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方法的应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q3987057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改革,怎样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升教学的水平,使得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这是每位从事教育工作的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数形结合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让学生自发性地参与到教学的活动当中,配合教师的工作。基于此,本文论述了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方法的应用。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数形结合;方法应用
  在高中数学的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会将传授学生一些理论知识以及讲解一些基本公式和概念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因此容易忽视数学的教学方法。但是从某种角度来讲,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才能够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这才是教学的重点工作。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应用到数形结合方法,使其贯穿数学教学的始终,这样才能够化抽象为具象,简化数学问题,才能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保障高中数学教学的整体质量。
  一、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方法的应用意义
  (一) 衔接初高中知识
  将数学结合方法应用到高中数学的课堂上,能够助于学生有效衔接初高中的数学知识,起到一定的过渡作用。当然,相比于高中數学,初中数学比较容易理解,也容易学习。高中课本中有非常多的抽象知识,学生学习起来会比较吃力。而且,高中数学对学生构建数学图形,理解数学语言以及拓展数学思维都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因此,作为数学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应用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比如,数形结合的方法,由于这种方法在应用中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因此受到广大师生的推崇。
  (二) 激发学生学习高中数学的兴趣
  将抽象理论和图形结合在一起就是数形结合核心的理念。形象化处理抽象的概念,不仅能够拓展学生抽象思维,还能在此基础上,助于学生更好地将数学知识和内容掌握。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的过程中,简化一些理论、概念性的东西,这样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应用到这种数形结合的方法,把“数”理念与“形”特点结合在一起,实现两者的相互促进和配合,为学生提供更广的思路,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方法的应用策略
  (一)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在众多的思想当中,很常见的一种数学思想就是数形结合的思想,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在初中的学习当中,就用到了这种数形的思想。只是在高中的数学当中,难度加大了,问题也更复杂了,因此为了保障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得到显著的进步,从而自发性地投入到数学的学习当中。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将基本的数学概念掌握好,因为数学概念承载着数学的方法和思想,同时数学概念也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空间关系以及数量关系形成的认识,而且数学也是数学数形结合思想的主要来源。因此,作为高中数学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好一些基础的数学概念和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助于学生更好地将数学问题解决。在几何当中,有正弦和余弦等一些基本概念存在,这些概念通过同图形的结合,能够将几何的意义充分展示出来。这样不仅能够助于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在此基础上,还能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助于学生在脑海中构建结合图形,有效的将数学问题解决。比如在学正弦定理的教学内容时,有这样的两道练习题:
  1. 在△ABC中,acos(π2-A)=bcos(π2-B),判断△ABC的形状。
  解:法一:∵acos(π2-A)=bcos(π2-B),
  ∴asinA=bsinB.由正弦定理可得:a·a2R=b·b2R,
  ∴a2=b2,∴a=b,∴△ABC为等腰三角形。
  法二:∵acos(π2-A)=bcos(π2-B),
  ∴asinA=bsinB.由正弦定理可得:
  2Rsin2A=2Rsin2B,即sinA=sinB,
  ∴A=B.(A B=π不合题意舍去)
  故△ABC为等腰三角形。
  2. 已知△ABC中,AD是∠BAC的平分线,交对边BC于D,求证:BD/DC=AB/AC。
  证明:设∠ADB=θ,
  则∠ADC=π-θ.
