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激发习作兴趣、培养学生习作能力;注重习惯的养成,长期坚持积累;灵活教学,进行系统的习作训练,转变观念,改进评改方式;让学生体验写作成功的喜悦。
【关键词】提高小学生习作能力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在教学中,学生怕写,教师难教。那么,怎样才能搞好作文教学呢?我认为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更新观念,不断探索,解放思想,既抓阅读教学,又抓写作教学,既抓写作知识,又抓写作能力的培养。作文怎么写呢?怎样才能写出一篇好文章呢?耕耘教坛二十几年,经过不断地探究,如今渐渐有所悟,有所得。
我觉得要使学生好学、乐学,喜写。首先要从学习目的上进行启发引导,这是最基本的。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认清了前进的方向,就能主动、自觉地学习。
一.激发习作兴趣、培养学生习作能力。
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和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而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心理上的爱好与追求,从而成为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动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和爱好的推动,才有希望跨上成功的道路”。习作也是如此,习作的兴趣是学生积极习作的先决条件,是提高学生习作的心理保证,它能使学生变“苦写”为“乐写”,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一个学生对习作的兴趣并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不断培养的。为此,开课时,我们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有目的地进行说话和写话训练,灌输写作知识。小学生写话和习作的良好心境的养成,依靠教师训练时不断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不断激发学生的良好心情,并使之长久,进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作心境,不再有思想压力和畏难情绪。
我要求班上的学生从一年级下学期起就学习记日记。日记不要求写得多么好,内容一句、两句均可,关键是长期坚持,养成习惯,“我手写我心”。关键是有内容,写出真情实感,避免写空话,套话。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长久下来,学生感觉作文就像写生字一样正常,不是为了作文而作文。
二.注重习惯的养成,长期坚持积累。
小学生生气活泼,求知欲特强,初生牛犊不怕虎。习作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安排适当竞赛活动,如背古诗、猜谜语、积累有关习作内容的优美词句擂台赛等,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作文就是表情达意,能否较好的做到这一点,关键在学生的词语资源丰富与否,所以我特别注意对学生“硬功夫”的培养:一是每人自备一个词语小册子,将平时听到的、看到的、学到的词语、佳句分类记录着,要求每天一读;二是在词语教学中进行辐射,如讲到“五颜六色”时,告诉学生还有“五光十色”与此同义;三是开展活动。如“背词比赛”,“词语接力”,“词语联珠”等等。四是过硬关,即课文中的字、词必须经过测验过关,课文中的好句子、好段落要求过关,如用多种形式(即填空,听写,背诵,默写等形式)进行练习。
我最初理解的积累是让孩子积累好词佳句,增加自己的词汇量。但听了于永正老师的讲座,我明白积累有三种:语言的积累。教师要改进阅读教学模式,教育学生通过朗读的渠道去积累,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当学生的知识储备到一定的程度,写作就会行云流水,水到渠成。生活的积累。多举办一些有益的活动,让孩子参与生活,写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说、所听、所想,时时写,处处写,养成经常写的习惯。感受的积累。写出自己学习的感受,生活的感受。在习作教学中主动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进行各种练习,降低习作难度。
三.灵活教学,进行系统的习作训练。
从三年级开始,学生逐步学习了一些写作方法和技巧,要围绕“有顺序、抓特点、突重点、勤想象”四个基本方面,逐步学会观察、学会表达,学会想象,学会把积累的语言灵活运用,领悟修辞的妙用。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把它应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把习作写得好一些,更好一些。要做到文從字顺,养成“有内容”“会写作”的习惯。
1 多阅读多观察,拓宽写作知识面
