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梅加研究中国寻找繁荣密码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li7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弗拉基米尔·尼古拉耶维奇·列梅加

  俄罗斯经济学家列梅加一辈子都在探究繁荣与发展之路。如今,他找到了两个关键词:“中国”和“一带一路”。
  “53年前,我考入莫斯科大学经济学系,开始学习中文。从那个时候开始,我的工作、我的命运已经与中国紧紧相连。1984年,我作为第一批苏联经济学家访华代表团成员赴中国交流,我们的工作对当时的两国关系产生了积极影响。”不久前,列梅加当选“丝路友好使者”。在为评选活动录制的视频中,他回顾自己如何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
  确实,列梅加的人生轨迹和中苏、中俄关系的发展曲线发生共振。1984年2月,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万里率中国政府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苏联领导人安德罗波夫的葬礼,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阿利耶夫会见了中国代表团。同年12月,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阿尔希波夫访华。在中苏关系回暖的氛围中,列梅加随苏联经济学家代表团访华。他回忆,在一个月时间里,代表团会见了中方众多官员、学者和实业界人士,考察了中国改革开放成果。“在实施改革开放政策过程中,人们的灵感给我留下了特别深的印象。所有人都知道,改革开放刚起步,必须摸着石头过河。而他们取得的初步成功,使他们对实现目标充满信心。”
  后来,列梅加又多次到访中国,除了西藏和新疆暂未去过外,他的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他已经记不清去过中国多少次,家中摆放的数不胜数的纪念品和茶具就是证明,这都是中国朋友们送给他的。他把这些珍贵的物品摆放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孩子们来他家玩时,都喜欢摆弄这些东西,并对这些东西的用途很好奇,而列梅加总是乐呵呵地给他们讲解。
  受父亲影响,列梅加的儿子奥列格也和中国结下不解之缘。奥列格1987年出生于莫斯科,当时列梅加在北京实习。中国朋友们提议举办一次聚会,庆祝列梅加初为人父。他们帮列梅加给孩子取了一个中文名——列亚力,并赠送给列梅加一块玉印。奥列格一天天长大。当他得知自己有一个中文名时,感到非常自豪。后来,奥列格考上莫斯科国立大学亚非学院,选择汉学专业,其间还曾去北京大学进修。目前,奥列格是莫斯科斯科尔科沃管理学院中国方向负责人,并为俄中企业到对方国家投资兴业制订培训计划。
  从1984年起,列梅加对中国经济改革经验进行了系统研究。“我在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牵头设立了一个特殊的实验室。”那是1987年,他出任中国经济改革经验研究实验室主任。1989年底,莫斯科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博士论文《中国工业管理体制改革》。这是首部苏联经济学界全面系统研究中国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学术著作。
  列梅加在莫斯科国立大学讲授中国经济课程,还在俄罗斯国民经济学院开设外国管理经验课程。他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研究方向的学术流派创始人之一。“1990年,我们举办研究苏中经济改革的论坛,中国社会科学院前副院長刘国光率团参会。”列梅加回忆。
