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老师上课教,课下批改作业;学生上课听,课下做作业。多少年来一贯制,教学改革的热门课题是如何改进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等;特别是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其实数学教学的改革应包括作业批改的改革。因为批改作业是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大多数老师作业批改都会“全批全改”,然而效果并不理想。
一、“全批全改”存在的问题
(1)教师花费在评改作业上的时间过多。初中数学作业天天有,学生天天做,教师天天改。如果一个教师任两个班,每班按40人计算,每次要批改80本作业;若每次留4个题,一次要批改320道题,若每本作业平均用2分钟,就要花去2个多小时的时间。尤其是批改几何作业,还要花费更多的一些时间。再加上平时小测验、单元测验、班主任工作、备课……忙得团团转。探索教学改革的时间难以保证,当然教学改革也难以付诸实施。
(2)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数学教育目的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可是作业的“全批全改”是在学生头上的“紧箍咒”。使他们天天忙于按时完成作业,不管对与错。学生主动思考,自我检查的积极性受到压抑。
(3)师生双方获得的信息失真度很大。数学学习往往是通过作业,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因此教师批改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检查作业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协调学生学习过程的各个方面的重要手段和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来源。
作业失真如此严重,几乎每个班都存在大量抄袭,特别是星期一。好些学生一清早到校的目的就是抄作业来敷衍老师。作为教师,长时间深陷于作业堆中并付出大量“无效劳动”而烦恼。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作业的“全批全改”教师很辛苦不说,负面作用也不少。所以,优化数学作业批改方式应当受到应有的重视。
二、优化数学作业的布置与批改的几点尝试
布置作业,批改作业不仅仅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还是师生双方获得信息的重要窗口。精心设计,布置作业,认真批改作业。能使师生双方及时接受正确的信息,加快信息反馈的速度。只有师生共同配合,才能真正达到做作业和批改作业的目的,批改作业的方法应多样化。但关键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师生活动紧密结合为一个整体。为此做了以下尝试:
1.科学合理地布置作业
(1)布置课前预习作业。预习作业的方式改变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尝试,培养学生学习意识和习惯的重要方法。布置课前作业时,教师不再指导学生先怎样想、再怎样做,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预习例题、理解例题,在理解例题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运用所学知识,自主探究,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寻找数学规律的实践活动和创新的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习过程变成主动性、独立性、个性化的体验过程。
(2)布置弹性作业。教师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与能力水平,把学生分成优、中、差三个等级,而课后作业针对三个等级也相应设计出弹性作业,分别是必做题、选做题、拓展题。要求后进生只完成必做题,适当考虑选做题;中等生完成必做题、选做题;优等生完成选做题,考虑拓展延伸题。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学到不同的数学,完成不同的作业。
(3)布置开放性作业。数学开放题是相对于条件完备、结论确定的封闭题而言的,是指那些条件不完备、结论不确定的数学问题。条件完备、答案固定在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长期过分做封闭题,容易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往往形成定势思维,这对素质教育极为不利。因此必须增强作业的开放性,适当设计一些开放题来充实作业题。由于开放题存在着多种可能性,这就给学生提供了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机会,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应变性、发散性、独创性,在讨论推断可能正确答案和最优解法时,使学生能进行创造性复合思维,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的个性素质和科学思维素质得以提高,从而形成学会求知的素质。
(4)布置应用性作业 。应用意识的簿弱是当前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有典型意义的问题,回归它生活、生产中的原型,给学生创设一个实际背景,让他们认真观察、收集数据,抽象图形,联想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从中体会数学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抽象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思想素质和智力素质的形成。
(5)布置典型性作业 。通过教学实践体会到,学生作业负担过重的直接原因之一就是题海战,作业量多而质差,缺乏典型性。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选择足够类型、形式多样和适当数量的材料,为学生布置一些典型性的作业题,让学生练一题而通一类,比如把条件、结论完整的题目改造成给出条件,先猜结论,再进行证明的形式;或给出多个条件,首先需要收集、整理、筛选以后才能求解或证明,打破条件规范的框框;再如要求多个结论或多种解法的题目,加强发散式思维的训练;也可以给出结论,让学生探求条件;或将题目的条件、结论进行拓广、演变,形成一个发展性问题,利用这些非常规的题目,作为常规题目的补充。
2.优化作业批改的方式
(1)随堂批改作业。新课后,简当的作业可当堂完成,采用集体讨论答案,当堂集中统一批改。
(2)对学生进行培训实行小组批改作业。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互批或自批作业是自己必须具备的素养,这种素养将伴随自己一生。终身学习需要学习者能够判断自己学习内容、过程和结果的合理性。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端正批改作业的态度,要让学生做到对自己和合作伙伴负责,力戒马虎了事。教师要组织一定数量的尝试性批阅,从中发现易出现的问题和有关规律。把不同水平的学生安排成前后两桌,每四人组成一个小组。由学生先行讨论并在教师指导下形成参考答案,小组内互相批改,并把批改的情况向老师汇报典型范例及错题情况。教师对小组批改后的作业要进行抽查,了解作业和批改的情况,对作业中存在的明显问题要复批或面批。
(3)学生各自标记“作业问题”。互批后的作业本要当即返回给作业者本人,由作业者本人在作业本上对做错的题进行标记(标记在作业本两侧的空白处,要做到整齐规范、一目了然),也即做问题记录。问题记录应作为学生制订新的学习计划的依据,并保留到总复习阶段。
