于变动之中的湖泊,其存在的时间和规模大小视冰川的消融强度等因素而定。一旦冰堤被溶蚀至穿则发生冰湖溃决而消失。冰碛湖是指冰川前进时将大量冰碛物堆存在某一可以横断山谷的地方,一旦气候变暖,冰川后退,冰融水储留其中而形成的湖泊。冰蚀湖和冰碛湖在形成过程中往往是互补互成,也就是说,湖盆既有可能曾被冰川前进时挖蚀成低洼的负地形,同时出口也可能被冰川退缩后留下的冰碛物所堵塞,形成既是冰川挖蚀,又被冰碛物堵塞的具双重成因的冰川湖泊。
第三种类型其他人为或自然营力造成的湖泊。比如地震泥石流滑坡堵塞河流形成的湖泊或人类的水库、电站等工程形成的人工湖泊。
探访冰川
我们此行还有一个重要任务,那就是赴尼泊尔兰坦喜玛尔山区,去探访那里的冰川。
11月4日,我们从博克拉市出发,取道马克万布县的黑道达镇,北上进人世界著名的兰坦喜玛尔国家公园。在此之前,我们考察的地方都属于盆地和丘陵地貌,而现在我们将要攀爬的是典型的高山山地地貌。
我们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阔叶林带过去了,针阔混交林带过去了,针叶林带也被甩在了脚下。最后,我们到达了长满冷杉、云杉和铁杉的暗针叶林带。GPS显示,这里的海拔高度为3010米。当晚,我们住宿在新贡巴接待营地。 第二天早已天刚蒙蒙亮,我就把大家叫起来爬山。大约两个小时后,在我们面前出现了一列明显被冰山侵蚀过的山原。山原面上有一系列古冰斗,在古冰斗的后面有一座直入云端的雪峰,那就是位于我国西藏聂拉木县境内的西夏邦马峰。海拔8027米的西夏邦马峰是唯一全部位于我国境内的辖峰。此时此刻,站在尼泊尔的国土上,看着这座近在咫尺的海拔8000米以上的雪山,我感到无比亲切。
如果是在我国西藏的波密和察隅县境内,在海拔2000米就可以发现典型而且丰富的第四纪古冰川遗迹(参考《相关链接:冰川知识》)。可是,尽管我们现在到达地点的海拔高度已经达到3500米,我却没有发现任何第四纪古冰川的蛛丝马迹,连—块冰碛漂砾石块都没有。这是为什么?我感到很纳闷,要知道,这里可是喜马拉雅南坡,其降水条件远比我国的西藏、四川和云南一带的海泽性冰川区要优越得多!
不过,我转而又想这也许并不奇怪,原因可能有三个:一是这里地处喜马拉雅南坡,属于北半球的阳坡,阳坡接收太阳辐射要比阴坡多,这当然不利于冰雪的保存和积累。二是尼泊尔山地纬度基本上都在北纬30度以内,兰坦地区更是在北纬29度范围以南,这比我国绝大多数冰川分布区的纬度都低,低纬度的气候自然要比高纬度地区暖和一些,这自然又是不利于冰川发育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三就是地形因素了。喜马拉雅北坡的高原面海拔都在4500米以上,那里有更多更大的面积可供固态冰雪的积累,丰富的固态冰雪物质在形成冰川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可以流到海拔更低的地方,当气温上升,气候变暖之后,冰川退缩后就会留下大量的第四纪古冰川遗迹;而在喜马拉雅南坡的尼泊尔,在不足200千米的水平距离内,海拔高度从100米左右的低山突然陡变为8000米以上的极高山地,山势险峻,雪线以上能提供冰雪物质积累的面积十分有限,当然也就不可能有更多的冰川物质流到更低的地方了。
喜马拉雅南、北坡的差异,还可以用两地现代冰川的分布、发育差异来加以证明。
在我国,西藏南迦巴瓦峰(海拔7782米)地区,不少山谷冰川的长度都在10千米以上,面积也多在20平方千米以上,冰川末端延伸到海拔3000米以下;西藏察隅县境内的阿扎冰川和波密县境内的卡青冰川,冰川末端延伸到海拔2600米、可以种植玉米和茶叶的地方;四川贡嘎山的海螺沟冰川,冰川末端延伸到海拔2980米的原始森林带中;云南梅里雪山下的明永冰川,冰川末端延伸到海拔2750米的农田附近。