  在△ABD中,由正弦定理得:
  BD/sin A2=AB/sin θ,即BD/AB=sinA2/sin θ;①
  在△ACD中,CD/sinA2=AC/sin(π-θ),
  ∴CD/AC=sinA2sinθ。②
  由①②得BD/AB=CD/AC,
  ∴BD/DC=AB/AC。
  教师可借助数形结合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两道题目,这样学生才能够用最有效的方式以及最快的速度将问题解决,从而培养自己的数形结合思想。
  (二) 应用数形结合方法解决集合问题
  高中数学学习的基础就是集合,与此同时,能够利用图形进行生动展示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集合。简单的来讲,数形结合方法就是简化比较抽象的数学关系,利用图形来直观的展示的一种方法。利用韦恩图能够形象的将问题展现出来,同时适时的构建坐标系也能够更形象生动的展示图形当中的各个要素。比如,以下两道集合的练习题,就可应用到数形结合的方法。
  1. 已知集合P={x|x2-2x≥0},Q={x|1  瘙 綂 RP)∩Q等于()
  A. [0,1)B. (0,2]
  C. (1,2)D. [1,2]   解析∵P={x|x≥2或x≤0},
  瘙 綂 RP={x|0  ∴(
  瘙 綂 RP)∩Q={x|1  2. 已知集合A={x|x2-3x 2=0},B={x|0≤ax 1≤3},若A∪B=B,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A={x|x2-3x 2=0}={1,2},
  又∵B={x|0≤ax 1≤3}={x|-1≤ax≤2},
  ∵A∪B=B,∴AB。
  ①当a=0时,B=R,满足题意。
  ②当a>0时,B={x|-1a≤x≤2a},
  ∵AB,∴2a≥2,解得0  ③当a<0时,B={x|2a≤x≤-1a},
  ∵AB,∴-1a≥2,解得-12≤a<0。
  应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能够快速的助于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提高学生解题的速度,同时才能够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让他们掌握更多的数学解题方法。
  (三) 应用数形结合方法解决方程问题
  在高中数学中,一般方程类的问题都是通过代数式以及文字结合的方式进行展示,当学生在接触这类的题目时,即便读懂了文字的含义,也不能将这类的问题成功解答,因此,很难提升解题的速度。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用几何图形的形式来替代文字的含义,这样能够更生动且形象的将问题展示出来。而学生通过对几何图形进行观察、分析以及探究,能够快速找到解题的途径和方式。比如有这样一道题目:已知方程式|x2-1|=k 1,此时对于k在不同的取值范围而求解此方程解的情况。
  首先对题目进行分析:在这道题目中很明显可以把问题进行转化,这样方程可以变为具体的函数图像,然和根据函数图形来解答问题就比较容易;此时可把方程分为两个函数,一个是y1=|x2-1|,而另一个函数是y2=k 1,由此可以划出对应的函数图像,如下图所示:
  此时通过观察函数图形就比较容易进行分类讨论。
  情况一:k<-1时,y1和y2无交点,此时方程无解;
  情况二:k=-1时,y1和y2存在两个交点,方程有两个不同解;
  情况三:-1  情况四:k=0时,y1和y2存在三个交点,方程有三个解;
  情况五:k>0时,y1和y2存在两个不同交点,此时的方程有两个解。
  比如还有这样一道题目:
  设x,y满足约束条件4x-5y=62x-y=6x-2y=3,则z=x y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分别为()
  A. 6,-3B. 1,-3
  C. 6,-2D. 1,-2
  可以先作出不等式对应的平面区域,利用线性规划的知识,通过平移即可求z的最值。
  由z=x y得y=-x z,
  平移直线y=-x z,
  由图像可知当直线y=-x z经过点A时,
  直线y=-x z的截距最大,
  此时z最大。
  解得,A(4,2),
  代入目标函数z=x y得z=4 2=6。
  即目标函数z=x y的最大值为6。
  当直线y=-x z经过点C(-1,-2)时,
  直线y=-x z的截距最小,
  此时z最小。代入目标函数z=x y得z=-1-2=-3。
  即目标函数z=x y的最小值为-3。
  通过“数”理念与“形”特点结合在一起,实现两者的相互促进和配合,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广的思路,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从而助于学生快速的将问题解决。
  三、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的形势下,作为数学教师,要在高中数学课堂上积极应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这样才能有效提升教学水平,保障教学质量。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针对具体问题,合理应用,才能够将数形结合方法的最大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发性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配合教师的教学。
  参考文献:
  [1]赖弋新,杨慧娟,朱黎生等.新中国成立以来高中数学教科书的历史沿革与启示[J].数学教育学报,2013,22(2):23-26.
