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化学课堂,实施创新教育

来源 :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ld2006_ldc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的本质在于探索,科学的生命在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即将来临的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素质的重要标志.在基础教育阶段,弘扬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意识,是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基础和保证.
  创新教育的使命就是开发人的创造潜能,培养人的创造素质,提高人的创造能力.创造教育本质上就是遵循人的创造活动规律和人的创造素质的培养规律,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宗旨的教育.化学教学中融入创新教育,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新颖别致,激发创新动机,培养创新意识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动机驱使下进行的,创新动机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与内在心理动力.新颖别致的教学形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促进创新动机的形成.例如,在演示“钠与水(滴有酚酞试液)反应”实验时,实验现象非常刺激,如果再穿插妙趣横生的韵语:“钠粒熔成球,水面欢歌游;瞬间无踪影,留下一片红”来突出“浮、游、球、嘶、红”等实验现象,学生的情趣高昂、兴奋异常.不待老师要求,便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在学生讨论之后便轻松地总结出钠的性质及与水反应的原理.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提出:“可用什么装置来收集钠与水反应产生的氢气?”将问题开放,不但再度激起了思维高潮,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动机,学生各抒己见,思维活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源于生活.中学化学教学一个重要的体现形式是让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身边,自己生活在“化学”的世界里,化学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如,我们生存的环境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化学反应,动植物的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这是个缓慢氧化的过程;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吸入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还有灭火器为什么会灭火?碳酸饮料喝后为什么会打嗝消暑?铁在潮湿的空气中为什么会生锈?石灰水为什么会保鲜鸡蛋?身上穿的、脸上抹的、头上染的、鞋上擦的、治病的药物,还有洗衣粉、洗洁剂、去污粉等,都离不开化学知识和化学原理.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自觉地投入化学学习,积极踊跃地思考,发表自己观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激励学生发散思维,如,如何鉴别厨房中的两种白色粉末:食盐和纯碱.学生很容易想到用食醋检验有无气体的办法,这是学习化学的定势思维.若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两种白色粉末的性质(味觉、触觉)及用途进行讨论,学生思维便活跃起来,大胆自由想象,就会有很多鉴别方法:如口尝,是否有咸味;洗涤油锅,是否去污;加入面团蒸馒头,是否变的疏松多孔;放置一段时间后观察,是否潮解等.这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懂得物质鉴别并不是一个很神圣的问题,实际就是生活中的普通问题.这样不仅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启发了他们的心智,而且训练了思维的开放性和创造性.
  三、充分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手段.从化学学科的发展史看,化学规律,新物质的发现及合成,都是通过实验为手段,进行化学探索,发现新规律,新物质的历史.化学教学中,应积极为学生动手做实验创造条件,可以布置实验习题,通过学生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改进实验,以及家庭小实验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Cl2的反应原理、条件和特点,然后结合Cl2的性质,自己设计一套制取Cl2的实验装置,可以和课本上相似,但不能完全相同.这样就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去设计、去创新.布置任务后,给学生一段独立思考的时间,再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分析、比较各种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选择最优方案.最后,教师进行点评,从中找出闪光点,予以肯定,从而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培养其创新能力.
  四、引导学生质疑思变
  疑而启思,疑而生变.在教师的质疑中,学生不是以一种被动接受的闭合的思维方式参与到认识过程中,而是主动地以开放式思维去解疑.质疑,实际上是一般性思维向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关节点.如在复习完氨气的喷泉实验后,学生可以思考:CL2、二氧化碳在氢氧化钠溶液中、乙烯在溴水中、二氧化硫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能否形成喷泉.通过这样的质疑和解疑,学生将避免解决问题途径的单一性,而是多角度、多方法去解决问题.即从惯常的思维方式上升到创造性思维方式.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经常做这方面训练,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良好途径,同时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意见,凡有新颖解法和独特见解,即使答案不完整,不全面,有不准确之处也应及时表扬与鼓励.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而且能求异,达到创新的境地.
  五、培养学生联想、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讲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培养想象能力,要学会联想,讲到甲烷气体燃烧的颜色时,要联想到氢气、一氧化碳燃烧的火焰也是淡蓝色;讲到甲烷气体实验室制取时,联想到用这套装置还可以制氧气、氨等气体;讲到硬水的转化时,想到水壶为什么易起水垢;讲到浓硫酸的强腐蚀性时,想到皮肤沾了浓硫酸时,应该怎样处理.培养想象能力,还要大胆的猜想、幻想,甚至异想天开.例如,讲到氮气的结构和性质时,假设氮气不存在氮原子之间的化学键,变的非常活泼,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这种意想不到的想象,老师要及时加以肯定、称赞.这样学生才会不断的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在化学教学中融入创新教育,应该利用现有课堂扎扎实实地把化学学科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智能结构有机结合,把培养各种能力与开发创造力有机结合,把实验教学与开发创造力有机结合,围绕教学内容的巩固、拓展,把创新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其他文献
摘要:为了避免学生在学习化学时,感觉枯燥和烦闷,那么在日常的化学课堂教学中预设各种有趣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怎样去巧妙的预设问题情境,我想这是每一个化学教育工作者都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从保证学生主体性,预设问题情境、联系生活,,预设问题情境、关注社会,预设问题情境、教师预设问题情境应该注意的问题等方面介绍了高中化学课程教学情境预设问题.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程;预设;问
情感教育是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新课标的要求.有人认为教学中的情感成分在试卷中无法考核,又占用知识教学时间,就压缩或根本就不流露.其实情感是有弹性的,可多可少、可大可小.在教学中情感的需要和产生是自然而然的,肯定会影响认知、意志、价值观等,因此教师应把握好中学化学的情感教育.   一、化学教学工作中情感教育作用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一般说来,凡能满足需要
近几年高考数学试题向能力型的方向发展,一些试题不是仅仅考察知识的本身,而是重在创设一个新颖的设问条件、设问情境、设问方式,而且信息载体较新颖,是考查学生思维能力水平和在具体问题情境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采取合适的情境教学模式不失为一种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以下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对高中数学情境教学问题进行分析.  一、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去创设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创造以学生主动参与、互动互学、研究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创造型人才.因此,教师转变自己在教学中的作用,做个引导者、组织者、合作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好的导课方法可使学生兴趣盎然,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兴趣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教学时,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精心设疑,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创设激疑情境.疑问促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好奇心又转化为强烈的探求知识的欲望,以疑激学,造成学生急着想了解为什么,怎么办的心理,接着再让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
新理念给我们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在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我是一名农村初中化学教师,亲身体会到新课改给教学带来的新变化,由于经济条件、教育观念、教师素质等多方面的差异,各地存在的问题还不少,特别是农村中学在实施化学新课程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惑 , 这些困惑和矛盾,严重制约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影响新课程改革的成效.因此,我认为应引起大家的重视,认真研究和解决这些新问题.下面谈一谈自己
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可见,科学探究学习已成为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非常主要的学习方式,也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方式.那么在化学学习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呢?     一、营造民主气氛,创设良好的探究环境   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