而在尼泊尔,纵观其境内的3252条、总面积达5324平方千米的现代冰川,冰川末端延伸到海拔4000米以下的冰川共有23条(其中10条近几年中已经后退到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度);冰川末端延伸到海拔3000米以下的冰川仅有一条,这就是位于甘达基专区戈尔卡县境内的世界第八高峰马那苏鲁(海拔8163米)东坡的马那苏鲁(暂名)冰川,冰川末端海拔2865米。
冰川具有淡水资源、气候变化“检测器”、气候变化“调节器”三大功能。如果喜马拉雅地区各国科学家通力合作,仅根据冰川编目资料就可以作出许多关于冰川变化与气候变化的趋势预测,提出关于冰川洪水、冰湖溃决等冰川灾害的应对策略,从而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此外,还可以利用遥感等现代科技手段对冰川、冰湖动态进行监测,对中上游流域的冰川、冰湖及冰川堆积物的稳定性和灾害发生的风险进行分类和评估,这必将对中下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经济社会的建设、生态旅游业的开发起到保障和预警作用,意义十分重大。
相关链接
冰川知识
冰川是在一定地形条件下的气候变化的产物。在地球的南北两极或者一些高山、高原地区,由于这些地区的气温常年处于零温或负温状态,降雪常年不化,或者积累量大于融化量,积雪越来越厚,并在地球引力作用下逐渐变得密实。部分融雪水渗入雪层内部重新被冻结,进一步加快了雪层密实化过程。在积雪逐渐密实化过程中,密度仅为每立方米0.1~0.3克的雪,最终变成密度达每立方米0.8克以上的冰川冰。冰川冰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从海拔较高的积累区流向下游地区,于是便形成了冰川。目前地球上存在的冰川,如南、北两极和喜马拉雅山的冰川叫“现代冰川”。曾经发生过的冰川,后来退缩消失,仅留下一系列冰川作用过的遗迹,这样的冰川叫“古冰川”或“古冰川遗迹”。由于这些过程发生在200多万年以来的第四纪,所以科学家又称之为“第四纪古冰川”或“第四纪古冰川遗迹”。
凝望喜马拉雅南坡
印度板块向北漂移、碰撞,不仅形成了举世瞩目的青藏高原,而且还形成了一系列东西走向的巨大山系山脉:昆仑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喜马拉雅山……其中绵延2400多千米,将阿富汗、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印度、不丹、缅甸、孟加拉八个同家串联在一起的喜马拉雅山是最雄伟壮丽的山脉。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几代中国科学家对中国境内的青藏高原进行了大量细致的考察和研究,无论是对青藏高原的隆起以及它隆起的幅度、时间和规模的研究,还是对某些濒危动植物种类的研究,可以说都处在世界科学研究的前沿。但是,这些研究仅限于我国境内,而对青藏高原与邻国接壤部分,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南坡的研究却几近空白。因此,实地考察喜马拉雅南坡并与北坡进行比较分析,成为几代中国科学家梦寐以求的愿望。
机会终于来了。2006年秋天,中国科学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联合尼泊尔、印度、不丹等国科学家,组成一支国际综合科学考察队,对喜马拉雅南北两坡进行了首次联合考察。考察活动从低于海拔100米的恒河平原开始,一直到达海拔6000多米的青藏高原,目的是通过实地考察获取大尺度上的喜马拉雅山脉区域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较为系统的科学资料,以填补我国科学家对喜马拉雅南、北坡对比研究的空白。因此,这次考察活动的意义非常重大。我有幸代表中国参加了这次考察活动,并被聘为首席科学家。