作文的真谛是在厚实的计累下,迸发灵动的火花,写出与众不同的文字。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写好作文的基础。阅读是唤起学生写作兴趣的重要途经;阅读是积累素材,学习写作方法的重要手段。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毛泽东主席也曾要求既读 “有字书”,更要读读社会这部渊博的“无字书”。其实,我们的学生以往就是因为写作视角的局限,才导致写作时诸多毛病的出现,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山、川、草、木、花、虫、鱼,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进行深入的体验和感悟,以获取书本中没有得知识,拓宽写作面,写出新作文。
2 突出仿写在创新式作文中的基石作用
利用仿写指导作文训练,虽说与课文延伸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对于低年级起步作文的引导,中高年级作文的完善,以及任何时候作文提高的作用都是不容忽视的。美学家朱光潜曾在《谈作文》一文中说:“创造的定义就在于平常的旧教材之不平常的新综合。”由此可见,仿写的用意不在于刻意的模仿,而在于加入主观感受的再创造。现阶段的小学作文教学,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去大量地仿写范作,并在此基础上,注重突破传统,力求创新。
讲授课文不仅要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美的熏陶,更重要的是还是要注意它的范文功能。我上语文课几乎每堂都有作文教学贯穿其中。先讲清文章的思路,有时学生作文有话也说不明白,一会东,一会西,颠三倒四,思路不清,即俗语说的:东扯葫芦西扯瓜,从茄子扯到辣椒,有的扯到豆子地里。所以借助课文培养学生思维是很有帮助的,同时,讲清写作的方法,让学生模拟,其次针对性地进行练习。
3 坚持课内外相结合,多种形式进行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性,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思想认识、性格爱好等方面存在差异,我们不仅要认真阅读学生的作文内容,还要关注学生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取长补短,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教师应用激励性语言从多方面正确对学生进行评价;尊重学生的意愿,只要符合基本要求,合乎情理,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努力寻找学生习作中的“亮点”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进而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作文教学除单元作文教学之外,还可以多种形式写作训练相配合,如要求学生每天坚持写日记,写周记,配合课文片段练习,安排随堂作文,这样相辅相成,密切配合,多作勤练,熟能生巧,久而久之,有利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四.转变观念,改进评改方式。
教师要改进评改作文的方式,老师不能老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让学生自改,互改,用自己眼光去寻找,去发现,找出文眼,找出诗意的语言。教师首先将印好的“修改文章十查表”发给学生,印“一查观点是否正确;二查中心是否突出;三查内容是否充实;四查扣题是否紧密,五查详略是否得当,六差结构是否完整;七查文笔是否简练;八查句子是否通顺;九查用词是否确切,十查标点是否准确”。批阅时,凡在前面七种问题的地方分别标以一至七的数码;在有问题的句子、字词、标点底下划上红线,再标上八至十的数码,供学生重点思考并修改。针对学生的作文及时表扬和指正,扬长避短,与学生共享作文成功的喜悦。同时要引导学生欣赏别人的习作,学习别人的习作。因此,一定要给学生发表自己习作的空间,分享习作的快乐。经常组织展示和交流是促进学生養成“乐于写”“会写作”习惯的重要措施,进行小范围的习作评比,组织学生自己办习作小报是展示交流开展日常评价的一个好形式。展示交流既可以促进学“乐于写”,又可以评价出真实的写作能力。
五.让学生体验写作成功的喜悦
学生是习作的主体。习作教学中老师要重点通过激发兴趣来引发学生习作兴趣,进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指导学生积累生活、词句、情感、写作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范文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创作,产生习作的成就感。
让学生以学校创办的校刊为主阵地发表作品,为学生开辟一片青青芳草地。当学生的作品被刊登在校报上,在全校传阅,这样更能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还会争取在下期上发表。同时,不吝啬分数,多给学生作文打满分,也让他们体验写作成功的喜悦。多鼓励学生向《小龙人报》投稿,积极参与,提高作文的兴趣。
总之,作文的创新教育同样遵循语文的教学观念,依纲据本、立足课堂,采取各种手段引导学生相互交流,积极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其内在潜能,使外部教育产生一种内化作用,即提高习作教学又强调扩展时空,又涉及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同时,又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突破,改革和创新 。
