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央儲备粮管理总公司担负着管理全国国有粮储备三分之二的重任,且线长点多,人员分散,假如没有企业文化去凝聚人心、团结力量,那就不能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四川大地震危难时期中储粮就确保了每人每天一斤粮,受到中央领导的赞誉。
2009年1月中旬正直数九隆冬、冰天雪地时节,我们来到了东北“储备粮库”采访。
有人问,中储粮管理的直属库300多家遍布全国各地,为啥放弃四季如春、鸟语花香的江南而不去,偏偏赶在这个时候到祖国北疆采风?挨冻遭罪是小事,大年临近,万一有个头痛脑热的可咋整啊?
起因还得从一张“回执单”说起。
2008年10月间的一天,由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党建政研会主办、会刊《企业文明》杂志承办的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培训班在报名时,中央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报名回执单电传至记者案头,定睛一瞧,在中储粮报名的名单中,仅哈尔滨直属库就有一把手在内的3名干部报名。这就引起了记者高度关注:200多人的小单位是怎样重视、建设企业文化的?受责任感的驱使,我们在东北各库收粮黄金期刚刚结束之际赶到了目的地。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大连。
全球最大粮库大连库
——用关心感动员工
中央储备粮大连直属库始建于1959年,2002年正式上收为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直属库。全库占地面积64万平方米,总仓容123万吨,管理和监管的政策性粮食总量达200多万吨。该库现有在岗员工310人,大专以上学历126人,专业技术人员95人。直属库下设11个处室,有党员151人,党员比例占在岗员工总数的48.7%。
在建库50年的发展进程中,从开始的18万平方米面积上的2栋简易仓房、62名员工靠人背肩扛起家,一跃发展成为有310名将士创建的百万大粮仓。企业文化建设也由初创时的“以制度规范员工”逐步发展到目前的“以文化管理企业”,并传承积淀起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用关心感动员工”作为企业文化的理念,时至今日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软实力”,深深植根于员工的思想、行为和中储粮“两个确保” (确保储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确保国家急需时调得动、用得上)、“三个维护”(维护种粮农民利益;维护粮食市场稳定;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为宗旨的工作实践中。
大连直属库主任王立强、党委书记刘玉福饶有兴致地介绍说,大连直属库主要是采取“三个结合”来培育职工共同价值观的:
在核心理念与提高素质结合上,他们制定了《大连直属库建设学习型企业实施方案》、《大连直属库员工培训计划》、《大连直属库岗位技能比武和劳动竞赛实施方案》,将核心理念与各自岗位技能培训融为一体,使核心理念贯穿到提升素质的各个层面。近年来,大连直属库在核心理念培训上投入资金40余万元,举办各类培训班96期,外聘专家组织专题讲座32次,累计培训人数达1?230人次,其中走出去培训54人次。
在核心理念与管理创新结合方面,他们开展了群众性的岗位技术比武和劳动竞赛,提高了员工对中储粮事业的认知度和对自身工作价值的认同感,营造了在工作中比、学、赶、帮、超的工作热情。仓储管理处率先在中储粮系统推行保管员包仓责任制,文化管理创新推动了工作发展,库存粮食品质明显提高。上收前,中央储备粮宜存率为78.4%、等级合格率为92.7%、综合指标合格率为88.0%,全项指标合格率为66.0%。推行包仓制后,中央储备粮油宜存率达到97.2%,等级合格率达到100%,综合指标合格率达到97.7%,全项指标合格率达到86.4%,夯实了“两个确保”的基础。在管理体制不断创新上,将“金字塔式”的管理转变为“扁平式”的管理模式,全库123万吨仓容划分为17个储粮区域,由17名包仓保管员直接管理,负责所辖区域粮食的数量、粮情、质量、统计等业务,专人包仓一包到底,员工责任心有了显著增强。