10月中旬,科考队集结后,经青藏铁路到达拉萨,然后从布达托宫广场启程,沿拉萨-日喀则公路向喜马拉雅南坡方向行进。
10月20日下午,我们来到通拉山口,这是从喜马拉雅北坡到南坡的一个十分著名而重要的山隘,也是中尼公路的最后一处高点。
从海拔4800米的通拉山口往东望,是以珠穆朗玛峰、洛子峰和卓奥友峰为代表的世界最高峰雪山冰川群;往西望,是世界第十四高峰的西夏邦马峰雪山冰川群;向北回首,青藏高原向北延伸,先后穿越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唐古拉山和昆仑山,绵延1600多千米,形成世界最高高原;向南鸟瞰,只见云层似波涛汹涌,云层之下便是印度半岛的南亚次大陆了。
过尼泊尔海关后,我们继续乘车前往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从地图上看,从我国的樟木口岸到加德满都不过110千米的距离,但我们的车竟开了6个多小时,看来尼泊尔的交通基础设施还需要大力改进。
当晚,我们被安排入住加德满都市的喜马拉雅饭店。我住的房间的窗户朝北,只要站在窗前就可以看到不远处宛如凝固波涛似的连绵雪山,那就是喜马拉雅南坡。我同青藏高原打了几十年交道,从东到西不知在高原上走了多少次,而现在,终于有机会在境外对喜马拉雅南坡进行全方位的考察。一想到这里,我的心就似那连绵的雪山一样起伏不平……
尼泊尔国土面积14万平方千米,仅相当于我国西藏的12.2%,但总人口达2587万。首都加德满都位于一个天然山间盆地中,盆地四周青山环绕,年平均气温22%左右,年降水量约1500毫米,冬天不冷,夏天不太热,无论市镇还是郊区四季鲜花盛开,因此有“春城”之美誉。尼泊尔历代王朝在这里兴建了大量庙宇、佛塔、神龛和殿堂,故有“寺庙多于住宅,佛像多于居民”之说。其中的大梵天庙、大佛塔等印度教建筑金碧辉煌,气势雄伟,一年四季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来此观光旅游。
尼泊尔境内多山地,尤其多极高山地,除了和中国共同拥有珠穆朗玛峰(世界第一高峰)、洛子峰(世界第四高峰)、马卡鲁峰(世界第五高峰)、卓奥友峰(世界第六高峰),和印度共同拥有干城章嘉峰(世界第三高峰)之外,还独立拥有道拉吉利峰(世界第七高峰)、马苏那鲁峰(世界第八高峰)和安娜普纳峰(世界第十高峰)。地貌形态可以划分为三个基本区域:北部的高山、极高山,中部的中、低山和河谷,南部的平原。东、西、北三面由喜马拉雅山脉环绕,南部与印度平原相连。
尼泊尔作为内陆山地国家,其海拔从南部的100米左右直升到北部8844米的珠穆朗玛峰,应该是世界上海拔垂直跨度最大的国家。尼泊尔北部极高山地区冰川四布,终年积雪,因此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中、低纬度冰川分布比较集中的国家。尼泊尔又是一个森林、草原分布广泛的国家,仅森林覆盖率就占到全国国土面积的29%。当南部平原酷热难耐时,以加德满都为中心地带的中部地区却百花盛开,气候宜人,而北方则是永久的冰雪王国。
第二天,我们乘车前往加德满都北部远郊海拔2000米左右的山地。自此再往北,喜马拉雅山便近在咫尺了。凭着自己对峰体形态的熟悉程度,我基本上可以辨认出从东到西哪座山峰是马卡鲁峰,哪座山峰是珠穆朗玛峰。不过,在这里看到的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由于被前面的山峰所遮挡,显得不那么威武雄大,倒像一位害羞的女郎,躲在一系列近山之后。
尼泊尔是一个人口相对密集的国度,但植被却保存得比较好,在近代没有发现成片森林被伐被烧的痕迹。据介绍,目前在尼泊尔农村正大力推广“碳化灌丛草”薪材燃料项目。由于尼泊尔水热条件十分丰富,在广大的土地上生长着一种叫做“紫茎泽兰”的速生草灌植物,通过加工可以被快速转化为类似中国的“蜂窝煤”的燃料。这样既可加速除去疯狂繁殖的外来植物,又能为农村居民提供大量的补充替代燃料,最大限度地保护森林,杜绝对森林的砍伐。