【关键词】提高小学生习作能力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在教学中,学生怕写,教师难教。那么,怎样才能搞好作文教学呢?我认为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更新观念,不断探索,解放思想,既抓阅读教学,又抓写作教学,既抓写作知识,又抓写作能力的培养。作文怎么写呢?怎样才能写出一篇好文章呢?耕耘教坛二十几年,经过不断地探究,如今渐渐有所悟,有所得。
我觉得要使学生好学、乐学,喜写。首先要从学习目的上进行启发引导,这是最基本的。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认清了前进的方向,就能主动、自觉地学习。
一.激发习作兴趣、培养学生习作能力。
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和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而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心理上的爱好与追求,从而成为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动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和爱好的推动,才有希望跨上成功的道路”。习作也是如此,习作的兴趣是学生积极习作的先决条件,是提高学生习作的心理保证,它能使学生变“苦写”为“乐写”,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一个学生对习作的兴趣并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不断培养的。为此,开课时,我们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有目的地进行说话和写话训练,灌输写作知识。小学生写话和习作的良好心境的养成,依靠教师训练时不断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不断激发学生的良好心情,并使之长久,进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作心境,不再有思想压力和畏难情绪。
我要求班上的学生从一年级下学期起就学习记日记。日记不要求写得多么好,内容一句、两句均可,关键是长期坚持,养成习惯,“我手写我心”。关键是有内容,写出真情实感,避免写空话,套话。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长久下来,学生感觉作文就像写生字一样正常,不是为了作文而作文。
二.注重习惯的养成,长期坚持积累。
小学生生气活泼,求知欲特强,初生牛犊不怕虎。习作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安排适当竞赛活动,如背古诗、猜谜语、积累有关习作内容的优美词句擂台赛等,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作文就是表情达意,能否较好的做到这一点,关键在学生的词语资源丰富与否,所以我特别注意对学生“硬功夫”的培养:一是每人自备一个词语小册子,将平时听到的、看到的、学到的词语、佳句分类记录着,要求每天一读;二是在词语教学中进行辐射,如讲到“五颜六色”时,告诉学生还有“五光十色”与此同义;三是开展活动。如“背词比赛”,“词语接力”,“词语联珠”等等。四是过硬关,即课文中的字、词必须经过测验过关,课文中的好句子、好段落要求过关,如用多种形式(即填空,听写,背诵,默写等形式)进行练习。
我最初理解的积累是让孩子积累好词佳句,增加自己的词汇量。但听了于永正老师的讲座,我明白积累有三种:语言的积累。教师要改进阅读教学模式,教育学生通过朗读的渠道去积累,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当学生的知识储备到一定的程度,写作就会行云流水,水到渠成。生活的积累。多举办一些有益的活动,让孩子参与生活,写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说、所听、所想,时时写,处处写,养成经常写的习惯。感受的积累。写出自己学习的感受,生活的感受。在习作教学中主动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进行各种练习,降低习作难度。
三.灵活教学,进行系统的习作训练。
从三年级开始,学生逐步学习了一些写作方法和技巧,要围绕“有顺序、抓特点、突重点、勤想象”四个基本方面,逐步学会观察、学会表达,学会想象,学会把积累的语言灵活运用,领悟修辞的妙用。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把它应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把习作写得好一些,更好一些。要做到文從字顺,养成“有内容”“会写作”的习惯。
1 多阅读多观察,拓宽写作知识面
