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素质教育在我国社会各界得到普遍认可和广泛开展。然而,素质教育在人们心中的落脚点却是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往往忽略了与素质教育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当前,一些媒体报道,我国中小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达30%,只有17%的学生心理是完全健康的。因此,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当前中小学生问题日益增多现状,从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一、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根据笔者对曾工作过的几所学校学生所做的调查,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学生挫折承受力差。考试成绩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出乎人们想象,每一次考试,学生心情都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会失败,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同学的冷眼,从而产生高焦虑感。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立即恢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于是挫折感“油然而生”,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二是自信心不足。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值很高,对学生(特别是优生)存在缺点扩大化,优点看少或忽视化,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老觉得自己智力不高”“认为自己很笨”,于是恢心丧气,失去自信心。
三是人际关系不够协调。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贵为“太子”和“千金”,自我中心意识很强,而人际交往能力较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在调查中,学生向老师倾述:“我真不知道怎样才能与人建立好朋友关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基本上就是“两点一线”,即家——学校——家,学生一个普遍的关念就是“家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学校是学习的地方”,单调的生活,加上独生子女自闭的心态使这些学生完全忽略了人际关系,最终感到孤独、寂寞,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怖感。
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笔者认为可以参考我国林崇德教授的观点,即 (1)自我修养良好。包括自我意识正确、充满信心、了解自身的兴趣、情绪、个性、意志等品质优点,同时又知道自己的弱点,掌握一些调控自己的办法,以便积极上进。(2)学习状态良好。包括浓郁的学习兴趣、一定的学习动机、稳定的学习心境、适度的考试焦虑、坚强的学习毅力、正确的学习习惯、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策略等。(3)社会适应良好。心理健康的学生能正确处理同伴之间、师生之间及父母家人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协调;也能进行正确的社会交往,适应当今社会的生活方式、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三、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的误区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对多数人来讲还是一个新课题,加上目前有关方面对这项教育内容还缺乏统一、规范的要求,因此,笔者认为当前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一些误区。
一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的认识。不少家长包括一些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存在回避,恐惧的心态,缺乏科学的认识态度,往往把心理偏差同精神疾病联系起来,有问题不看心理医生,不解决,加上教师,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意识,成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漠,忽视对学生健全人格品质的培养,导致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加剧。
二是误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进行心理咨询。当前,相当多的中小学校都建立心理咨询室,面向家长、学生开展心理咨询。许多学校想当然地认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展心理咨询。笔者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主要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当 “重全体、重预防、重教育”,而不是仅仅面对个别学生和家长的特殊需要。因此.心理咨询只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方面,它不应成为全部内容。
三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搞心理测验。在实践中,不少学校把开展心理测验作为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内容,似乎只有对学生进行了心理测验,才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标致。其实这是这一种误区。笔者认为,心理测验的目的主要是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信息与服务,它们重于描述学生心理发展的现有状况,了解在咨询、辅导、教育之后学生心理发展出现的变化与改善。学生心理测验时只有经过科学地分析,提出有价值的教育建议时才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据此,笔者认为学校可以根据测验结果反映出来的规律、特点及问题,调整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不能把心理测验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四是误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设心理课。不少中小学校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设心理课。对此,笔者认为,仅仅开设心理课难以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首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许多属于非知识性的内容,它需要让学生通过活动、实践、训练等亲自体验才能获得,而心理课所能提供的活动空间、实践机会是很有限的。其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除主题内容外,还包括测验、咨询、班队会活动、野外训练等,而这些内容是无法由心理课来涵盖的。第三,心理课侧重解决一般性、整体性及共性的心理问题,却无法深入解决特殊的、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
四、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针对以上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误区,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切实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构建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网络。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只有得到了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才有实施的基础。然后,将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全面落实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网络;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和实施心理治疗;非专门性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此外,还要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多角度,全方位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二是强化课堂学生心理素质训练。学校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变换多种教学方法 ,运用每一教学步骤,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如上海黄浦区教育学院和崂山中学、潍坊中学在教改实验中设计的三段式课堂结构:第一段:创设 问题 情境,激发 学习 动机,唤起高昂、饱满的热情,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第二段:利用创设的气氛,提出问题,在学生的好奇的思索中,注意力最集中的一段时间里,教师控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和智力因素的操作功能,使其达到最佳状态,完成新课教学任务;第三段:巩固扩展第二阶段学习 内容 ,强化心理品质训练。实验结果表明,强化课堂学生心理素质训练不但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学生非智力因素得到了相应发展。同时,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中,应创造性地设计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角色扮演、绘画、想像、辩论、演讲、表演、开展情绪情感训练、生存训练和潜能开发等,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是充分开展差异性教育。开展差异性教育是学生心理健康重要环节,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不仅有个体差异,还有年级差异。因此,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应当遵循差异性原则,心理知识的传授应与心理教育活动相结合,对全体学生的心理教育应与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咨询相结合,心理课课程应与心理训练、辅导相结合,以满足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心理需要。如进行同伴关系的心理健康教育时,面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所讲的知识内容、所举的教育实例都应有所不同,所设计的教育活动、训练内容及方式也应有所调整。同样,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应该进行分类指导。如对离异家庭的子女或有不同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往往需要进行特殊的心理健康的教育与活动。
总之, 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培养出优秀下一代的现实需要。所以,我们应该做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祖国输送健康、优秀的未来人才。
