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課程改革的今天,教学反思不仅是一种良好的教学习惯,它更是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被看做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本文从教学反思的类型、反思什么和反思能力的培养这几个方面阐述教师如何在日常的教学反思中实现自身专业的发展。
关键词:教学反思;专业发展;催化剂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学反思不仅是一种良好的教学习惯,它更是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被看做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和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教育家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 反思=成长。这句话反映出了教师要在不断反思中积累经验,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能否坚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是一个教师进取心、责任心、勇气和意志力的表现,是教师能否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好教学新理念的决定因素。
一、 什么是“教学反思”
什么是“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教学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和教学效果,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审视和分析、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著名教育专家李镇西老师认为:“教学反思通俗地说,就是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天平凡的工作,就是通过思考、解剖自己日常教育实践而不断超越和提升自己教育境界的教师。”上完每节课之后,我们都会有着各种不同的情绪体验,如:愉悦、欣喜、惊讶、迷惘……这些特殊的感觉,会让你产生倾诉的愿望,会激发你探索未知的热情,也会使你陷入自责与自卑。
二、 怎样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
教学中哪些内容是值得深入反思的?如何寻找到教学反思中的“反思点”,才能进行深度的反思呢?本人认为只要是我们的所想、所悟都可以记录下来,然后再进行一些思考、总结。主要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反思成功之处。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以及教师在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示、情境的创设而产生的灵感,与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处等,课后进行认真反思,记录下来,为今后教学提供参考。
(2)反思不足之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整堂课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认真地归纳和总结。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好使自己今后的教学更上一层楼。
(3)反思学生的问题和建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是个别的,有些是普遍的,也有些是教师意想不到的,还有一些是富有创新性的。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有些问题一时也难以解答,教师就应记录下来,及时反思。这样做既可以丰富自己的教学思维和教学经验,也有利于自身的教科研水平的提高,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
三、 反思能力的培养
反思,能让我们拒绝平庸;反思,能使我们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反思,使我们吐故纳新;反思,使我们的教学经验得到升华。我们的日常教学需要自我反思,逐步培养反思习惯。
(1)加强理论学习,潜心教育科研。要提高培养反思能力,系统的教育理论学习是必不可少的。缺乏理论指导的反思只能是粗浅的反思。只有将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剖析,寻根问底,使主体的合理性水平得到提升和拓展,然后再到实践中去探索,才能使教学能力与反思能力逐步得到提高。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激发教师教育意识,让教师了解教育新理念、新技巧,促使他们反思已有理念,分析和批判教育活动,进而提高教育活动的理性。
(2)勤思多记,及时撰写反思札记。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对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是具有深刻意义。因为思考就是成长的步伐,勤思考,多反思,用思考来行走,才能使我们的教学之路越走越宽阔,我们才能感受到教学的快乐与幸福。同时教师的反思行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持之以恒,贯穿教学活动始终。最有效的方法是撰写反思札记。写教学反思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在内容上可以有所侧重。但无论记载什么内容,必须抓住自己感受、领悟最深的东西。或是成功之处,或是失败之处;或是激情状态下创造性思维的灵感火花,或是个性化的内心体验;或是教学中的困惑,或是教学中的疑难等。通过反思,就会将真切、丰富的教学体验和冷静的教学理性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把反反思提高到更高的理性层面上。
(3)听课观摩,相互交流。教师要以其他同行作为反思自己的一面镜子。一方面要经常性地进行学习性听课,特别是听优秀教师的授课过程。通过对照反思,及时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同时要善于吸纳他人的成功之处,并有效地融入到自己的经验中。但不要片面地模仿,应该主要吸纳他人的思想。另一方面要虚心听取同行教师或听课专家的反馈意见。在评课的过程中,不带有其他功利色彩。课结束后,及时与授课者、其他听课教师交流研讨,与授课者的交流更为重要。这样做,可以使自己获取有关教学设计的意图,从而为自己的教学实践提供依据。
多一点教学反思的细胞,就多一些教科研的智慧。“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我们对教学活动勤分析,善反思,不断总结,必能“聚沙成塔”,不断提高对教学的认识,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纯赤.在案例的开发和运用中训练教师的反思能力[J].教育
发展研究,2003(11).