包仓责任制实施后保管员由原来的108人减少到目前的70人,明确包仓保管员为所包仓房的第一直接责任人,并制定了《包仓实施细则》,由原来的层层负责转变为人人负责,实现了保管员责、权、利的统一。恶劣气候半夜打车到库里查看粮情已经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另外,管理成本也在逐年降低。上收前全库年机械通风电费40万元、熏蒸药费10万元、劳务用工费70万元。实施管理创新后,相关费用同比降低23%左右。同时,劳动竞赛和技术比武涌现出了一大批全国劳动榜样、中储粮系统“学习型红旗班组”、“优秀保管员”、“青年技术能手”、“大连市五一奖状班组”、“学习型班组”、“知识型员工”、“合理化建议先进个人”等先进典型。
在核心理念与创新载体结合方面,开办了直属库讲座,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市场期货现货、新财务软件管理、公文写作、计算机应用、商务英语和企业文化建设等专题培训。通过业余党校、女员工周末学校、青年外语角等形式学习,提高了不同层次员工综合素质。
王立强主任说,上收7年来,在中央储备粮、国家宏观调控和服务“三农”经济的紧急关头,员工以饱满的热情共同奋战在中储粮以“两个确保、三个维护”为宗旨的工作第一线。2006年全库以最少的损耗、最佳的工作状态,圆满完成了总公司下达的128万吨进口小麦接卸任务,既锻炼了人才,又提升了企业形象。特别是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库班子成员带头捐献当月工资,给全体员工和在库工作的农民工做表率。在班子成员无声行动的感召下,全库员工仅用3天时间就两次组织捐款10余万元。员工感慨地说:国家的困难就是我们中储粮人的困难,我们不上谁上。老业务员黄政,其爱人患癌症动手术后,他却一直坚持在产地收购,大年三十晚上才坐上返家的列车。就在半年以前,他母亲病危告急,单位再三通知他立即回去,但是为了直属库收购工作,他仍然坚持工作。当听到母亲去世的噩耗时,这一个七尺男儿竟在所收购的20多万吨国储粮面前哭了起来。

正是有了全库员工们的一致努力,这个库圆满完成了年度粮食轮换、挂牌收购、中转任务,创造了该库历史上经营数量最多、效益最好的新记录。
中储粮辽宁分公司人事党群工作处处长袁阿慧、大连直属库党办主任姜彭向记者介绍,大连库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用关心感动员工的理念作为制度来执行。逢年过节库领导都会去困难员工家走访慰问,红白事坚持到场,关心他们的疾苦。就连在库工作的农民工住院,也同在岗员工一样,按照库里规定的探视标准给予慰问,让他们在异乡同样能够感觉到家人的温暖。每逢过年回家,直属库都为他们买好返乡的车票。正因为有这样一个温馨和谐的大家庭,员工们也都乐于奉献,从不计较报酬。仅2008年,全年轮换、中转、贸易中央储备粮(油)达303万吨,相当于每天接卸138个车皮。设备管理处维修班的员工看到在市场上购置的单管风机实际生产中不耐用,就自己给自己找事做,每年自行设计制作加工120多台风机,连续加班加点达4个半月,在新粮入库之前完成传输设备保障任务,每年直接为库里节支6万余元,被大连市授予首届“工人先锋号”殊荣。保安员蔡世春在夜间值班中,两次面对盗窃分子雪亮的尖刀,流着鲜血与之作殊死搏斗,保卫了国家财产安全,展现了以库为家的责任意识。特别在2007年大连百年不遇的风暴中,在没有接到直属库通知的情况下,领导干部、部分员工纷纷打车到库里查看粮情,和农民工一道连夜分组定点查看险情、粮情,在大连市内很多标语牌、路灯、天桥等多处倒塌的情况下,直属库的建筑物、储备粮没有受到丝毫损失。
中储粮总公司东北区专职纪检监察特派员、黑龙江分公司党组成员、纪检组长肖明德深有感触地说,企业文化建设推动了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大连直属库上收时身上背着3.2亿元银行债务的沉重包袱,但他们很快就实现了赢利。2008年,新一届党政领导班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开拓市场,向内部管理要效益,一举实现利润6?680万元,企业步入了科学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