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是一个星期六,适逢綦江县三角镇乐兴街赶场。
上午9时许,陈家街48号的一间小店里,几位赶场的老乡正围坐在一起喝着“冷单碗”。这时,一位中年人走了进来。
“老乡们,我请大家喝一口!”中年人找个空位坐下,招呼老板打来两碗酒,和大家亲切地拉起家常。
“公路修好了,大家感觉怎么样?撤乡并镇后办事方便吗……”人群中有人认出,这位经常出现在电视里的“国字脸、戴眼镜”的中年男子,正是县委书记王越,大家纷纷打开话匣子……
“赶场”赶出亲民风
綦江县为了拓展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三项制度”,从县委书记王越、县长徐世国到所有县级领导,都利用周末时间,不打招呼、轻车简从,陆续到全县原58个老乡镇政府所在地“赶场”,走进群众中间,听真话、察实情。
在乐兴场上,一位群众向王越谈起自己的经历——上个户口跑了五六趟,往返车费四五十元,腿跑软了,农活耽搁了,钱也花了,很心痛。
王越说,可以考虑在场上设一个咨询点,一次性告知办事需要的材料或手续,让大家少跑冤枉路,也可以由镇、村干部代办,为农民实实在在办好事。
吉安街当天也逢场。11时许,王越又出现在吉安场口。
有村民向王越发出疑问:“我们村每人交了100元集资款修路,为什么今年没有修路?”该村已有一条经鱼栏咀水库到三角场镇的水泥公路,但群众希望再硬化经塘垭村到三角的公路,担心当地政府不修路。
王越掰着指头给赶场的群众算了一笔账:“大家知道修1公里长、5.5米宽的水泥路要多少钱吗?要100万元左右。如果2000人集资,每人100元,一共才20万元,大致能修200米公路。请大家放心,资金的缺口部分,政府会想办法,镇里也不会乱动大家一分钱。路肯定要修,具体时间要统筹安排。”
听到这里,周围的群众放心地笑了。
每到一处,大街上、茶馆里、菜摊旁,县领导和赶场的群众随和地拉家常。渴了,喝一口随身携带的矿泉水;饿了,随便找个路边小店,叫上一碗面条,或者来一碗豆花、一碗米饭。
县领导“赶场”,在各级干部中产生广泛影响。田间地头,到处都活跃着各级干部“赶场”的身影——
永新镇党委书记安林带领领导班子成员,每周夜宿农家一晚,每年为各个村办一件实事,他现在每周至少在村里住上两天。
县教委主任高思成经常到边远山区学校实地了解办学情况,想办法解决农家孩子读书难问题。
县纪检监察机关干部开展“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主题活动,2010年以来,每个班子成员和中层干部,都已到农户家中住了三晚以上。
县财政局机关干部分成五个小组,分赴靠近贵州的赶水镇太公村、藻渡村、新炉村、香山村、风门村,为村民解决实际困难。
…………
“赶场”搭起“民心桥”
2009年12月1日,骑龙村一组。天寒地冻,但村民任永财家却暖流涌动。一群干部正和村民拉着家常:现在日子过得怎么样?村里的干部经常上门到家里来吗?对村里的工作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这天一大早,县里派出的工作组赶到村里。工作组一行顾不上歇息,立即进村入户走访。到当日下午4时,就走访了20多户村民,听取了村民的呼声和需求,同时做了大量政策宣传、解疑释惑工作。
原来,前一天,郭扶镇骑龙场上,县领导在“赶场”时了解群众呼声后表示,将派工作组到村里来,听取群众意见,帮助查找问题。
“要是没有县领导来‘赶场’,骑龙场的卫生不晓得要等多少年才会改观!”回想起前段时间县领导到郭扶镇骑龙场带头打扫卫生的场景,村民赵兴春对工作组的到来十分惊讶,连说了几声“想不到”。老赵说,开始大家都以为县领导是偶然路过,派工作组来只是随便说说而已。没想到工作组很快就来了,而且办了几件实实在在的事。
“现在国家的政策好,今后看病、养老都有保障,比生个儿子还强!”在赶水场上,居民熊启容淳朴地说,她对近年来党委、政府严格执行农村低保、城乡合作医疗保险、种粮补贴等政策,百分之百地拥护。“党和政府说话算数,共产党的干部中还是好人多!”各地群众反映,一年来,镇村干部往群众家里明显跑得勤了。