  列梅加筹备并参与了俄中两国在金融、银行、物流领域联合实施的多个项目,是香港和台湾投资与银行论坛(1997年)、俄中银行间论坛(自2001年起)等活动的组织方和执行秘书之一。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凭着对中国的深入了解,列梅加立刻意识到这一倡议的重要性。他说,中方提出的这一倡议是“认真的,并且将持续很长时间”。他马上着手研究,结论是:这是一个伟大的构想,对俄罗斯乃至全世界都会带来正向效益。2015年,列梅加参与编纂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出版,这是俄罗斯最早的“一带一路”主题书籍之一。当时他说了一句话:“虽然现在还不是所有人都能意识到‘一带一路’倡议的伟大之处和对于俄罗斯的意义,但这些人很快会感到震撼的。”
  2017年5月,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随后,列梅加任总干事的俄罗斯丝绸之路经济带协调中心就举行了欧亚科学技术会议,主题是“大欧亚伙伴关系与‘一带一路’倡议对接”。列梅加认为,俄总统普京提出的构建大欧亚伙伴关系的倡议,与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有很多契合点。基于两国在农业领域合作发展迅速,研讨会建议两国科研机构共同研究和实施长期的农产品战略。
  协调中心的第四次会议计划于今年在中俄科技创新年的框架内举行。列梅加还兼任欧亚高科技中心主任,该中心的重要工作是处理与中国的创新合作。值得一提的是,中俄科技创新年预计将实施1000多个合作项目,这是两国开展主题年以来最长合作清单。3月9日,中俄两国签署合作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谅解备忘录。该科研站计划设在月球表面或月球轨道上,成为长期自主运行的综合性科学实验基地。列梅加高兴地表示,今年是苏联宇航员加加林进入太空60周年,在太空探索方面的协作是两国合作的方向之一。
  俄罗斯地跨欧亚两洲,位于欧洲东部和亚洲大陆的北部,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去年11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签署。列梅加表示,随着该协定框架下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亚洲市场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建立现代运输走廊尤为重要。
上图:列梅加和中国朋友在一起。下图:列梅加(左一)参与俄罗斯工业企业家国际大会下属建筑投资协会活动。

  在这个大背景下,列梅加如今很关注北极。他说,俄罗斯在本世纪初就制订了构建跨欧亚发展带计划,希望沿交通运输干线打造现代产业集群。北极丝绸之路(冰上丝绸之路)的形成,特别是沿北方海航道的货运,是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列梅加说:“取道北方海航道比通过苏伊士运河运输要快得多,也更安全。2021年,俄罗斯出任北极理事会轮值主席国,我们非常重视与中国在北极发展中的合作。”
  2月底,莫斯科中国贸易中心华铭园开业,列梅加领导的科研机构准备在这里举办一系列论坛。他说,现在俄中两国政治关系确实处在历史最高水平,两国经济高度互补,合作潜力巨大。他正致力于让更多的人了解一带一路建设能够带来的好处。(完)
  弗拉基米尔·尼古拉耶维奇·列梅加
  俄罗斯经济学家。1973年毕业于莫斯科国立大学经济学系,1984年随苏联经济学家代表团访华。长期研究中国,现为俄罗斯欧亚高科技中心总裁、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俄联邦财政金融大学教授。
其他文献
人们喜爱名言,尤其是出自鲁迅的名言。近年来,笔者所见五、六种名言辑本中,几乎无一不录有鲁迅名言。阅而赏之,的确获益非浅。但也发现其中一些辑本所录鲁迅“名言”,有所舛误,有的错误实在令人惊诧,如任其流布下去,弊多利少。兹不揣唐突,流议如下。  其一,将别人的言论,安在鲁迅的名下。如重庆出版社一九八二年版《中外格言》第134页上所辑“鲁迅”格言是:“个人的生命是可宝贵的,但一代的真理更可宝贵,生命牺牲