沿途,我们看到不少西藏喇嘛黄教的佛塔经幡。在临近公路的地方,有几家在此定居的西藏移民。这些藏族移民听说我们是从中国来的,都很激动。一位老者说,他近年几次回国,到过北京和拉萨,很想回国定居,可目前儿女们都在外国工作生活,因此不能如愿。
途中我们遭遇雷电阵雨。一时间里只见天空中电闪雷鸣,大雨倾盆而下,还夹杂着指头大小的冰雹。惊雷天气是一种地方性天气过程。尼泊尔纬度偏低,热量充足,空气湿度大,尤其是在海拔近2000米的山区,空气对流强劲,气流受热后上升,在空中遇冷凝结致雹、致雨,加上带电离子的气团运动放电,虽然已经进入冬季,也能产生雷电阵雨天气。
相关链接
世界上海拔8000米以上山峰排位
1.珠穆朗玛峰 海拔8844米 中国、尼泊尔界峰
2.乔戈里峰(又称K2峰) 海拔8611米 中国、巴基斯坦界峰 3.干城章嘉峰 海拔8586米 尼泊尔、印度界峰
4.洛子峰 海拔8516米 中国、尼泊尔界峰
5.马卡鲁峰 海拔8463米 中国、尼泊尔界峰
6.卓奥友峰 海拔8201米 中国、尼泊尔界峰
7.道拉吉利峰 海拔81 67米 尼泊尔辖峰
8.马那苏鲁峰 海拔8163米 尼泊尔辖峰
9.南迦帕尔巴特峰 海拔8126 米巴基斯坦辖峰
10.安娜普纳峰 海拔8091米 尼泊尔辖峰
11.加雪布鲁姆(1)峰 海拔8068米 中国、巴基斯坦界峰
12.布洛阿特宽峰 海拔8047米 中国、巴基斯坦界峰
13.加雪布鲁姆(2)峰 海拔8035米 中国、巴基斯坦界峰
14.西夏邦马峰 海拔8027米 中国辖峰
走进奇特旺国家公园
为了考察动植物情况,我们于10月28日前往距加德满都约100千米的皇家奇特旺国家公园。这是尼泊尔著名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平均海拔只有150米左右。
途中,我们看到大片的龙脑香原始森林。龙脑香在世界其他一些地方包括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和西藏墨脱都有生长,但面积如此巨大、生长如此茂密的龙脑香森林却十分少见。龙脑香是一种十分高大的乔木,分15属580种,主要分布在非洲和亚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仅中国就生长有5属12种。龙脑香是热带雨林中的重要树种,对土壤要求不高,是一种材质十分坚硬、耐腐抗蚀的优质树木,其比重很大,置入水中如石头一般沉到底。龙脑香做的家具不变形,能长期使用并不易被损毁。其树干生产的古芸香脂可用于制漆。除用于家具外,还是船舶、桥梁和宫殿建筑的上等建材。
奇特旺国家公园还有大面积的准热带丛林和湿地。由于尼泊尔人口相对比较密集,历史上曾对林地、丛林、湿地进行过大规模的垦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成立之后,为了让保护区内的各种动物尤其是老虎、犀牛和大象等大型野生动物能够自由活动和迁徙,由国家出面制定了保护措施,保留和重建了各林地之间的森林“走廊”,在人类活动区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区之间还设置了缓冲区。仅在奇特旺国家公园,缓冲区面积就达750平方千米,区内有3条河流、40个湖泊。
奇特旺国家公园有7种类型的森林和6种类型的草场,公园内的湿地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是世界湿地公约组织发起地之一。
在缓冲区内目前还居住有一些农户。居民们积极参与保护区的各项事务,利用政府提供的土地从事农、牧、林业生产。政府将旅游收入的30%返还给保护区以增加区内基础设施的投入。居民们采取联防的形式,一旦发现保护动物受到意外攻击或干扰,就会进行干预或向有关部门报告。由于这些都是和一定的经济利益挂钩的,因此居民们的积极性很高。令我们惊讶的是,不论是在居民住宅、道路两侧或森林农地,都未见有明显的“白色污染”。据同行的人说,在尼泊尔,人们很少使用塑料包装袋,而且没有乱扔垃圾的坏习惯,即使是穷人也很少乱扔垃圾和随地吐痰。