“镇村干部很紧张,人民群众很欢迎。”县督查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同志这样评价县领导“赶场”的直接效果。“紧张”表明镇村干部受触动很大,对工作将会产生好的促进作用;老百姓心中有杆秤,工作做得好与坏,他们心中最清楚。好政策群众很拥护,好作风群众很欢迎,办实事群众很满意。
“趕场”赶出新机制
2009年,綦江各级领导干部采取“周末赶场”、“逢场接访”、夜宿农家等方式,走访5300余次,接访4900余次,成功化解各类突出问题和矛盾215件。
“赶场”期间,王越先后住进丁山镇狸狮村、永城镇中华村、打通镇双坝村、石壕镇长征村、扶欢镇青岩村,与贫困村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五一”、国庆等长假里,他在山旮旯里结“穷亲”,与当地村民一起过节。他深有感触地说:“老百姓其实不在乎你官有好大,就在乎你给大家办了什么好事,让群众得到了什么实惠。所以,我们的干部不论职位高低,对人民群众一定要真诚,要主动深入到基层去,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帮助解决具体问题。”
为了巩固“赶场”成果,推动党员干部走访群众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县委组织部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制订了《綦江县委关于健全完善“走进基层、心贴群众、服务民生”的工作机制》。这一新机制,要求将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三项制度”,拓展到全县党政机关,通过县级领导“周末赶场”、镇(街道)负责人“逢场接访”、村(社区)干部全天候接访等形式,真正将工作重心下移,解决群众实际困难,让各级干部真正成为群众信赖的“贴心人”。
“綦江县委拓展‘三项制度’的做法很细致、很扎实,推进工作全方位,已收到好的效果。”对此,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陈存根给予充分肯定。
上午9时许,陈家街48号的一间小店里,几位赶场的老乡正围坐在一起喝着“冷单碗”。这时,一位中年人走了进来。
“老乡们,我请大家喝一口!”中年人找个空位坐下,招呼老板打来两碗酒,和大家亲切地拉起家常。
“公路修好了,大家感觉怎么样?撤乡并镇后办事方便吗……”人群中有人认出,这位经常出现在电视里的“国字脸、戴眼镜”的中年男子,正是县委书记王越,大家纷纷打开话匣子……
“赶场”赶出亲民风
綦江县为了拓展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三项制度”,从县委书记王越、县长徐世国到所有县级领导,都利用周末时间,不打招呼、轻车简从,陆续到全县原58个老乡镇政府所在地“赶场”,走进群众中间,听真话、察实情。
在乐兴场上,一位群众向王越谈起自己的经历——上个户口跑了五六趟,往返车费四五十元,腿跑软了,农活耽搁了,钱也花了,很心痛。
王越说,可以考虑在场上设一个咨询点,一次性告知办事需要的材料或手续,让大家少跑冤枉路,也可以由镇、村干部代办,为农民实实在在办好事。
吉安街当天也逢场。11时许,王越又出现在吉安场口。
有村民向王越发出疑问:“我们村每人交了100元集资款修路,为什么今年没有修路?”该村已有一条经鱼栏咀水库到三角场镇的水泥公路,但群众希望再硬化经塘垭村到三角的公路,担心当地政府不修路。
王越掰着指头给赶场的群众算了一笔账:“大家知道修1公里长、5.5米宽的水泥路要多少钱吗?要100万元左右。如果2000人集资,每人100元,一共才20万元,大致能修200米公路。请大家放心,资金的缺口部分,政府会想办法,镇里也不会乱动大家一分钱。路肯定要修,具体时间要统筹安排。”
听到这里,周围的群众放心地笑了。
每到一处,大街上、茶馆里、菜摊旁,县领导和赶场的群众随和地拉家常。渴了,喝一口随身携带的矿泉水;饿了,随便找个路边小店,叫上一碗面条,或者来一碗豆花、一碗米饭。
县领导“赶场”,在各级干部中产生广泛影响。田间地头,到处都活跃着各级干部“赶场”的身影——
永新镇党委书记安林带领领导班子成员,每周夜宿农家一晚,每年为各个村办一件实事,他现在每周至少在村里住上两天。