出书、售书是出版社和书店的事情,我们这些读书的人很少发言权。最近看了《侠女奇缘》(《儿女英雄传》),感到有些话还是要说。  《侠女奇缘》是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八○年十二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到八一年二月又第三次印刷,总印数一百二十二万册。  这部小说,鲁迅先生早就指出:“欲使英雄儿女之概,备于一身,遂致性格失常,言动绝异,矫揉之态,触目皆是矣。”这是极公正的评价。应当说,这部小说的思想性是很差的。作
评康德拉季耶夫《萨什卡》    这部小说并不引人入胜,可是它引你深思。它被称为卫国战争文学第三次浪潮的一部代表作。但它为卫国战争文学史作出的贡献,使它具有更高价值,成为这部文学史中颇为重要的一页。  卫国战争文学初期的优秀作品,《青年近卫军》、《日日夜夜》、《真正的人》等等,是中国读者很熟悉的。一九五七年初,肖洛霍夫的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标志着卫国战争文学进入第二阶段。随后,一批当年的中尉,
“你好毒,你好毒,你好毒……”11月22日,在蔡英文办公区前面的广场,有人播放张学友的歌曲《你好毒》,其中的讽刺意味不言自明。不一会儿,歌声渐渐淹没在民众的呼喊声中,当天参加这个 “秋斗”大游行的民众有6万人,包括了来自劳工、环保、食安、土地、言论自由等40多个领域的抗议团体。  因为对“莱猪”政策以及“强关中天新闻台事件”强烈不满,不少人高举着写有“蔡英文撤回行政命令”“英独买毒猪、舔美”“食安
《琉璃厂小志》读后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区,法国巴黎有赛因河畔,英国伦敦有弗业街,日本则有“书海”之街神田町。在我们国家,那就是北京著名的文化街琉璃厂了。这条街,这么古老,经历了五六个世纪的变迁,充满着斑驳离奇的故事,它以自己固有的民族特色吸引着国内外人士的普遍注意,不少人用如花的妙笔为它写下了吟咏的诗篇和文章。根据孙殿起搜集的资料汇编的《琉璃厂小志》一书,就以大量生动的材料证明了这
《读书》一九八○年第九期《陆游和》文中说:“陆游的二儿子陆子编《陆游文集》时也说……。”同一作者在《老学庵笔记》一书前言中,把子称为“陆游幼子”。看来,作者是误认为陆游只有两个儿子了。其实陆游共有七子。《陆游年谱》中有记述:长子陆子虞,次子陆子龙,三子陆子修,四子陆子坦,五子陆子约,六子陆子布,七子是陆子。
听说北京正在召开全国出版工作会议,我们几个老教师元旦相聚,有所议及,恭书于下,权作会外发言,以供参考。  一、三中全会以来,出版界的成绩为我国数十年来所未见,可喜可贺。淤塞顿开,难免夹卷泥沙,乃自然之象,略施疏导,廓滤可也,不必兀自惊扰。  二、目前竭须克制之倾向,并非武侠、推理者流。此等篇什,识者皆厌,现已困滞书肆。窃以为目前最须领导劝阻者,乃是争出名家专集之风潮。其“名”无分学界内外,其“文”
读《护花小集》    鲁迅说过,文章不可不做,亦不可太做。精雕细镂,刻意求工固然不坏,但往往留下斧凿痕迹,甚至为文而造情,为“做”而矫情,实在反不如那种看似信笔写来,如话家常,却是丽质天成、入情入理的“不太做”的文章。我发现,老一辈学者而兼写作的,居多文章“不太做”,他们虽然不一定以散文家称世,却能写出好的散文。他们阅世深,学识广,文化素养高,笔下挥洒自如,圆熟练达,不论叙事、写人、抒怀、说理,都
姚洛同志在《读书》一九八二年第二期上对拙文《从海瑞说到周作人》提出质疑和订正,这是值得欢迎和感谢的。  然而他在正确指出“多年来,‘左’的空气很影响了我们评人论事中的实事求是的作风”的同时,又批评拙文没有采取“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态度,而是“偏颇之论,言之过当,把已经明白的事实搞得模糊起来,难免不会引起读者的误解”。对此,我认为有必要再申述几句。  姚洛同志认为拙文所说“周作人至今仍然是‘黑人黑
王夫之诗学中的抒情主体及其角度    《庄子·齐物论》中有这样一个例子:“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庄周企图以此来论证他的相对主义,来否定美(真)的客观标准。但是,这个例子却恰好可以证明美学中两条重要原则:美不仅具客观性而且具社会性,及美感的产生有待于审美主体的产生。对于这两个问题,古代的美学家、文艺学家们也在做着不自觉的回答。  王夫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