参考文献:
[1]郑日昌、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
[2]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
[3]王浩:《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的一些思考》
一、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根据笔者对曾工作过的几所学校学生所做的调查,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学生挫折承受力差。考试成绩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出乎人们想象,每一次考试,学生心情都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会失败,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同学的冷眼,从而产生高焦虑感。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立即恢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于是挫折感“油然而生”,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二是自信心不足。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值很高,对学生(特别是优生)存在缺点扩大化,优点看少或忽视化,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老觉得自己智力不高”“认为自己很笨”,于是恢心丧气,失去自信心。
三是人际关系不够协调。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贵为“太子”和“千金”,自我中心意识很强,而人际交往能力较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在调查中,学生向老师倾述:“我真不知道怎样才能与人建立好朋友关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基本上就是“两点一线”,即家——学校——家,学生一个普遍的关念就是“家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学校是学习的地方”,单调的生活,加上独生子女自闭的心态使这些学生完全忽略了人际关系,最终感到孤独、寂寞,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怖感。
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笔者认为可以参考我国林崇德教授的观点,即 (1)自我修养良好。包括自我意识正确、充满信心、了解自身的兴趣、情绪、个性、意志等品质优点,同时又知道自己的弱点,掌握一些调控自己的办法,以便积极上进。(2)学习状态良好。包括浓郁的学习兴趣、一定的学习动机、稳定的学习心境、适度的考试焦虑、坚强的学习毅力、正确的学习习惯、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策略等。(3)社会适应良好。心理健康的学生能正确处理同伴之间、师生之间及父母家人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协调;也能进行正确的社会交往,适应当今社会的生活方式、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三、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的误区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对多数人来讲还是一个新课题,加上目前有关方面对这项教育内容还缺乏统一、规范的要求,因此,笔者认为当前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一些误区。
一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的认识。不少家长包括一些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存在回避,恐惧的心态,缺乏科学的认识态度,往往把心理偏差同精神疾病联系起来,有问题不看心理医生,不解决,加上教师,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意识,成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漠,忽视对学生健全人格品质的培养,导致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加剧。
二是误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进行心理咨询。当前,相当多的中小学校都建立心理咨询室,面向家长、学生开展心理咨询。许多学校想当然地认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展心理咨询。笔者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主要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当 “重全体、重预防、重教育”,而不是仅仅面对个别学生和家长的特殊需要。因此.心理咨询只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方面,它不应成为全部内容。
三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搞心理测验。在实践中,不少学校把开展心理测验作为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内容,似乎只有对学生进行了心理测验,才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标致。其实这是这一种误区。笔者认为,心理测验的目的主要是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信息与服务,它们重于描述学生心理发展的现有状况,了解在咨询、辅导、教育之后学生心理发展出现的变化与改善。学生心理测验时只有经过科学地分析,提出有价值的教育建议时才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据此,笔者认为学校可以根据测验结果反映出来的规律、特点及问题,调整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不能把心理测验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四是误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设心理课。不少中小学校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设心理课。对此,笔者认为,仅仅开设心理课难以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首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许多属于非知识性的内容,它需要让学生通过活动、实践、训练等亲自体验才能获得,而心理课所能提供的活动空间、实践机会是很有限的。其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除主题内容外,还包括测验、咨询、班队会活动、野外训练等,而这些内容是无法由心理课来涵盖的。第三,心理课侧重解决一般性、整体性及共性的心理问题,却无法深入解决特殊的、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
四、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针对以上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误区,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切实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构建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网络。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只有得到了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才有实施的基础。然后,将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全面落实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网络;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和实施心理治疗;非专门性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此外,还要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多角度,全方位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二是强化课堂学生心理素质训练。学校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变换多种教学方法 ,运用每一教学步骤,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如上海黄浦区教育学院和崂山中学、潍坊中学在教改实验中设计的三段式课堂结构:第一段:创设 问题 情境,激发 学习 动机,唤起高昂、饱满的热情,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第二段:利用创设的气氛,提出问题,在学生的好奇的思索中,注意力最集中的一段时间里,教师控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和智力因素的操作功能,使其达到最佳状态,完成新课教学任务;第三段:巩固扩展第二阶段学习 内容 ,强化心理品质训练。实验结果表明,强化课堂学生心理素质训练不但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学生非智力因素得到了相应发展。同时,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中,应创造性地设计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角色扮演、绘画、想像、辩论、演讲、表演、开展情绪情感训练、生存训练和潜能开发等,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是充分开展差异性教育。开展差异性教育是学生心理健康重要环节,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不仅有个体差异,还有年级差异。因此,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应当遵循差异性原则,心理知识的传授应与心理教育活动相结合,对全体学生的心理教育应与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咨询相结合,心理课课程应与心理训练、辅导相结合,以满足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心理需要。如进行同伴关系的心理健康教育时,面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所讲的知识内容、所举的教育实例都应有所不同,所设计的教育活动、训练内容及方式也应有所调整。同样,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应该进行分类指导。如对离异家庭的子女或有不同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往往需要进行特殊的心理健康的教育与活动。
总之, 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培养出优秀下一代的现实需要。所以,我们应该做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祖国输送健康、优秀的未来人才。
参考文献:
[1]郑日昌、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
[2]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
[3]王浩:《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