县教委主任高思成经常到边远山区学校实地了解办学情况,想办法解决农家孩子读书难问题。
县纪检监察机关干部开展“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主题活动,2010年以来,每个班子成员和中层干部,都已到农户家中住了三晚以上。
县财政局机关干部分成五个小组,分赴靠近贵州的赶水镇太公村、藻渡村、新炉村、香山村、风门村,为村民解决实际困难。
…………
“赶场”搭起“民心桥”
2009年12月1日,骑龙村一组。天寒地冻,但村民任永财家却暖流涌动。一群干部正和村民拉着家常:现在日子过得怎么样?村里的干部经常上门到家里来吗?对村里的工作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这天一大早,县里派出的工作组赶到村里。工作组一行顾不上歇息,立即进村入户走访。到当日下午4时,就走访了20多户村民,听取了村民的呼声和需求,同时做了大量政策宣传、解疑释惑工作。
原来,前一天,郭扶镇骑龙场上,县领导在“赶场”时了解群众呼声后表示,将派工作组到村里来,听取群众意见,帮助查找问题。
“要是没有县领导来‘赶场’,骑龙场的卫生不晓得要等多少年才会改观!”回想起前段时间县领导到郭扶镇骑龙场带头打扫卫生的场景,村民赵兴春对工作组的到来十分惊讶,连说了几声“想不到”。老赵说,开始大家都以为县领导是偶然路过,派工作组来只是随便说说而已。没想到工作组很快就来了,而且办了几件实实在在的事。
“现在国家的政策好,今后看病、养老都有保障,比生个儿子还强!”在赶水场上,居民熊启容淳朴地说,她对近年来党委、政府严格执行农村低保、城乡合作医疗保险、种粮补贴等政策,百分之百地拥护。“党和政府说话算数,共产党的干部中还是好人多!”各地群众反映,一年来,镇村干部往群众家里明显跑得勤了。
“镇村干部很紧张,人民群众很欢迎。”县督查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同志这样评价县领导“赶场”的直接效果。“紧张”表明镇村干部受触动很大,对工作将会产生好的促进作用;老百姓心中有杆秤,工作做得好与坏,他们心中最清楚。好政策群众很拥护,好作风群众很欢迎,办实事群众很满意。
“趕场”赶出新机制
2009年,綦江各级领导干部采取“周末赶场”、“逢场接访”、夜宿农家等方式,走访5300余次,接访4900余次,成功化解各类突出问题和矛盾215件。
“赶场”期间,王越先后住进丁山镇狸狮村、永城镇中华村、打通镇双坝村、石壕镇长征村、扶欢镇青岩村,与贫困村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五一”、国庆等长假里,他在山旮旯里结“穷亲”,与当地村民一起过节。他深有感触地说:“老百姓其实不在乎你官有好大,就在乎你给大家办了什么好事,让群众得到了什么实惠。所以,我们的干部不论职位高低,对人民群众一定要真诚,要主动深入到基层去,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帮助解决具体问题。”
为了巩固“赶场”成果,推动党员干部走访群众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县委组织部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制订了《綦江县委关于健全完善“走进基层、心贴群众、服务民生”的工作机制》。这一新机制,要求将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三项制度”,拓展到全县党政机关,通过县级领导“周末赶场”、镇(街道)负责人“逢场接访”、村(社区)干部全天候接访等形式,真正将工作重心下移,解决群众实际困难,让各级干部真正成为群众信赖的“贴心人”。
“綦江县委拓展‘三项制度’的做法很细致、很扎实,推进工作全方位,已收到好的效果。”对此,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陈存根给予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