在奇特旺国家公园里生活着56种哺乳动物、49种两栖爬行动物、120种鱼类、526种鸟类。目前保护区内有100多只孟加拉虎,300多只尼泊尔独角犀牛,另外还生活着一定数量的马来熊、梅花鹿和豹等中小型动物。我们将骑着大象进入公园的核心区纳拉亚尼,近距离地考察保护区内的各种野生动物,这让我们兴奋不已。
在出发前,我们看到赶象工将加工好的精饲料包成直径约20厘米的球形食团,喂给大象吃,每头大象可以分到3~5个食团。喂食之后,赶象工在大象背上架设背架,把大象牵到一个木制的高平台旁,让我们四人一组地依次从木梯爬到平台,上到大象的背架上,然后背靠背地骑坐在背架上,赶象员则骑在背架前方的大象脖颈处。
大象对自己所要完成的任务和行进路线十分熟悉,在我们坐好后,还没等赶象工发出命令,它们就温驯地迈着稳健的四方步,载着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出发了。
我们穿过一条森林“走廊”进入核心区。小路两旁生长着高大蔽日的雨林乔木,其中不少是珍贵的龙脑香树。林间还生长着茂密的小乔木和灌木。树干上青藤缠绕,长着许多寄生和附生植物,在一些树枝上还有鸟窝和蜂巢。小道上也长满荆棘。好在大象身高体大,再加上长而有劲的象鼻、粗壮的象腿,那些横陈挡道的树木枝干被它们风卷残云般地踩在脚下,或用鼻子卷起来甩到两旁的树林中。
我们骑着大象越过森林“走廊”带后,前面出现一条宽约30米、深约1.5米的河流。大象泰然自若地踏水而过,坐在象背上的我们感到既平稳又舒适。
过了河,便是一片深可没屋的湿地芦苇。这些草本植物显然是大象喜爱的食物,它们一边信马由缰地朝湿地深处走去,一边用长长的象鼻卷起鲜嫩的茅草喂入自己的口中。赶象工不时地发出吆喝声,还用手中的赶象棍象征性地戳打大象的头部。大象似乎总能明白主人的意图,虽然边走边吃,但步幅跨度很大,倒不会太耽误我们的行程。不过,原本是鱼贯而行的象群,现在大象们为了寻找新鲜的嫩草各自夯出一条新路。转眼间,相邻的“象友”就隐没在高深的芦苇丛里,只能偶尔听见他们对原始生态丛林环境发出的由衷的赞叹声和大象卷食茅草发出的撕裂声。
大约40分钟后,湿地尽头兀然出现了一片原始森林,就像一座山脉横亘在我们的前方。我猜想,在很多年前,我们先前经过的芦苇丛应该是原始森林的一部分,或者是经历了森林大火,或者是被人为地垦殖,要不怎么会呈现出如此泾渭分明、对比强烈的两种植被景观呢?
快要进入森林的时候,除了我们的“象友”像约好似的几乎同时汇聚在森林、草地的交汇处,别的。一些象队(多是一些欧美游客)也魔术般地从茅草丛中钻了出来。赶象工发出不要高声说话的警示手势,然后就驱赶着象群钻进了几乎密不见天日的准热带原始森林……
尽管奇特旺国家自然保护区位于北纬27度左右,比北回归线要高三个半纬度,但由于喜马拉雅山脉的屏障作用,这里聚集了丰富的热量和雨水,使尼泊尔南部的森林湿地显现出近似于热带的气候和植被景观特点。
进入原始森林后,我们便拼命地睁大眼睛,生怕错过了看到老虎、大象和犀牛等森林主宰者踪影的机会。不久,在我们的右前方就出现了几头梅花鹿。它们动也不动地站在次生小乔木中间,我们赶忙举起照相机和摄像机拍个不停。等拍摄完后,梅花鹿钻进树林不见了,而我们则骑着大象向更浓更密的森林深处走去。
原始森林看似密不透风,其实也有呈斑点状分布的空地,这就是所谓的“林窗”。在这些面积只有几平方米到几百平方米的“林窗”空地中,生长着很深的杂草,其间还散布着一些小水塘,太阳光直接穿过“林窗”射向林中的草地和水塘。这样的生态环境正是野生犀牛和大象的出没之地,因为在这里不仅有美味的草食,还有可供它们洗浴和饮用的水塘。经验丰富的赶象工将大象赶到这些“林窗”附近, 让我们见到了心仪已久的犀牛。