[2]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
[3]倪梁康.自识与反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乐清市象阳三小)
关键词:教学反思;专业发展;催化剂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学反思不仅是一种良好的教学习惯,它更是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被看做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和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教育家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 反思=成长。这句话反映出了教师要在不断反思中积累经验,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能否坚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是一个教师进取心、责任心、勇气和意志力的表现,是教师能否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好教学新理念的决定因素。
一、 什么是“教学反思”
什么是“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教学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和教学效果,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审视和分析、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著名教育专家李镇西老师认为:“教学反思通俗地说,就是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天平凡的工作,就是通过思考、解剖自己日常教育实践而不断超越和提升自己教育境界的教师。”上完每节课之后,我们都会有着各种不同的情绪体验,如:愉悦、欣喜、惊讶、迷惘……这些特殊的感觉,会让你产生倾诉的愿望,会激发你探索未知的热情,也会使你陷入自责与自卑。
二、 怎样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
教学中哪些内容是值得深入反思的?如何寻找到教学反思中的“反思点”,才能进行深度的反思呢?本人认为只要是我们的所想、所悟都可以记录下来,然后再进行一些思考、总结。主要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反思成功之处。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以及教师在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示、情境的创设而产生的灵感,与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处等,课后进行认真反思,记录下来,为今后教学提供参考。
(2)反思不足之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整堂课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认真地归纳和总结。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好使自己今后的教学更上一层楼。
(3)反思学生的问题和建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是个别的,有些是普遍的,也有些是教师意想不到的,还有一些是富有创新性的。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有些问题一时也难以解答,教师就应记录下来,及时反思。这样做既可以丰富自己的教学思维和教学经验,也有利于自身的教科研水平的提高,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
三、 反思能力的培养
反思,能让我们拒绝平庸;反思,能使我们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反思,使我们吐故纳新;反思,使我们的教学经验得到升华。我们的日常教学需要自我反思,逐步培养反思习惯。
(1)加强理论学习,潜心教育科研。要提高培养反思能力,系统的教育理论学习是必不可少的。缺乏理论指导的反思只能是粗浅的反思。只有将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剖析,寻根问底,使主体的合理性水平得到提升和拓展,然后再到实践中去探索,才能使教学能力与反思能力逐步得到提高。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激发教师教育意识,让教师了解教育新理念、新技巧,促使他们反思已有理念,分析和批判教育活动,进而提高教育活动的理性。
(2)勤思多记,及时撰写反思札记。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对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是具有深刻意义。因为思考就是成长的步伐,勤思考,多反思,用思考来行走,才能使我们的教学之路越走越宽阔,我们才能感受到教学的快乐与幸福。同时教师的反思行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持之以恒,贯穿教学活动始终。最有效的方法是撰写反思札记。写教学反思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在内容上可以有所侧重。但无论记载什么内容,必须抓住自己感受、领悟最深的东西。或是成功之处,或是失败之处;或是激情状态下创造性思维的灵感火花,或是个性化的内心体验;或是教学中的困惑,或是教学中的疑难等。通过反思,就会将真切、丰富的教学体验和冷静的教学理性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把反反思提高到更高的理性层面上。
(3)听课观摩,相互交流。教师要以其他同行作为反思自己的一面镜子。一方面要经常性地进行学习性听课,特别是听优秀教师的授课过程。通过对照反思,及时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同时要善于吸纳他人的成功之处,并有效地融入到自己的经验中。但不要片面地模仿,应该主要吸纳他人的思想。另一方面要虚心听取同行教师或听课专家的反馈意见。在评课的过程中,不带有其他功利色彩。课结束后,及时与授课者、其他听课教师交流研讨,与授课者的交流更为重要。这样做,可以使自己获取有关教学设计的意图,从而为自己的教学实践提供依据。
多一点教学反思的细胞,就多一些教科研的智慧。“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我们对教学活动勤分析,善反思,不断总结,必能“聚沙成塔”,不断提高对教学的认识,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纯赤.在案例的开发和运用中训练教师的反思能力[J].教育
发展研究,2003(11).
[2]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
[3]倪梁康.自识与反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乐清市象阳三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