  [2]杨慧娟,孟梦.微积分初步在新中国高中数学课程中的历史变迁[J].数学教育学报,2016,25(1):25-27.
  [3]曹一鸣,王立东,PAUL COBB等.美國统一州核心课程标准高中数学部分述评[J].数学教育学报,2010,19(5):8-11.
  [4]王建磐,鲍建生.高中数学教材中例题的综合难度的国际比较[J].全球教育展望,2014,43(8):101-110.
  [5]宁连华,顾锋,何晓敏等.高中数学新课程变化内容对大学数学学习的影响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4,23(4):16-20.
  [6]刘云,杨慧娟,朱维宗等.教师对新课标高中数学教科书的认可情况调查——新旧教科书对比的视角[J].数学教育学报,2014,23(3):87-91.
  [7]苗琼,代钦.中日高中数学教科书数列内容的比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29(7):142-146.
其他文献
摘要:为了发挥学生的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数学问题的探究中,适当的课堂提问必不可少,然而提问并非随意提问,教师只有把握好提问的方法、途径,才能打开学生求知的欲望,打开学生思维的阀门。所以如何掌握最佳的提问时机,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值得每一位教师深思。  关键词:高效教学;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  随着课改的深入发展,现代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现象越来越倾向于“
研究目的:对眼眶进行薄层断面解剖学和三维可视化研究,阐明眼眶解剖结构的分布规律和空间关系,将有助于眼眶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方法:本实验采用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获取技
摘要:很多地区的小学数学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感觉到一定的难度,学习比较枯燥,缺乏学习兴趣等问题日益突出,只有实行教学模式转型才能够从本质上解决类似问题。本文将就对话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做一个综合的论述,以期能够提高我国的数学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关键词:对话教学;小学数学教学;应用现状  当前许多老师反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笔者分析了众多案例以及通过与学生的座谈后整理了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的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越来越重视。很多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意识到自身教学的模式和方法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对教学进行改革创新。小组合作学习是数学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的促进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提升。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小学数学的
摘要:初中数学对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初中数学所蕴含的知识与技能又具备一定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合理的分配课堂教学时间,做好课程导入,从突出数学学科的趣味性、實用性和系统性来入手,导入数学问题,帮助初中生更高效地去学习数学,提高初中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导入;导入技巧  教学导入是开展教学活动的第一个环节,这一环节如能够合理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要构建属于个体的学习方法和体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的组织引导。教师应该积极地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创造开放性的教学条件并对合作学习的成果进行实时监控,及时进行反馈矫正。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开放性;策略  随着新课改浪潮在全国教育界的迅猛展开,高效课堂的组织方式和实施办法成为了各级教育部门研究的热门课题。在这一轮研究热潮中,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强调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统一,这启示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不仅仅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还要通过数学课堂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过程与方法,培養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就需要开展生活教育,本文以苏教版初三教学为例,简要就初中数学课堂的生活教育作一分析。  关键词:初中数学;苏教版;生活教育  当前的初中数学课堂普遍采用大班额授课制度,学生被束缚在教室里
摘要:文章通过探讨与椭圆焦半径相关的一类最值问题,旨在幫助学生归纳整理出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培养学生在高三数学复习的过程中养成学会转化、归纳、概括、联想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椭圆;焦半径;最大值;最小值  引言  圆锥曲线是高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笔者在高三一轮复习的过程中,讲授椭圆这一节时,发现很多同学感觉到这一节有很多性质和结论,也做了大量习题,但还是觉得知识不够用。
摘要:语文实践课着眼于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文章从语文活动课应注意的三个问题——“语文性”、“全体性”和“连续性”,简单论述小学语文活动开展的主要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活动课;开展策略;语文性;全体性;连续性  语文活动课的主要特征取决于语文学科的主要特点——工具性。语文知识要习得,更需要运用。如何让学生“学以致用”,是语文教师忽视不得的问题。下面,笔者就怎样有效上好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