尼泊尔犀牛属独角犀牛,是目前南亚独有的一种珍稀独角犀。犀牛比大象略小一些,属于食草性动物。犀牛的皮十分厚,一般步枪子弹也难射穿它,据说古时人们用犀牛皮制作战士穿的铠甲。在近现代,犀牛数量急剧下降,主要原因是犀牛角是一种十分珍贵的药材。按中医药理论,犀牛角磨成的粉是天然镇静药物,对小儿惊风一类的疾病有药到病除的功效。尼泊尔目前尚存300余头独角犀牛,主要生活在奇特旺湿地、尼泊尔西部的巴尔迪亚皇家植物保护区和卡普达德国家公园的丛林中。为了保证犀牛种群的优生优育,尼泊尔政府出资将种群较多的奇特旺国家公园中的犀牛捕运到西部保护区,以便进行天然远亲杂交。
森林里还栖息着野生大象。虽说这些大象时常出没于附近的村庄,损毁庄稼,但从不进入人类生活区滋事捣乱。大象和犀牛一样,拥有厚厚的皮,即便是老虎也无从下口伤害它们,因此大约只有这两种草食性动物能够与老虎、狮子和猎豹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
在奇特旺国家公园的森林里还生活着大约100只孟加拉虎。这些老虎分若干个种群,种群多以有血缘关系的家族为基本单元,也就是说,雌、雄虎配对后和生出的幼虎生活在一起,成为一个基本群落。每个虎群都有自己一定的势力范围,势力范围的界定以虎尿的气味作为标记,要是一个虎群不小心越过界限侵犯了别的虎群的势力范围,就有可能引起虎群之间的争斗。
有大象这种庞然大物作我们的骑行工具,老虎是奈何不了我们的。我们急切地想与孟加拉虎“见面”。这时,突然有人看见离我们约十米远的草丛中横卧着一团金毛斑斓的动物。那不正是一只老虎吗?可是,如果是老虎,它怎么会在看到人后仍然毫无动静呢?莫非是一只受伤的老虎?当我们骑着大象走近时,才发现事情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原来,这是一只已经死去的小孟加拉虎!
两个尼泊尔赶象人跳下象背,将死去的小老虎装入麻袋,然后放到象背上。
这是一只约两岁的幼虎,从还有余温的身体可以知道,它的死亡时间就在一两个小时之前。大概是因为不谙世事,不小心误人别的虎族领地而被同类咬杀。我们不禁四下张望:那犯下弥天大罪的老虎会不会就在附近正虎视眈眈地看着我们呢?
现在,无论是老虎、大象还是犀牛,它们的种群数量都十分稀少,而国际旅游业的兴起无疑会给它们的生存带来更大的压力。
原生态博克拉湖
10月30日,我们来到尼泊尔第二大城市,著名的旅游度假胜地——博克拉市。
博克拉市位于喜马拉雅群山中的一个湖盆区,西北的安娜普纳峰海拔高达8091米,东北方向的马那苏鲁峰海拔高达8163米,它们分别属于世界第十高峰和第八高峰。在第四纪冰期,来自安娜普纳山和马那苏鲁山的冰川直达博克拉盆地。后来,气温上升,气候变暖,长大的山谷冰川逐渐退回山间,于是造就了博克拉这个湖光山色、风光妩媚的香格里拉人间天堂。我们下榻的宾馆正好面对烟波浩渺的博克拉湖。
我们兵分四路,分别对博克拉的地质、水文、冰川和水生生物进行考察。北京地质研究所的储国强博士和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的陈峰博士在得到当地政府允许后,用从中国带来的橡皮舟进入博克拉湖钻取湖底的沉积物样品,以便回国后进行喜马拉雅南、北坡对比研究。
中科院地质研究所的边千韬教授带领地质、水文组对世界第二大峡谷——卡利根德格大峡谷进行剖面穿行考察。发源于中国西藏日喀则地区的卡利根德格河穿越卡利根德格大峡谷,在流经海拔8167米的道拉吉利峰(世界第七高峰)和海拔8091米的安娜普纳峰(世界第十高峰)之间时,切侵出4403米深的世界第二大峡谷。
作为冰川研究工作者,我对博克拉市附近的冰川地貌和湖泊环境进行了大略的考察。
博克拉湖属于典型的冰川湖泊类型。冰川湖泊的兴衰存亡和大小规模主要决定于其上源的冰川的规模和进退变化状况。如果上源的冰川比较稳定,那么湖泊除了平时的天降雨雪的补充外,还能得到固定冰川融水的补给,所以湖面水域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如果气候一味变暖,冰川融水增多,湖面在一定时间内会变大增宽,不过,当冰川消退到一定程度甚至完全消失后,就会“物极必反”——冰川湖泊将由于失去稳定的水源补给而变得越来越小;如果气候不是变暖而是变得越来越冷,冰川就会变大增长,一旦达到湖区甚至恢复到几万年或几十万年前的冰期时的规模,这些湖泊就会重新被固定的冰川取而代之。