作文的真谛是在厚实的计累下,迸发灵动的火花,写出与众不同的文字。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写好作文的基础。阅读是唤起学生写作兴趣的重要途经;阅读是积累素材,学习写作方法的重要手段。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毛泽东主席也曾要求既读 “有字书”,更要读读社会这部渊博的“无字书”。其实,我们的学生以往就是因为写作视角的局限,才导致写作时诸多毛病的出现,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山、川、草、木、花、虫、鱼,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进行深入的体验和感悟,以获取书本中没有得知识,拓宽写作面,写出新作文。
2 突出仿写在创新式作文中的基石作用
利用仿写指导作文训练,虽说与课文延伸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对于低年级起步作文的引导,中高年级作文的完善,以及任何时候作文提高的作用都是不容忽视的。美学家朱光潜曾在《谈作文》一文中说:“创造的定义就在于平常的旧教材之不平常的新综合。”由此可见,仿写的用意不在于刻意的模仿,而在于加入主观感受的再创造。现阶段的小学作文教学,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去大量地仿写范作,并在此基础上,注重突破传统,力求创新。
讲授课文不仅要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美的熏陶,更重要的是还是要注意它的范文功能。我上语文课几乎每堂都有作文教学贯穿其中。先讲清文章的思路,有时学生作文有话也说不明白,一会东,一会西,颠三倒四,思路不清,即俗语说的:东扯葫芦西扯瓜,从茄子扯到辣椒,有的扯到豆子地里。所以借助课文培养学生思维是很有帮助的,同时,讲清写作的方法,让学生模拟,其次针对性地进行练习。
3 坚持课内外相结合,多种形式进行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性,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思想认识、性格爱好等方面存在差异,我们不仅要认真阅读学生的作文内容,还要关注学生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取长补短,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教师应用激励性语言从多方面正确对学生进行评价;尊重学生的意愿,只要符合基本要求,合乎情理,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努力寻找学生习作中的“亮点”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进而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作文教学除单元作文教学之外,还可以多种形式写作训练相配合,如要求学生每天坚持写日记,写周记,配合课文片段练习,安排随堂作文,这样相辅相成,密切配合,多作勤练,熟能生巧,久而久之,有利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四.转变观念,改进评改方式。
教师要改进评改作文的方式,老师不能老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让学生自改,互改,用自己眼光去寻找,去发现,找出文眼,找出诗意的语言。教师首先将印好的“修改文章十查表”发给学生,印“一查观点是否正确;二查中心是否突出;三查内容是否充实;四查扣题是否紧密,五查详略是否得当,六差结构是否完整;七查文笔是否简练;八查句子是否通顺;九查用词是否确切,十查标点是否准确”。批阅时,凡在前面七种问题的地方分别标以一至七的数码;在有问题的句子、字词、标点底下划上红线,再标上八至十的数码,供学生重点思考并修改。针对学生的作文及时表扬和指正,扬长避短,与学生共享作文成功的喜悦。同时要引导学生欣赏别人的习作,学习别人的习作。因此,一定要给学生发表自己习作的空间,分享习作的快乐。经常组织展示和交流是促进学生養成“乐于写”“会写作”习惯的重要措施,进行小范围的习作评比,组织学生自己办习作小报是展示交流开展日常评价的一个好形式。展示交流既可以促进学“乐于写”,又可以评价出真实的写作能力。
五.让学生体验写作成功的喜悦
学生是习作的主体。习作教学中老师要重点通过激发兴趣来引发学生习作兴趣,进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指导学生积累生活、词句、情感、写作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范文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创作,产生习作的成就感。
让学生以学校创办的校刊为主阵地发表作品,为学生开辟一片青青芳草地。当学生的作品被刊登在校报上,在全校传阅,这样更能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还会争取在下期上发表。同时,不吝啬分数,多给学生作文打满分,也让他们体验写作成功的喜悦。多鼓励学生向《小龙人报》投稿,积极参与,提高作文的兴趣。
总之,作文的创新教育同样遵循语文的教学观念,依纲据本、立足课堂,采取各种手段引导学生相互交流,积极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其内在潜能,使外部教育产生一种内化作用,即提高习作教学又强调扩展时空,又涉及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同时,又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突破,改革和创新 。