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59-01
郭沫若先生曾说过:“识字是一切探求之第一步。”就语文教学而言,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因此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如何让低年级的孩子对大量的、枯燥的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使识字效果更有效,并提高自我识字的能力呢?在教学工作中,有一件事促使我对识字教学进行了深深的思考。
有一次,学校进行过程性质量调研,其中有一题是写出带有偏旁的字,每个偏旁都要写三个字,当我看到“石”字旁时有点傻眼了。一年级语文下学期识字量很多,每学习认识一个新偏旁时,我基本上都是将所学过的字进行归纳总结,很少再去拓展,因为我觉得学过的字学生都不一定记住,何必再去增加孩子的负担呢?这个“石”字旁只学过一个“破”字,学生肯定写不出另外的两个字的,唉!看来这回要全军覆没了。拿到试卷后,我迫不及待地翻看,令我没想到的是,很多学生除了写出“破”,还写了“硕”和“磊”,只有几个学生是空白。这些孩子们真是给了我一个惊喜,可是我确实没给他们写过这两个字。我到班级问孩子们怎么想到“硕”和“磊”的,孩子们几乎异口同声:“张硕的硕,祝磊的磊。”张硕和祝磊是我们班两个学生的名字。孩子们的答案令我意外,我问他们怎么认识这两个字的,他们几乎都往墙上一指,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教室里布置的宣传栏中“赛一赛”的功劳。于是我又问孩子们能认识多少同学的名字,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起来。我粗略地了解了一下,竟然大部分孩子都认识所有同学的名字,剩下的少部分孩子也能认识部分同学的名字,这个调查结果使我很惊奇。开学时我把全班所有学生的姓名都写在“赛一赛”这一栏里,目的是通过平时的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得到的星星多来激励学生的,没想到竟然使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多认识了很多字,这真叫“无心插柳柳成荫”。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最好资源,识字也不例外。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字有别于学习其它语言,因为它具有母语学习的优势,因此,我们要合理利用并充分发挥这一优势,鼓励孩子在生活中识字。
首先,要充分利用好校园中的有利条件。班级里每一个学生的姓名是孩子们最熟悉的语言因素,每个人的名字都是小伙伴们愿认愿学的。我们教师可以利用教室里布置的宣传栏,把全班所有学生的姓名都写在上面,通过平时的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得到的星星多,使学生有兴趣去认识小伙伴的姓名;还可以经常让不同的孩子发作业本,碰到不认识的字时,同学间可以互相帮忙,相互提醒。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可以多认识很多字。校园和班级的一些文化布置也可以成为孩子们的识字资源,比如:校园的校训、学风、校风,班级里的张贴的《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行为规范》等,这些都是孩子们识字的素材;一些常规活动如:班队会、节日庆典等等,也离不开汉字这个媒介;班级每次出的板报……当然,要想变成学生识字的素材,离不开教师的有心引导。
孩子们从小生活在母语的环境中,有很多字是孩子们在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只是缺少我们的引导。很多孩子对儿童食品情有独钟,我们可以迎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留心对食品包装纸上的字进行识记。这种识记过程充分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应该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还可以让学生经常留意路边的广告牌,主动去认一认上面的字。在上学放学路上,可以问问家长,周末和节假日时可以到处去走一走、看一看,主动去认认见到的字。有时看到发宣传单的,也可以问问上面写的是什么字。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做日常生活中的有心人,见到什么字就认什么字,并主动和同学交流识字成果。
总之,我们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有利条件,使学生形成识字的敏感性和浓厚兴趣。学生对识字产生了兴趣就等于拥有了无穷的力量,他们会自觉地克服很多困难,想方设法抓住一切机会从生活中识字,并且学以致用,自得其乐。
郭沫若先生曾说过:“识字是一切探求之第一步。”就语文教学而言,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因此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如何让低年级的孩子对大量的、枯燥的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使识字效果更有效,并提高自我识字的能力呢?在教学工作中,有一件事促使我对识字教学进行了深深的思考。
有一次,学校进行过程性质量调研,其中有一题是写出带有偏旁的字,每个偏旁都要写三个字,当我看到“石”字旁时有点傻眼了。一年级语文下学期识字量很多,每学习认识一个新偏旁时,我基本上都是将所学过的字进行归纳总结,很少再去拓展,因为我觉得学过的字学生都不一定记住,何必再去增加孩子的负担呢?这个“石”字旁只学过一个“破”字,学生肯定写不出另外的两个字的,唉!看来这回要全军覆没了。拿到试卷后,我迫不及待地翻看,令我没想到的是,很多学生除了写出“破”,还写了“硕”和“磊”,只有几个学生是空白。这些孩子们真是给了我一个惊喜,可是我确实没给他们写过这两个字。我到班级问孩子们怎么想到“硕”和“磊”的,孩子们几乎异口同声:“张硕的硕,祝磊的磊。”张硕和祝磊是我们班两个学生的名字。孩子们的答案令我意外,我问他们怎么认识这两个字的,他们几乎都往墙上一指,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教室里布置的宣传栏中“赛一赛”的功劳。于是我又问孩子们能认识多少同学的名字,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起来。我粗略地了解了一下,竟然大部分孩子都认识所有同学的名字,剩下的少部分孩子也能认识部分同学的名字,这个调查结果使我很惊奇。开学时我把全班所有学生的姓名都写在“赛一赛”这一栏里,目的是通过平时的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得到的星星多来激励学生的,没想到竟然使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多认识了很多字,这真叫“无心插柳柳成荫”。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最好资源,识字也不例外。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字有别于学习其它语言,因为它具有母语学习的优势,因此,我们要合理利用并充分发挥这一优势,鼓励孩子在生活中识字。
首先,要充分利用好校园中的有利条件。班级里每一个学生的姓名是孩子们最熟悉的语言因素,每个人的名字都是小伙伴们愿认愿学的。我们教师可以利用教室里布置的宣传栏,把全班所有学生的姓名都写在上面,通过平时的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得到的星星多,使学生有兴趣去认识小伙伴的姓名;还可以经常让不同的孩子发作业本,碰到不认识的字时,同学间可以互相帮忙,相互提醒。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可以多认识很多字。校园和班级的一些文化布置也可以成为孩子们的识字资源,比如:校园的校训、学风、校风,班级里的张贴的《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行为规范》等,这些都是孩子们识字的素材;一些常规活动如:班队会、节日庆典等等,也离不开汉字这个媒介;班级每次出的板报……当然,要想变成学生识字的素材,离不开教师的有心引导。
孩子们从小生活在母语的环境中,有很多字是孩子们在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只是缺少我们的引导。很多孩子对儿童食品情有独钟,我们可以迎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留心对食品包装纸上的字进行识记。这种识记过程充分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应该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还可以让学生经常留意路边的广告牌,主动去认一认上面的字。在上学放学路上,可以问问家长,周末和节假日时可以到处去走一走、看一看,主动去认认见到的字。有时看到发宣传单的,也可以问问上面写的是什么字。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做日常生活中的有心人,见到什么字就认什么字,并主动和同学交流识字成果。
总之,我们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有利条件,使学生形成识字的敏感性和浓厚兴趣。学生对识字产生了兴趣就等于拥有了无穷的力量,他们会自觉地克服很多困难,想方设法抓住一切机会从生活中识字,并且学以致用,自得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