博克拉湖未来的命运如何,这完全视全球气候的变化格局而定。我相信,这种变化除了大的灾害性影响之外,一般都会经历比较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而我们人类的责任就是不要过度地向大自然索取,并无端地污染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尼泊尔对博克拉湖的原生态保护值得称赞。即使在游人如织的湖面上,也未见水中有什么浮游生物为患,水质清澈见底。游人们半躺在宾馆临湖的花园中,一边品味浓香的咖啡,一边欣赏博克拉湖美丽如画的湖光山色。
相关链接
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的主要湖泊类型
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的湖泊类型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类型随青藏高原隆起与生俱来的湖泊。在远古时代,现今的青藏高原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沧海桑田,海陆变迁,在高原上留下了无数海退以后的原始湖泊,像我国青藏高原现存的许多湖泊如青海湖、纳木错湖、色林湖等均属此类。
第二种类型冰川湖泊,包括冰面湖、冰碛湖和冰蚀湖。冰面湖是发育在现代冰川表面的湖泊,这是冰川消融导致的随时处于变动之中的湖泊,其存在的时间和规模大小视冰川的消融强度等因素而定。一旦冰堤被溶蚀至穿则发生冰湖溃决而消失。冰碛湖是指冰川前进时将大量冰碛物堆存在某一可以横断山谷的地方,一旦气候变暖,冰川后退,冰融水储留其中而形成的湖泊。冰蚀湖和冰碛湖在形成过程中往往是互补互成,也就是说,湖盆既有可能曾被冰川前进时挖蚀成低洼的负地形,同时出口也可能被冰川退缩后留下的冰碛物所堵塞,形成既是冰川挖蚀,又被冰碛物堵塞的具双重成因的冰川湖泊。
第三种类型其他人为或自然营力造成的湖泊。比如地震泥石流滑坡堵塞河流形成的湖泊或人类的水库、电站等工程形成的人工湖泊。
探访冰川
我们此行还有一个重要任务,那就是赴尼泊尔兰坦喜玛尔山区,去探访那里的冰川。
11月4日,我们从博克拉市出发,取道马克万布县的黑道达镇,北上进人世界著名的兰坦喜玛尔国家公园。在此之前,我们考察的地方都属于盆地和丘陵地貌,而现在我们将要攀爬的是典型的高山山地地貌。
我们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阔叶林带过去了,针阔混交林带过去了,针叶林带也被甩在了脚下。最后,我们到达了长满冷杉、云杉和铁杉的暗针叶林带。GPS显示,这里的海拔高度为3010米。当晚,我们住宿在新贡巴接待营地。 第二天早已天刚蒙蒙亮,我就把大家叫起来爬山。大约两个小时后,在我们面前出现了一列明显被冰山侵蚀过的山原。山原面上有一系列古冰斗,在古冰斗的后面有一座直入云端的雪峰,那就是位于我国西藏聂拉木县境内的西夏邦马峰。海拔8027米的西夏邦马峰是唯一全部位于我国境内的辖峰。此时此刻,站在尼泊尔的国土上,看着这座近在咫尺的海拔8000米以上的雪山,我感到无比亲切。
如果是在我国西藏的波密和察隅县境内,在海拔2000米就可以发现典型而且丰富的第四纪古冰川遗迹(参考《相关链接:冰川知识》)。可是,尽管我们现在到达地点的海拔高度已经达到3500米,我却没有发现任何第四纪古冰川的蛛丝马迹,连—块冰碛漂砾石块都没有。这是为什么?我感到很纳闷,要知道,这里可是喜马拉雅南坡,其降水条件远比我国的西藏、四川和云南一带的海泽性冰川区要优越得多!