上述几点尝试,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使教师变独角演员为导演,充分发挥了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
一、“全批全改”存在的问题
(1)教师花费在评改作业上的时间过多。初中数学作业天天有,学生天天做,教师天天改。如果一个教师任两个班,每班按40人计算,每次要批改80本作业;若每次留4个题,一次要批改320道题,若每本作业平均用2分钟,就要花去2个多小时的时间。尤其是批改几何作业,还要花费更多的一些时间。再加上平时小测验、单元测验、班主任工作、备课……忙得团团转。探索教学改革的时间难以保证,当然教学改革也难以付诸实施。
(2)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数学教育目的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可是作业的“全批全改”是在学生头上的“紧箍咒”。使他们天天忙于按时完成作业,不管对与错。学生主动思考,自我检查的积极性受到压抑。
(3)师生双方获得的信息失真度很大。数学学习往往是通过作业,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因此教师批改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检查作业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协调学生学习过程的各个方面的重要手段和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来源。
作业失真如此严重,几乎每个班都存在大量抄袭,特别是星期一。好些学生一清早到校的目的就是抄作业来敷衍老师。作为教师,长时间深陷于作业堆中并付出大量“无效劳动”而烦恼。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作业的“全批全改”教师很辛苦不说,负面作用也不少。所以,优化数学作业批改方式应当受到应有的重视。
二、优化数学作业的布置与批改的几点尝试
布置作业,批改作业不仅仅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还是师生双方获得信息的重要窗口。精心设计,布置作业,认真批改作业。能使师生双方及时接受正确的信息,加快信息反馈的速度。只有师生共同配合,才能真正达到做作业和批改作业的目的,批改作业的方法应多样化。但关键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师生活动紧密结合为一个整体。为此做了以下尝试:
1.科学合理地布置作业
(1)布置课前预习作业。预习作业的方式改变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尝试,培养学生学习意识和习惯的重要方法。布置课前作业时,教师不再指导学生先怎样想、再怎样做,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预习例题、理解例题,在理解例题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运用所学知识,自主探究,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寻找数学规律的实践活动和创新的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习过程变成主动性、独立性、个性化的体验过程。
(2)布置弹性作业。教师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与能力水平,把学生分成优、中、差三个等级,而课后作业针对三个等级也相应设计出弹性作业,分别是必做题、选做题、拓展题。要求后进生只完成必做题,适当考虑选做题;中等生完成必做题、选做题;优等生完成选做题,考虑拓展延伸题。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学到不同的数学,完成不同的作业。
(3)布置开放性作业。数学开放题是相对于条件完备、结论确定的封闭题而言的,是指那些条件不完备、结论不确定的数学问题。条件完备、答案固定在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长期过分做封闭题,容易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往往形成定势思维,这对素质教育极为不利。因此必须增强作业的开放性,适当设计一些开放题来充实作业题。由于开放题存在着多种可能性,这就给学生提供了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机会,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应变性、发散性、独创性,在讨论推断可能正确答案和最优解法时,使学生能进行创造性复合思维,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的个性素质和科学思维素质得以提高,从而形成学会求知的素质。
(4)布置应用性作业 。应用意识的簿弱是当前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有典型意义的问题,回归它生活、生产中的原型,给学生创设一个实际背景,让他们认真观察、收集数据,抽象图形,联想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从中体会数学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抽象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思想素质和智力素质的形成。
(5)布置典型性作业 。通过教学实践体会到,学生作业负担过重的直接原因之一就是题海战,作业量多而质差,缺乏典型性。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选择足够类型、形式多样和适当数量的材料,为学生布置一些典型性的作业题,让学生练一题而通一类,比如把条件、结论完整的题目改造成给出条件,先猜结论,再进行证明的形式;或给出多个条件,首先需要收集、整理、筛选以后才能求解或证明,打破条件规范的框框;再如要求多个结论或多种解法的题目,加强发散式思维的训练;也可以给出结论,让学生探求条件;或将题目的条件、结论进行拓广、演变,形成一个发展性问题,利用这些非常规的题目,作为常规题目的补充。
2.优化作业批改的方式
(1)随堂批改作业。新课后,简当的作业可当堂完成,采用集体讨论答案,当堂集中统一批改。
(2)对学生进行培训实行小组批改作业。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互批或自批作业是自己必须具备的素养,这种素养将伴随自己一生。终身学习需要学习者能够判断自己学习内容、过程和结果的合理性。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端正批改作业的态度,要让学生做到对自己和合作伙伴负责,力戒马虎了事。教师要组织一定数量的尝试性批阅,从中发现易出现的问题和有关规律。把不同水平的学生安排成前后两桌,每四人组成一个小组。由学生先行讨论并在教师指导下形成参考答案,小组内互相批改,并把批改的情况向老师汇报典型范例及错题情况。教师对小组批改后的作业要进行抽查,了解作业和批改的情况,对作业中存在的明显问题要复批或面批。
(3)学生各自标记“作业问题”。互批后的作业本要当即返回给作业者本人,由作业者本人在作业本上对做错的题进行标记(标记在作业本两侧的空白处,要做到整齐规范、一目了然),也即做问题记录。问题记录应作为学生制订新的学习计划的依据,并保留到总复习阶段。
上述几点尝试,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使教师变独角演员为导演,充分发挥了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