不过,我转而又想这也许并不奇怪,原因可能有三个:一是这里地处喜马拉雅南坡,属于北半球的阳坡,阳坡接收太阳辐射要比阴坡多,这当然不利于冰雪的保存和积累。二是尼泊尔山地纬度基本上都在北纬30度以内,兰坦地区更是在北纬29度范围以南,这比我国绝大多数冰川分布区的纬度都低,低纬度的气候自然要比高纬度地区暖和一些,这自然又是不利于冰川发育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三就是地形因素了。喜马拉雅北坡的高原面海拔都在4500米以上,那里有更多更大的面积可供固态冰雪的积累,丰富的固态冰雪物质在形成冰川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可以流到海拔更低的地方,当气温上升,气候变暖之后,冰川退缩后就会留下大量的第四纪古冰川遗迹;而在喜马拉雅南坡的尼泊尔,在不足200千米的水平距离内,海拔高度从100米左右的低山突然陡变为8000米以上的极高山地,山势险峻,雪线以上能提供冰雪物质积累的面积十分有限,当然也就不可能有更多的冰川物质流到更低的地方了。
喜马拉雅南、北坡的差异,还可以用两地现代冰川的分布、发育差异来加以证明。
在我国,西藏南迦巴瓦峰(海拔7782米)地区,不少山谷冰川的长度都在10千米以上,面积也多在20平方千米以上,冰川末端延伸到海拔3000米以下;西藏察隅县境内的阿扎冰川和波密县境内的卡青冰川,冰川末端延伸到海拔2600米、可以种植玉米和茶叶的地方;四川贡嘎山的海螺沟冰川,冰川末端延伸到海拔2980米的原始森林带中;云南梅里雪山下的明永冰川,冰川末端延伸到海拔2750米的农田附近。
而在尼泊尔,纵观其境内的3252条、总面积达5324平方千米的现代冰川,冰川末端延伸到海拔4000米以下的冰川共有23条(其中10条近几年中已经后退到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度);冰川末端延伸到海拔3000米以下的冰川仅有一条,这就是位于甘达基专区戈尔卡县境内的世界第八高峰马那苏鲁(海拔8163米)东坡的马那苏鲁(暂名)冰川,冰川末端海拔2865米。
冰川具有淡水资源、气候变化“检测器”、气候变化“调节器”三大功能。如果喜马拉雅地区各国科学家通力合作,仅根据冰川编目资料就可以作出许多关于冰川变化与气候变化的趋势预测,提出关于冰川洪水、冰湖溃决等冰川灾害的应对策略,从而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此外,还可以利用遥感等现代科技手段对冰川、冰湖动态进行监测,对中上游流域的冰川、冰湖及冰川堆积物的稳定性和灾害发生的风险进行分类和评估,这必将对中下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经济社会的建设、生态旅游业的开发起到保障和预警作用,意义十分重大。
相关链接
冰川知识
冰川是在一定地形条件下的气候变化的产物。在地球的南北两极或者一些高山、高原地区,由于这些地区的气温常年处于零温或负温状态,降雪常年不化,或者积累量大于融化量,积雪越来越厚,并在地球引力作用下逐渐变得密实。部分融雪水渗入雪层内部重新被冻结,进一步加快了雪层密实化过程。在积雪逐渐密实化过程中,密度仅为每立方米0.1~0.3克的雪,最终变成密度达每立方米0.8克以上的冰川冰。冰川冰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从海拔较高的积累区流向下游地区,于是便形成了冰川。目前地球上存在的冰川,如南、北两极和喜马拉雅山的冰川叫“现代冰川”。曾经发生过的冰川,后来退缩消失,仅留下一系列冰川作用过的遗迹,这样的冰川叫“古冰川”或“古冰川遗迹”。由于这些过程发生在200多万年以来的第四纪,所以科学家又称之为“第四纪古冰川”或“第四纪古冰川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